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www.qishuwu.cc,唐朝那些事儿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人,谁能承受这种巨大的哀伤?长孙皇后已经去世好几年了。我还是经常触物生情、睹物思人。从那以后,我就经常心事重重、精神恍惚、吃不香睡不着”。真可谓“字字含血泪”。看后令人不免唏嘘。
当年十一月,根据爱妻因山为陵的遗言。李世民将她埋葬在九嵕(zong)山(在今陕西礼泉县)上,称为昭陵。李世民去世后,也葬于此。但是,李世民并没有完全遵照长孙皇后的意思办理后事。昭陵气势十分雄伟宏大,并在墓园中特意修了一座楼台,以便皇后的英魂随时可以凭高远眺。这位圣明的皇帝想以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对贤妻的敬慕和怀念。李世民亲自写了表文以示哀悼,并让人刻成石碑立于昭陵,表彰皇后的克己奉公和严于律己。
长孙皇后下葬后,李世民又做了几件前所未有的事情:
其一,他在陵寝外的栈道上修建了起舍,命宫人居住其中,如侍奉活人一般侍奉皇后。
这种对已逝之人却供养如生的例子极其少见,几乎为李世民首创。可见在他心里,爱妻永远是活着的。
其二,他在宫中建起了一座高楼——层观,终日眺望昭陵。
有一次,李世民和魏征一起登上这座宏伟的高楼眺望。魏征说:“我老眼昏花,什么都没看见”。李世民只给他看,魏征说:“这是昭陵吗?我还以为陛下您思念太上皇,眺望献陵呢。要是昭陵,我还是没看见!”李世民没办法,只好含泪派人毁掉了层观,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望陵毁观”。我们从中既能看到李世民对长孙皇后的追思之情,也能看到李世民只想妻子不想父亲的行为是违背礼教传统的,不对等的。在那个“以孝为先、夫不祭妻”的时代里,李世民如此大张旗鼓行为被人讥讽也是在所难免的。其实,作为帝王他对此规则岂会不知,但他还是毫不避讳地作层观、望昭陵,还拉着大臣一起来怀念。如果不是用情太深,情难自已,又怎么会明知故犯呢?这也正是李世民的可爱之处和人性的闪光点,只是他对父亲确实刻薄了些。
其三,李世民还做了一件旷古绝今之事——亲自抚养长孙皇后的幼女晋阳公主和幼子李治。
李世民因为爱宠其母,所以亲养其子、以子思母,借此来慰籍自己苦闷和空虚心灵,这在历代帝王中是从来没有的。不过这种慰籍法。只能是举杯消愁愁更愁。也因为他的这种心情,即使在长孙皇后去世后多年,后宫依旧没有为他生下一男半女。
长孙皇后先后为李世民生3子4女。3个儿子分别是后来的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晋王李治。贞观十四年(640年)。长孙皇后的次子李泰和哥哥李承乾争夺太子之位。为了讨好其父,李泰在洛阳大兴土木。修建了伊阙佛龛,为母亲祈福。这时,长孙皇后已经过世5年多了,李泰夺嫡抬出了已过世多年的母亲讨好父亲。这足以充分说明李世民对他的爱妻是多么痴心长情,不仅没有人走茶凉,她的子女在她身后仍因为父亲对母亲的深爱而备受呵护,而嫡子们对母亲的态度甚至能影响太宗对他们的宠爱度。
长孙皇后对于自己掌管的宫人嫔妃非常仁慈,却敢于在其著作《女则》中毫不留情地指摘东汉明德皇后(东汉明帝刘庄的皇后。名将马援之女)的过失。她认为马皇后不能抑制外戚,致使他们权势熏天。她的《女则》,记录了古代后妃的得失和事迹并加以评论,用来告诫己如何做好一位称职的皇后,堪称古代皇后教科书。她还对手下人说,“这是我写了使自己警惕的。妇人之言,不想让皇上知道,你们一定不要乱讲。”等到长孙皇后逝世了,宫女们才敢把这本书拿出来给李世民看。李世民看后更加悲痛,他拿给亲近的大臣看。并且说。“皇后这本书,足以永垂不朽了。她每次都能规劝我认真对待进谏,弥补我的不足。以后再也听不到了。我失去了一位辅佐我的最亲近的人,这太让人伤心了。”李世民下令把这本书印刷发行,供人学习。
她的离世,好像使大唐所有子民失去了共同的母亲。大家在和李世民一道悲痛之余,还写了很多诗作来缅怀这位贤后。比如,唐朝大历史学家、诗人李百药,就写下了《文德皇后挽歌》:
裴回两仪殿,怅望九成台。
玉辇终辞宴,瑶筐遂不开。
野旷阴风积。川长思鸟来。
寒山寂已暮,虞殡有馀哀。
言辞悲切。使人读后无比伤感。并且,能明显感到这是真实感情的流露。而绝非虚伪的应付。
甚至到了明代,一代名臣、万历首辅(相当于总理)张居正还为她写了一首《长孙进贤》,以示崇敬:
唐宗烈烈,踵美三王。
实惟哲后,左右椒房。
调和直谅,奖进忠良。
用俾房魏,勋庸显彰。
煌煌彤管,千载遗芳。
张居正有大才,但明朝人认为他很刻薄。这个人一般是不会随便夸奖别人的,尤其是一位古人。张居正的诗作,正是从政治家角度对长孙皇后作出的历史褒奖。时间相隔近1000年,还能获得这样高的评价。舍长孙皇后其谁?
而长孙皇后本人也给我们留下了一首题为《春游曲》的诗。让我们了解到,这位集女性贤淑美德于一身的皇后并非刻板僵化、不解风情之人,相反还是文才出众、感情奔放呢。
春游曲
上苑桃花朝日明,兰闺艳妾动春情。
井上新桃偷面色,檐边嫩柳学身轻。
花中来去看舞蝶,树上长短听啼莺。
林下何须远借问,出众风流旧有名。
这首诗艺术水准甚高,属于唐诗中的杰作。我们好似看到:在桃花红艳的春日,她翩翩穿行于桃柳、花丛之中,看蝶听莺。她骄傲地认为,桃花之所以红艳是因为“偷”得了她的“面色”,嫩柳之所以翩然是“学”得了她的“腰身”。她自负的认为,无须说出名姓,世人也晓她是谁。无怪乎,后世有些人认为,这是一个得宠的宫妃在晒幸福、晒尊宠。她是那般的妖娆多姿,踌躇满志!英年早逝,可惜啊!
后人综合长孙皇后的种种优秀表现,还把她誉为“中国历史上四大贤后”(汉光武帝刘秀皇后阴丽华、唐太宗李世民皇后长孙氏、明太祖朱元璋皇后马氏、清高宗乾隆皇后富察氏)之一,可谓盛誉之极。而我们了解长孙皇后,经常是从她善于借古喻今,匡正李世民执政的失误,并保护忠诚得力的大臣的故事开始的。
君臣之间的平衡被打破之时,好戏就该上演了。当君主一方的力量占据主动时,商朝比干的心肝就被掏出来了;当臣下的力量占据主动之时,东汉献帝就被曹操所挟持“以令诸侯”了。而当二者暂时处于平衡之时,忠良之臣就被批量生产出来了——譬如李世民的盛唐时代。(未完待续)
人,谁能承受这种巨大的哀伤?长孙皇后已经去世好几年了。我还是经常触物生情、睹物思人。从那以后,我就经常心事重重、精神恍惚、吃不香睡不着”。真可谓“字字含血泪”。看后令人不免唏嘘。
当年十一月,根据爱妻因山为陵的遗言。李世民将她埋葬在九嵕(zong)山(在今陕西礼泉县)上,称为昭陵。李世民去世后,也葬于此。但是,李世民并没有完全遵照长孙皇后的意思办理后事。昭陵气势十分雄伟宏大,并在墓园中特意修了一座楼台,以便皇后的英魂随时可以凭高远眺。这位圣明的皇帝想以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对贤妻的敬慕和怀念。李世民亲自写了表文以示哀悼,并让人刻成石碑立于昭陵,表彰皇后的克己奉公和严于律己。
长孙皇后下葬后,李世民又做了几件前所未有的事情:
其一,他在陵寝外的栈道上修建了起舍,命宫人居住其中,如侍奉活人一般侍奉皇后。
这种对已逝之人却供养如生的例子极其少见,几乎为李世民首创。可见在他心里,爱妻永远是活着的。
其二,他在宫中建起了一座高楼——层观,终日眺望昭陵。
有一次,李世民和魏征一起登上这座宏伟的高楼眺望。魏征说:“我老眼昏花,什么都没看见”。李世民只给他看,魏征说:“这是昭陵吗?我还以为陛下您思念太上皇,眺望献陵呢。要是昭陵,我还是没看见!”李世民没办法,只好含泪派人毁掉了层观,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望陵毁观”。我们从中既能看到李世民对长孙皇后的追思之情,也能看到李世民只想妻子不想父亲的行为是违背礼教传统的,不对等的。在那个“以孝为先、夫不祭妻”的时代里,李世民如此大张旗鼓行为被人讥讽也是在所难免的。其实,作为帝王他对此规则岂会不知,但他还是毫不避讳地作层观、望昭陵,还拉着大臣一起来怀念。如果不是用情太深,情难自已,又怎么会明知故犯呢?这也正是李世民的可爱之处和人性的闪光点,只是他对父亲确实刻薄了些。
其三,李世民还做了一件旷古绝今之事——亲自抚养长孙皇后的幼女晋阳公主和幼子李治。
李世民因为爱宠其母,所以亲养其子、以子思母,借此来慰籍自己苦闷和空虚心灵,这在历代帝王中是从来没有的。不过这种慰籍法。只能是举杯消愁愁更愁。也因为他的这种心情,即使在长孙皇后去世后多年,后宫依旧没有为他生下一男半女。
长孙皇后先后为李世民生3子4女。3个儿子分别是后来的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晋王李治。贞观十四年(640年)。长孙皇后的次子李泰和哥哥李承乾争夺太子之位。为了讨好其父,李泰在洛阳大兴土木。修建了伊阙佛龛,为母亲祈福。这时,长孙皇后已经过世5年多了,李泰夺嫡抬出了已过世多年的母亲讨好父亲。这足以充分说明李世民对他的爱妻是多么痴心长情,不仅没有人走茶凉,她的子女在她身后仍因为父亲对母亲的深爱而备受呵护,而嫡子们对母亲的态度甚至能影响太宗对他们的宠爱度。
长孙皇后对于自己掌管的宫人嫔妃非常仁慈,却敢于在其著作《女则》中毫不留情地指摘东汉明德皇后(东汉明帝刘庄的皇后。名将马援之女)的过失。她认为马皇后不能抑制外戚,致使他们权势熏天。她的《女则》,记录了古代后妃的得失和事迹并加以评论,用来告诫己如何做好一位称职的皇后,堪称古代皇后教科书。她还对手下人说,“这是我写了使自己警惕的。妇人之言,不想让皇上知道,你们一定不要乱讲。”等到长孙皇后逝世了,宫女们才敢把这本书拿出来给李世民看。李世民看后更加悲痛,他拿给亲近的大臣看。并且说。“皇后这本书,足以永垂不朽了。她每次都能规劝我认真对待进谏,弥补我的不足。以后再也听不到了。我失去了一位辅佐我的最亲近的人,这太让人伤心了。”李世民下令把这本书印刷发行,供人学习。
她的离世,好像使大唐所有子民失去了共同的母亲。大家在和李世民一道悲痛之余,还写了很多诗作来缅怀这位贤后。比如,唐朝大历史学家、诗人李百药,就写下了《文德皇后挽歌》:
裴回两仪殿,怅望九成台。
玉辇终辞宴,瑶筐遂不开。
野旷阴风积。川长思鸟来。
寒山寂已暮,虞殡有馀哀。
言辞悲切。使人读后无比伤感。并且,能明显感到这是真实感情的流露。而绝非虚伪的应付。
甚至到了明代,一代名臣、万历首辅(相当于总理)张居正还为她写了一首《长孙进贤》,以示崇敬:
唐宗烈烈,踵美三王。
实惟哲后,左右椒房。
调和直谅,奖进忠良。
用俾房魏,勋庸显彰。
煌煌彤管,千载遗芳。
张居正有大才,但明朝人认为他很刻薄。这个人一般是不会随便夸奖别人的,尤其是一位古人。张居正的诗作,正是从政治家角度对长孙皇后作出的历史褒奖。时间相隔近1000年,还能获得这样高的评价。舍长孙皇后其谁?
而长孙皇后本人也给我们留下了一首题为《春游曲》的诗。让我们了解到,这位集女性贤淑美德于一身的皇后并非刻板僵化、不解风情之人,相反还是文才出众、感情奔放呢。
春游曲
上苑桃花朝日明,兰闺艳妾动春情。
井上新桃偷面色,檐边嫩柳学身轻。
花中来去看舞蝶,树上长短听啼莺。
林下何须远借问,出众风流旧有名。
这首诗艺术水准甚高,属于唐诗中的杰作。我们好似看到:在桃花红艳的春日,她翩翩穿行于桃柳、花丛之中,看蝶听莺。她骄傲地认为,桃花之所以红艳是因为“偷”得了她的“面色”,嫩柳之所以翩然是“学”得了她的“腰身”。她自负的认为,无须说出名姓,世人也晓她是谁。无怪乎,后世有些人认为,这是一个得宠的宫妃在晒幸福、晒尊宠。她是那般的妖娆多姿,踌躇满志!英年早逝,可惜啊!
后人综合长孙皇后的种种优秀表现,还把她誉为“中国历史上四大贤后”(汉光武帝刘秀皇后阴丽华、唐太宗李世民皇后长孙氏、明太祖朱元璋皇后马氏、清高宗乾隆皇后富察氏)之一,可谓盛誉之极。而我们了解长孙皇后,经常是从她善于借古喻今,匡正李世民执政的失误,并保护忠诚得力的大臣的故事开始的。
君臣之间的平衡被打破之时,好戏就该上演了。当君主一方的力量占据主动时,商朝比干的心肝就被掏出来了;当臣下的力量占据主动之时,东汉献帝就被曹操所挟持“以令诸侯”了。而当二者暂时处于平衡之时,忠良之臣就被批量生产出来了——譬如李世民的盛唐时代。(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