奇书网 www.qishuwu.cc,曾学诚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漫谈,就是不拘形式随意地谈。续范亭写抗战六周年七七感言说:“感言,区区之见,借作漫谈。”写作感言,我借来漫谈,可以说,我是斗胆而为的。漫谈为谁写作?这是很难自我回答的问题。即使文学大家,恐怕也是各有各的见解。我一个曾经的文学青年,一个如今充其量叫死不改悔的文学老青年,来谈写作,随意漫谈,是最好的方式了。
这一天终会来临的。我们曾经年轻,我们随着岁月慢慢变老,或年轻或老矣,只要我们坚持文学的写作,只要仍然没有逃脱这远离现实生活的实际诱惑,沉湎于更深、更沉、更孤独、更绝望的玄思和实验。我们难免会与这一类迷惑不解的问题迎面相遇──
为谁写作?
或许这早已不是一个问题。每一个写作者都可能寻出一些令人惊叹的答案。然而,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已经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解答就可以安心无愧。
一天与某位文友相遇,谈起很久以前我们一起在绿风、星星诗刊最初发表诗歌的情景,文友还是当年的那种兴奋。20多年过去了,岁月给我们穿上成熟的华丽衣饰,理应,我们的诗歌将更加华丽成熟。但是,文友虽然依旧写诗作文,却少了许多创作的冲动。而我,更是离诗歌越来越远。
曾读过一份不完全的统计资料:现在每年的汉语诗歌创作量(仅是指公开发表的,尚未包括大量的未发表的作品)是数陪于全唐诗的总量。这就是说,现在的写作者远远大于认真的阅读者,即使算上人口的自然增长,也无法完成正比的元素。
这个差距我并不感到吃惊,也不为这众多的诗篇将在何种程度上加速嬗变、消逝而感到惋惜。我惊讶的是:这众多的诗歌写作者,他们是怎样对待其内心萌生的激情和欲望?不管这最初的激情和欲望是出于何种目的,写作始终支撑着他们为之付出最初的时间、经历和梦幻。多少个夜晚,多少个凌晨,他们以何其巨大的虔诚默默地牺牲和奉献,实践他们暗中定下的诺言。
或许,这众多的写作者便是阅读者,他们形成一种氛围,漠视世人的疏远和社会的淡漠,在这种氛围之中,他们纯净自身,清结自身。以其王者的身份忍受寂寞、孤独和清贫。以其王者的思想为写作这簇风中的篝火添柴加薪。多少年了,他们为看不见的现实,为享受不到的思想,承受住内心炼狱的煎熬。多少年了,他们一直梦寐诗歌终会散发耀目的光芒,他们一直相信诗歌的力量能够穿透越来越厚的心灵屏障,抵达人们业已非常贫脊的灵魂。
文字,如精灵,让他们像捍卫圣灵一样捍卫着一种信仰般的火苗。
时至今日,在文化氛围越来越稀薄,市场经济不可逆转的时代,写作的苗火燃烧的光亮就仿佛十字路口的红绿灯,匆匆忙忙的人们早已无暇顾及。而他们,诗歌的写作者,散文的写作者,一切纯文学的创作者,也仿佛处于这样的十字路口;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冲击给他们带来焦躁和不安,但同时又似乎给他们指出了一条希望之路。另一方面开放促使封闭的心灵达到一种相对的自由,这种相对的自由又促使文化向多元化发展,在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处于贫脊的时代,金钱,大众文化,就满足了社会的基本需要。而纯文学,尤其是诗歌,无疑属于一种崇高的理想。
如果说我以上话似乎是在宣教一种救赎精神,那么,紧接而来我要说的便是:其实,我已经是越来越怀疑写作的救赎精神。阅读诗歌的人和写作诗歌的人,他们暗中达成默契──以其心灵的纯洁性来暗示诗歌的圣洁性,他们以为灵魂是纯洁唯一的庇护所,他们都是贞洁的天使──柔弱、多情、怀旧、清高。但是,我不得不指出,诗歌的这种乐园式情感只能有... -->>
漫谈,就是不拘形式随意地谈。续范亭写抗战六周年七七感言说:“感言,区区之见,借作漫谈。”写作感言,我借来漫谈,可以说,我是斗胆而为的。漫谈为谁写作?这是很难自我回答的问题。即使文学大家,恐怕也是各有各的见解。我一个曾经的文学青年,一个如今充其量叫死不改悔的文学老青年,来谈写作,随意漫谈,是最好的方式了。
这一天终会来临的。我们曾经年轻,我们随着岁月慢慢变老,或年轻或老矣,只要我们坚持文学的写作,只要仍然没有逃脱这远离现实生活的实际诱惑,沉湎于更深、更沉、更孤独、更绝望的玄思和实验。我们难免会与这一类迷惑不解的问题迎面相遇──
为谁写作?
或许这早已不是一个问题。每一个写作者都可能寻出一些令人惊叹的答案。然而,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已经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解答就可以安心无愧。
一天与某位文友相遇,谈起很久以前我们一起在绿风、星星诗刊最初发表诗歌的情景,文友还是当年的那种兴奋。20多年过去了,岁月给我们穿上成熟的华丽衣饰,理应,我们的诗歌将更加华丽成熟。但是,文友虽然依旧写诗作文,却少了许多创作的冲动。而我,更是离诗歌越来越远。
曾读过一份不完全的统计资料:现在每年的汉语诗歌创作量(仅是指公开发表的,尚未包括大量的未发表的作品)是数陪于全唐诗的总量。这就是说,现在的写作者远远大于认真的阅读者,即使算上人口的自然增长,也无法完成正比的元素。
这个差距我并不感到吃惊,也不为这众多的诗篇将在何种程度上加速嬗变、消逝而感到惋惜。我惊讶的是:这众多的诗歌写作者,他们是怎样对待其内心萌生的激情和欲望?不管这最初的激情和欲望是出于何种目的,写作始终支撑着他们为之付出最初的时间、经历和梦幻。多少个夜晚,多少个凌晨,他们以何其巨大的虔诚默默地牺牲和奉献,实践他们暗中定下的诺言。
或许,这众多的写作者便是阅读者,他们形成一种氛围,漠视世人的疏远和社会的淡漠,在这种氛围之中,他们纯净自身,清结自身。以其王者的身份忍受寂寞、孤独和清贫。以其王者的思想为写作这簇风中的篝火添柴加薪。多少年了,他们为看不见的现实,为享受不到的思想,承受住内心炼狱的煎熬。多少年了,他们一直梦寐诗歌终会散发耀目的光芒,他们一直相信诗歌的力量能够穿透越来越厚的心灵屏障,抵达人们业已非常贫脊的灵魂。
文字,如精灵,让他们像捍卫圣灵一样捍卫着一种信仰般的火苗。
时至今日,在文化氛围越来越稀薄,市场经济不可逆转的时代,写作的苗火燃烧的光亮就仿佛十字路口的红绿灯,匆匆忙忙的人们早已无暇顾及。而他们,诗歌的写作者,散文的写作者,一切纯文学的创作者,也仿佛处于这样的十字路口;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冲击给他们带来焦躁和不安,但同时又似乎给他们指出了一条希望之路。另一方面开放促使封闭的心灵达到一种相对的自由,这种相对的自由又促使文化向多元化发展,在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处于贫脊的时代,金钱,大众文化,就满足了社会的基本需要。而纯文学,尤其是诗歌,无疑属于一种崇高的理想。
如果说我以上话似乎是在宣教一种救赎精神,那么,紧接而来我要说的便是:其实,我已经是越来越怀疑写作的救赎精神。阅读诗歌的人和写作诗歌的人,他们暗中达成默契──以其心灵的纯洁性来暗示诗歌的圣洁性,他们以为灵魂是纯洁唯一的庇护所,他们都是贞洁的天使──柔弱、多情、怀旧、清高。但是,我不得不指出,诗歌的这种乐园式情感只能有...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