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www.qishuwu.cc,唐朝那些事儿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柴荣感到非常郁闷,因为通过这次撤军,使柴荣看到了自己手下的军队,特别是被他寄予厚望的那支天子亲军,有着兵员冗杂、作风散漫、军纪不严、军容不整、战斗力不强、训练跟不上等等严重缺陷。所以在他回京之后,就开始在军中大搞改革。
禁军战斗力不强这件事情。实际上从唐末就已经成为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其后五代沿袭,也没有能够得到根本的改变。这其中有很多的因素,比如说历代为了保持禁军的规模,所以奉行的是只进不出的政策,好多士兵已经到了离休的年龄,仍然可以在军中领饷,这样的士兵打起仗来,战斗力可想而知。
再有就是五代历朝对禁军过于骄纵,不但没有魄力对其精简。反而生怕引起他们的哗变,所以都是得过且过。然而当权者越是骄纵,士兵们就越是张狂。动不动就会临阵而逃,或者干脆反叛。五代之中,有好几个皇帝都死在这件事上,其中还包括了百战灭梁的李存勖。
针对这些情况,柴荣开始进行大胆地改革,回到京城后不久,他就对左右人说道:“兵在精而不在多,今天一百个农夫也养不起一个士兵,这些多余的士兵既然没用。那么为什么还要刮尽天下的民财,来养这些没有用的东西?
现在军队里。老幼不分、强弱无别,勇者与懦夫。待遇分毫不差,怎么能靠他们来打胜仗呢?”于是传令,开始对各军进行精简,凡强壮的升为“上军”,老弱的一律淘汰。
又下诏广募天下勇士,不问来历,由各州县直接送往开封,编为殿前诸班,交由殿前都虞候赵匡胤统一训练。
经过这么一番改革,使禁军特别是殿前军声威大振,史称:“由是士卒精强,近代无比,征伐四方,所向皆捷,皆选练之力也。”
至此,高平大战的前后经过及其影响算是告一段落,其结果就是使柴荣不但重创了北汉的有生力量,有力地树立起自己在国内的威望,组建起一支十分精锐的部队,同时又发现了赵匡胤这个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重大作用的人才,
好处还是非常多的。当然,就在高平大战进行的同时,还有一件事情是不能不说的,这就是在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同时又是褒贬不一,自号“长乐老”,人称“不倒翁”,曾历仕五朝八姓十一帝,位不离三师三公的政坛常青树冯道终于离开了人世。
五代沿袭唐制,施行三省六部制度。所谓三省,就是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其中中书省正职为中书令,副职为中书侍郎;门下省的正职长官为侍中,副职为门下侍郎;尚书省正职长官为尚书
令,副职为左右仆射。唐朝初年,三省正职长官都由正二品的文官担任,并为宰相。但自中唐以后,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正职长官往往会作为对节度使的加官,不再实授,而尚书省更是因为李世民在登基之前曾担任过尚书令的缘故,从此就不再授予他人。
这样一来,宰相就由三省副职长官及各部尚书、侍郎或其他官员加领同平章事者担任。
同平章事也是本书中的一个常见词,它的全名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平章”是商议处理国家事务的意思,只有加了这个名号的大臣,才被视为宰相。但这仅指朝官而已,地方节度使加平章事或侍中、中书令等职,称为使相,虽然荣耀,但没有实际意义。
在这一点上,五代与唐没有实质性的变化,只不过是尚书令一职不再避讳,也可以作为加官授出,比如说后唐年间,割据湖南的马殷和割据荆南的高季兴都曾被加官至尚书令。
三省六部制度是一种非常完善的制度。中书省主管“发令”,如果遇到了国家大事,皇帝先要和中书省商议对策,等决议之后由中书省起草诏书,再由皇帝画敕后成为正式的诏书,然后发给门下省。
门下省是主管“复核”的单位,接到从中书省传过来的诏书,门下省要认真核查,如果复核通过,则有门下省长官签字生效,转交给尚书省开始执行。如果不能通过,则由给事中批注后返还中书省,称为“涂归”。
中书省拿到返还的诏书后只能重新拟定,因为没有门下省长官签字的诏书不具备法律效力,无法执行。
诏书通过门下省之后,就到了尚书省那里。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其中左仆射掌吏、户、礼三部,右仆射掌兵、刑、工三部,这是实际执行部门,具体是那个部门的事务就交由那个部门处理。
在三省六部之外,还有一个监察机构,称为御史台,长官为御史大夫,但不常设,五代中仅有后唐天成年间李琪实任过,其后不除,所以多数情况下,
御史台的长官为御史中丞,下设侍御使、殿中侍御使、监察御使等职,主管纠察、弹劾百官事务,类似于现在的检察院。
三省六部是政府的主要职能部门,除此之外,还设有诸多使职,典型的如枢密使、宣徽使等。
枢密使是唐代宗年间设立的主管军政大权的官职,至唐末一直由宦官担任。
后梁开国后,废枢密院,改设崇政院,以亲信大臣敬翔为崇政院使,列班在宰相之上,是国内的首席大臣。
后唐灭梁后,罢崇政院,复设枢密院,以郭崇韬、张居翰为枢密使,其中郭崇韬兼领宰相,仍为国内的首席大臣。
总体而言,五代枢密使职责和唐代变化不大,只是改为由大臣担任(唐末朱温诛杀宦官后,枢密使已改为宦官担任,但此时距唐亡仅有四年,故忽略不计)。
宣徽使是唐末设置的官职,分南、北二院,以南院为先。宣徽南、北院使主管宫内诸司及郊祀、朝会、宴饮等事务,为宫廷事务总管,并能参与军国大事,权势极重,其地位略低于枢密使,等同于节度使,是朝中要员,多由皇帝亲信或外戚担任。除枢密使及宣徽使外,本书中常见的还有皇城使(宫廷守卫)、
客省使(皇家礼宾)、飞龙使(管理马匹)、武德使(后期皇城使)、庄宅使(管理京畿官田)等使职,因重要性略低,就不一一介绍了,下面主要介绍一下五代一个非常重要的使职,即三司使。(未完待续。)
柴荣感到非常郁闷,因为通过这次撤军,使柴荣看到了自己手下的军队,特别是被他寄予厚望的那支天子亲军,有着兵员冗杂、作风散漫、军纪不严、军容不整、战斗力不强、训练跟不上等等严重缺陷。所以在他回京之后,就开始在军中大搞改革。
禁军战斗力不强这件事情。实际上从唐末就已经成为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其后五代沿袭,也没有能够得到根本的改变。这其中有很多的因素,比如说历代为了保持禁军的规模,所以奉行的是只进不出的政策,好多士兵已经到了离休的年龄,仍然可以在军中领饷,这样的士兵打起仗来,战斗力可想而知。
再有就是五代历朝对禁军过于骄纵,不但没有魄力对其精简。反而生怕引起他们的哗变,所以都是得过且过。然而当权者越是骄纵,士兵们就越是张狂。动不动就会临阵而逃,或者干脆反叛。五代之中,有好几个皇帝都死在这件事上,其中还包括了百战灭梁的李存勖。
针对这些情况,柴荣开始进行大胆地改革,回到京城后不久,他就对左右人说道:“兵在精而不在多,今天一百个农夫也养不起一个士兵,这些多余的士兵既然没用。那么为什么还要刮尽天下的民财,来养这些没有用的东西?
现在军队里。老幼不分、强弱无别,勇者与懦夫。待遇分毫不差,怎么能靠他们来打胜仗呢?”于是传令,开始对各军进行精简,凡强壮的升为“上军”,老弱的一律淘汰。
又下诏广募天下勇士,不问来历,由各州县直接送往开封,编为殿前诸班,交由殿前都虞候赵匡胤统一训练。
经过这么一番改革,使禁军特别是殿前军声威大振,史称:“由是士卒精强,近代无比,征伐四方,所向皆捷,皆选练之力也。”
至此,高平大战的前后经过及其影响算是告一段落,其结果就是使柴荣不但重创了北汉的有生力量,有力地树立起自己在国内的威望,组建起一支十分精锐的部队,同时又发现了赵匡胤这个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重大作用的人才,
好处还是非常多的。当然,就在高平大战进行的同时,还有一件事情是不能不说的,这就是在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同时又是褒贬不一,自号“长乐老”,人称“不倒翁”,曾历仕五朝八姓十一帝,位不离三师三公的政坛常青树冯道终于离开了人世。
五代沿袭唐制,施行三省六部制度。所谓三省,就是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其中中书省正职为中书令,副职为中书侍郎;门下省的正职长官为侍中,副职为门下侍郎;尚书省正职长官为尚书
令,副职为左右仆射。唐朝初年,三省正职长官都由正二品的文官担任,并为宰相。但自中唐以后,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正职长官往往会作为对节度使的加官,不再实授,而尚书省更是因为李世民在登基之前曾担任过尚书令的缘故,从此就不再授予他人。
这样一来,宰相就由三省副职长官及各部尚书、侍郎或其他官员加领同平章事者担任。
同平章事也是本书中的一个常见词,它的全名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平章”是商议处理国家事务的意思,只有加了这个名号的大臣,才被视为宰相。但这仅指朝官而已,地方节度使加平章事或侍中、中书令等职,称为使相,虽然荣耀,但没有实际意义。
在这一点上,五代与唐没有实质性的变化,只不过是尚书令一职不再避讳,也可以作为加官授出,比如说后唐年间,割据湖南的马殷和割据荆南的高季兴都曾被加官至尚书令。
三省六部制度是一种非常完善的制度。中书省主管“发令”,如果遇到了国家大事,皇帝先要和中书省商议对策,等决议之后由中书省起草诏书,再由皇帝画敕后成为正式的诏书,然后发给门下省。
门下省是主管“复核”的单位,接到从中书省传过来的诏书,门下省要认真核查,如果复核通过,则有门下省长官签字生效,转交给尚书省开始执行。如果不能通过,则由给事中批注后返还中书省,称为“涂归”。
中书省拿到返还的诏书后只能重新拟定,因为没有门下省长官签字的诏书不具备法律效力,无法执行。
诏书通过门下省之后,就到了尚书省那里。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其中左仆射掌吏、户、礼三部,右仆射掌兵、刑、工三部,这是实际执行部门,具体是那个部门的事务就交由那个部门处理。
在三省六部之外,还有一个监察机构,称为御史台,长官为御史大夫,但不常设,五代中仅有后唐天成年间李琪实任过,其后不除,所以多数情况下,
御史台的长官为御史中丞,下设侍御使、殿中侍御使、监察御使等职,主管纠察、弹劾百官事务,类似于现在的检察院。
三省六部是政府的主要职能部门,除此之外,还设有诸多使职,典型的如枢密使、宣徽使等。
枢密使是唐代宗年间设立的主管军政大权的官职,至唐末一直由宦官担任。
后梁开国后,废枢密院,改设崇政院,以亲信大臣敬翔为崇政院使,列班在宰相之上,是国内的首席大臣。
后唐灭梁后,罢崇政院,复设枢密院,以郭崇韬、张居翰为枢密使,其中郭崇韬兼领宰相,仍为国内的首席大臣。
总体而言,五代枢密使职责和唐代变化不大,只是改为由大臣担任(唐末朱温诛杀宦官后,枢密使已改为宦官担任,但此时距唐亡仅有四年,故忽略不计)。
宣徽使是唐末设置的官职,分南、北二院,以南院为先。宣徽南、北院使主管宫内诸司及郊祀、朝会、宴饮等事务,为宫廷事务总管,并能参与军国大事,权势极重,其地位略低于枢密使,等同于节度使,是朝中要员,多由皇帝亲信或外戚担任。除枢密使及宣徽使外,本书中常见的还有皇城使(宫廷守卫)、
客省使(皇家礼宾)、飞龙使(管理马匹)、武德使(后期皇城使)、庄宅使(管理京畿官田)等使职,因重要性略低,就不一一介绍了,下面主要介绍一下五代一个非常重要的使职,即三司使。(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