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www.qishuwu.cc,东芳泽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终契合大道,所以“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真是神仙之语了,也只有这谢灵运的后人,兼自小出家的佛门中人才能语出于此了。
从修身、养性中获得益处最大的倒是白居易,唐宣宗对他晚年时,洒脱豁达,不系虚名,乐天知命的性格十分赞赏,说他“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其实,他年轻时却是一心追求功名的,他乐天知命的性格形成和思想境界的升华,倒是离不开茶水的涤荡和茶文化的熏陶。封建士大夫常有“达则兼济天下,退则独善其身”的座右铭。退,不是出于主动,是不得已而为之,所以他在借酒消愁、呤诗自娱都没有效果之后,最终转而求助于茶和佛。在茶水的浸泡下,白居易变成了独善其身,淡泊名利,旷达自解,安时顺命的“别茶人”到了晚年,他“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茶”他的诗中已是字字流溢茶香茶色了。
倒底是茶让人放弃对名利的追求,还是名利的淡泊让人接近茶呢“从来名士能评水,自古高僧爱斗茶”人能能鉴泉品水,茶能相面认人。如接近茶的最终目的仅仅是让人在遁世之后给自己找到依托,在名利不得之时多一个开解自己的寄托,它也不会几千年来长此扎根于社会了,清乾隆皇帝也是一个好茶之人,他虽贵为皇孙皇子,仍不忘躬亲煮茶,他十几岁时就提出“咀嚼回顾甘”的品茗方法,表示要通过细啜慢饮去品味茶之“清香至味”他坚信,茶中自有治国之道,安邦之术。
“茶乃水中君子,酒乃水中小人”乾隆此论,是否石破天惊?此老儿的首次施政演说就以茶开始,借茶发挥,因茶施政,他说施政当取茶的“和”茶的“中”为中庸之道是也!政宽则济之以猛,政猛则纠之以宽,宽严相济,恰到好处,为英明之政。光甘肃折捐冒赈一案,斩杀官员47人,革职80余人;获悉某部族投归大清,立诏赏银20万两,茶10万斤,米麦4万多石。嗜茶爱茶的乾隆,片片茶未竟成其讲德政、倡清廉、崇礼仪,示恩惠、网人心的政治手段。
这位帝王的好茶,自然不是在茶,而在乎茶水之间也,他首创了“三清茶”采用梅花、拂手、松仁入茶,配以雪水煮成。梅,刚正,佛,芳洁,松,清劲,三物皆清明,而茶则可致清导和,浑为一体;雪水烹煎,清香轻灵,鲜活悠扬,确为天作之合,浑然天成。以此作为“示惠联情”的媒介,定期宴请群臣,提醒大臣心清如水,勤政廉明,可谓一箭数雕,何乐而不为?
小小一碗茶,其中所含善的人生确如此之丰富,大概是最先发现茶的老祖宗所没想到的。从用水冲泡到煎炙,到对水及火侯的考究,文明与文化处在不断的进步与丰富中。当人们欢欣鼓舞的感谢充裕的时间赐予他们为之骄傲的饮品的同时,不能不意识到一个重要的问题,时间是不会因任何原因而延长的,在使用分配中只能是此消彼长。越是接近现代,人用于吃喝的时间就越短,节约喝与就餐时间不是让人更好的吃饭,而是要求他们更好的工作。喝的时间延长则意味着工作的时间缩短,于是,节省掉对茶煮、煎与品的时间,是唯一的选择。
之后,人们接受了来自美国的可口可乐,接受了速溶雀巢咖啡。这些速食饮料,只需简单的拉罐,开塞,或冲泡就可解决问题,它甚至影响到吃的方方面面,方便食品也随之应蕴而身,很快人们发现拥有的不仅有碳酸饮料,也有了诸如统一、娃哈哈之类的茶饮料,同时,象方便面,汉煲包、方面米粉之类的速食品充斥空间,我们处在方面与快捷之中,吃喝不再是生活的全部。让才子、佳人,让绅士们见鬼去吧,我们不需要拐弯抹角,我们要直截了当的解决问题,吃喝还不就是为了填饱肚子与解渴,这就是吃喝的本质。
这恰好回到了本文的开头,人就是因为拥有吃喝的礼仪,才使人比动物更显得有文化,那么速溶饮品是饮食文化的进化还是退化,也许文化无所谓进化还是退化。再则,这也不是人类随便就能造成的,这是文明进化的结果,是时间逼迫的原因,使人感到欣慰的是,还有一个理由可以使人高于动物,动物喝是为了活着,而且它们无法选择喝法;人却能选择喝的方式,而且知道怎样喝才能更好地工作。人还能为自己的正当喝法提供另一种理由。单调的喝与吃和丰富的生活相对应的,现在除了吃之外还有其它享受的时代,人们要享受丰富的生活,不仅仅享受吃。这似乎十分有道理。但是,晚餐时候所有的人都一手拿一只汉堡包,另一手提着一瓶易拉罐,坐在电视机前时,感觉会如何呢?难道这就是享受生活?
为了现代,为了进步,人们付出的代价是显尔易见的,失去了人情的时间又有什么意义呢?时间本来是用来生活的,而在失去人情的时间里的人生是乏味的,如果这还能叫作“人生”的话。
人们不会让时间长久地乏味,因为人们无法忍受乏味的人生,既然人们曾经为时间付出人情,那么人们不会束手无措,人们同样能利用时间换回人情。于是,人们用时间把人情注入在家里煮一次茶或咖啡之中,使它们重新拥有“意义”
但是,人们无法回到从前,人们无法让所有的时间都脱离“乏味”没有可口可乐的时代是一种生活,有可口可乐的时代又是一种生活,明天会是一个怎样的时代,拥有怎样的生活?不得而知。但对于我手中拿的这包袋装茶沫,就像有首歌中唱的那样:虽然末来如何不能知道,但现在说再见会不会太早。
2003-8-30
终契合大道,所以“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真是神仙之语了,也只有这谢灵运的后人,兼自小出家的佛门中人才能语出于此了。
从修身、养性中获得益处最大的倒是白居易,唐宣宗对他晚年时,洒脱豁达,不系虚名,乐天知命的性格十分赞赏,说他“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其实,他年轻时却是一心追求功名的,他乐天知命的性格形成和思想境界的升华,倒是离不开茶水的涤荡和茶文化的熏陶。封建士大夫常有“达则兼济天下,退则独善其身”的座右铭。退,不是出于主动,是不得已而为之,所以他在借酒消愁、呤诗自娱都没有效果之后,最终转而求助于茶和佛。在茶水的浸泡下,白居易变成了独善其身,淡泊名利,旷达自解,安时顺命的“别茶人”到了晚年,他“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茶”他的诗中已是字字流溢茶香茶色了。
倒底是茶让人放弃对名利的追求,还是名利的淡泊让人接近茶呢“从来名士能评水,自古高僧爱斗茶”人能能鉴泉品水,茶能相面认人。如接近茶的最终目的仅仅是让人在遁世之后给自己找到依托,在名利不得之时多一个开解自己的寄托,它也不会几千年来长此扎根于社会了,清乾隆皇帝也是一个好茶之人,他虽贵为皇孙皇子,仍不忘躬亲煮茶,他十几岁时就提出“咀嚼回顾甘”的品茗方法,表示要通过细啜慢饮去品味茶之“清香至味”他坚信,茶中自有治国之道,安邦之术。
“茶乃水中君子,酒乃水中小人”乾隆此论,是否石破天惊?此老儿的首次施政演说就以茶开始,借茶发挥,因茶施政,他说施政当取茶的“和”茶的“中”为中庸之道是也!政宽则济之以猛,政猛则纠之以宽,宽严相济,恰到好处,为英明之政。光甘肃折捐冒赈一案,斩杀官员47人,革职80余人;获悉某部族投归大清,立诏赏银20万两,茶10万斤,米麦4万多石。嗜茶爱茶的乾隆,片片茶未竟成其讲德政、倡清廉、崇礼仪,示恩惠、网人心的政治手段。
这位帝王的好茶,自然不是在茶,而在乎茶水之间也,他首创了“三清茶”采用梅花、拂手、松仁入茶,配以雪水煮成。梅,刚正,佛,芳洁,松,清劲,三物皆清明,而茶则可致清导和,浑为一体;雪水烹煎,清香轻灵,鲜活悠扬,确为天作之合,浑然天成。以此作为“示惠联情”的媒介,定期宴请群臣,提醒大臣心清如水,勤政廉明,可谓一箭数雕,何乐而不为?
小小一碗茶,其中所含善的人生确如此之丰富,大概是最先发现茶的老祖宗所没想到的。从用水冲泡到煎炙,到对水及火侯的考究,文明与文化处在不断的进步与丰富中。当人们欢欣鼓舞的感谢充裕的时间赐予他们为之骄傲的饮品的同时,不能不意识到一个重要的问题,时间是不会因任何原因而延长的,在使用分配中只能是此消彼长。越是接近现代,人用于吃喝的时间就越短,节约喝与就餐时间不是让人更好的吃饭,而是要求他们更好的工作。喝的时间延长则意味着工作的时间缩短,于是,节省掉对茶煮、煎与品的时间,是唯一的选择。
之后,人们接受了来自美国的可口可乐,接受了速溶雀巢咖啡。这些速食饮料,只需简单的拉罐,开塞,或冲泡就可解决问题,它甚至影响到吃的方方面面,方便食品也随之应蕴而身,很快人们发现拥有的不仅有碳酸饮料,也有了诸如统一、娃哈哈之类的茶饮料,同时,象方便面,汉煲包、方面米粉之类的速食品充斥空间,我们处在方面与快捷之中,吃喝不再是生活的全部。让才子、佳人,让绅士们见鬼去吧,我们不需要拐弯抹角,我们要直截了当的解决问题,吃喝还不就是为了填饱肚子与解渴,这就是吃喝的本质。
这恰好回到了本文的开头,人就是因为拥有吃喝的礼仪,才使人比动物更显得有文化,那么速溶饮品是饮食文化的进化还是退化,也许文化无所谓进化还是退化。再则,这也不是人类随便就能造成的,这是文明进化的结果,是时间逼迫的原因,使人感到欣慰的是,还有一个理由可以使人高于动物,动物喝是为了活着,而且它们无法选择喝法;人却能选择喝的方式,而且知道怎样喝才能更好地工作。人还能为自己的正当喝法提供另一种理由。单调的喝与吃和丰富的生活相对应的,现在除了吃之外还有其它享受的时代,人们要享受丰富的生活,不仅仅享受吃。这似乎十分有道理。但是,晚餐时候所有的人都一手拿一只汉堡包,另一手提着一瓶易拉罐,坐在电视机前时,感觉会如何呢?难道这就是享受生活?
为了现代,为了进步,人们付出的代价是显尔易见的,失去了人情的时间又有什么意义呢?时间本来是用来生活的,而在失去人情的时间里的人生是乏味的,如果这还能叫作“人生”的话。
人们不会让时间长久地乏味,因为人们无法忍受乏味的人生,既然人们曾经为时间付出人情,那么人们不会束手无措,人们同样能利用时间换回人情。于是,人们用时间把人情注入在家里煮一次茶或咖啡之中,使它们重新拥有“意义”
但是,人们无法回到从前,人们无法让所有的时间都脱离“乏味”没有可口可乐的时代是一种生活,有可口可乐的时代又是一种生活,明天会是一个怎样的时代,拥有怎样的生活?不得而知。但对于我手中拿的这包袋装茶沫,就像有首歌中唱的那样:虽然末来如何不能知道,但现在说再见会不会太早。
2003-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