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www.qishuwu.cc,淡菊如烟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在的普通笔记本电脑那么大,里面装满了油亮发黄的羊油,像蜡烛上的蜡融化凝结而成的,但是比蜡似乎要软滑一些。姑父就是在这块羊油板上雕凿喜庆的。姑父的手特别的巧,一把把小小的刻刀,一张张红纸,就着一块羊油板,就能变成各式图案精美的喜庆来,喜庆的花纹大凡是些鱼啊,荷花啊,麦穗啊,寿桃啊,蝙蝠什么的,上面的字一般有“双喜”“福禄寿喜财”“五谷丰登”“人寿财丰”“风调雨顺”等等。寒假里,我和哥哥常常会被姑姑叫去帮忙,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和表弟、表妹一起帮着把姑父凿好的喜庆抖去凿去的部分,让镂空的部分空出来,还有就是把一个个金字用厚厚的浆糊粘到喜庆上去,一张一张的粘,每50张搭成一摞。看似简单的活,其实也不容易。抖镂空还算轻松,抓住一沓喜庆在桌上使劲敲上一番基本就可以了,有时候表兄妹间互相打斗玩闹,各拿着一沓喜庆往对方的手上敲打,一瞬间,仿佛天女散花,落红遍地,我们的衣服、头上都落满了“花瓣”个个脸上也乐开了花。贴字就没这么简单了,既不能把字贴歪,又不能把字贴错,像“福禄寿喜财”这种成套卖的喜庆若贴错一个字,卖的时候就麻烦喽。浆糊既不能太多又不能太少,多了会结成硬粑粑,少了没等卖出去字就掉了。常常一天下来,我们都累得腰酸背痛、手指麻木。但是想着姑姑奖给我们的“红包”也就咬咬牙坚持下来了。姑父还会凿一种特别大的喜庆,这种喜庆有半扇门那么大,一张大红纸只能凿一张,图案、花纹比较复杂,价格也是最贵的,一般是人家建了新房子贴在房梁上的。姑父也会少量凿一些紫色或者黄色的喜庆,说人家有亲人去世,当年春节不兴帖红喜庆,就贴黄色或者紫色的,但我很不喜欢这两种颜色的喜庆,看着就有点莫名的讨厌,更不愿意给这些喜庆贴字,仿佛碰了它们就会沾上死人的晦气。姑姑家卖的对联大都是姑父和他的兄弟写的,姑父的父亲是县文化馆的老馆长,姑父和他的兄弟从小受过训练,毛笔字写得挺潇洒的。逢着对联赶不上卖的时候,我们几个也帮忙“写对联”表弟把姑姑的缝纫机头卸掉,把一个电灯泡塞到机箱里,在上面搁一块玻璃板。我们把姑父他们写的对联摆在玻璃板上,再把裁好的同样大小的红纸重叠在对联上,打开电灯泡,就着投影一点一点地描摹,就这样,我们四个人轮流上阵,描出的对联一样拿到街上卖出去了,对于描对联,我们特别有成就感,特别自豪。就在那时,十一二岁的我也能背出几十幅对联的内容来。
那时候过年,村子里的人过年还喜欢请人写对联。我家西隔壁的长生叔每年就帮村里的人写春联,他是部队退伍的,曾经是个部队文艺兵,在北京服的兵役,他说他曾见过毛主席呢,那时我们一帮孩子对他崇拜得要命。每年到了除夕前,他家低矮的茅草屋就被前来讨对联的邻里挤满了。长生叔编者按 那些年,我们过的春节,简单、贫乏却快乐、温暖,年味刻骨铭心。多少年过去了,年越过越简单,越过越没了“年”的味道。应该说,这不是退步,而是进步了!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天天都是“年”!在他家的板桌上泼墨挥毫,根据不同人家的情况、需求写着不同内容的春联,博得一片感谢。一张红纸、一张红纸细心地折叠、剪裁,一副对联、一副对联耐心地挑选、吟诵,一个字、一个字蘸墨、走笔,一张张质朴、沧桑的脸上尽是满足的笑容,那些年贴喜庆、写春联的情景至今犹如一幅幅画清晰地印在我的脑海中。
如今过春节,喜庆、春联都是现成印好的,喜庆都成塑料纸的了,春联都不用写,各家银行、房地场公司争相登门赠送,虽然印刷的喜庆、春联纸质好,画面精美,却千篇一律,更缺少了童年时手工凿喜庆、写春联是的那种韵味。年味大概就这样被现代化、机械化一点点吞噬、分解、淡化的。
团圆饭
等红红的喜庆在油漆剥落的门楹上舞动起来,等大红的春联端端正正地在门板上贴好,村子里的年味就浓得化不开了。年三十的早晨就兴不吃粥了,往往吃的泡炒米就馒头。中午,也很简单,煮点大白菜,热点馒头对付一下,所有好吃的都留到晚上团员时享用。午饭后,母亲就吩咐我和哥哥去村里的坟场砍些柏树枝。每年煮团圆饭,母亲都必定要用松柏枝和芝麻杆来做柴火的,就是为了讨个松柏延年,芝麻开花节节高的好彩头。我是个胆小鬼,平时很怕去坟场附近,甚至天一黑都不敢朝那个方向看,生怕看见什么鬼火孤魂。但是,大年三十的坟场似乎比平时繁华热闹了许多,不少人在给旧坟换新坟头、插幡旗,坟场里烟火袅袅,人来人往,我的胆子也就大了起来。坟地四周有一圈柏树,好多柏树已被早来的人削去了下面的树枝,树干上留下苍白的伤口,像淌着泪的眼睛。我和哥哥找到一棵够得着的柏树,用镰刀割下几根斜枝就逃也似的回家了。
夕阳被家家户户烟囱里腾起的炊烟赶走了,灶膛里青翠的柏枝淌着油脂,冒着奇特的清香,芝麻杆哔剥哔剥唱着欢歌,团圆饭在锅里酝酿。那样的味道,那样的温暖,那种激荡心灵的期待和感激,是刻骨铭心的。母亲在快熟的米饭上铺上一层亲手搓的汤圆,然后用小火把饭慢慢焖熟,团员饭就煮好了。
年夜饭比起平时寡淡的饭桌来说,那是相当丰盛啊!记忆中,年夜饭除了肉和鱼,除了肉丸和藕饼,还有几样菜也是年年会有的。一样是荠菜豆腐汤,母亲说“荠菜”就是“聚财”“豆腐”就是“头富”吃了荠菜豆腐汤,全家人就会聚财,就会富裕;一样是豆芽炒大蒜,豆芽是母亲花了一个星期用黄豆发的,母亲说豆芽中豆和芽都是菜,这是复菜(谐音“福菜”),吃了添福气;还有就是竹笋,方言中“笋”跟“醒”同音,母亲说吃了笋,一年里都清醒,不会糊涂。我们才不管什么彩头呢,只要好吃就行,只要有得吃就无比满足。父亲在北方的煤矿当矿工,很少会回家过年,每次盛年夜饭的时候,母亲都会多盛一碗团员饭,多摆一双筷子,一家人隔着千山万水和我的父亲一起过年,其实“每逢佳节倍思亲”不只是在外游子的心情,更是一家人胶着的思念。
直到现在,母亲依然要在土灶上要用松柏枝和芝麻杆煮团圆饭。为了煮团圆饭的那点芝麻杆,母亲年年会种芝麻,尽管芝麻难收难种,产量极低。母亲还在屋后种了一棵柏树,煮团圆饭的柏枝是不用去坟场砍了。直到今年,母亲依然会为她嫁出去的女儿还有女婿、外孙盛好饭,等到我们去拜年的时候蒸给我们吃,直到她看着我们把那裹在米饭里的汤圆吃下去,她才踏实,才无比宽慰。
多少年过去了,年越过越简单,越过越没了当初的味道。过年吃的用的东西,基本都买现成的,甚至简单到年夜饭都搬到饭店里了。小时候,从年初一起,就开始走亲戚,拜年,吃“伴饭”叔叔、伯伯,舅舅、姨妈,亲戚一家也不缺,离得近的甚至还扛着凳子去吃饭。饭菜很简单,基本都是红烧肉打头一碗,吃到最后就是青菜豆腐汤。但是主家忙得很热乎,很真诚,亲戚之间走得很近,谈得很开,聚得很开心。现如今,亲戚之间难得走动了,请客吃饭都是电话一打,在饭店里吃一顿,就算拜年问候了。那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都蜷缩在饭店的一张饭桌上了,宴席散去,一切都散去。于是,特别怀念那些年,那些童年时光里我在纯粹的村子里过的春节;怀念那些年,我和母亲,和村子里的伙伴、亲戚一起过的年;怀念那些年,用劳动、用期待、用感激的心换来盼来的春节。
那些年,我们过的春节,还有许多难忘的印迹留在脑海里,留在年年岁岁的梦里,留在我经久的回味里。写了这些,只是希望有人跟我一样喜欢那些年我们过的春节,希望有更多人如我母亲这般坚守那些年我们一同遵循的风俗。编者按 那些年,我们过的春节,简单、贫乏却快乐、温暖,年味刻骨铭心。多少年过去了,年越过越简单,越过越没了“年”的味道。应该说,这不是退步,而是进步了!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天天都是“年”!编者按 那些年,我们过的春节,简单、贫乏却快乐、温暖,年味刻骨铭心。多少年过去了,年越过越简单,越过越没了“年”的味道。应该说,这不是退步,而是进步了!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天天都是“年”!编者按 那些年,我们过的春节,简单、贫乏却快乐、温暖,年味刻骨铭心。多少年过去了,年越过越简单,越过越没了“年”的味道。应该说,这不是退步,而是进步了!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天天都是“年”!编者按 那些年,我们过的春节,简单、贫乏却快乐、温暖,年味刻骨铭心。多少年过去了,年越过越简单,越过越没了“年”的味道。应该说,这不是退步,而是进步了!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天天都是“年”!编者按 那些年,我们过的春节,简单、贫乏却快乐、温暖,年味刻骨铭心。多少年过去了,年越过越简单,越过越没了“年”的味道。应该说,这不是退步,而是进步了!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天天都是“年”!编者按 那些年,我们过的春节,简单、贫乏却快乐、温暖,年味刻骨铭心。多少年过去了,年越过越简单,越过越没了“年”的味道。应该说,这不是退步,而是进步了!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天天都是“年”!编者按 那些年,我们过的春节,简单、贫乏却快乐、温暖,年味刻骨铭心。多少年过去了,年越过越简单,越过越没了“年”的味道。应该说,这不是退步,而是进步了!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天天都是“年”!编者按 那些年,我们过的春节,简单、贫乏却快乐、温暖,年味刻骨铭心。多少年过去了,年越过越简单,越过越没了“年”的味道。应该说,这不是退步,而是进步了!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天天都是“年”!编者按 那些年,我们过的春节,简单、贫乏却快乐、温暖,年味刻骨铭心。多少年过去了,年越过越简单,越过越没了“年”的味道。应该说,这不是退步,而是进步了!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天天都是“年”!编者按 那些年,我们过的春节,简单、贫乏却快乐、温暖,年味刻骨铭心。多少年过去了,年越过越简单,越过越没了“年”的味道。应该说,这不是退步,而是进步了!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天天都是“年”!编者按 那些年,我们过的春节,简单、贫乏却快乐、温暖,年味刻骨铭心。多少年过去了,年越过越简单,越过越没了“年”的味道。应该说,这不是退步,而是进步了!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天天都是“年”!编者按 那些年,我们过的春节,简单、贫乏却快乐、温暖,年味刻骨铭心。多少年过去了,年越过越简单,越过越没了“年”的味道。应该说,这不是退步,而是进步了!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天天都是“年”!
在的普通笔记本电脑那么大,里面装满了油亮发黄的羊油,像蜡烛上的蜡融化凝结而成的,但是比蜡似乎要软滑一些。姑父就是在这块羊油板上雕凿喜庆的。姑父的手特别的巧,一把把小小的刻刀,一张张红纸,就着一块羊油板,就能变成各式图案精美的喜庆来,喜庆的花纹大凡是些鱼啊,荷花啊,麦穗啊,寿桃啊,蝙蝠什么的,上面的字一般有“双喜”“福禄寿喜财”“五谷丰登”“人寿财丰”“风调雨顺”等等。寒假里,我和哥哥常常会被姑姑叫去帮忙,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和表弟、表妹一起帮着把姑父凿好的喜庆抖去凿去的部分,让镂空的部分空出来,还有就是把一个个金字用厚厚的浆糊粘到喜庆上去,一张一张的粘,每50张搭成一摞。看似简单的活,其实也不容易。抖镂空还算轻松,抓住一沓喜庆在桌上使劲敲上一番基本就可以了,有时候表兄妹间互相打斗玩闹,各拿着一沓喜庆往对方的手上敲打,一瞬间,仿佛天女散花,落红遍地,我们的衣服、头上都落满了“花瓣”个个脸上也乐开了花。贴字就没这么简单了,既不能把字贴歪,又不能把字贴错,像“福禄寿喜财”这种成套卖的喜庆若贴错一个字,卖的时候就麻烦喽。浆糊既不能太多又不能太少,多了会结成硬粑粑,少了没等卖出去字就掉了。常常一天下来,我们都累得腰酸背痛、手指麻木。但是想着姑姑奖给我们的“红包”也就咬咬牙坚持下来了。姑父还会凿一种特别大的喜庆,这种喜庆有半扇门那么大,一张大红纸只能凿一张,图案、花纹比较复杂,价格也是最贵的,一般是人家建了新房子贴在房梁上的。姑父也会少量凿一些紫色或者黄色的喜庆,说人家有亲人去世,当年春节不兴帖红喜庆,就贴黄色或者紫色的,但我很不喜欢这两种颜色的喜庆,看着就有点莫名的讨厌,更不愿意给这些喜庆贴字,仿佛碰了它们就会沾上死人的晦气。姑姑家卖的对联大都是姑父和他的兄弟写的,姑父的父亲是县文化馆的老馆长,姑父和他的兄弟从小受过训练,毛笔字写得挺潇洒的。逢着对联赶不上卖的时候,我们几个也帮忙“写对联”表弟把姑姑的缝纫机头卸掉,把一个电灯泡塞到机箱里,在上面搁一块玻璃板。我们把姑父他们写的对联摆在玻璃板上,再把裁好的同样大小的红纸重叠在对联上,打开电灯泡,就着投影一点一点地描摹,就这样,我们四个人轮流上阵,描出的对联一样拿到街上卖出去了,对于描对联,我们特别有成就感,特别自豪。就在那时,十一二岁的我也能背出几十幅对联的内容来。
那时候过年,村子里的人过年还喜欢请人写对联。我家西隔壁的长生叔每年就帮村里的人写春联,他是部队退伍的,曾经是个部队文艺兵,在北京服的兵役,他说他曾见过毛主席呢,那时我们一帮孩子对他崇拜得要命。每年到了除夕前,他家低矮的茅草屋就被前来讨对联的邻里挤满了。长生叔编者按 那些年,我们过的春节,简单、贫乏却快乐、温暖,年味刻骨铭心。多少年过去了,年越过越简单,越过越没了“年”的味道。应该说,这不是退步,而是进步了!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天天都是“年”!在他家的板桌上泼墨挥毫,根据不同人家的情况、需求写着不同内容的春联,博得一片感谢。一张红纸、一张红纸细心地折叠、剪裁,一副对联、一副对联耐心地挑选、吟诵,一个字、一个字蘸墨、走笔,一张张质朴、沧桑的脸上尽是满足的笑容,那些年贴喜庆、写春联的情景至今犹如一幅幅画清晰地印在我的脑海中。
如今过春节,喜庆、春联都是现成印好的,喜庆都成塑料纸的了,春联都不用写,各家银行、房地场公司争相登门赠送,虽然印刷的喜庆、春联纸质好,画面精美,却千篇一律,更缺少了童年时手工凿喜庆、写春联是的那种韵味。年味大概就这样被现代化、机械化一点点吞噬、分解、淡化的。
团圆饭
等红红的喜庆在油漆剥落的门楹上舞动起来,等大红的春联端端正正地在门板上贴好,村子里的年味就浓得化不开了。年三十的早晨就兴不吃粥了,往往吃的泡炒米就馒头。中午,也很简单,煮点大白菜,热点馒头对付一下,所有好吃的都留到晚上团员时享用。午饭后,母亲就吩咐我和哥哥去村里的坟场砍些柏树枝。每年煮团圆饭,母亲都必定要用松柏枝和芝麻杆来做柴火的,就是为了讨个松柏延年,芝麻开花节节高的好彩头。我是个胆小鬼,平时很怕去坟场附近,甚至天一黑都不敢朝那个方向看,生怕看见什么鬼火孤魂。但是,大年三十的坟场似乎比平时繁华热闹了许多,不少人在给旧坟换新坟头、插幡旗,坟场里烟火袅袅,人来人往,我的胆子也就大了起来。坟地四周有一圈柏树,好多柏树已被早来的人削去了下面的树枝,树干上留下苍白的伤口,像淌着泪的眼睛。我和哥哥找到一棵够得着的柏树,用镰刀割下几根斜枝就逃也似的回家了。
夕阳被家家户户烟囱里腾起的炊烟赶走了,灶膛里青翠的柏枝淌着油脂,冒着奇特的清香,芝麻杆哔剥哔剥唱着欢歌,团圆饭在锅里酝酿。那样的味道,那样的温暖,那种激荡心灵的期待和感激,是刻骨铭心的。母亲在快熟的米饭上铺上一层亲手搓的汤圆,然后用小火把饭慢慢焖熟,团员饭就煮好了。
年夜饭比起平时寡淡的饭桌来说,那是相当丰盛啊!记忆中,年夜饭除了肉和鱼,除了肉丸和藕饼,还有几样菜也是年年会有的。一样是荠菜豆腐汤,母亲说“荠菜”就是“聚财”“豆腐”就是“头富”吃了荠菜豆腐汤,全家人就会聚财,就会富裕;一样是豆芽炒大蒜,豆芽是母亲花了一个星期用黄豆发的,母亲说豆芽中豆和芽都是菜,这是复菜(谐音“福菜”),吃了添福气;还有就是竹笋,方言中“笋”跟“醒”同音,母亲说吃了笋,一年里都清醒,不会糊涂。我们才不管什么彩头呢,只要好吃就行,只要有得吃就无比满足。父亲在北方的煤矿当矿工,很少会回家过年,每次盛年夜饭的时候,母亲都会多盛一碗团员饭,多摆一双筷子,一家人隔着千山万水和我的父亲一起过年,其实“每逢佳节倍思亲”不只是在外游子的心情,更是一家人胶着的思念。
直到现在,母亲依然要在土灶上要用松柏枝和芝麻杆煮团圆饭。为了煮团圆饭的那点芝麻杆,母亲年年会种芝麻,尽管芝麻难收难种,产量极低。母亲还在屋后种了一棵柏树,煮团圆饭的柏枝是不用去坟场砍了。直到今年,母亲依然会为她嫁出去的女儿还有女婿、外孙盛好饭,等到我们去拜年的时候蒸给我们吃,直到她看着我们把那裹在米饭里的汤圆吃下去,她才踏实,才无比宽慰。
多少年过去了,年越过越简单,越过越没了当初的味道。过年吃的用的东西,基本都买现成的,甚至简单到年夜饭都搬到饭店里了。小时候,从年初一起,就开始走亲戚,拜年,吃“伴饭”叔叔、伯伯,舅舅、姨妈,亲戚一家也不缺,离得近的甚至还扛着凳子去吃饭。饭菜很简单,基本都是红烧肉打头一碗,吃到最后就是青菜豆腐汤。但是主家忙得很热乎,很真诚,亲戚之间走得很近,谈得很开,聚得很开心。现如今,亲戚之间难得走动了,请客吃饭都是电话一打,在饭店里吃一顿,就算拜年问候了。那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都蜷缩在饭店的一张饭桌上了,宴席散去,一切都散去。于是,特别怀念那些年,那些童年时光里我在纯粹的村子里过的春节;怀念那些年,我和母亲,和村子里的伙伴、亲戚一起过的年;怀念那些年,用劳动、用期待、用感激的心换来盼来的春节。
那些年,我们过的春节,还有许多难忘的印迹留在脑海里,留在年年岁岁的梦里,留在我经久的回味里。写了这些,只是希望有人跟我一样喜欢那些年我们过的春节,希望有更多人如我母亲这般坚守那些年我们一同遵循的风俗。编者按 那些年,我们过的春节,简单、贫乏却快乐、温暖,年味刻骨铭心。多少年过去了,年越过越简单,越过越没了“年”的味道。应该说,这不是退步,而是进步了!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天天都是“年”!编者按 那些年,我们过的春节,简单、贫乏却快乐、温暖,年味刻骨铭心。多少年过去了,年越过越简单,越过越没了“年”的味道。应该说,这不是退步,而是进步了!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天天都是“年”!编者按 那些年,我们过的春节,简单、贫乏却快乐、温暖,年味刻骨铭心。多少年过去了,年越过越简单,越过越没了“年”的味道。应该说,这不是退步,而是进步了!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天天都是“年”!编者按 那些年,我们过的春节,简单、贫乏却快乐、温暖,年味刻骨铭心。多少年过去了,年越过越简单,越过越没了“年”的味道。应该说,这不是退步,而是进步了!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天天都是“年”!编者按 那些年,我们过的春节,简单、贫乏却快乐、温暖,年味刻骨铭心。多少年过去了,年越过越简单,越过越没了“年”的味道。应该说,这不是退步,而是进步了!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天天都是“年”!编者按 那些年,我们过的春节,简单、贫乏却快乐、温暖,年味刻骨铭心。多少年过去了,年越过越简单,越过越没了“年”的味道。应该说,这不是退步,而是进步了!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天天都是“年”!编者按 那些年,我们过的春节,简单、贫乏却快乐、温暖,年味刻骨铭心。多少年过去了,年越过越简单,越过越没了“年”的味道。应该说,这不是退步,而是进步了!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天天都是“年”!编者按 那些年,我们过的春节,简单、贫乏却快乐、温暖,年味刻骨铭心。多少年过去了,年越过越简单,越过越没了“年”的味道。应该说,这不是退步,而是进步了!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天天都是“年”!编者按 那些年,我们过的春节,简单、贫乏却快乐、温暖,年味刻骨铭心。多少年过去了,年越过越简单,越过越没了“年”的味道。应该说,这不是退步,而是进步了!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天天都是“年”!编者按 那些年,我们过的春节,简单、贫乏却快乐、温暖,年味刻骨铭心。多少年过去了,年越过越简单,越过越没了“年”的味道。应该说,这不是退步,而是进步了!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天天都是“年”!编者按 那些年,我们过的春节,简单、贫乏却快乐、温暖,年味刻骨铭心。多少年过去了,年越过越简单,越过越没了“年”的味道。应该说,这不是退步,而是进步了!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天天都是“年”!编者按 那些年,我们过的春节,简单、贫乏却快乐、温暖,年味刻骨铭心。多少年过去了,年越过越简单,越过越没了“年”的味道。应该说,这不是退步,而是进步了!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天天都是“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