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www.qishuwu.cc,aduwa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身为难民的李清照自然知道“武陵”二字所含避难之意,在她的凤凰台上忆吹箫中,这武陵人还曾被她指代为自己深深思念的、任职在外的丈夫赵明诚的。词作以此为调,自是别具匠心。面对着国破家亡的现实,这“物是人非”的沉痛早已是难以言语;对曾经美好生活的回忆,特别是对亡夫赵明诚的思念,更是加剧了这种无法言传的伤痛。“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则是近乎明言了她满腹悲愁的无处排遣,永远的无法解脱。
再来看她的永遇乐元宵词: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拈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李清照写此词时,历史已步入北宋。北宋定新都为临安,自然让李清照这个经历战争磨难的“北人”万分伤悲。此词便是她怀念京、洛旧事,表达凄婉悲怆心情的爱国词。刘辰翁“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每闻此词,辄不自堪。”(须溪词卷三)4
一句“人在何处”让天下人情伤,自是物是人非感慨。而她的“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看似讲天气,实则更是人世感喟,它包含着词人一生的人生体验。大至宋朝由盛而衰;中至赵、李两族,家破人亡;小到自身,曾几何时,才名轰动汴京,令多少人倾慕,而今只是一个漂泊的嫠妇。无常如此,又怎令词人不情伤呢。“来相招”自然是“谢他酒朋诗侣”了——词人是无法做到“直把杭州作汴州”的。下阕的回忆,只能加剧内心的痛感,而到“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时,难以名状的孤独感和无限的酸楚,同着“如今憔悴,风鬟霜鬓”的苍老,一起交叠而来。要知道“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拈金雪柳,簇带争济楚”的时候,词人可是个压倒群芳的才女。
至于她那首晚年赋愁的秋词声声慢,则更是伤人情怀: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接连十四个叠字,只为了叙说一个愁字,这愁,自不是如梦令、醉花阴那种轻倩幽淡的春愁离愁可比了。靖康之变把李清照个人生活同民族灾难连结在一起。在这场家国浩劫中,所有珍爱的东西,全都失去了。所谓“寻寻觅觅”那只能是唯一占据她身心的对往昔的无尽回忆,只能在记忆的角落里苦心寻觅。而这种寻觅,更使她感到现实景况的孤苦。于是“冷冷清清”先感于外;“凄凄惨惨戚戚”后感于心,进入愁境。全词通过刻划冷清的环境来烘托凄惨悲切的心境,无论忽寒忽暖的天气,淡薄的酒味,入夜猛起的秋风,天上的过雁,满地的黄花,窗外的梧桐和黄昏的细雨,无不是生愁、助愁、催愁、添愁的,也难怪词人哀叹“怎一个愁字了得”了。
“易安体”正是因为词人于婉约词本色中融入了家国兴亡的深悲巨痛,而加深了易安词的社会内蕴,推动了南宋词的发展。
三 、“易安体”倜傥有丈夫气
李清照既然是个女词人,她的易安体自然未能摆脱闺阁之气,但这决不能视同一般的“闺阁词”沈曾植菌阁琐谈就说 “易安倜傥,有丈夫气,乃闺阁中之苏、辛,非秦、柳也” 5。这个评价指出了蕴藏在李清照闺阁风姿中的特殊气质。李易安的倜傥有丈夫气,从她的许多言行举止中就可以看出。她的乌江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忧国之念,恢复之志,不下陆游诗愤,显示其性格刚烈一面。
而作为“易安体”它的词中既包含女性的温柔灵慧,又有着一般女子所缺乏的俊爽和开朗特点。她能把委婉的情思与超脱的襟怀融合起来,使词婉约而不绮糜,柔中带刚,于柔媚中蕴含激昂豪迈气势。这使得“易安体”倜傥而有丈夫气。渔家傲一词就充分展示了她精神境界雄奇阔大的一面: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彷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在词中,词人通过神奇瑰丽的想象,把自己置身于广袤无垠的太空,不顾“路长”“日暮”在九万里风的推动下,泠然作海外行。反应了李清照不满现状,要求打破沉闷狭小生活空间的愿望。虽然词中没有出现象乌江诗的直语豪言,但我们能感受到李易安不逊须眉的那份飒爽豪气,梁启超就说“此绝似苏、辛派”(艺蘅馆词选乙卷)6。
易安体以其特有的细腻纤巧写闺情词而有丈夫气,在宋代词苑中,独树一帜,自名一家,并对两宋词的发展有其特殊贡献。它的语言通俗易懂,音律明白流畅;她的后期词,则深深打着鲜明的时代烙印,加上与其个人的艺术独创性完美统一,使传统的词风得到充实和改造,深深影响了后代词人。
参考文献:
吴熊和 唐宋词通论 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3第二版
陈祖美 李清照新传 北京出版社 2001
王仲闻校注 李清照集校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10北京第一版
罗宗强等主编 中国古代文学史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0第一版
注:
1 转引自参考书唐宋词通论第229页
2 同上
3 转引自参考书李清照新传第190页
4 转引自参考书唐宋词通论第223页
5 转引自参考书唐宋词通论第227页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身为难民的李清照自然知道“武陵”二字所含避难之意,在她的凤凰台上忆吹箫中,这武陵人还曾被她指代为自己深深思念的、任职在外的丈夫赵明诚的。词作以此为调,自是别具匠心。面对着国破家亡的现实,这“物是人非”的沉痛早已是难以言语;对曾经美好生活的回忆,特别是对亡夫赵明诚的思念,更是加剧了这种无法言传的伤痛。“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则是近乎明言了她满腹悲愁的无处排遣,永远的无法解脱。
再来看她的永遇乐元宵词: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拈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李清照写此词时,历史已步入北宋。北宋定新都为临安,自然让李清照这个经历战争磨难的“北人”万分伤悲。此词便是她怀念京、洛旧事,表达凄婉悲怆心情的爱国词。刘辰翁“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每闻此词,辄不自堪。”(须溪词卷三)4
一句“人在何处”让天下人情伤,自是物是人非感慨。而她的“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看似讲天气,实则更是人世感喟,它包含着词人一生的人生体验。大至宋朝由盛而衰;中至赵、李两族,家破人亡;小到自身,曾几何时,才名轰动汴京,令多少人倾慕,而今只是一个漂泊的嫠妇。无常如此,又怎令词人不情伤呢。“来相招”自然是“谢他酒朋诗侣”了——词人是无法做到“直把杭州作汴州”的。下阕的回忆,只能加剧内心的痛感,而到“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时,难以名状的孤独感和无限的酸楚,同着“如今憔悴,风鬟霜鬓”的苍老,一起交叠而来。要知道“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拈金雪柳,簇带争济楚”的时候,词人可是个压倒群芳的才女。
至于她那首晚年赋愁的秋词声声慢,则更是伤人情怀: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接连十四个叠字,只为了叙说一个愁字,这愁,自不是如梦令、醉花阴那种轻倩幽淡的春愁离愁可比了。靖康之变把李清照个人生活同民族灾难连结在一起。在这场家国浩劫中,所有珍爱的东西,全都失去了。所谓“寻寻觅觅”那只能是唯一占据她身心的对往昔的无尽回忆,只能在记忆的角落里苦心寻觅。而这种寻觅,更使她感到现实景况的孤苦。于是“冷冷清清”先感于外;“凄凄惨惨戚戚”后感于心,进入愁境。全词通过刻划冷清的环境来烘托凄惨悲切的心境,无论忽寒忽暖的天气,淡薄的酒味,入夜猛起的秋风,天上的过雁,满地的黄花,窗外的梧桐和黄昏的细雨,无不是生愁、助愁、催愁、添愁的,也难怪词人哀叹“怎一个愁字了得”了。
“易安体”正是因为词人于婉约词本色中融入了家国兴亡的深悲巨痛,而加深了易安词的社会内蕴,推动了南宋词的发展。
三 、“易安体”倜傥有丈夫气
李清照既然是个女词人,她的易安体自然未能摆脱闺阁之气,但这决不能视同一般的“闺阁词”沈曾植菌阁琐谈就说 “易安倜傥,有丈夫气,乃闺阁中之苏、辛,非秦、柳也” 5。这个评价指出了蕴藏在李清照闺阁风姿中的特殊气质。李易安的倜傥有丈夫气,从她的许多言行举止中就可以看出。她的乌江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忧国之念,恢复之志,不下陆游诗愤,显示其性格刚烈一面。
而作为“易安体”它的词中既包含女性的温柔灵慧,又有着一般女子所缺乏的俊爽和开朗特点。她能把委婉的情思与超脱的襟怀融合起来,使词婉约而不绮糜,柔中带刚,于柔媚中蕴含激昂豪迈气势。这使得“易安体”倜傥而有丈夫气。渔家傲一词就充分展示了她精神境界雄奇阔大的一面: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彷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在词中,词人通过神奇瑰丽的想象,把自己置身于广袤无垠的太空,不顾“路长”“日暮”在九万里风的推动下,泠然作海外行。反应了李清照不满现状,要求打破沉闷狭小生活空间的愿望。虽然词中没有出现象乌江诗的直语豪言,但我们能感受到李易安不逊须眉的那份飒爽豪气,梁启超就说“此绝似苏、辛派”(艺蘅馆词选乙卷)6。
易安体以其特有的细腻纤巧写闺情词而有丈夫气,在宋代词苑中,独树一帜,自名一家,并对两宋词的发展有其特殊贡献。它的语言通俗易懂,音律明白流畅;她的后期词,则深深打着鲜明的时代烙印,加上与其个人的艺术独创性完美统一,使传统的词风得到充实和改造,深深影响了后代词人。
参考文献:
吴熊和 唐宋词通论 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3第二版
陈祖美 李清照新传 北京出版社 2001
王仲闻校注 李清照集校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10北京第一版
罗宗强等主编 中国古代文学史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0第一版
注:
1 转引自参考书唐宋词通论第229页
2 同上
3 转引自参考书李清照新传第190页
4 转引自参考书唐宋词通论第223页
5 转引自参考书唐宋词通论第22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