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www.qishuwu.cc,唐朝那些事儿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道就是想去做,实际上也是不可能做到。也没有必要对他要求过高。
总而言之,冯道还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后世那些对他不好的评价多数是没有依据的,比如说欧阳修称他为“无耻之尤”,
司马光称他为“奸臣之尤”,这种评价实在是过于苛刻了,冯道一没卖国,二没害民,三没贪污*,怎么就成了奸臣了?这种评价只能说明司马光、欧阳修等人卫道心切。
这才不遗余力地对其攻击,不足为凭。实际上,冯道之所以能创造出这个史上最强的为官纪录。除了靠他一贯圆滑的处世作风外,更多的还是多赖于他自身极强的道德操守,正如他在《偶作》一诗的最后几句说道:“道德几时曾去世,舟车何处不通津?但教方寸无诸恶,虎狼丛中也立身。”
冯道死于后周显德元年(954年)的四月十七日,这时柴荣正坐镇潞州指挥周军北伐北汉,所以也就顾不上回来处理他的后事。实际上,冯道的死,对柴荣所造成的影响也很有限。因为柴荣并不十分需要他。
不久之后,柴荣从北汉撤军回到国内。便开始大搞军事改革,仅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使后周的军事力量,得到了质的飞跃。然而,柴荣毕竟是一个有着雄心壮志的帝王,他在即位后曾经说过:“朕有志做三十年天子,十年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
这是柴荣执政的一个总纲领,也就是要用十年时间统一国家,再用十年使百姓安居乐业,最后的十年则使社会安定和谐。
这是一个非常振奋人心的政治纲领,同时在这一纲领中也能很明确地看出,柴荣的理想不仅仅是将国家统一,他还要使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那么光有军事改革就显然是不够了,他还必须要进行强有力的政治改革。
搞政治改革离不开人才,柴荣为人十分开明,一即位就下诏求贤求谏,他效仿唐太宗李世民,下令官员凡有所见,都可以写成表章呈上,如果对政事有所陈述,也可以请求引见面谈。所论不对,柴荣并不加罪。
如果所论确有见地,柴荣马上就会给以升迁。而且他选拔干部的做法,直截了当,有能力就上,没能力就下,从来不考虑出身、履历等无关因素。
比如他选用刀笔吏出身的魏仁浦为相,当时朝臣们都说魏仁浦出身卑微,不是经科举上来的,不应该任其为相。但柴荣立刻就反驳道:“自古以文才武略为辅佐,岂尽由科第耶?”
于是力排众议,将魏仁浦任命为宰相,而且在使用过程中,还是非常得力。又比如说后来柴荣亲征南唐,在阵前亲眼看见一人追击敌军,并夺槊而还,他立刻就把这员将领召至身前,授予节钺,这名将领就是后来非常有名的大将高怀德。
像这种事情,不胜枚举。除此之外,柴荣还多次下令臣下举荐贤才,而且事先说明,在举荐时不必避亲。
但是这里有个附加条件,就是在被举荐人受官之日,要把举主的姓名记录下来。
一旦该人为官期间,“贪浊不任,或懦弱不理”,就要量事态轻重,连坐举主,所以朝臣们也不敢胡乱举荐。
柴荣在选拔人才的同时,又开始整肃纲纪。柴荣出身低微,长大以后又尽得郭威真传,在生活上非常俭朴,力戒奢华,宫中浮浪之物一律不用。他对自己的要求都那么严格,所以对贪污*者也就更加不能容忍。
在这方面上,柴荣同郭威比较起来还是有着很明显的先天优势。郭威是个开国皇帝,手下有一批开国功臣,这些人自恃功高,行起事来毫无顾忌。郭威又是个性格仁厚之人,虽然有心反腐,但是一碰到这类人等,就下不去手了。这就使郭威那一时代的反腐工作,总是雷声大、雨点小,搞得很不彻底。
等到柴荣时代,这个问题就变得简单多了。
柴荣是继任的新君,没有那么复杂的关系网,手下的主要干部,多数是由他一手提拔起来的,非常便于管理。
再加上柴荣的为人十分严厉,办事又不讲情面,有过必究,人不敢犯禁。所以在整个五代来说,柴荣这一时代的吏治,可以说是最好的。
不过封建社会,总是有它的局限性,尽管柴荣在反腐问题上从不手软,但是也有他对付不了的人,这个人就是他的父亲柴守礼。
柴守礼是郭威之妻柴皇后的哥哥,为人非常无赖,并曾在柴皇后嫁给郭威的过程中横加干涉。然而郭威称帝后,仍然看在他是自己大舅哥的份上,将其封为了“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吏部尚书兼御史大夫”。
等柴荣即位后,又进一步加封他为“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空、光禄卿”,官职相当显赫。
但柴荣也知道他父亲不是善类,所以升完他官后,立即勒令他退休,并把他迁往洛阳居住,不肯同他见面。可是这个柴守礼到了洛阳之后,仍然胡作非为,横行霸道,曾当街杀人。
柴荣知道之后,既管不了,也不可能杀他,无可奈何,只好装作不知道,但直到柴荣去世,都没有承认柴守礼是他的父亲。
柴荣推行改革不遗余力,而且非常有魄力,真可以说是人挡杀人,佛挡杀佛。柴荣搞均田搞到了曲阜,连孔子的后人照样也要交纳赋税。
孔子号称“百世帝王师”,就连郭威当年讨伐慕容彦超后,也曾专门去曲阜祭拜孔子,行跪拜之礼。但柴荣对此毫不顾忌,对他家的田税照征不误,足以见其行事之强项。而最能说明问题的,还要说他对佛教寺院的态度。
五代虽是极乱之世,但是也不乏净土,这就是在那些佛教的寺院。中土佞佛由来已久,晚唐时懿宗李漼就不惜倾举国之力,恭迎佛骨,号称是“削军赋而饰伽兰,困民财而修净业。”其后近百年间,虽然中华大地战火纷飞,但这些寺院因为打着宗教迷信的幌子,没人敢动。不但没受什么损失,势头反而越来越猛。(未完待续。)
道就是想去做,实际上也是不可能做到。也没有必要对他要求过高。
总而言之,冯道还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后世那些对他不好的评价多数是没有依据的,比如说欧阳修称他为“无耻之尤”,
司马光称他为“奸臣之尤”,这种评价实在是过于苛刻了,冯道一没卖国,二没害民,三没贪污*,怎么就成了奸臣了?这种评价只能说明司马光、欧阳修等人卫道心切。
这才不遗余力地对其攻击,不足为凭。实际上,冯道之所以能创造出这个史上最强的为官纪录。除了靠他一贯圆滑的处世作风外,更多的还是多赖于他自身极强的道德操守,正如他在《偶作》一诗的最后几句说道:“道德几时曾去世,舟车何处不通津?但教方寸无诸恶,虎狼丛中也立身。”
冯道死于后周显德元年(954年)的四月十七日,这时柴荣正坐镇潞州指挥周军北伐北汉,所以也就顾不上回来处理他的后事。实际上,冯道的死,对柴荣所造成的影响也很有限。因为柴荣并不十分需要他。
不久之后,柴荣从北汉撤军回到国内。便开始大搞军事改革,仅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使后周的军事力量,得到了质的飞跃。然而,柴荣毕竟是一个有着雄心壮志的帝王,他在即位后曾经说过:“朕有志做三十年天子,十年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
这是柴荣执政的一个总纲领,也就是要用十年时间统一国家,再用十年使百姓安居乐业,最后的十年则使社会安定和谐。
这是一个非常振奋人心的政治纲领,同时在这一纲领中也能很明确地看出,柴荣的理想不仅仅是将国家统一,他还要使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那么光有军事改革就显然是不够了,他还必须要进行强有力的政治改革。
搞政治改革离不开人才,柴荣为人十分开明,一即位就下诏求贤求谏,他效仿唐太宗李世民,下令官员凡有所见,都可以写成表章呈上,如果对政事有所陈述,也可以请求引见面谈。所论不对,柴荣并不加罪。
如果所论确有见地,柴荣马上就会给以升迁。而且他选拔干部的做法,直截了当,有能力就上,没能力就下,从来不考虑出身、履历等无关因素。
比如他选用刀笔吏出身的魏仁浦为相,当时朝臣们都说魏仁浦出身卑微,不是经科举上来的,不应该任其为相。但柴荣立刻就反驳道:“自古以文才武略为辅佐,岂尽由科第耶?”
于是力排众议,将魏仁浦任命为宰相,而且在使用过程中,还是非常得力。又比如说后来柴荣亲征南唐,在阵前亲眼看见一人追击敌军,并夺槊而还,他立刻就把这员将领召至身前,授予节钺,这名将领就是后来非常有名的大将高怀德。
像这种事情,不胜枚举。除此之外,柴荣还多次下令臣下举荐贤才,而且事先说明,在举荐时不必避亲。
但是这里有个附加条件,就是在被举荐人受官之日,要把举主的姓名记录下来。
一旦该人为官期间,“贪浊不任,或懦弱不理”,就要量事态轻重,连坐举主,所以朝臣们也不敢胡乱举荐。
柴荣在选拔人才的同时,又开始整肃纲纪。柴荣出身低微,长大以后又尽得郭威真传,在生活上非常俭朴,力戒奢华,宫中浮浪之物一律不用。他对自己的要求都那么严格,所以对贪污*者也就更加不能容忍。
在这方面上,柴荣同郭威比较起来还是有着很明显的先天优势。郭威是个开国皇帝,手下有一批开国功臣,这些人自恃功高,行起事来毫无顾忌。郭威又是个性格仁厚之人,虽然有心反腐,但是一碰到这类人等,就下不去手了。这就使郭威那一时代的反腐工作,总是雷声大、雨点小,搞得很不彻底。
等到柴荣时代,这个问题就变得简单多了。
柴荣是继任的新君,没有那么复杂的关系网,手下的主要干部,多数是由他一手提拔起来的,非常便于管理。
再加上柴荣的为人十分严厉,办事又不讲情面,有过必究,人不敢犯禁。所以在整个五代来说,柴荣这一时代的吏治,可以说是最好的。
不过封建社会,总是有它的局限性,尽管柴荣在反腐问题上从不手软,但是也有他对付不了的人,这个人就是他的父亲柴守礼。
柴守礼是郭威之妻柴皇后的哥哥,为人非常无赖,并曾在柴皇后嫁给郭威的过程中横加干涉。然而郭威称帝后,仍然看在他是自己大舅哥的份上,将其封为了“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吏部尚书兼御史大夫”。
等柴荣即位后,又进一步加封他为“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空、光禄卿”,官职相当显赫。
但柴荣也知道他父亲不是善类,所以升完他官后,立即勒令他退休,并把他迁往洛阳居住,不肯同他见面。可是这个柴守礼到了洛阳之后,仍然胡作非为,横行霸道,曾当街杀人。
柴荣知道之后,既管不了,也不可能杀他,无可奈何,只好装作不知道,但直到柴荣去世,都没有承认柴守礼是他的父亲。
柴荣推行改革不遗余力,而且非常有魄力,真可以说是人挡杀人,佛挡杀佛。柴荣搞均田搞到了曲阜,连孔子的后人照样也要交纳赋税。
孔子号称“百世帝王师”,就连郭威当年讨伐慕容彦超后,也曾专门去曲阜祭拜孔子,行跪拜之礼。但柴荣对此毫不顾忌,对他家的田税照征不误,足以见其行事之强项。而最能说明问题的,还要说他对佛教寺院的态度。
五代虽是极乱之世,但是也不乏净土,这就是在那些佛教的寺院。中土佞佛由来已久,晚唐时懿宗李漼就不惜倾举国之力,恭迎佛骨,号称是“削军赋而饰伽兰,困民财而修净业。”其后近百年间,虽然中华大地战火纷飞,但这些寺院因为打着宗教迷信的幌子,没人敢动。不但没受什么损失,势头反而越来越猛。(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