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www.qishuwu.cc,滴墨青藤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浙江归来已数日。但一闭目,依然是青的山绿的水、粉的墙黛的瓦,似乎自己依然游弋在那别样的风景中。
我总觉得,我们江苏苏州的风光恰如温婉蕴藉的女子,而那越地风光恰如飘逸洒脱的士人。越地多山,有山便见得风骨,见得些许刚性,而这里的山不见得高大,并且一律是清丽的面目,刚性里见得几分柔性。越地也多水,有水便见得灵动,这里的水宛如飘带在青山间盘绕,也能让人联想到先前西施浣洗的一条条纤柔素纱。
越地的山山水水总能在脑海里幻化出王羲之、谢灵运一类的飘逸高举的文人雅士,不似吴地唐伯虎一类文人的游戏尘世的甜糯娇憨。
想来好笑,我们对于异地的风光,总会急于表达自己肤浅的印象,恰似对只有一面之缘的朋友,我们总是急于评头论足一样。这是危险而可笑的行为,但不吐不快也是人的天性,且不估计其他。
一、南洵遗韵
碧水盘绕,小桥高耸,粉墙黛瓦,飞檐错落,傍水筑宇,沿河成街。这是外观的视觉感受,总能让人想到“小镇千家抱水园,南洵商贾舟中市”的那句经典评语。
这里的建筑外观线条流畅,色彩以灰白、青黛为主,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画。
升堂入室,令人惊讶不已,这里却是中西文化的巧妙融合。庭院深深,幽径深巷,木刻砖雕,风火小墙,这是中国传统的建筑范式,而一面面雕花玻璃彩窗,一面面铸花铁雕栏,一个个拱券门头,这是西方建筑的风格。
原来这里的主人,大多明清时代的商贾,走南闯北,思想活络。尤其近代,他们在欧美市场纵横叱咤,接受全新的西方思潮,大胆而自信。
游了张石铭的懿德堂,这里是中西文化艺术的典藏。东方的木雕砖雕石雕极其精美,印象很深的是那荷叶石雕门额,极像风干多年的几面老荷叶。这里也有世间仅存的法国手绘刻花玻璃,是主人在法国定制的菱形蓝晶玻璃,据说当时价值是一两黄金,更为奇妙的是历经百年风雨,无人擦拭却纤尘不染。这里还有舞厅,还有法国风景油画,还有法国地砖。很难想象那时的中国正是男人拖着长辫,女人裹着小脚,而这里却是别样的天地。可以让人感受到房屋主人接受西方文化的洗礼而留下几多印记。
游了刘镛的小莲庄,感受到传统思想和时尚理念、东方文化内涵与西方艺术形式的碰撞和磨合。这里体现了一种包容性。
游了刘承干的求恕里,忘不了那“鹧溪小隐”门楼上的栩栩如生的小兽,还有那厅堂上“凤穿牡丹”木雕。
还游了刘承干的嘉业堂藏书楼。书楼主人刘承干曾被鲁迅先生戏称为“傻公子”他是近代藏书家和刻书家。他是刘镛的孙子,拥有雄厚的家产。他在小莲庄西侧置地20亩,斥金12万,自1920年破土至1924年落成,花了五年时间,建起这座园林式书楼。书楼的底楼东三楹为“宋四史室”内藏宋椠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还有书楼自印书籍样本和木刻印板。那黑乎乎的形同砖块的木刻印板载负着沉甸甸的文化重量似乎令书架难以承受。
藤蔓,池藻,怪石,亭子。这是藏书楼所在的园内的独特景观。可以想象这里是吟唱啸歌的清幽之地。
园中有三块奇石。其中一块,中有圆孔,吹之如虎吼。是晚清国相阮元故物,据说刘承干以500银圆从述园主人朱氏处购得。上有阮元书写的“啸石”二字。
从藏书楼出来在门口店面够得二书,其中一本是张静江传,另一本是南洵遗韵。随手翻阅,才知道这里商贾以贩卖生丝发迹起家,以才力被当地百姓称为“四象八牛七十二条黄狗”民间还云湖州一个城,不及南洵半个镇”可见这里的商贾是多么的牛了。
还了解明代这里就有“九里三阁老,十里两尚书”之称,历代进士达40人,宋明清南洵籍京官达56人,南宋至民国有影响的专家、学者达80多人。
还了解著名的“叔萍奖学金”又是我国最早的希望工程“四象”之一的顾福昌的曾孙顾乾麟先生秉承其父亲叔萍公“得诸社会,还诸社会”的遗训,于1937年在上海创办,扩展到北京、湖州、南洵,并一直延续至今,是奖励范围最广,也是迄获奖人数最多的奖学金。
而那张静江先生竟倾其家产全力支持孙中山发动的辛亥革命,又是何等的襟怀。
南洵是一个特别的地方,历史上,这里的走出来的人有很大的气魄。他们心胸开阔,包容,爱国,是具有先进意识的儒商。
还买了一把折扇,上面有南洵“四象”之一刘镛写的字迹“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德,第一件好事只是读书”想来大概可以用来概括南洵儒商的精神要义了。
摇一摇折扇,满面别样的清风。回首南洵,那河岸边高低错落、凹凸有致、粉墙黛瓦的百间楼是一幅绝美的江南水墨画,氤氲着一个个被时光冲淡了的记忆。
二、苏堤疾步
苏堤适宜漫步,以“苏堤疾步这样的标目,非但大煞风景,而且是罪莫大焉。对于绮丽柔和的风光,应当不断地驻足、玩赏、吟哦、低回。但导游只给一个半小时的时限,那只能走马观花了。
很早就读过苏东坡写西湖的诗,也看过张岱西湖梦寻一类的书籍。也在模糊的印象里,早就听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城是人间的天堂,而那西湖又是西施的幻化,自然美得让人难以描摹。
从岳王庙方向,放眼西湖,是涣涣的一湖碧水,心胸顿然阔开。东西、南北两道绿色长堤把浩大的西湖格出几面,中间的水面是主体依然浩大无边,近岸一带荷叶高举,莲房拳簇。
东西方向的是白堤,比较短促些,远看只是一片葱茏的绿影。而南北方向的苏堤显得更长,据说将近3公里的长度。一个多小时的时限,我们也只能选择了苏堤,放弃了白堤,我很遗憾不能去白堤苏小小墓前驻足一番凭吊一番,只能追随“游行”的队伍向苏堤进发。
在苏堤上急急的走着,阔道两边夹种香樟柳树一类的树木,两边都是翻着粼粼碎波的湖水。下午到杭城时,天气炎热,达37c,而苏堤却是习习凉风撩乱游人的发丝与衣襟,深深吐纳一番,肺腑润开,一股清新的气息,心灵也宁静了许多,恍惚间,似有“浴乎沂,风乎舞雩”之感。
这长长的绿堤,真是浩大的工程。记得看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描述东破先生当时为杭州太守,眼见的西湖中水生植物在泥中纠缠生长使湖底上升,湖水变浅。预言湖水不治理二十年后野草将覆盖整个湖面,杭城老百姓就失去淡水资源。便于元佑五年(公元1090年)4—5月间多次上表于朝廷。对东坡恩宠有加的皇太后很爽快地恩准,并拨款一万七千贯,苏轼还凭个人的魅力在地方筹得一万七千贯,总共三万四千贯。
东坡组织数千工人和船夫,费时四个月清理完毕湖中的水草淤泥,而这堆积如山的杂物又让东坡烦恼不已。有一天,他灵机一动,想到废物巧用,可以筑一道湖上长堤。长堤可以供人行走,增加湖面之美感,还可以大大缩短湖面的距离。
如今这条绿树成荫的长堤,更为整饬,美化。想到张岱西湖梦寻里记述:当初东坡“夹植桃柳,中为六桥”还说宋南渡之后“湖水漱啮,堤渐凌夷”到明代正德三年,郡守杨孟瑛重新修建苏堤“高二丈,阔五丈三尺,增建里湖六桥,列种万柳,顿复旧观”嘉靖十二年县令命令案情较轻的罪犯种桃柳来赎罪,一时间“红紫灿烂,错杂如锦”后来遭兵火,砍伐殆尽。万历二年,盐运使朱柄如又“复植杨柳,又复灿然”
看来苏堤也是命运几番浮沉,好在后世官员都精心守护东坡先生留下的这份遗产。这条湖中大堤已经积淀着世代精神内涵,它成功地载负着丰厚的文化信息。而眼前的这宽畅整饬的大堤也当是建国后重新修建的吧。
堤上疾步,怀古思绪也只是一闪而逝,不由感慨东坡先生给后人的恩惠又何止如此!
一边急匆匆地赶着,一面想着东坡先生对后世的种种恩泽,一面近赏远眺。突然,狂风大作,柳丝乱舞,天色阴暗,北边的天空雷声隐隐。一两点雨滴凉凉地落在脸颊上,湖面波涛涌簇,逐浪连连。
我真渴望痛快地下一场大雨,然后便是小雨霏霏,那样才有“半烟半雨溪桥畔”的诗境。可是雨终究没有下下来,这只是一阵急惊风。不禁想到我匆匆游玩何尝不是似一场急惊风呢。
一直到“花港观鱼”处,欣赏一碑上康熙皇帝俊朗的字迹—... -->>
浙江归来已数日。但一闭目,依然是青的山绿的水、粉的墙黛的瓦,似乎自己依然游弋在那别样的风景中。
我总觉得,我们江苏苏州的风光恰如温婉蕴藉的女子,而那越地风光恰如飘逸洒脱的士人。越地多山,有山便见得风骨,见得些许刚性,而这里的山不见得高大,并且一律是清丽的面目,刚性里见得几分柔性。越地也多水,有水便见得灵动,这里的水宛如飘带在青山间盘绕,也能让人联想到先前西施浣洗的一条条纤柔素纱。
越地的山山水水总能在脑海里幻化出王羲之、谢灵运一类的飘逸高举的文人雅士,不似吴地唐伯虎一类文人的游戏尘世的甜糯娇憨。
想来好笑,我们对于异地的风光,总会急于表达自己肤浅的印象,恰似对只有一面之缘的朋友,我们总是急于评头论足一样。这是危险而可笑的行为,但不吐不快也是人的天性,且不估计其他。
一、南洵遗韵
碧水盘绕,小桥高耸,粉墙黛瓦,飞檐错落,傍水筑宇,沿河成街。这是外观的视觉感受,总能让人想到“小镇千家抱水园,南洵商贾舟中市”的那句经典评语。
这里的建筑外观线条流畅,色彩以灰白、青黛为主,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画。
升堂入室,令人惊讶不已,这里却是中西文化的巧妙融合。庭院深深,幽径深巷,木刻砖雕,风火小墙,这是中国传统的建筑范式,而一面面雕花玻璃彩窗,一面面铸花铁雕栏,一个个拱券门头,这是西方建筑的风格。
原来这里的主人,大多明清时代的商贾,走南闯北,思想活络。尤其近代,他们在欧美市场纵横叱咤,接受全新的西方思潮,大胆而自信。
游了张石铭的懿德堂,这里是中西文化艺术的典藏。东方的木雕砖雕石雕极其精美,印象很深的是那荷叶石雕门额,极像风干多年的几面老荷叶。这里也有世间仅存的法国手绘刻花玻璃,是主人在法国定制的菱形蓝晶玻璃,据说当时价值是一两黄金,更为奇妙的是历经百年风雨,无人擦拭却纤尘不染。这里还有舞厅,还有法国风景油画,还有法国地砖。很难想象那时的中国正是男人拖着长辫,女人裹着小脚,而这里却是别样的天地。可以让人感受到房屋主人接受西方文化的洗礼而留下几多印记。
游了刘镛的小莲庄,感受到传统思想和时尚理念、东方文化内涵与西方艺术形式的碰撞和磨合。这里体现了一种包容性。
游了刘承干的求恕里,忘不了那“鹧溪小隐”门楼上的栩栩如生的小兽,还有那厅堂上“凤穿牡丹”木雕。
还游了刘承干的嘉业堂藏书楼。书楼主人刘承干曾被鲁迅先生戏称为“傻公子”他是近代藏书家和刻书家。他是刘镛的孙子,拥有雄厚的家产。他在小莲庄西侧置地20亩,斥金12万,自1920年破土至1924年落成,花了五年时间,建起这座园林式书楼。书楼的底楼东三楹为“宋四史室”内藏宋椠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还有书楼自印书籍样本和木刻印板。那黑乎乎的形同砖块的木刻印板载负着沉甸甸的文化重量似乎令书架难以承受。
藤蔓,池藻,怪石,亭子。这是藏书楼所在的园内的独特景观。可以想象这里是吟唱啸歌的清幽之地。
园中有三块奇石。其中一块,中有圆孔,吹之如虎吼。是晚清国相阮元故物,据说刘承干以500银圆从述园主人朱氏处购得。上有阮元书写的“啸石”二字。
从藏书楼出来在门口店面够得二书,其中一本是张静江传,另一本是南洵遗韵。随手翻阅,才知道这里商贾以贩卖生丝发迹起家,以才力被当地百姓称为“四象八牛七十二条黄狗”民间还云湖州一个城,不及南洵半个镇”可见这里的商贾是多么的牛了。
还了解明代这里就有“九里三阁老,十里两尚书”之称,历代进士达40人,宋明清南洵籍京官达56人,南宋至民国有影响的专家、学者达80多人。
还了解著名的“叔萍奖学金”又是我国最早的希望工程“四象”之一的顾福昌的曾孙顾乾麟先生秉承其父亲叔萍公“得诸社会,还诸社会”的遗训,于1937年在上海创办,扩展到北京、湖州、南洵,并一直延续至今,是奖励范围最广,也是迄获奖人数最多的奖学金。
而那张静江先生竟倾其家产全力支持孙中山发动的辛亥革命,又是何等的襟怀。
南洵是一个特别的地方,历史上,这里的走出来的人有很大的气魄。他们心胸开阔,包容,爱国,是具有先进意识的儒商。
还买了一把折扇,上面有南洵“四象”之一刘镛写的字迹“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德,第一件好事只是读书”想来大概可以用来概括南洵儒商的精神要义了。
摇一摇折扇,满面别样的清风。回首南洵,那河岸边高低错落、凹凸有致、粉墙黛瓦的百间楼是一幅绝美的江南水墨画,氤氲着一个个被时光冲淡了的记忆。
二、苏堤疾步
苏堤适宜漫步,以“苏堤疾步这样的标目,非但大煞风景,而且是罪莫大焉。对于绮丽柔和的风光,应当不断地驻足、玩赏、吟哦、低回。但导游只给一个半小时的时限,那只能走马观花了。
很早就读过苏东坡写西湖的诗,也看过张岱西湖梦寻一类的书籍。也在模糊的印象里,早就听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城是人间的天堂,而那西湖又是西施的幻化,自然美得让人难以描摹。
从岳王庙方向,放眼西湖,是涣涣的一湖碧水,心胸顿然阔开。东西、南北两道绿色长堤把浩大的西湖格出几面,中间的水面是主体依然浩大无边,近岸一带荷叶高举,莲房拳簇。
东西方向的是白堤,比较短促些,远看只是一片葱茏的绿影。而南北方向的苏堤显得更长,据说将近3公里的长度。一个多小时的时限,我们也只能选择了苏堤,放弃了白堤,我很遗憾不能去白堤苏小小墓前驻足一番凭吊一番,只能追随“游行”的队伍向苏堤进发。
在苏堤上急急的走着,阔道两边夹种香樟柳树一类的树木,两边都是翻着粼粼碎波的湖水。下午到杭城时,天气炎热,达37c,而苏堤却是习习凉风撩乱游人的发丝与衣襟,深深吐纳一番,肺腑润开,一股清新的气息,心灵也宁静了许多,恍惚间,似有“浴乎沂,风乎舞雩”之感。
这长长的绿堤,真是浩大的工程。记得看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描述东破先生当时为杭州太守,眼见的西湖中水生植物在泥中纠缠生长使湖底上升,湖水变浅。预言湖水不治理二十年后野草将覆盖整个湖面,杭城老百姓就失去淡水资源。便于元佑五年(公元1090年)4—5月间多次上表于朝廷。对东坡恩宠有加的皇太后很爽快地恩准,并拨款一万七千贯,苏轼还凭个人的魅力在地方筹得一万七千贯,总共三万四千贯。
东坡组织数千工人和船夫,费时四个月清理完毕湖中的水草淤泥,而这堆积如山的杂物又让东坡烦恼不已。有一天,他灵机一动,想到废物巧用,可以筑一道湖上长堤。长堤可以供人行走,增加湖面之美感,还可以大大缩短湖面的距离。
如今这条绿树成荫的长堤,更为整饬,美化。想到张岱西湖梦寻里记述:当初东坡“夹植桃柳,中为六桥”还说宋南渡之后“湖水漱啮,堤渐凌夷”到明代正德三年,郡守杨孟瑛重新修建苏堤“高二丈,阔五丈三尺,增建里湖六桥,列种万柳,顿复旧观”嘉靖十二年县令命令案情较轻的罪犯种桃柳来赎罪,一时间“红紫灿烂,错杂如锦”后来遭兵火,砍伐殆尽。万历二年,盐运使朱柄如又“复植杨柳,又复灿然”
看来苏堤也是命运几番浮沉,好在后世官员都精心守护东坡先生留下的这份遗产。这条湖中大堤已经积淀着世代精神内涵,它成功地载负着丰厚的文化信息。而眼前的这宽畅整饬的大堤也当是建国后重新修建的吧。
堤上疾步,怀古思绪也只是一闪而逝,不由感慨东坡先生给后人的恩惠又何止如此!
一边急匆匆地赶着,一面想着东坡先生对后世的种种恩泽,一面近赏远眺。突然,狂风大作,柳丝乱舞,天色阴暗,北边的天空雷声隐隐。一两点雨滴凉凉地落在脸颊上,湖面波涛涌簇,逐浪连连。
我真渴望痛快地下一场大雨,然后便是小雨霏霏,那样才有“半烟半雨溪桥畔”的诗境。可是雨终究没有下下来,这只是一阵急惊风。不禁想到我匆匆游玩何尝不是似一场急惊风呢。
一直到“花港观鱼”处,欣赏一碑上康熙皇帝俊朗的字迹—...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