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www.qishuwu.cc,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第489章 脉动生产线,歼11的结构升级问题
在镐京航发集团和罗罗具体商定引进协议的这段时间里,常浩南也没有闲着。
除了处理涡扇10转入正式研发后所面临的诸多零碎问题之外,他还花了不少空余时间去601所和112厂。
一方面是舔一舔上辈子没什么机会见到的侧卫大小姐。
另一方面也是帮着他们解决一些TORCH Multiphysics软件在应用方面的问题。
随着各个试用用户,尤其是超大杯专业提升版的试用用户逐渐渡过一开始的学习阶段,新生软件中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也逐渐被发掘出来。
这些信息会被集中反馈到位于京城的火炬集团总部,但常浩南作为这个世界上最熟悉TORCH Multiphysics软件的人,如果能亲自到一线查看一些实际问题,显然对于后续的软件升级工作大有裨益。
在112厂的总装车间内,几十名工人正在总装型架周围爬上爬下,完成对四架歼11大部件总装的最后工作。
“何工,这是……第二批次和第三批次的四架飞机?”
根据去年跟苏霍伊公司签署的协议,在三批总共六架的大部件总装机完成之后,112厂就可以正式打通“整机总装线”,进入国产化的下一个步骤了。
何明带着常浩南走到进度最快的一架飞机旁边,伸手摸了摸机头尖端的空速管。
“对,本来计划是分开进行的,但是第一批次的总装进度相当顺利,所以在跟苏霍伊那边的专家交流之后,我们就把二三批次的四架飞机放到一起总装了。”
就在常浩南犹豫着不知道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时,身后一个熟悉的女声响起:
同为科研狗,常浩南很快抓住了这段话里面的重点:
“这个总装车间的样式,跟我之前在隔壁歼8C总装车间看见的,好像区别有点大碍…”
姚梦娜整了整身上的衣服,从常浩南和何明中间钻过来,站到距离总装型架更近的位置上开始进一步介绍:
“这种方法有两个主要特点,在空间上,可以多区域并行作业,而在时间上,可以多工种协同装配,理论上讲,生产效率应该可以比过去的连续移动生产线提高至少50%到100%。”
很快,一种熟悉的感觉就油然而生。
“师姐?”
尽管他对于生产管理领域并不精通,但也能看出来,在飞机的前后左右,似乎同时在进行着几项不同的工种操作。
“也就是说实际情况……”
常浩南说着向后退了几步,以便能够看到这架飞机总装作业区域的总体分配情况。
刚刚还满脸扬眉吐气的姚梦娜顿时没了精神,双手叉腰,一副气鼓鼓的样子:
“怎么说呢……从零开始总装飞机跟之前的升级大修还是不一样,涉及工种的复杂程度也远远比我预计的更高。”
或许是因为长期驻场的缘故,对方甚至直接把之前的一头长发给剪成了齐耳的长度。
“有点像镐京的172厂那边?”
“我怎么感觉……这個总装形式反而有点像……”
包括工具设备的布置、人员分配方面都有些不合理之处,导致装配进度看上去并不十分连贯。
只不过互相之间的配合还有点生疏。
看上去确实干练了不少,但也让常浩南一时间差点没认出来。
他猛地回头,发现穿着一身工装的姚梦娜正站在身后。
“这个总装模式,是之前在镐京那边改歼轰7的时候,我跟172厂那边的总装工程师团队研究出来的,就是咱们搞歼轰电7那段时间,所以你才会觉得有些熟悉。”
“理论上……”
“所以好几轮调整下来,还是会出现部分小组满负荷的情况下装配任务等待,而另一些小组处在空闲中等待装配任务的问题,综合效率跟连续移动生产的老办法比没什么变化……”
实际上,姚梦娜搞出来的这套东西已经十分接近后来的“脉动生产线”概念。
而且巧合的是,前世的脉动生产线也是先在镐京投入应用,然后才推广到整个航空工业系统的。
只不过90年代末的计算机硬件和算法水平都还比较有限,因此对这种高级生产方式进行优化的难度很高。
“也不能这么说。”
刚刚一直没说话的何明终于开了口:
“其实,最开始用新方法总装前面两架飞机的时候,效率还没有原来的连续移动生产模式高。”
>
第489章 脉动生产线,歼11的结构升级问题
在镐京航发集团和罗罗具体商定引进协议的这段时间里,常浩南也没有闲着。
除了处理涡扇10转入正式研发后所面临的诸多零碎问题之外,他还花了不少空余时间去601所和112厂。
一方面是舔一舔上辈子没什么机会见到的侧卫大小姐。
另一方面也是帮着他们解决一些TORCH Multiphysics软件在应用方面的问题。
随着各个试用用户,尤其是超大杯专业提升版的试用用户逐渐渡过一开始的学习阶段,新生软件中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也逐渐被发掘出来。
这些信息会被集中反馈到位于京城的火炬集团总部,但常浩南作为这个世界上最熟悉TORCH Multiphysics软件的人,如果能亲自到一线查看一些实际问题,显然对于后续的软件升级工作大有裨益。
在112厂的总装车间内,几十名工人正在总装型架周围爬上爬下,完成对四架歼11大部件总装的最后工作。
“何工,这是……第二批次和第三批次的四架飞机?”
根据去年跟苏霍伊公司签署的协议,在三批总共六架的大部件总装机完成之后,112厂就可以正式打通“整机总装线”,进入国产化的下一个步骤了。
何明带着常浩南走到进度最快的一架飞机旁边,伸手摸了摸机头尖端的空速管。
“对,本来计划是分开进行的,但是第一批次的总装进度相当顺利,所以在跟苏霍伊那边的专家交流之后,我们就把二三批次的四架飞机放到一起总装了。”
就在常浩南犹豫着不知道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时,身后一个熟悉的女声响起:
同为科研狗,常浩南很快抓住了这段话里面的重点:
“这个总装车间的样式,跟我之前在隔壁歼8C总装车间看见的,好像区别有点大碍…”
姚梦娜整了整身上的衣服,从常浩南和何明中间钻过来,站到距离总装型架更近的位置上开始进一步介绍:
“这种方法有两个主要特点,在空间上,可以多区域并行作业,而在时间上,可以多工种协同装配,理论上讲,生产效率应该可以比过去的连续移动生产线提高至少50%到100%。”
很快,一种熟悉的感觉就油然而生。
“师姐?”
尽管他对于生产管理领域并不精通,但也能看出来,在飞机的前后左右,似乎同时在进行着几项不同的工种操作。
“也就是说实际情况……”
常浩南说着向后退了几步,以便能够看到这架飞机总装作业区域的总体分配情况。
刚刚还满脸扬眉吐气的姚梦娜顿时没了精神,双手叉腰,一副气鼓鼓的样子:
“怎么说呢……从零开始总装飞机跟之前的升级大修还是不一样,涉及工种的复杂程度也远远比我预计的更高。”
或许是因为长期驻场的缘故,对方甚至直接把之前的一头长发给剪成了齐耳的长度。
“有点像镐京的172厂那边?”
“我怎么感觉……这個总装形式反而有点像……”
包括工具设备的布置、人员分配方面都有些不合理之处,导致装配进度看上去并不十分连贯。
只不过互相之间的配合还有点生疏。
看上去确实干练了不少,但也让常浩南一时间差点没认出来。
他猛地回头,发现穿着一身工装的姚梦娜正站在身后。
“这个总装模式,是之前在镐京那边改歼轰7的时候,我跟172厂那边的总装工程师团队研究出来的,就是咱们搞歼轰电7那段时间,所以你才会觉得有些熟悉。”
“理论上……”
“所以好几轮调整下来,还是会出现部分小组满负荷的情况下装配任务等待,而另一些小组处在空闲中等待装配任务的问题,综合效率跟连续移动生产的老办法比没什么变化……”
实际上,姚梦娜搞出来的这套东西已经十分接近后来的“脉动生产线”概念。
而且巧合的是,前世的脉动生产线也是先在镐京投入应用,然后才推广到整个航空工业系统的。
只不过90年代末的计算机硬件和算法水平都还比较有限,因此对这种高级生产方式进行优化的难度很高。
“也不能这么说。”
刚刚一直没说话的何明终于开了口:
“其实,最开始用新方法总装前面两架飞机的时候,效率还没有原来的连续移动生产模式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