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www.qishuwu.cc,博雅斋主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早上看一则新闻说“中国迎来第一个‘受保护’的中秋节”因为2006年的中秋节,是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列入的七大传统节日之一,国家要求有关部门采取措施对传统节日给予保护。“这是名录公布后的第一个中秋节,对于发扬和强化它所蕴涵的传统文化有着特殊的意义。”一位中国文联研究员如是说。
说实在的,这些年来,中国的传统节日,差不多都被糟蹋成吃的节日了,节日本身所承载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几乎丧失殆尽。元宵节吃元宵,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春节除了吃饺子,更是大吃大喝的代名词,这样一来,好像过节就是吃。其实,我认为,这只是商家对传统节日的“恶搞”!
我不否认这些节日都有吃的内容。但仔细想一想,为什么每个节日吃的东西都不同呢?其实,这些节日的食品本来只是一种点缀,就像西方人过生日吃蛋糕一样,只是寄托人们情感的一个载体,并不是节日的全部。但现在给人的感觉似乎过节就是吃,把节日所承载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把节日食品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完全忽略了。尤其是每到节日,铺天盖地的食品广告,把节日自身的内容完全淹没了!作为商品经营者,最大限度地推销自己的产品,最大限度地提高自己的经营效益本身没有错。但是市场经济并不是无政府经济,其自身存在的不足需要有关部门通过必要手段进行调节,对承载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传统节日,就不能任商家毫无节制的“恶搞”必须采取措施予以保护。没有了自己的文化,没有了自己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还能算一个独立的民族吗?还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吗?所以,我认为,保护传统节日,就是保护民族文化,保护民族精神,保护民族魂!非常庆幸的是现在国家把中秋节等节日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觉得这是有着非常重要意义的,对此,我举双手赞成和拥护。
当然,我们也要反思,这些年来,为什么许多人热衷于各种洋节?有人把人们对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冷落归咎为西方文化和洋节的大肆入侵。其实,我认为并不是如此,人们热衷于过洋节,实际是喜欢洋节的那种文化氛围。比如圣诞节、情人节、母亲节等等,都有比较好的寓意,也有很好的表现形式,而这,正是现代人所追求的东西。本来,中国的传统节日,其蕴涵的文化内涵远远超过西方的这些洋节,但由于这些年市场经济的“恶搞”把这些节日的内涵简化成了一个“食品节”了,所以人们便对传统的节日渐行渐远。
就拿中秋节来说吧,许多人并不太了解它的来历,只是把它当成一个团圆的节日。实际上,中秋节在中国有着上千年的历史。据史籍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根据我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关于“团圆节”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中秋晚上,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有烙“团圆”的习俗,即烙一种象征团圆、类似月饼的小饼子,饼内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压月亮、桂树、兔子等图案。祭月之后,由家中长者将饼按人数分切成块,每人一块,如有人不在家即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团圆。
中秋节在古时也是丰收谢神、团聚之日。这个节日的文化含量很深,各地民众祭月、吃月饼、赏花、游戏等节庆内容有着不同的类型、特殊的符号,如北京有兔爷,中南地区送花求子,浙江观潮等。中国人讲分寸,过节也要有“节”中秋、仲秋,在一月中间,在一季中间,中秋节的节日内涵是沉静、充实。古人过中秋节要在院子里摆上供桌,以月饼、水果等供奉月亮。
由此看来,中秋节并不就是一个吃月饼的节日。过去的月饼也没那么多讲究,而看看现在商场里包装花哨的月饼扎了堆儿,可中秋节的味儿却变了。尤其是近些年“黄金月饼”、“天价月饼”所引起的喧嚣更是不绝于耳。这些所作所为,是中国人自己把传统节日给毁了,中秋节已从拜神向“拜物”发展,节日的“魂”消失了。传统节日没有了文化这个“魂”也就渐渐失去了生命力。传统文化是自然而从容的,商业化的“炒作”必然毁掉节日之美。
因此,有专家认为,许多中国传统节日在中国并不是完全被抛弃,而更多的是被过度商业化,其民间的文化意义被大幅度削弱,因而影响其自身的活力。
为此,我认为,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应该努力的远离那些对传统节日“恶搞”的行为,自觉维护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同时,也希望国家正式立法保护这些传统的文化精髓。以期来凝聚中华民族,振兴中华民族。当然,对传统节日的精髓应该被保护和传承,但节日的形式也应随着时代的变迁,随着间的变化要有所改变。要让这些节日既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又适应现代人追求时尚的需要。这样,传统的节日才能在现代重新焕发活力。
(注:部分资料摘自网络)
早上看一则新闻说“中国迎来第一个‘受保护’的中秋节”因为2006年的中秋节,是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列入的七大传统节日之一,国家要求有关部门采取措施对传统节日给予保护。“这是名录公布后的第一个中秋节,对于发扬和强化它所蕴涵的传统文化有着特殊的意义。”一位中国文联研究员如是说。
说实在的,这些年来,中国的传统节日,差不多都被糟蹋成吃的节日了,节日本身所承载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几乎丧失殆尽。元宵节吃元宵,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春节除了吃饺子,更是大吃大喝的代名词,这样一来,好像过节就是吃。其实,我认为,这只是商家对传统节日的“恶搞”!
我不否认这些节日都有吃的内容。但仔细想一想,为什么每个节日吃的东西都不同呢?其实,这些节日的食品本来只是一种点缀,就像西方人过生日吃蛋糕一样,只是寄托人们情感的一个载体,并不是节日的全部。但现在给人的感觉似乎过节就是吃,把节日所承载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把节日食品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完全忽略了。尤其是每到节日,铺天盖地的食品广告,把节日自身的内容完全淹没了!作为商品经营者,最大限度地推销自己的产品,最大限度地提高自己的经营效益本身没有错。但是市场经济并不是无政府经济,其自身存在的不足需要有关部门通过必要手段进行调节,对承载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传统节日,就不能任商家毫无节制的“恶搞”必须采取措施予以保护。没有了自己的文化,没有了自己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还能算一个独立的民族吗?还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吗?所以,我认为,保护传统节日,就是保护民族文化,保护民族精神,保护民族魂!非常庆幸的是现在国家把中秋节等节日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觉得这是有着非常重要意义的,对此,我举双手赞成和拥护。
当然,我们也要反思,这些年来,为什么许多人热衷于各种洋节?有人把人们对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冷落归咎为西方文化和洋节的大肆入侵。其实,我认为并不是如此,人们热衷于过洋节,实际是喜欢洋节的那种文化氛围。比如圣诞节、情人节、母亲节等等,都有比较好的寓意,也有很好的表现形式,而这,正是现代人所追求的东西。本来,中国的传统节日,其蕴涵的文化内涵远远超过西方的这些洋节,但由于这些年市场经济的“恶搞”把这些节日的内涵简化成了一个“食品节”了,所以人们便对传统的节日渐行渐远。
就拿中秋节来说吧,许多人并不太了解它的来历,只是把它当成一个团圆的节日。实际上,中秋节在中国有着上千年的历史。据史籍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根据我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关于“团圆节”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中秋晚上,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有烙“团圆”的习俗,即烙一种象征团圆、类似月饼的小饼子,饼内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压月亮、桂树、兔子等图案。祭月之后,由家中长者将饼按人数分切成块,每人一块,如有人不在家即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团圆。
中秋节在古时也是丰收谢神、团聚之日。这个节日的文化含量很深,各地民众祭月、吃月饼、赏花、游戏等节庆内容有着不同的类型、特殊的符号,如北京有兔爷,中南地区送花求子,浙江观潮等。中国人讲分寸,过节也要有“节”中秋、仲秋,在一月中间,在一季中间,中秋节的节日内涵是沉静、充实。古人过中秋节要在院子里摆上供桌,以月饼、水果等供奉月亮。
由此看来,中秋节并不就是一个吃月饼的节日。过去的月饼也没那么多讲究,而看看现在商场里包装花哨的月饼扎了堆儿,可中秋节的味儿却变了。尤其是近些年“黄金月饼”、“天价月饼”所引起的喧嚣更是不绝于耳。这些所作所为,是中国人自己把传统节日给毁了,中秋节已从拜神向“拜物”发展,节日的“魂”消失了。传统节日没有了文化这个“魂”也就渐渐失去了生命力。传统文化是自然而从容的,商业化的“炒作”必然毁掉节日之美。
因此,有专家认为,许多中国传统节日在中国并不是完全被抛弃,而更多的是被过度商业化,其民间的文化意义被大幅度削弱,因而影响其自身的活力。
为此,我认为,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应该努力的远离那些对传统节日“恶搞”的行为,自觉维护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同时,也希望国家正式立法保护这些传统的文化精髓。以期来凝聚中华民族,振兴中华民族。当然,对传统节日的精髓应该被保护和传承,但节日的形式也应随着时代的变迁,随着间的变化要有所改变。要让这些节日既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又适应现代人追求时尚的需要。这样,传统的节日才能在现代重新焕发活力。
(注:部分资料摘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