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www.qishuwu.cc,独泊伊河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编者按 当一条河流,从自然流淌到记忆,再由记忆延伸到生命和血液,成为掌心上的一条纹路,爱和关切,便是如此随意的一瞥,刻刻于心,再不相忘。而河流边上的风物,酣睡的村庄,花树风月,人情世故,都将成为掌心里的风景,珍藏,牢记。 伊家河,峄县志上称伊河,都是好名字。字面很具诗意,带着相思苦恋的意味。但在区域稍大一些的水文志上,就很难找到你的影子。你窄你短,小巧的样子,让人禁不住小觑。
你是一条人工河,我把你叫作掌心上的河流,一是因为你的长度,三十七公里,在齐鲁大地上只算一道横逸斜出的掌纹吧。再之,你又确实是千万双手一齐打磨而出的。我喜欢你,把你捧在掌心,我们共沐风雨。我陪伴你,你抚慰我。我浮躁,你沉稳。我像天上的风筝飘乎不定,你就是那牵引的线绳,提醒我,不要忘记脚下这块亲切的土地。你少有张扬地惊叫狂奔,多是轻轻独语缓缓吟歌。你慢慢流淌在鲁南大地上,一如在我的血管里默默徜徉。
读你,一天天,一年年,一页页,一章章,像翻阅一本地方志编年史。我读得马虎,落下许多正统章节,只留心私情闲篇。那天,我耐不住手痒,要为你写几页乡村笔记,作为读后的感想。这些浅薄的文字,你看了,定会发笑。那么我们就迎着水面的凉风,相对浮一大白。
你有二百多岁了。作为一条河,你很年轻。
因为需要,你降生了。役夫们在原野上找到你。原野能生长草木能收获庄稼能吸食血汗泪水,自然,也能承载一条曼妙奇特的小河。
起先,你的作用是代运河泄洪,帮运河解决漕运遇到的淤塞难题。作为历史舞台的配角,你努力烘托了主角的光彩。你的付出,加速了你的衰老。狂恣的泥沙很快淤平了河道,你管不住洪水的脚步,张着无奈的手臂,看着洪水多少次淹没了庄稼,冲垮了房屋。你病了,病得很深,病了几十年。你需要十一万劳工用血汗为你疗伤。
那是二十世纪中叶,一个特殊的日子,人们张着红旗,牵着骡马,推着独轮车,带着帐篷、锹、镐、叉、麻包,来了。大冬天,好多人忘了季节的寒暖,赤着胳膊呐喊着,在鲁西南这块巴掌大的地方,展开了大会战。人喊马嘶,扰乱了冬日的刻板秩序。风不再呼啸,云站在高天,它们惊讶地盯着这些奇怪的人,赞叹这战天斗地的豪情。
两岸的泥土越堆越高,河床渐渐显露出来。你一段一段的被加深加宽裁弯取直。你像一条蛰伏的泥龙,奋力从大地挣脱出身子,慢慢舒展着僵硬多年的腿脚,向远方蜿蜒游走。终于,你重见天日了。
十一万民工,一年的劳苦,重修了这三十七公里的人工河,连接了微山湖和台儿庄。你的辉煌时期在上个世纪六十到九十年代,因为韩庄运河淤塞,你要担负排洪和航运的功能,你的时代来了,你变成了主角。你像一座修缮一新的房屋,人们更乐意住。你像一个动过美容手术的女人,更爱自己的容颜。你像一个恢复了健康的病人,更懂生命的珍贵。
我的村庄,就在你南岸。你是我年轻的母亲河。
你在等我的出生。我这样自私地以为,你在等我。那天,你笑着说,你想成为一个母亲。我就出生了。
我吃着母亲的乳汁,吃着用你的乳汁浇灌的田地产出的粮食,慢慢长高。你和母亲传递着生命的火炬,给了我成长必须的养分。虽然,在记忆中,仍存有饥饿的影子,但一个缺少零食的童年终于挨过来了。感谢地瓜面煎饼玉米面窝头,在我能吃饭后,一直给我稚弱的生命输送着有限的营养。
多少次,我蹒跚着走在田间泥路上,等娘收工回家。目的很单纯,只是挂念娘衣角里偷偷掖藏的一两枚花生米或豌豆角。路边碧绿的野草长得老高,野花开得红红白白,黑头蟋蟀黄背蚱蜢彩衣蝴蝶在忙忙碌碌,在草根间叫在草茎上跳在草叶上飞。我捉了这个跑了那个,我的手指都被茅草尖刺痛了。毒辣辣的太阳晒了我一脑门汗水。我低头看自己的影子渐渐缩小,太阳迈过头顶了,娘还没收工。
伊家河两岸的刺槐树苗比我长得快,一眨眼就布成了茂密的林子。
春深了,刺槐树挂了花,白晶晶鲜嫩嫩,坠得枝条重重垂下去。绕着树冠嗡嗡嘤嘤,是成群的野蜂和蝴蝶。这是它们喧闹开心的季节,也是我开心的季节。二姐手脚灵活,能爬到很高的树枝去摘槐花,一摘一大把,轻轻抛下来。我高兴地手忙脚乱,很快,篮子就装不下了。午饭时,桌上就摆出一摞槐花面饼,白白绿绿带点焦糊。一咬一口清香,让我终生难忘。但槐花饼得趁热吃,凉了,吃下去会反胃。可它是穷人家的好点心,我应该感谢它。现在,每到春天,我还是怀念那些槐花饼,泛着清香的白白绿绿的槐花饼。
伊家河多少能圆我儿时的美食梦。你能给爹的渔网带来零星收获,给我们的饭桌增加一盘荤腥儿。汛期,我挎着鱼篓跟着爹捕鱼。下了整夜雨,就知道要发山水。爹微笑着,嘴上叼着一根劣质烟草。他仔细验看了渔网的底兜,重新换了两根系底兜的线绳,把网纲一端绾了个扣套在腕子上,熟练地拾掇好网。爹走近水边,立定架势,身子随着网向右一摆,一蓄劲,像书法起笔的藏头一样,折回来,网就从手中抛出了。整个动作干净利落,一气呵成。那网嗖地落到水里,溅起一个大圆波,圆波很快又被激流冲散了。爹用力把渔网投掷到水深处。河水浑浊,河道涨得老宽,爹的渔网变得很小很小,捕捞的结果总难预料。没有鱼可拾的闲暇间,我赤着脚丫,踩着河滩上的蓑衣草和软泥,用枯树枝去够上游湖水漂来的菱角和莲蓬,生生地剥开,塞到嘴里,吃得一点香甜满嘴苦涩。
伊家河,你总能最低限度满足我,满足一个穷小孩的贫瘠肠胃。
在河边割猪草,我常常捡一两个薄石片瓦,平抛出去,打出一串亮亮的水漂漂。看着那点点串串涟漪在水面不断变化,心头就泛起莫名的愁绪。在浅水里,星罗棋布着漂亮的河蚌壳和五色斑斓的石子。在水里,它们很诱人,出水看,却没有什么光泽。我捧在手心看半天,又失望地丢到水边。
丰水季节,船在河道里频繁穿梭。汽笛声声嘶鸣,装有机械动力的船头带动十来节船身,傲慢地呼啸而来。多少次,我坐在河堤上冷冷张望。我的爱犬花脸面对水里的庞然大物紧张地昂首狂吠。船上人家的狗不客气地回应它。它们隔水对峙,但声音压不过马达。花脸叫累了,摇摇尾巴坐在我身旁,但喉咙里还在轻吠。我们一起看船看船上的人、物,船拐了个弯,不见了。卷起的波浪一次次冲向两岸,力量一次次减弱,但久久难得平静。船上载的什么?船家生活怎样?船要到哪里去?去长江去大海去天边吗?种种陌生难解的疑问,困惑着我幼小的脑壳儿。
伊家河,编者按 当一条河流,从自然流淌到记忆,再由记忆延伸到生命和血液,成为掌心上的一条纹路,爱和关切,便是如此随意的一瞥,刻刻于心,再不相忘。而河流边上的风物,酣睡的村庄,花树风月,人情世故,都将成为掌心里的风景,珍藏,牢记。你给村民带来了更大的困惑。
为了充分利用水源,村民往南又修上一段渠道,把河水直递送到田头,修好提水站买了机器通了电。涝时排旱时灌,确实办了件美事。但人是永不知足的高等动物。一位到地方视察工作的干部,在河边走了一遭看了看设施,下了论断,这地方可以搞水田,可造鱼米之乡,这么好的条件,你们太保守了!
老支书张大了嘴,为这钦差大员的想象力所激动。于是,开会,定计划,派工。祖祖辈辈莳弄旱田,这会儿要改水植。想想都新鲜,摸索着干吧。有领导支持,还会错?
购稻种买水牛运化肥,培苗灌地插秧,人们忙得不亦乐乎。女人们诅咒这水田,因为蚂蝗太多,咬伤了她们裸露的小腿。孩子们喜欢水田,有水时,可以捉捉泥鳅;无水时,可以拾到鸟蛋抓到蚂蚱。看青的二锅老头整天忙得不亦乐乎,因为有那么多半大孩子大白天公然做贼,去偷公家稻田里的藕种池塘里的鱼苗。
人们在一麦一稻的轮作中,憧憬着好兆头。苗青了,稻花黄了,离水了,穗粒满盈了,收割了。几百男女忙忙碌碌一夏一秋,总算看到稻米入仓。盼,盼,哪天分粮。大米干饭肉浇头,大概就是共产主义生活标准。可每年打下的稻米大半要上缴,说是抵当集体的贷款,这贷款有多少,一般人不了解。只知道村里一还就是十年。所以,年年种稻插秧,社员却没能吃上几顿白米饭。力气没少出,产量却越来越低,社员们热情大减,多了怨言。
终于,请了位专家来诊断,那人到了田间,抓起一把土,嗅了嗅,用指头一捻,笑了,这儿的土质根本不适合搞水田,水分下渗快,肥力保不住,弄不好可能会变成盐碱地。
唉!伊家河的水白流了。我们几年的汗水也白流了。老支书苦笑几声,一拍屁股。嘿嘿!就当我们又玩了次过家家。
村民的物质生活是贫乏的,早饭炖地瓜干,午饭玉米糊糊地瓜煎饼,晚饭粗面疙瘩咸糊糊。菜有腌制萝卜大白菜咸豆豉。家家如此。孩子的心眼就实在,吃地瓜长大的嘛。精神生活也单调,村民就琢磨着找乐,王侯将相的评书演义少儿不宜的聊斋故事,再有,就是瓜棚闲话乡村逸闻了。眼面前就是东家西院鸡毛蒜皮叽叽咯咯。
婆媳关系和夫妻打架是两出好戏,农闲季节,常会主动上演。
村里的女人命苦,受虐待是家常便饭。男人打女人,婆婆虐待儿媳,是常有的事。女人们的反抗也多是自虐。一哭二闹三上吊,要么就是跳井,跳河。跳井就跳西南井,那井深。跳河就跳伊家河,那水深。水深才有效果。
那年冬,小海的娘就跳了伊家河。小海的奶奶恶骡子一样。成天精力十足挑儿媳的错儿。张口就骂,抬手就打,打不动,就唆使儿子欺负媳妇。小海娘脾气肉,拗,吃不住,就疯一样跑向伊家河。
伊家河距村子两节地。小海娘在前面跑。劝架的村民在后面追。一行人浩浩荡荡奔河边来。但奇怪的是,大家都没有小海娘跑得快。大家给她留了段距离,可能是检验她是不是能狠下心,敢不敢投进那冰凉的河水。
众人嘻嘻哈哈看。小海娘迟疑了一下,一头扎到河里。棉衣裹着水,漂在水面,她在水里扑腾着。众人才决定施救,向她扔过绳子,看她抓不抓。小海娘真不抓。小海爹忙跳入水里,抱出了媳妇。媳妇在他腮帮上咔嚓咬了一口。一个红红的大齿痕露了血丝现在村民眼里。小海爹也不觉疼。冬天水凉,湿衣服上结了冰,哗棱哗棱直响。小海娘冻得嘴唇发青,牙得得响。
接着几个娘们就劝,回去吧,回去吧,别存浅见,看,吓坏了孩子。小海就趁势大哭。小海娘搂过孩子,嚎了长腔。众人拉拉扯扯送回村。
小海娘病了,卧床不起。小海姥姥家知道了很气恼,拉了一马车娘们,气呼呼来兴师问罪。小海爹给岳母磕头。小海姥姥就数落他,大男人,不懂疼媳妇,怎么能事事听娘的,让媳妇受气。小海姥姥抓了小海奶奶,就拿鞋底抽她的嘴巴,边抽边骂。众人看了,不敢劝,也不愿劝,都笑着瞧热闹。小海奶奶又羞又愤,嘴里不断讨饶,亲家,我不敢了,再不敢了。众人才劝止住。小海娘从此就和小海奶奶分庭抗礼了。
但许多没娘家人撑腰的女人,还得受气。千年的媳妇熬成婆,这是铁律。可怜了这代农家女人。年轻时被婆婆欺负,熬到做了婆婆,又要被媳妇欺负。新时代了,年轻媳妇在家像慈禧太后说一不二,她们惹不起。老两口就默默撤出老宅,在路旁搭间小屋居住,好避听媳妇的叫骂。于是,她们就叹息,命不好,生错了时候,注定要受一辈子气。老了,老了,就不兴跳河觅死了。
生活的脚步慢吞吞,多少年吃喝拉撒睡依旧,谁又会想到眼前要发生什么呢。
前一阵子广播里介绍安徽小岗村大包干的经验,村民不信。中央离我们十万八千里,政策不会那么快跑到我们乡。不成想,就来了。
那天正吃午饭,爹敲着盛满稀饭的粗瓷大碗,笑着说,日子有盼头了,今后不用为学费发愁了。
一连几天,村民们热火朝天谈论这件事。那天晚上,村头空地上点起两堆柴火,火光映红了每张脸,也照亮了每双眼睛。我在人堆里钻来钻去,寻找我的小伙伴。到处是人,闹嚷嚷开锅一样。老支书磕完烟袋锅,跳上一张八仙桌,猛地咳嗽三声。村民才渐渐安静下来。老支书二十年来第一次干净利索传达了上面的政策:抓阄!分地!分骡马!
我们家分了十八亩田五分自留地,却没能分到骡马,和其他三户共有一头小水牛。它很小,不能干活,只好轮流放养。我摸摸小水牛脑袋上的绒毛,既害怕又兴奋。这是我们的小牛,它是那么壮,像一座小山。我成了放牛的孩子王二小。在河滩上,我们相伴了一年。
一年后,小牛被卖掉了。分了帐,我家买回一头更小的毛驴。买能干活的大牲口,我家没钱。地怎么种呢。活人总不能被尿憋死。合犋耕种。合得来的几家自愿凑在一起,各自带上牲畜套具犁耙,轮流在各家地里耕作。谁家的牲口好使,谁家的男人活儿俏,别人就会找上门。我家的牲口弱,幸亏父亲是好把式,每年的耕种才没落下。
伊家河两岸有了大变化。虽然生活依旧艰难,但已在慢慢好转。在责任田里流汗,端自己的碗吃饭,这样的日子让人心里踏实。
农家少闲月,三秋人最忙。壮年汉子手扶犁把绳套,口里叱咤有声,娴熟地驾驭着牲口,控制着犁沟的深浅曲直。新鲜的泥土波浪一编者按 当一条河流,从自然流淌到记忆,再由记忆延伸到生命和血液,成为掌心上的一条纹路,爱和关切,便是如此随意的一瞥,刻刻于心,再不相忘。而河流边上的风物,酣睡的村庄,花树风月,人情世故,都将成为掌心里的风景,珍藏,牢记。样在身边翻滚。在我看来,耕耙地也算一件令人惬意的活儿。更有粗犷苍凉的一声声吆喝,带着长长的抑抑扬扬的哀婉尾音,从一张张干涩的嘴唇飞出,夹杂一两声鞭响呵斥,在田野树林河谷间久久回荡。这嗓音是百分之百原生态。我喜欢这音调,单纯又厚实,我的基因中有和它产生共鸣的东西。
我爱我的家乡,我爱我掌心上的伊家河。
我说过,你是我少年时的圣地。我喜欢去河边树林里玩耍。那儿有教室里没有的和谐。麻雀黄莺们在树枝上跳蹦欢唱,无忧无虑安排着自己的小日子。一两只野兔或野鸡从树底下豁地惊起,在林子里乱跑乱撞。它们很开心,并不拒绝生活中那些偶然的刺激。雨天,我在树墩上捡拾肥胖的蘑菇木耳。晴天,我跑到河边去挖螃蟹拾河蚌。在和小伙伴的嬉戏中,我学会了捏泥人,爬树,游泳。每个夏天,我都沐浴在河的绿波中。从此岸一口气游到彼岸,去摘彼岸河堤上的野瓜野果。与小伙伴们一道,放肆地闹,开怀地笑,没有责任没有义务,轻轻松松长大了几岁。
在一篇作文里我这样幼稚地写着:我有一个构想,是书本和锄犁的合唱。白天与父亲共理桑麻,夜晚一盏孤灯伴我夜读。把清风明月投入水中漂洗,把庄稼牛羊写入诗行。我做不了大江大河里的轮船,我愿做家乡小河中的舢板,载满汗水期盼,自由地舞动篙竿。
可农家生活不都是田园诗,田园诗是士大夫们隔墙看景写的。理想是娇美的花瓣,生活是死硬的石板。打着精美的纸扇,在树阴下吟咏,绝少能面朝黄土背负青天汗流浃背干上一午。劳累的村民,像驴子拉磨,一天天周而复始,也绝不会丢下锄头去酝酿诗句创设意境。
汗要流,娃要养,皇粮要交,这就是现实。
我们家的生活一直偏低些,原因是孩子多上学的多,没有帮手。
我们家也一直没有合适能用的大牲口。那次,小灰驴卖了,爹买了一匹黄骠马,骨架大身子消瘦。我很高兴把它拉到河滩,选最好的草地叫它吃,它挑挑拣拣叼上几根,不肯好好吃。马眼睫毛耷拉着,叫起来有气无力。这是怎么了?回家后告诉爹,爹说,马认生,过几天就好了。邻居大伯说,这马吃不上膘,没法上套,怕是有病。爹慌了,割了麦苗炒了黑豆拌了好料,马还是不动嘴。退了吧。钱已付清,人家坚持不退。我恨那个买马人,为何骗我们。娘埋怨爹图便宜买了孬货。爹无奈,默然无语一根接一根抽着土烟。大家都有心事,家里几天没有笑声。最后,托了亲戚,情愿白搭一百块钱,才退了那匹病马。
收麦子是最紧张的。八十年代,农机具还未普及,大多靠人力畜力。一夜南方起,小麦覆垄黄。白乐天的诗吧。麦熟催人,村民先压场地,碌碡响吆喝声声。磨镰刀割麦子捆麦子运麦子,牛拉人拽,麦子进场。用铡刀切麦头破捆,翻倒晾晒,干透了,用碌碡碾压。拉碌碡的可人可畜可机械。麦子落地,要扬簸晾晒归仓。麦草干透,上垛泥顶。方才告一段落。接着就等落雨种玉米了。
如果老天爷沉住气,村民还可以从容应对。老天爷不按常理,谁也没法。麦收就是战斗啊。
记得那年交公粮,我和爹拉了板车交了三次。
交粮的车队排得老长,我们挨号耐心等待。验级员是当时当地最威风的角色。嚓,一攮子进去,抽出一点样品,验湿度,验成色,好,一级品吧。那农夫的脸,便漾起了笑波。一验,湿度太高。不行,再晒晒!于是,农夫就灰了脸,费了力搬开,运回家再度晾晒。
好歹我们挨上了。那验级员,刺了一攮子验看,又刺一攮子。我和爹在紧张等待。拉一边去,都霉了,黑头了。不够级,验不上!我和爹傻... -->>
编者按 当一条河流,从自然流淌到记忆,再由记忆延伸到生命和血液,成为掌心上的一条纹路,爱和关切,便是如此随意的一瞥,刻刻于心,再不相忘。而河流边上的风物,酣睡的村庄,花树风月,人情世故,都将成为掌心里的风景,珍藏,牢记。 伊家河,峄县志上称伊河,都是好名字。字面很具诗意,带着相思苦恋的意味。但在区域稍大一些的水文志上,就很难找到你的影子。你窄你短,小巧的样子,让人禁不住小觑。
你是一条人工河,我把你叫作掌心上的河流,一是因为你的长度,三十七公里,在齐鲁大地上只算一道横逸斜出的掌纹吧。再之,你又确实是千万双手一齐打磨而出的。我喜欢你,把你捧在掌心,我们共沐风雨。我陪伴你,你抚慰我。我浮躁,你沉稳。我像天上的风筝飘乎不定,你就是那牵引的线绳,提醒我,不要忘记脚下这块亲切的土地。你少有张扬地惊叫狂奔,多是轻轻独语缓缓吟歌。你慢慢流淌在鲁南大地上,一如在我的血管里默默徜徉。
读你,一天天,一年年,一页页,一章章,像翻阅一本地方志编年史。我读得马虎,落下许多正统章节,只留心私情闲篇。那天,我耐不住手痒,要为你写几页乡村笔记,作为读后的感想。这些浅薄的文字,你看了,定会发笑。那么我们就迎着水面的凉风,相对浮一大白。
你有二百多岁了。作为一条河,你很年轻。
因为需要,你降生了。役夫们在原野上找到你。原野能生长草木能收获庄稼能吸食血汗泪水,自然,也能承载一条曼妙奇特的小河。
起先,你的作用是代运河泄洪,帮运河解决漕运遇到的淤塞难题。作为历史舞台的配角,你努力烘托了主角的光彩。你的付出,加速了你的衰老。狂恣的泥沙很快淤平了河道,你管不住洪水的脚步,张着无奈的手臂,看着洪水多少次淹没了庄稼,冲垮了房屋。你病了,病得很深,病了几十年。你需要十一万劳工用血汗为你疗伤。
那是二十世纪中叶,一个特殊的日子,人们张着红旗,牵着骡马,推着独轮车,带着帐篷、锹、镐、叉、麻包,来了。大冬天,好多人忘了季节的寒暖,赤着胳膊呐喊着,在鲁西南这块巴掌大的地方,展开了大会战。人喊马嘶,扰乱了冬日的刻板秩序。风不再呼啸,云站在高天,它们惊讶地盯着这些奇怪的人,赞叹这战天斗地的豪情。
两岸的泥土越堆越高,河床渐渐显露出来。你一段一段的被加深加宽裁弯取直。你像一条蛰伏的泥龙,奋力从大地挣脱出身子,慢慢舒展着僵硬多年的腿脚,向远方蜿蜒游走。终于,你重见天日了。
十一万民工,一年的劳苦,重修了这三十七公里的人工河,连接了微山湖和台儿庄。你的辉煌时期在上个世纪六十到九十年代,因为韩庄运河淤塞,你要担负排洪和航运的功能,你的时代来了,你变成了主角。你像一座修缮一新的房屋,人们更乐意住。你像一个动过美容手术的女人,更爱自己的容颜。你像一个恢复了健康的病人,更懂生命的珍贵。
我的村庄,就在你南岸。你是我年轻的母亲河。
你在等我的出生。我这样自私地以为,你在等我。那天,你笑着说,你想成为一个母亲。我就出生了。
我吃着母亲的乳汁,吃着用你的乳汁浇灌的田地产出的粮食,慢慢长高。你和母亲传递着生命的火炬,给了我成长必须的养分。虽然,在记忆中,仍存有饥饿的影子,但一个缺少零食的童年终于挨过来了。感谢地瓜面煎饼玉米面窝头,在我能吃饭后,一直给我稚弱的生命输送着有限的营养。
多少次,我蹒跚着走在田间泥路上,等娘收工回家。目的很单纯,只是挂念娘衣角里偷偷掖藏的一两枚花生米或豌豆角。路边碧绿的野草长得老高,野花开得红红白白,黑头蟋蟀黄背蚱蜢彩衣蝴蝶在忙忙碌碌,在草根间叫在草茎上跳在草叶上飞。我捉了这个跑了那个,我的手指都被茅草尖刺痛了。毒辣辣的太阳晒了我一脑门汗水。我低头看自己的影子渐渐缩小,太阳迈过头顶了,娘还没收工。
伊家河两岸的刺槐树苗比我长得快,一眨眼就布成了茂密的林子。
春深了,刺槐树挂了花,白晶晶鲜嫩嫩,坠得枝条重重垂下去。绕着树冠嗡嗡嘤嘤,是成群的野蜂和蝴蝶。这是它们喧闹开心的季节,也是我开心的季节。二姐手脚灵活,能爬到很高的树枝去摘槐花,一摘一大把,轻轻抛下来。我高兴地手忙脚乱,很快,篮子就装不下了。午饭时,桌上就摆出一摞槐花面饼,白白绿绿带点焦糊。一咬一口清香,让我终生难忘。但槐花饼得趁热吃,凉了,吃下去会反胃。可它是穷人家的好点心,我应该感谢它。现在,每到春天,我还是怀念那些槐花饼,泛着清香的白白绿绿的槐花饼。
伊家河多少能圆我儿时的美食梦。你能给爹的渔网带来零星收获,给我们的饭桌增加一盘荤腥儿。汛期,我挎着鱼篓跟着爹捕鱼。下了整夜雨,就知道要发山水。爹微笑着,嘴上叼着一根劣质烟草。他仔细验看了渔网的底兜,重新换了两根系底兜的线绳,把网纲一端绾了个扣套在腕子上,熟练地拾掇好网。爹走近水边,立定架势,身子随着网向右一摆,一蓄劲,像书法起笔的藏头一样,折回来,网就从手中抛出了。整个动作干净利落,一气呵成。那网嗖地落到水里,溅起一个大圆波,圆波很快又被激流冲散了。爹用力把渔网投掷到水深处。河水浑浊,河道涨得老宽,爹的渔网变得很小很小,捕捞的结果总难预料。没有鱼可拾的闲暇间,我赤着脚丫,踩着河滩上的蓑衣草和软泥,用枯树枝去够上游湖水漂来的菱角和莲蓬,生生地剥开,塞到嘴里,吃得一点香甜满嘴苦涩。
伊家河,你总能最低限度满足我,满足一个穷小孩的贫瘠肠胃。
在河边割猪草,我常常捡一两个薄石片瓦,平抛出去,打出一串亮亮的水漂漂。看着那点点串串涟漪在水面不断变化,心头就泛起莫名的愁绪。在浅水里,星罗棋布着漂亮的河蚌壳和五色斑斓的石子。在水里,它们很诱人,出水看,却没有什么光泽。我捧在手心看半天,又失望地丢到水边。
丰水季节,船在河道里频繁穿梭。汽笛声声嘶鸣,装有机械动力的船头带动十来节船身,傲慢地呼啸而来。多少次,我坐在河堤上冷冷张望。我的爱犬花脸面对水里的庞然大物紧张地昂首狂吠。船上人家的狗不客气地回应它。它们隔水对峙,但声音压不过马达。花脸叫累了,摇摇尾巴坐在我身旁,但喉咙里还在轻吠。我们一起看船看船上的人、物,船拐了个弯,不见了。卷起的波浪一次次冲向两岸,力量一次次减弱,但久久难得平静。船上载的什么?船家生活怎样?船要到哪里去?去长江去大海去天边吗?种种陌生难解的疑问,困惑着我幼小的脑壳儿。
伊家河,编者按 当一条河流,从自然流淌到记忆,再由记忆延伸到生命和血液,成为掌心上的一条纹路,爱和关切,便是如此随意的一瞥,刻刻于心,再不相忘。而河流边上的风物,酣睡的村庄,花树风月,人情世故,都将成为掌心里的风景,珍藏,牢记。你给村民带来了更大的困惑。
为了充分利用水源,村民往南又修上一段渠道,把河水直递送到田头,修好提水站买了机器通了电。涝时排旱时灌,确实办了件美事。但人是永不知足的高等动物。一位到地方视察工作的干部,在河边走了一遭看了看设施,下了论断,这地方可以搞水田,可造鱼米之乡,这么好的条件,你们太保守了!
老支书张大了嘴,为这钦差大员的想象力所激动。于是,开会,定计划,派工。祖祖辈辈莳弄旱田,这会儿要改水植。想想都新鲜,摸索着干吧。有领导支持,还会错?
购稻种买水牛运化肥,培苗灌地插秧,人们忙得不亦乐乎。女人们诅咒这水田,因为蚂蝗太多,咬伤了她们裸露的小腿。孩子们喜欢水田,有水时,可以捉捉泥鳅;无水时,可以拾到鸟蛋抓到蚂蚱。看青的二锅老头整天忙得不亦乐乎,因为有那么多半大孩子大白天公然做贼,去偷公家稻田里的藕种池塘里的鱼苗。
人们在一麦一稻的轮作中,憧憬着好兆头。苗青了,稻花黄了,离水了,穗粒满盈了,收割了。几百男女忙忙碌碌一夏一秋,总算看到稻米入仓。盼,盼,哪天分粮。大米干饭肉浇头,大概就是共产主义生活标准。可每年打下的稻米大半要上缴,说是抵当集体的贷款,这贷款有多少,一般人不了解。只知道村里一还就是十年。所以,年年种稻插秧,社员却没能吃上几顿白米饭。力气没少出,产量却越来越低,社员们热情大减,多了怨言。
终于,请了位专家来诊断,那人到了田间,抓起一把土,嗅了嗅,用指头一捻,笑了,这儿的土质根本不适合搞水田,水分下渗快,肥力保不住,弄不好可能会变成盐碱地。
唉!伊家河的水白流了。我们几年的汗水也白流了。老支书苦笑几声,一拍屁股。嘿嘿!就当我们又玩了次过家家。
村民的物质生活是贫乏的,早饭炖地瓜干,午饭玉米糊糊地瓜煎饼,晚饭粗面疙瘩咸糊糊。菜有腌制萝卜大白菜咸豆豉。家家如此。孩子的心眼就实在,吃地瓜长大的嘛。精神生活也单调,村民就琢磨着找乐,王侯将相的评书演义少儿不宜的聊斋故事,再有,就是瓜棚闲话乡村逸闻了。眼面前就是东家西院鸡毛蒜皮叽叽咯咯。
婆媳关系和夫妻打架是两出好戏,农闲季节,常会主动上演。
村里的女人命苦,受虐待是家常便饭。男人打女人,婆婆虐待儿媳,是常有的事。女人们的反抗也多是自虐。一哭二闹三上吊,要么就是跳井,跳河。跳井就跳西南井,那井深。跳河就跳伊家河,那水深。水深才有效果。
那年冬,小海的娘就跳了伊家河。小海的奶奶恶骡子一样。成天精力十足挑儿媳的错儿。张口就骂,抬手就打,打不动,就唆使儿子欺负媳妇。小海娘脾气肉,拗,吃不住,就疯一样跑向伊家河。
伊家河距村子两节地。小海娘在前面跑。劝架的村民在后面追。一行人浩浩荡荡奔河边来。但奇怪的是,大家都没有小海娘跑得快。大家给她留了段距离,可能是检验她是不是能狠下心,敢不敢投进那冰凉的河水。
众人嘻嘻哈哈看。小海娘迟疑了一下,一头扎到河里。棉衣裹着水,漂在水面,她在水里扑腾着。众人才决定施救,向她扔过绳子,看她抓不抓。小海娘真不抓。小海爹忙跳入水里,抱出了媳妇。媳妇在他腮帮上咔嚓咬了一口。一个红红的大齿痕露了血丝现在村民眼里。小海爹也不觉疼。冬天水凉,湿衣服上结了冰,哗棱哗棱直响。小海娘冻得嘴唇发青,牙得得响。
接着几个娘们就劝,回去吧,回去吧,别存浅见,看,吓坏了孩子。小海就趁势大哭。小海娘搂过孩子,嚎了长腔。众人拉拉扯扯送回村。
小海娘病了,卧床不起。小海姥姥家知道了很气恼,拉了一马车娘们,气呼呼来兴师问罪。小海爹给岳母磕头。小海姥姥就数落他,大男人,不懂疼媳妇,怎么能事事听娘的,让媳妇受气。小海姥姥抓了小海奶奶,就拿鞋底抽她的嘴巴,边抽边骂。众人看了,不敢劝,也不愿劝,都笑着瞧热闹。小海奶奶又羞又愤,嘴里不断讨饶,亲家,我不敢了,再不敢了。众人才劝止住。小海娘从此就和小海奶奶分庭抗礼了。
但许多没娘家人撑腰的女人,还得受气。千年的媳妇熬成婆,这是铁律。可怜了这代农家女人。年轻时被婆婆欺负,熬到做了婆婆,又要被媳妇欺负。新时代了,年轻媳妇在家像慈禧太后说一不二,她们惹不起。老两口就默默撤出老宅,在路旁搭间小屋居住,好避听媳妇的叫骂。于是,她们就叹息,命不好,生错了时候,注定要受一辈子气。老了,老了,就不兴跳河觅死了。
生活的脚步慢吞吞,多少年吃喝拉撒睡依旧,谁又会想到眼前要发生什么呢。
前一阵子广播里介绍安徽小岗村大包干的经验,村民不信。中央离我们十万八千里,政策不会那么快跑到我们乡。不成想,就来了。
那天正吃午饭,爹敲着盛满稀饭的粗瓷大碗,笑着说,日子有盼头了,今后不用为学费发愁了。
一连几天,村民们热火朝天谈论这件事。那天晚上,村头空地上点起两堆柴火,火光映红了每张脸,也照亮了每双眼睛。我在人堆里钻来钻去,寻找我的小伙伴。到处是人,闹嚷嚷开锅一样。老支书磕完烟袋锅,跳上一张八仙桌,猛地咳嗽三声。村民才渐渐安静下来。老支书二十年来第一次干净利索传达了上面的政策:抓阄!分地!分骡马!
我们家分了十八亩田五分自留地,却没能分到骡马,和其他三户共有一头小水牛。它很小,不能干活,只好轮流放养。我摸摸小水牛脑袋上的绒毛,既害怕又兴奋。这是我们的小牛,它是那么壮,像一座小山。我成了放牛的孩子王二小。在河滩上,我们相伴了一年。
一年后,小牛被卖掉了。分了帐,我家买回一头更小的毛驴。买能干活的大牲口,我家没钱。地怎么种呢。活人总不能被尿憋死。合犋耕种。合得来的几家自愿凑在一起,各自带上牲畜套具犁耙,轮流在各家地里耕作。谁家的牲口好使,谁家的男人活儿俏,别人就会找上门。我家的牲口弱,幸亏父亲是好把式,每年的耕种才没落下。
伊家河两岸有了大变化。虽然生活依旧艰难,但已在慢慢好转。在责任田里流汗,端自己的碗吃饭,这样的日子让人心里踏实。
农家少闲月,三秋人最忙。壮年汉子手扶犁把绳套,口里叱咤有声,娴熟地驾驭着牲口,控制着犁沟的深浅曲直。新鲜的泥土波浪一编者按 当一条河流,从自然流淌到记忆,再由记忆延伸到生命和血液,成为掌心上的一条纹路,爱和关切,便是如此随意的一瞥,刻刻于心,再不相忘。而河流边上的风物,酣睡的村庄,花树风月,人情世故,都将成为掌心里的风景,珍藏,牢记。样在身边翻滚。在我看来,耕耙地也算一件令人惬意的活儿。更有粗犷苍凉的一声声吆喝,带着长长的抑抑扬扬的哀婉尾音,从一张张干涩的嘴唇飞出,夹杂一两声鞭响呵斥,在田野树林河谷间久久回荡。这嗓音是百分之百原生态。我喜欢这音调,单纯又厚实,我的基因中有和它产生共鸣的东西。
我爱我的家乡,我爱我掌心上的伊家河。
我说过,你是我少年时的圣地。我喜欢去河边树林里玩耍。那儿有教室里没有的和谐。麻雀黄莺们在树枝上跳蹦欢唱,无忧无虑安排着自己的小日子。一两只野兔或野鸡从树底下豁地惊起,在林子里乱跑乱撞。它们很开心,并不拒绝生活中那些偶然的刺激。雨天,我在树墩上捡拾肥胖的蘑菇木耳。晴天,我跑到河边去挖螃蟹拾河蚌。在和小伙伴的嬉戏中,我学会了捏泥人,爬树,游泳。每个夏天,我都沐浴在河的绿波中。从此岸一口气游到彼岸,去摘彼岸河堤上的野瓜野果。与小伙伴们一道,放肆地闹,开怀地笑,没有责任没有义务,轻轻松松长大了几岁。
在一篇作文里我这样幼稚地写着:我有一个构想,是书本和锄犁的合唱。白天与父亲共理桑麻,夜晚一盏孤灯伴我夜读。把清风明月投入水中漂洗,把庄稼牛羊写入诗行。我做不了大江大河里的轮船,我愿做家乡小河中的舢板,载满汗水期盼,自由地舞动篙竿。
可农家生活不都是田园诗,田园诗是士大夫们隔墙看景写的。理想是娇美的花瓣,生活是死硬的石板。打着精美的纸扇,在树阴下吟咏,绝少能面朝黄土背负青天汗流浃背干上一午。劳累的村民,像驴子拉磨,一天天周而复始,也绝不会丢下锄头去酝酿诗句创设意境。
汗要流,娃要养,皇粮要交,这就是现实。
我们家的生活一直偏低些,原因是孩子多上学的多,没有帮手。
我们家也一直没有合适能用的大牲口。那次,小灰驴卖了,爹买了一匹黄骠马,骨架大身子消瘦。我很高兴把它拉到河滩,选最好的草地叫它吃,它挑挑拣拣叼上几根,不肯好好吃。马眼睫毛耷拉着,叫起来有气无力。这是怎么了?回家后告诉爹,爹说,马认生,过几天就好了。邻居大伯说,这马吃不上膘,没法上套,怕是有病。爹慌了,割了麦苗炒了黑豆拌了好料,马还是不动嘴。退了吧。钱已付清,人家坚持不退。我恨那个买马人,为何骗我们。娘埋怨爹图便宜买了孬货。爹无奈,默然无语一根接一根抽着土烟。大家都有心事,家里几天没有笑声。最后,托了亲戚,情愿白搭一百块钱,才退了那匹病马。
收麦子是最紧张的。八十年代,农机具还未普及,大多靠人力畜力。一夜南方起,小麦覆垄黄。白乐天的诗吧。麦熟催人,村民先压场地,碌碡响吆喝声声。磨镰刀割麦子捆麦子运麦子,牛拉人拽,麦子进场。用铡刀切麦头破捆,翻倒晾晒,干透了,用碌碡碾压。拉碌碡的可人可畜可机械。麦子落地,要扬簸晾晒归仓。麦草干透,上垛泥顶。方才告一段落。接着就等落雨种玉米了。
如果老天爷沉住气,村民还可以从容应对。老天爷不按常理,谁也没法。麦收就是战斗啊。
记得那年交公粮,我和爹拉了板车交了三次。
交粮的车队排得老长,我们挨号耐心等待。验级员是当时当地最威风的角色。嚓,一攮子进去,抽出一点样品,验湿度,验成色,好,一级品吧。那农夫的脸,便漾起了笑波。一验,湿度太高。不行,再晒晒!于是,农夫就灰了脸,费了力搬开,运回家再度晾晒。
好歹我们挨上了。那验级员,刺了一攮子验看,又刺一攮子。我和爹在紧张等待。拉一边去,都霉了,黑头了。不够级,验不上!我和爹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