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奇书网 www.qishuwu.cc,denghaibao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使用“意境”这个词语。比如,我们听到一首十分好听的纯音乐,我们说:“这首歌的意境不错,带给我们美妙的享受。”我们看到一首十分激昂的诗,我们说:“这首诗很有意境,带着我们畅游古今中外。”我们看到一幅唯妙唯伦的山水画,我们说:“这幅画很有意境,把活生生的大自然展现在我们面前。”我们都在使用“意境”这个词语,对于什么是意境,意境理论的形成,意境理论的发展和应用,很多人知之凤鳞,搞不清楚。

    一、什么是意境

    王国维在他的文学评论中写过这样一段话:一切境界,无不为诗人设。世无诗人,即无境界。这句话充分体现了王国维对于写作的艺术发现与审美创造一个独到的见解。

    王国维第一次正式使用“境界”这一概念作为规范古典诗词的最高美学范畴,于是绝大多数评论者都把“境界”和“意境”等同起来。这种看法是片面的。

    在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境界”一词的取义与佛经中一脉相通,佛家把“境界”称作“自家势力所及之境土”王国维以“文学美术”为“势力这欲之发表”(王国维人间嗜好之研究),这两句语中“势力”一词的含义或不尽相同,但用叔本华的话说,其根柢都是作为人的本质的、为善造恶力之一体的意志。如果说佛家为了使“自家势力”达到涅磐、超脱的“境土”要朝钟暮鼓,涤除尘俗之念,那么艺术家为了创造美好的艺术作品,也要保持其“赤子之心”不让功利的态度室息了艺术的灵感。

    “境界”一词作为一段习惯用法,叶嘉莹女士在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一书中这样分析:如云“境界有二,有诗人之境界,有常人之境界”此所谓境界,便当是泛指作品中的一种抽象界域而言者。又如云“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此所谓境界,便当是指修养造诣之各种不同的阶段而言者。又如云“‘明月照积雪’、‘大江日夜流’、‘中天悬明月’、黄河落日圆’,此种境界,可谓千古壮观”此处之所谓境界便当是指作者所描写的景物而言者。叶嘉莹的这些分析未必准确,但她能指出“境界”一词在人间词话中“不同一”的情况,却是难能可贵的。

    “境界”可以这样解析:它是精神个体的发展所达到的程度;或者就是指人的心灵这个多方面内在联系着的、发展着的能力和经验的统一体本身。意境则是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如果典型是以单个形象而论的话,意境则是由若干形象构成的形象体系,是以整体形象出现的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比较看来“境界”侧重于主体“意境”侧重于文本;“境界”侧重于表现的事实“意境”侧重于表现的形式;“境界”侧重于表现的过程“意境”侧生于表现的结果;“境界”则可作为文艺心理的研究对象“意境”则可以作为文艺美学的研究对象。王国维在论述文学的本质规律时,主要用“境界”而不用“意境”如在人间词话中所做的那样;当他以作品的艺术性为研究中心时,多用“意境”而不用“境界”如在宋元戏曲史中所做的那样。

    二、意境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意境理论最先出现于文学创作与批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文学创作中有“意象”说和“境界”说。唐代诗人王昌龄和皎然提出了“取境”“缘境”的理论﹐刘禹锡和文艺理论家司空图又进一步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创作见解。

    明清两代,围绕意与境的关系问题又进行了广泛探讨。明代艺术理论家朱存爵提出了“急境融彻”的主张,清代诗人和文学批评家叶夔认为意与境并重,强调“舒写胸臆”与“发挥景物”应该有机结合起来。近代文学家林纾和美学家王国维则强调“意”的重要性。林纾认为“唯能立意﹐六能创建”;王国维认为创辞应服从于创意,力倡“内美”提出了诗词创作中的以意胜的“有我之境”和以境胜的“无我之境”两种不同的审美规范。

    意境概念运用到绘画上,主要是在山水画得到迅速发展的五代和宋﹑元,但早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受道家思想和玄学的影响,山水画创作已经从地图制作式的幼稚阶段,跨进了讲“实对”重“写生”的时期,画家们开始注重了实境的描绘,...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