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www.qishuwu.cc,东夷昊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史铁生没能迈进2011年的门槛,他的生命停留在了2010年12月31日。我原来唯一读过的他的文章,就是我与地坛,而且是经过删改的,还是去年,文字默书在在一本教科书上。那时我百无聊赖,偶然拿起,偶然读到。没想到他走的如此的快。
过了春节,正月初五,和孩子一起逛书店。在书架上看到一本书,叫做务虚笔记,署名是史铁生,也没怎么多想,就把它买了下来。心里大约想着算是纪念吧。隔了一天,才开始读。这本书没有前言,没有后记(很符合其风格),而且读第一章写作之夜的时候,我更坚定的认为这是一本散文集,记述的是作者对各种命题的思考和心得。但是读下去,才发现没有这么简单,它竟然是一本小说。中途有过写笔记的激动,因为自己看到了自己熟悉的东西,比如语境,比如技巧,比如表现方式等等,但是我还是静下心来,在最终读完之后,才动笔。哦,不,是才开始敲击键盘。
利用百度,先搜索别人的看法,别人的读后感,但看了许多篇都觉得差强人意。周国平写过一篇类似于我的这个题目的文章,但是我没能看下去,也许是因为过于理性和冗长。而后看到过一位博士的分析,还是现实主义分析学那一套,好像很有学问,但是没有触及实处。诚如他们所说,这是一部不同的小说,风格迥异,打破了小说的写法,摧毁了小说的规范。我很奇怪,在一个文学不景气的时代,还继续运用着老“学院派”的腔调,利用固有的模子去扣每一篇作品,那我不知道,这样的写作,循规蹈矩的、墨守成规的写作还有什么意义,就算是符合了“审美”又有什么意义。真正的写作应该是生命自然而然的倾诉,不管采取什么形式,无论通过什么途径,甚至,不管有没有观众。写作不是先以取悦观众而产生的,个体生命得到共鸣的前提,必须是,你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
而后,我在“史铁生吧”里,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有一个统计贴吧成员年龄的帖子,帖子显示,这个贴吧里集中着二十五岁以下的青年人。而这些人对务虚笔记有着的崇拜,又是走向了极端。他们被这本书鼓舞着,说着它的伟大、不凡,说它应该得什么奖,应该成为影像记录等等。哦,不,这不是这本书的本意,尽管故事的实现形式更容易被新锐先锋的青年人所接受,但它不是这样的。它同样需要时间来阅读,它是众多生活的实现者,没有生活阅历的人,可以为其语言所折服,但是,还是没有读懂。它的台词。潜台词。
这本书,就像一个曾经破碎过的镜子,无数碎裂的镜片重新按照原来的位置安放、固定。但是,但是你去照它的时候,你就不是一个形象,而是千万个形象。是千万个形象,实现了你的形象。而这个形象,也就是作者本人。这本书,其实很简单,其实就是对这每一个形象的书写。这不是甚么艰深晦涩的文字游戏,而是一种认真。这也是我一直以来,致力追求的一种写作方式,就是印象、意象、事实的叠加,就是你、我、他的实现。所以,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在丛生的文字里,找到了几个答案。包括,为什么写,该怎样写,写什么。这是史铁生藏在文字里的谜底之一。
姑且把它的存在叫做谜的存在吧。这本书就像一个魔方,你利用固有的思维是不可能去解读,只有把思维放置在一个更深广邃远的时空里,作为一个立体模型,才能得到你所想看到和得到的内容。
这是一部“冥想书”从一个人的冥想中开启故事的序幕,然后在不同的线索里求证。关于爱情、欲望的由起和破灭、挣扎与重生。而时代则是俯瞰众生的模具,在这模具之底,无限的形式是因了无穷个体的运动。个性的差异,在相互挤榨和时代的碾压下,得到了不同的实现,得到了不同的差异。尽管一度在作家的笔下出现了时间的虫洞、年龄的错乱、对多极之维的眺望,但是,毕竟时代就在那里,成为过去时;在那个过去时里,肉体和心魂早已固定成型。但这塑造又远没有停止。作者在创造形象的同时,一度对自己的形象产生了怀疑,困惑、求解、剖析乃至拷问,在实在的写作中,洞开了一扇虚无之门。“存在的核心是一种虚空,就像我之所以了解我是因为我通过与别人的心灵沟通后对自己的体察,这种沟通并不是一个实在的接触,而是依靠我的一个设想、一个回忆、一个诉说,这些呢都属于无形的、虚空的。”
这部冥想书里的故事和推断不合逻辑但又必然存在。语速缓慢,宛若耳语,甚或呓语,各种艺术手段(插叙倒叙乃至混乱时序、旁白自白乃至意识流)运用娴熟。直到第十三章的时候,故事才赋予了人间烟火,有了主观的宣泄,尽管不露痕迹。也就是说,使人在阅读渐渐疲倦的时候,有了新的兴奋点。
这些故事更像是一篇篇散文的集结,如果不通读,你会毫无头绪,也体会不到作者的匠心。匠心独具。在结尾,散漫得到了团聚,纷乱得到了结合,混沌有了意义,故事得以完整。但这也正是我遗憾的地方,这一部与众不同的小说,在结尾屈从了小说的规范。它本可以没有结尾,不用面面俱到去交代每个人的结局,因为故事永远没有结局,永远在发生,永远有着无尽无边的脉络。
这是一部生命之书。爱与欲、生与死、光荣与耻辱、尊严与卑微;水与火、灵与肉,生命的暗喻、艰涩的旅程,童年的影子、人生的指向,渴望犹如白鸟自由飞翔,犹如飞蛾义无反顾的蹈火而去。在平静之下,在万籁俱寂当中,在如无边葵田的茂密文字的深处,流淌的是轰然壮观的对生命的倾诉。
写作之夜,是永生之夜,也是永无之夜。就像,我们都不知道,史铁生最终是走向了永生,还是投进了永无。
史铁生没能迈进2011年的门槛,他的生命停留在了2010年12月31日。我原来唯一读过的他的文章,就是我与地坛,而且是经过删改的,还是去年,文字默书在在一本教科书上。那时我百无聊赖,偶然拿起,偶然读到。没想到他走的如此的快。
过了春节,正月初五,和孩子一起逛书店。在书架上看到一本书,叫做务虚笔记,署名是史铁生,也没怎么多想,就把它买了下来。心里大约想着算是纪念吧。隔了一天,才开始读。这本书没有前言,没有后记(很符合其风格),而且读第一章写作之夜的时候,我更坚定的认为这是一本散文集,记述的是作者对各种命题的思考和心得。但是读下去,才发现没有这么简单,它竟然是一本小说。中途有过写笔记的激动,因为自己看到了自己熟悉的东西,比如语境,比如技巧,比如表现方式等等,但是我还是静下心来,在最终读完之后,才动笔。哦,不,是才开始敲击键盘。
利用百度,先搜索别人的看法,别人的读后感,但看了许多篇都觉得差强人意。周国平写过一篇类似于我的这个题目的文章,但是我没能看下去,也许是因为过于理性和冗长。而后看到过一位博士的分析,还是现实主义分析学那一套,好像很有学问,但是没有触及实处。诚如他们所说,这是一部不同的小说,风格迥异,打破了小说的写法,摧毁了小说的规范。我很奇怪,在一个文学不景气的时代,还继续运用着老“学院派”的腔调,利用固有的模子去扣每一篇作品,那我不知道,这样的写作,循规蹈矩的、墨守成规的写作还有什么意义,就算是符合了“审美”又有什么意义。真正的写作应该是生命自然而然的倾诉,不管采取什么形式,无论通过什么途径,甚至,不管有没有观众。写作不是先以取悦观众而产生的,个体生命得到共鸣的前提,必须是,你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
而后,我在“史铁生吧”里,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有一个统计贴吧成员年龄的帖子,帖子显示,这个贴吧里集中着二十五岁以下的青年人。而这些人对务虚笔记有着的崇拜,又是走向了极端。他们被这本书鼓舞着,说着它的伟大、不凡,说它应该得什么奖,应该成为影像记录等等。哦,不,这不是这本书的本意,尽管故事的实现形式更容易被新锐先锋的青年人所接受,但它不是这样的。它同样需要时间来阅读,它是众多生活的实现者,没有生活阅历的人,可以为其语言所折服,但是,还是没有读懂。它的台词。潜台词。
这本书,就像一个曾经破碎过的镜子,无数碎裂的镜片重新按照原来的位置安放、固定。但是,但是你去照它的时候,你就不是一个形象,而是千万个形象。是千万个形象,实现了你的形象。而这个形象,也就是作者本人。这本书,其实很简单,其实就是对这每一个形象的书写。这不是甚么艰深晦涩的文字游戏,而是一种认真。这也是我一直以来,致力追求的一种写作方式,就是印象、意象、事实的叠加,就是你、我、他的实现。所以,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在丛生的文字里,找到了几个答案。包括,为什么写,该怎样写,写什么。这是史铁生藏在文字里的谜底之一。
姑且把它的存在叫做谜的存在吧。这本书就像一个魔方,你利用固有的思维是不可能去解读,只有把思维放置在一个更深广邃远的时空里,作为一个立体模型,才能得到你所想看到和得到的内容。
这是一部“冥想书”从一个人的冥想中开启故事的序幕,然后在不同的线索里求证。关于爱情、欲望的由起和破灭、挣扎与重生。而时代则是俯瞰众生的模具,在这模具之底,无限的形式是因了无穷个体的运动。个性的差异,在相互挤榨和时代的碾压下,得到了不同的实现,得到了不同的差异。尽管一度在作家的笔下出现了时间的虫洞、年龄的错乱、对多极之维的眺望,但是,毕竟时代就在那里,成为过去时;在那个过去时里,肉体和心魂早已固定成型。但这塑造又远没有停止。作者在创造形象的同时,一度对自己的形象产生了怀疑,困惑、求解、剖析乃至拷问,在实在的写作中,洞开了一扇虚无之门。“存在的核心是一种虚空,就像我之所以了解我是因为我通过与别人的心灵沟通后对自己的体察,这种沟通并不是一个实在的接触,而是依靠我的一个设想、一个回忆、一个诉说,这些呢都属于无形的、虚空的。”
这部冥想书里的故事和推断不合逻辑但又必然存在。语速缓慢,宛若耳语,甚或呓语,各种艺术手段(插叙倒叙乃至混乱时序、旁白自白乃至意识流)运用娴熟。直到第十三章的时候,故事才赋予了人间烟火,有了主观的宣泄,尽管不露痕迹。也就是说,使人在阅读渐渐疲倦的时候,有了新的兴奋点。
这些故事更像是一篇篇散文的集结,如果不通读,你会毫无头绪,也体会不到作者的匠心。匠心独具。在结尾,散漫得到了团聚,纷乱得到了结合,混沌有了意义,故事得以完整。但这也正是我遗憾的地方,这一部与众不同的小说,在结尾屈从了小说的规范。它本可以没有结尾,不用面面俱到去交代每个人的结局,因为故事永远没有结局,永远在发生,永远有着无尽无边的脉络。
这是一部生命之书。爱与欲、生与死、光荣与耻辱、尊严与卑微;水与火、灵与肉,生命的暗喻、艰涩的旅程,童年的影子、人生的指向,渴望犹如白鸟自由飞翔,犹如飞蛾义无反顾的蹈火而去。在平静之下,在万籁俱寂当中,在如无边葵田的茂密文字的深处,流淌的是轰然壮观的对生命的倾诉。
写作之夜,是永生之夜,也是永无之夜。就像,我们都不知道,史铁生最终是走向了永生,还是投进了永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