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www.qishuwu.cc,淡菊如烟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八十年代中期,他被调到掘港,到了当时的掘西小学(就是现在的宾山小学),从教导主任做到校长。我在宾山小学的日子,正是卞校长最年富力强,事业如日中天的时段。我目睹了他从教导主任到副校长,到校长的历程,更目睹了他凭借自己的才华和执著奉献的精神,创造了宾山小学校史中的一段辉煌。
那时候,宾山小学的“小红花”艺术教育享誉省内外,80年代学校被确定为南通市艺术教育布点学校。原国家教委音乐教育专家方堃、李广汉曾两度来校视察艺术教育,给予高度评价,并欣然题词:“一枝红梅出墙外,唤得如东遍地春”这幅字,至今还保存在学校档案室。
记得那时候,学校里可谓歌舞升平,活力四射。卞校长指导排练千人大合唱,五十六平米的泥操场上,全校师生列队整齐,歌声嘹亮,一首校歌唱得响彻云霄。排练时,卞校长再忙也会到操场,情急之中,还会登上指挥台,现场指导一番。那通味十足的普通话,那瘦而有神的身影,尤其是那纤细有力的手指在空中划出一道道弧线,特别有魅力。
记得那些年,每年“六一”前学校都有“小孔雀”舞蹈比赛,老师们似乎个个身怀绝技,凭着一台破旧的收录机就排练出一个个精美的舞蹈节目。每次汇演,就在学校的一个天水池平台上,班班的服装、道具、舞蹈都各有特色,精彩无比。每次汇演,卞校长坐在前排,满脸的幸福,满眼的赞赏,那时很少有照相机,那些美丽的场景也许只留在师生的记忆了。
记得那个时候,我们在卞校长的带领下,开设第二课堂,刺绣、篆刻、口琴、编织、贝壳画等等几十个项目进了课堂,班班有特色,人人出成果,真是有声有色,每年学校都要迎接一批一批县内外的来宾前来观摩、考察。九十年代初就有这些艺术活动项目,现在想来,就是特色课程、校本课程、班本课程啊,那是真正的素质教育!
记得那时候,每年迎新年,教师都要搞迎新春联欢会。小小的礼堂,简陋的桌椅,矮矮的舞台,大家载歌载舞,欢乐祥和。卞校长的节目大凡就两样,一样是唱京剧,还有就是拉二胡。二胡拉得很专业,一开弓,抬手间,串串圆润的音符就如流水般淌出来了,二泉映月江河水良宵都是卞校长的拿手曲目,每每拉完,掌声如注,大家都无比叹服。
当我们聊到二胡时,张老师说:“我为他买了一把新二胡,高兴的时候拉一会儿。大都的时候,就把二胡放在床上,不许别人碰,你把二胡拿出来放到书桌上,他又当宝贝似的拿到床上去,真是没得办法。”我分明看到张老师眼圈红了,有晶莹的泪水含在眼眶。
“卞校长,给我们拉段二胡吧!”我请求卞校长,没想到他一口答应了,显得很乐意。
小小的客厅里,卞校长穿着藏青色的棉袄,戴着一顶棕色的针织帽,佝偻着腰身,那瘦弱的身姿,怯怯的眼神,看上去像一只受了惊吓的老猫。端坐,调弦,开弓,显得很是熟练。一时间,熟悉的旋律奔流而出,起先拉的是二泉映月,拉到中途换成了江河水,旋律还是那般流畅,节奏还是那般准确,只是身姿已不再灵活地随音乐摆动,只是脑袋也不再轻轻晃动,那乐曲已然萧瑟、沧桑、凝涩,甚至有些苍凉。黄校长忙着摄像,我也举起手机拍了几张照片。照片上,一个即将八十岁的老人,木然地端坐,大大都眼睛露出无邪的笑意,瘦削的指尖扣动着琴弦音乐像在高低不平的草地上在流淌,江河水不再奔腾咆哮,不再气势如虹,卞校长一遍一遍拉着那个最熟悉的片段,我悄悄擦去溢出眼眶的泪水,让卞校长歇会儿,不忍心他重复那熟悉的旋律。阿尔滋海默症,让他的记忆渐渐消失,他敏捷的思维,矫健的步伐,自信的神采,生活的能力,甚至个人的尊严都在渐渐被销蚀、磨灭。而他依然记得这些音符,这些旋律,这些操琴的动作。我想,生命中,总有些不能忘却的记忆,直到生命的消逝。不知道,他还记得那些年对我们的关心和指导吗?他还记得,他对我们的鼓励和鞭策吗?他还记得,他把一次次机会,一项项荣誉给了我们这些勤奋好学的年轻教师吗?他还记得,是他的推荐、栽培,才有今天的黄校长、顾校长吗?这些我都没有答案,但我知道,他现在还记得我们的名字,记得当年他身边的小兵辣子。
告别卞校长的家时,他执意要送我们。张老师搀着他,像搀着一个刚刚学步的孩子,一步一摇地,一直走到我们停车的巷口。他笑着跟我们挥手,似乎有话要说却说不出来,只是微笑、挥手,微笑、挥手,黄昏中,他们像两棵苍老的树,根基独立,枝干相连,在风中摇曳不远处,有鞭炮炸响,我们发动汽车,冲向喧嚣的街道,两位老人在巷口站成黄昏中的一道憔悴的风景
我不敢回头,只在心里默默祝愿,祝愿他们健康、长寿。
想起刘剑波老师的小说消失,想起书中阿尔滋海默症患者一步一步消失的记忆和作为人的生活要素,悲从心来、不寒而栗。有一天,也许有一天,对于这个世界的记忆真会在他的脑海中完全消失,连同他的作品,他的二胡和二胡曲,还有他自己。但是,他留给世界的爱和记忆不会消失,这个世界对他的爱和尊敬也不会消失。
八十年代中期,他被调到掘港,到了当时的掘西小学(就是现在的宾山小学),从教导主任做到校长。我在宾山小学的日子,正是卞校长最年富力强,事业如日中天的时段。我目睹了他从教导主任到副校长,到校长的历程,更目睹了他凭借自己的才华和执著奉献的精神,创造了宾山小学校史中的一段辉煌。
那时候,宾山小学的“小红花”艺术教育享誉省内外,80年代学校被确定为南通市艺术教育布点学校。原国家教委音乐教育专家方堃、李广汉曾两度来校视察艺术教育,给予高度评价,并欣然题词:“一枝红梅出墙外,唤得如东遍地春”这幅字,至今还保存在学校档案室。
记得那时候,学校里可谓歌舞升平,活力四射。卞校长指导排练千人大合唱,五十六平米的泥操场上,全校师生列队整齐,歌声嘹亮,一首校歌唱得响彻云霄。排练时,卞校长再忙也会到操场,情急之中,还会登上指挥台,现场指导一番。那通味十足的普通话,那瘦而有神的身影,尤其是那纤细有力的手指在空中划出一道道弧线,特别有魅力。
记得那些年,每年“六一”前学校都有“小孔雀”舞蹈比赛,老师们似乎个个身怀绝技,凭着一台破旧的收录机就排练出一个个精美的舞蹈节目。每次汇演,就在学校的一个天水池平台上,班班的服装、道具、舞蹈都各有特色,精彩无比。每次汇演,卞校长坐在前排,满脸的幸福,满眼的赞赏,那时很少有照相机,那些美丽的场景也许只留在师生的记忆了。
记得那个时候,我们在卞校长的带领下,开设第二课堂,刺绣、篆刻、口琴、编织、贝壳画等等几十个项目进了课堂,班班有特色,人人出成果,真是有声有色,每年学校都要迎接一批一批县内外的来宾前来观摩、考察。九十年代初就有这些艺术活动项目,现在想来,就是特色课程、校本课程、班本课程啊,那是真正的素质教育!
记得那时候,每年迎新年,教师都要搞迎新春联欢会。小小的礼堂,简陋的桌椅,矮矮的舞台,大家载歌载舞,欢乐祥和。卞校长的节目大凡就两样,一样是唱京剧,还有就是拉二胡。二胡拉得很专业,一开弓,抬手间,串串圆润的音符就如流水般淌出来了,二泉映月江河水良宵都是卞校长的拿手曲目,每每拉完,掌声如注,大家都无比叹服。
当我们聊到二胡时,张老师说:“我为他买了一把新二胡,高兴的时候拉一会儿。大都的时候,就把二胡放在床上,不许别人碰,你把二胡拿出来放到书桌上,他又当宝贝似的拿到床上去,真是没得办法。”我分明看到张老师眼圈红了,有晶莹的泪水含在眼眶。
“卞校长,给我们拉段二胡吧!”我请求卞校长,没想到他一口答应了,显得很乐意。
小小的客厅里,卞校长穿着藏青色的棉袄,戴着一顶棕色的针织帽,佝偻着腰身,那瘦弱的身姿,怯怯的眼神,看上去像一只受了惊吓的老猫。端坐,调弦,开弓,显得很是熟练。一时间,熟悉的旋律奔流而出,起先拉的是二泉映月,拉到中途换成了江河水,旋律还是那般流畅,节奏还是那般准确,只是身姿已不再灵活地随音乐摆动,只是脑袋也不再轻轻晃动,那乐曲已然萧瑟、沧桑、凝涩,甚至有些苍凉。黄校长忙着摄像,我也举起手机拍了几张照片。照片上,一个即将八十岁的老人,木然地端坐,大大都眼睛露出无邪的笑意,瘦削的指尖扣动着琴弦音乐像在高低不平的草地上在流淌,江河水不再奔腾咆哮,不再气势如虹,卞校长一遍一遍拉着那个最熟悉的片段,我悄悄擦去溢出眼眶的泪水,让卞校长歇会儿,不忍心他重复那熟悉的旋律。阿尔滋海默症,让他的记忆渐渐消失,他敏捷的思维,矫健的步伐,自信的神采,生活的能力,甚至个人的尊严都在渐渐被销蚀、磨灭。而他依然记得这些音符,这些旋律,这些操琴的动作。我想,生命中,总有些不能忘却的记忆,直到生命的消逝。不知道,他还记得那些年对我们的关心和指导吗?他还记得,他对我们的鼓励和鞭策吗?他还记得,他把一次次机会,一项项荣誉给了我们这些勤奋好学的年轻教师吗?他还记得,是他的推荐、栽培,才有今天的黄校长、顾校长吗?这些我都没有答案,但我知道,他现在还记得我们的名字,记得当年他身边的小兵辣子。
告别卞校长的家时,他执意要送我们。张老师搀着他,像搀着一个刚刚学步的孩子,一步一摇地,一直走到我们停车的巷口。他笑着跟我们挥手,似乎有话要说却说不出来,只是微笑、挥手,微笑、挥手,黄昏中,他们像两棵苍老的树,根基独立,枝干相连,在风中摇曳不远处,有鞭炮炸响,我们发动汽车,冲向喧嚣的街道,两位老人在巷口站成黄昏中的一道憔悴的风景
我不敢回头,只在心里默默祝愿,祝愿他们健康、长寿。
想起刘剑波老师的小说消失,想起书中阿尔滋海默症患者一步一步消失的记忆和作为人的生活要素,悲从心来、不寒而栗。有一天,也许有一天,对于这个世界的记忆真会在他的脑海中完全消失,连同他的作品,他的二胡和二胡曲,还有他自己。但是,他留给世界的爱和记忆不会消失,这个世界对他的爱和尊敬也不会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