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www.qishuwu.cc,回到古代做皇帝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李诫突然说道:“陛下,臣能否现在修改一番?”
陆承启愣了一下,对于李诫的工作态度,还是很认可的。点了点头,说道:“朕等着,你画吧。”李诫乃是一代画画大家,这些小工程图纸自然是手到擒来。也不需要量尺,心与眼一条线,用毛笔都能勾勒出一条直线来。这神乎其神的画技,让陆承启大开眼界。要知道,他连毛笔字都写得不怎么样,这还是有些功底在身的。要做到李诫这样,还是很困难的。
不过一盏茶时间,李诫便画好了。再次呈与陆承启过目之后,陆承启赞赏地点了点头,突然问道:“李卿,这画风似乎与先前不同啊?”
李诫是个老实人,直接承认了:“回陛下,先前乃是工部诸官所画,臣认可才送与陛下过目的。”
陆承启也明白这些高官的思想,要是事事亲为,不就成了诸葛亮那般,“鞠躬尽瘁”了吗?没有再说什么,仔细再看了一番李诫画的图纸。
不得不说,大师就是大师,画得图纸都颇具神韵,既符合了陆承启要求,也兼具美观和实用。肯定了这个方案之后,李诫突然问道:“陛下,这仓库可是常平仓吗?”
陆承启一愣,说道:“常平仓?不错,是个好名字,就以这个命名吧!”
陆承启不知道是,其实早在战国时,魏国李悝便实行平籴了,概念与陆承启的仓库一模一样。汉以后,常平仓置废不常。晋武帝泰始四年,立常平仓,丰年则籴,岁俭则粜。待得前朝,常平仓又一次废置,现在出于国家安全考虑,又一次提出了这个概念,并再一次命名为常平仓。要不怎么说。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得到了陆承启的肯定,李诫似乎也打开了话匣子,说出了这一段历史。陆承启暗自为自己浅薄的历史知识感到一阵羞赧,身为一个在资讯爆炸的年代活了二十多年的年轻人。居然连历史都半知半解,很多还是被人以讹传讹误导的了。要不是他及时醒悟过来,还不知道要出多大的乱子。
得到了教训之后,陆承启已经不敢再乾纲独断了。除非是他认定要做的事情,不然的话。如果被内阁告知这样做不行,陆承启还是会认真听取意见的。也是只有在这个时候,徐崇光才感觉到自己做这个首辅的意义。
事实上也证明了,一个好的政策,当权者都是看得见它的好处的。常平仓虽说是陆承启想出来的“创意”,可聪明的古人,早已然想出来这样的点子了。常平仓的意义,其实与陆承启想的并无二致。内阁诸臣都是饱读诗书之人,对于这段史实,最是熟知不过了。只有陆承启一个人蒙在鼓里。还以为自己提出了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大创举”。这不过是自视甚高,拿古人当傻瓜罢了。其实古人的聪明,一点都不在后世之下,甚至犹有过之。只不过,他们站得地方不够高,眼光的局限性,政策的倾向性,导致了他们的格局不够大而已。
而陆承启的优势,便是知道科技发展的进程。能让这些聪明的中国人少走一些弯路,在政治的大方向上也少走弯路而已。
>
李诫突然说道:“陛下,臣能否现在修改一番?”
陆承启愣了一下,对于李诫的工作态度,还是很认可的。点了点头,说道:“朕等着,你画吧。”李诫乃是一代画画大家,这些小工程图纸自然是手到擒来。也不需要量尺,心与眼一条线,用毛笔都能勾勒出一条直线来。这神乎其神的画技,让陆承启大开眼界。要知道,他连毛笔字都写得不怎么样,这还是有些功底在身的。要做到李诫这样,还是很困难的。
不过一盏茶时间,李诫便画好了。再次呈与陆承启过目之后,陆承启赞赏地点了点头,突然问道:“李卿,这画风似乎与先前不同啊?”
李诫是个老实人,直接承认了:“回陛下,先前乃是工部诸官所画,臣认可才送与陛下过目的。”
陆承启也明白这些高官的思想,要是事事亲为,不就成了诸葛亮那般,“鞠躬尽瘁”了吗?没有再说什么,仔细再看了一番李诫画的图纸。
不得不说,大师就是大师,画得图纸都颇具神韵,既符合了陆承启要求,也兼具美观和实用。肯定了这个方案之后,李诫突然问道:“陛下,这仓库可是常平仓吗?”
陆承启一愣,说道:“常平仓?不错,是个好名字,就以这个命名吧!”
陆承启不知道是,其实早在战国时,魏国李悝便实行平籴了,概念与陆承启的仓库一模一样。汉以后,常平仓置废不常。晋武帝泰始四年,立常平仓,丰年则籴,岁俭则粜。待得前朝,常平仓又一次废置,现在出于国家安全考虑,又一次提出了这个概念,并再一次命名为常平仓。要不怎么说。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得到了陆承启的肯定,李诫似乎也打开了话匣子,说出了这一段历史。陆承启暗自为自己浅薄的历史知识感到一阵羞赧,身为一个在资讯爆炸的年代活了二十多年的年轻人。居然连历史都半知半解,很多还是被人以讹传讹误导的了。要不是他及时醒悟过来,还不知道要出多大的乱子。
得到了教训之后,陆承启已经不敢再乾纲独断了。除非是他认定要做的事情,不然的话。如果被内阁告知这样做不行,陆承启还是会认真听取意见的。也是只有在这个时候,徐崇光才感觉到自己做这个首辅的意义。
事实上也证明了,一个好的政策,当权者都是看得见它的好处的。常平仓虽说是陆承启想出来的“创意”,可聪明的古人,早已然想出来这样的点子了。常平仓的意义,其实与陆承启想的并无二致。内阁诸臣都是饱读诗书之人,对于这段史实,最是熟知不过了。只有陆承启一个人蒙在鼓里。还以为自己提出了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大创举”。这不过是自视甚高,拿古人当傻瓜罢了。其实古人的聪明,一点都不在后世之下,甚至犹有过之。只不过,他们站得地方不够高,眼光的局限性,政策的倾向性,导致了他们的格局不够大而已。
而陆承启的优势,便是知道科技发展的进程。能让这些聪明的中国人少走一些弯路,在政治的大方向上也少走弯路而已。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