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www.qishuwu.cc,董永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下一代的成长,关乎民族与国家的兴盛大计。梁启超早在二十世纪初就大声疾呼:“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毛泽东更是深情流露:“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意义重大而深远。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关心下一代也就要落实到人(青少年)的发展和人(青少年)的素质提高上。笔者以为,素质,不仅包含看得见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它意味着智慧、品位和修养,即青少年的精神和品格。教育固然是要教客观知识,但更要育人。正如潘光旦先生所言,如果学校培养的只是有一技之长,但无人文情怀的专家,这样的人只能是一个“畸形的人、零碎的人、不健全的人。”(转引自人文通识讲演录之人文教育卷,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p130)蔡元培也说:“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蔡元培一九零零年以来教育之进步)有养成了健全人格的下一代,中华民族才有希望。
一、实施人文教育,锻造青少年的精神和品格
学校是青少年学习和成长的主要场所。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性”是人们的本性,即先天的素质;“习”就是习染,指的是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所获得的基本质量。整句话意思是说,人的性情本是相近的,只因为习染不同,便渐渐地相差很远了。“习相远”表明每一个人究竟能不能成就理想人格,最终取决于他后天的经验活动特别是受学校教育的程度。因此学校教育就是青少年精神和品格养成最关键的一环。
上海杨佳袭警事件、政法大学弑师案等系列案件说明,青少年缺失人文精神严重,普遍乏于爱的修养。古人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易经贲)说圣人观天象而知四时变化,观人文,即诗书礼乐这些人关于人的伦理道德,来教化天下人。现在所讲的人文教育,也叫通才教育或通识教育,是以文史哲教育为核心、以精神和品格为目的的教育。首先是爱的教育。古代讲的人格修养,只注重与经世致用的功利联系和家国责任的外在诉求,而与内在的灵魂关涉教少。而时至今日,我们的小学课本第一册学生刚刚学会一、二、三后便是“爱人民,爱祖国,爱北京天安门”的教导,这些意识形态下的爱的对象无疑是抽空了个体之爱的虚化的爱。被大词的爱压抑的,则是普通人之间的爱。我们的无爱,自然就是无“怕”(参刘小枫这一代人的怕和爱华夏版2007年p17),传统的“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变成了天不怕,地不怕。这种无畏意识的高扬则表明爱的根基被替换掉了。我们不讲爱,自然就缺少那种个体间的尊重意识。关心下一代,不仅是要给他们爱,更重要的是,让青少年心中根植一颗爱的种子。学校的课堂教学,在如今分数第一的应试时代,谁真正把德育或者说爱育放在一个实在的地位?爱的教育往往被理所当然地缺席,据说,这才是体现了对学生的爱。
其次是重视原典阅读。中国的学生,特别是中小学生,无论学什么,都不太重视原典的阅读。不读孔子,不看海德格尔,当然不看苏格拉底柏拉图。学政治,就算是马列原著,除了课本上... -->>
下一代的成长,关乎民族与国家的兴盛大计。梁启超早在二十世纪初就大声疾呼:“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毛泽东更是深情流露:“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意义重大而深远。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关心下一代也就要落实到人(青少年)的发展和人(青少年)的素质提高上。笔者以为,素质,不仅包含看得见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它意味着智慧、品位和修养,即青少年的精神和品格。教育固然是要教客观知识,但更要育人。正如潘光旦先生所言,如果学校培养的只是有一技之长,但无人文情怀的专家,这样的人只能是一个“畸形的人、零碎的人、不健全的人。”(转引自人文通识讲演录之人文教育卷,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p130)蔡元培也说:“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蔡元培一九零零年以来教育之进步)有养成了健全人格的下一代,中华民族才有希望。
一、实施人文教育,锻造青少年的精神和品格
学校是青少年学习和成长的主要场所。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性”是人们的本性,即先天的素质;“习”就是习染,指的是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所获得的基本质量。整句话意思是说,人的性情本是相近的,只因为习染不同,便渐渐地相差很远了。“习相远”表明每一个人究竟能不能成就理想人格,最终取决于他后天的经验活动特别是受学校教育的程度。因此学校教育就是青少年精神和品格养成最关键的一环。
上海杨佳袭警事件、政法大学弑师案等系列案件说明,青少年缺失人文精神严重,普遍乏于爱的修养。古人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易经贲)说圣人观天象而知四时变化,观人文,即诗书礼乐这些人关于人的伦理道德,来教化天下人。现在所讲的人文教育,也叫通才教育或通识教育,是以文史哲教育为核心、以精神和品格为目的的教育。首先是爱的教育。古代讲的人格修养,只注重与经世致用的功利联系和家国责任的外在诉求,而与内在的灵魂关涉教少。而时至今日,我们的小学课本第一册学生刚刚学会一、二、三后便是“爱人民,爱祖国,爱北京天安门”的教导,这些意识形态下的爱的对象无疑是抽空了个体之爱的虚化的爱。被大词的爱压抑的,则是普通人之间的爱。我们的无爱,自然就是无“怕”(参刘小枫这一代人的怕和爱华夏版2007年p17),传统的“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变成了天不怕,地不怕。这种无畏意识的高扬则表明爱的根基被替换掉了。我们不讲爱,自然就缺少那种个体间的尊重意识。关心下一代,不仅是要给他们爱,更重要的是,让青少年心中根植一颗爱的种子。学校的课堂教学,在如今分数第一的应试时代,谁真正把德育或者说爱育放在一个实在的地位?爱的教育往往被理所当然地缺席,据说,这才是体现了对学生的爱。
其次是重视原典阅读。中国的学生,特别是中小学生,无论学什么,都不太重视原典的阅读。不读孔子,不看海德格尔,当然不看苏格拉底柏拉图。学政治,就算是马列原著,除了课本上...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