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www.qishuwu.cc,穿到明朝考科举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院试临考前, 赵世兄和几个同窗的小学生紧紧拔着崔燮, 要沾他双案首的考运。捧砚和赵家跟来陪考的长随都给他们挤得没地方落脚,只好在外间转悠, 替他们准备考篮。
院试的规矩比前两试更严。考生只许带一个长耳考篮进场,搁些笔墨和吃的,其他一律不许多带,连砚台都是府里给准备。到考试那天,府县学官都要陪着学政在堂前点名,来一个学生, 就要有本县教谕面认,保证没有替考的。
崔燮应号进门的时候,就觉得满院考官的目光都落在他身上, 特别是学政大人, 从头到脚,连看了他好几眼, 仿佛要把他这一身儿装进眼里似的。他有点怀疑是有落第儒童偷偷告他府试作弊了,提学大人才这么盯他, 连忙眼观鼻鼻观心,目不斜视地捏着卷子进了棚。
直到考题发下来, 他的精力集中到题上,才彻底将学政大人那目光扔到脑后。
首场照例是一道四书义、一道五经义。四书题是个截搭题, 挑的是《孟子·滕文公章句上》第四章的“禽兽逼人,则近于禽兽”两句,有“禽兽”二字勾连题脉, 也是一道有情搭。
本题所出自的这一章,讲的是农家的大师许行自耕织而衣食,陈相从其学,以许子之言问孟子:滕文公名为贤君,为何取百姓之粮充实府库,不能与民众一般力耕而食。
孟子给便他讲述治天下的道理:天下之人有“大人”、“小人”之分,“大人”忧劳治天下,而“小人”操持耕织百工之事以供养“大人”,一人之身不能兼为天下事。唐虞时天下正处于洪荒之世,圣人忧心民生而无暇亲自耕作,难道三代之君就不贤明么?
自然不是,只是大人与小人职分不同。大人操心治理天下,教化百姓;而小人则在衣食饱暖后知伦理忠义,操持诸役以供养自身,供奉大人,这才是盛世之道。
所以题面虽只写人与禽兽,文章中也要点一点大人忧心天下,护持下民的意思。
大意和重点都理出来了,就要从题目所在的句子入手,整理出破题来。
题目上一句“禽兽逼人”,讲的是唐尧在位时,天下还处于洪荒时代,天下未平,生民多害,而百兽率食人。尧举荐舜接替自己治天下,而舜令益点火焚山以驱禽兽,令禹疏九河以定九州。
而下面“则近于禽兽”一句讲的是天下平定后,后稷教百姓稼穑,使民众得以饱暖安居,却失于教化。圣人忧心百姓只知享乐而不知礼教,会像野兽一样,于是使契为司徒,教百姓人伦大义。
这两句意思本不相干,只是叙述上古生民艰难之况,并非出自圣人本意。因此做这道题时,不能像府试那道“春省耕而补不足,为诸侯度”似的,将前后句贯通为一,正面破题;而要用反破的手法,从“驱逐禽兽”,“不可近于禽兽”的角度来破题。
破题时不得出现原句中的人事物名,所以原题中的“禽兽”二字就得以“物”代替。原文讲的不只是禽兽,又有洪水,所以文中不能绕开洪水,破题时也要将洪水和禽兽并为一类——即危害百姓生存之物。而从“人不可近于禽兽”这个角度来破后半题面时,也该抓住“危害”,使破题上下相应,浑然成为一个整体。
崔燮一面想着,一面在考场发的青石砚里研墨。
墨条在砚里墨条频频打滑,发不出色来,研了许久才研出半池墨汁。但院考为了防止童生夹带作弊,统一都配给这么难用的粗制砚台。他好歹练过骑射和武艺,两膀有几十斤力气,那些平常连门都不出的文弱书生,恐怕连墨色都磨不出来。
他默默吐槽了一句,笔尖稍蘸了点儿金贵的墨汁,在草稿纸上写下“靖物害者,当念人心之害矣。”
破题当以破意为上,些句背后的意思,便是人心若失于教化,好逸恶劳,虽然有...圣人驱散禽兽、平定天下,百姓也不能安居。
破题之后便要承题。破题贵在暗破,贵在浑融,承题却要承得明快利落。到了这句也不用再找什么词代称原题中的人物,直接取了“禽兽”二字,依“反破则正承,合破则分承”的关窍,承接破题中“人心之害”的意思,转而发起禽兽为害,人不可自近于禽兽的议论。
“夫人非禽兽伍也,逼人已可忧矣,况复自近之耶?”
承题之后还要用一句“原题”承引本题所在的上文。上文即是孟子讲述唐虞之世圣人兴替之前,对陈相讲的“有大人事,有小人之事”,大人忧心天下,小人见识浅陋,只求自身安逸,故使大人与小人为伍,不安己位,便有危害天下之虞。
而洪荒之世圣人迭兴,皆是为了护持百姓。
之后的起讲和一二比重新扣题,先讲上半题的“禽兽逼人”:出句顺议尧舜之世有“圣人继出”,焚山泽以驱禽兽;而对句反写天道兴替,因舜居火德,尧居水德,天将令火德代水德,是以尧禅... -->>
院试临考前, 赵世兄和几个同窗的小学生紧紧拔着崔燮, 要沾他双案首的考运。捧砚和赵家跟来陪考的长随都给他们挤得没地方落脚,只好在外间转悠, 替他们准备考篮。
院试的规矩比前两试更严。考生只许带一个长耳考篮进场,搁些笔墨和吃的,其他一律不许多带,连砚台都是府里给准备。到考试那天,府县学官都要陪着学政在堂前点名,来一个学生, 就要有本县教谕面认,保证没有替考的。
崔燮应号进门的时候,就觉得满院考官的目光都落在他身上, 特别是学政大人, 从头到脚,连看了他好几眼, 仿佛要把他这一身儿装进眼里似的。他有点怀疑是有落第儒童偷偷告他府试作弊了,提学大人才这么盯他, 连忙眼观鼻鼻观心,目不斜视地捏着卷子进了棚。
直到考题发下来, 他的精力集中到题上,才彻底将学政大人那目光扔到脑后。
首场照例是一道四书义、一道五经义。四书题是个截搭题, 挑的是《孟子·滕文公章句上》第四章的“禽兽逼人,则近于禽兽”两句,有“禽兽”二字勾连题脉, 也是一道有情搭。
本题所出自的这一章,讲的是农家的大师许行自耕织而衣食,陈相从其学,以许子之言问孟子:滕文公名为贤君,为何取百姓之粮充实府库,不能与民众一般力耕而食。
孟子给便他讲述治天下的道理:天下之人有“大人”、“小人”之分,“大人”忧劳治天下,而“小人”操持耕织百工之事以供养“大人”,一人之身不能兼为天下事。唐虞时天下正处于洪荒之世,圣人忧心民生而无暇亲自耕作,难道三代之君就不贤明么?
自然不是,只是大人与小人职分不同。大人操心治理天下,教化百姓;而小人则在衣食饱暖后知伦理忠义,操持诸役以供养自身,供奉大人,这才是盛世之道。
所以题面虽只写人与禽兽,文章中也要点一点大人忧心天下,护持下民的意思。
大意和重点都理出来了,就要从题目所在的句子入手,整理出破题来。
题目上一句“禽兽逼人”,讲的是唐尧在位时,天下还处于洪荒时代,天下未平,生民多害,而百兽率食人。尧举荐舜接替自己治天下,而舜令益点火焚山以驱禽兽,令禹疏九河以定九州。
而下面“则近于禽兽”一句讲的是天下平定后,后稷教百姓稼穑,使民众得以饱暖安居,却失于教化。圣人忧心百姓只知享乐而不知礼教,会像野兽一样,于是使契为司徒,教百姓人伦大义。
这两句意思本不相干,只是叙述上古生民艰难之况,并非出自圣人本意。因此做这道题时,不能像府试那道“春省耕而补不足,为诸侯度”似的,将前后句贯通为一,正面破题;而要用反破的手法,从“驱逐禽兽”,“不可近于禽兽”的角度来破题。
破题时不得出现原句中的人事物名,所以原题中的“禽兽”二字就得以“物”代替。原文讲的不只是禽兽,又有洪水,所以文中不能绕开洪水,破题时也要将洪水和禽兽并为一类——即危害百姓生存之物。而从“人不可近于禽兽”这个角度来破后半题面时,也该抓住“危害”,使破题上下相应,浑然成为一个整体。
崔燮一面想着,一面在考场发的青石砚里研墨。
墨条在砚里墨条频频打滑,发不出色来,研了许久才研出半池墨汁。但院考为了防止童生夹带作弊,统一都配给这么难用的粗制砚台。他好歹练过骑射和武艺,两膀有几十斤力气,那些平常连门都不出的文弱书生,恐怕连墨色都磨不出来。
他默默吐槽了一句,笔尖稍蘸了点儿金贵的墨汁,在草稿纸上写下“靖物害者,当念人心之害矣。”
破题当以破意为上,些句背后的意思,便是人心若失于教化,好逸恶劳,虽然有...圣人驱散禽兽、平定天下,百姓也不能安居。
破题之后便要承题。破题贵在暗破,贵在浑融,承题却要承得明快利落。到了这句也不用再找什么词代称原题中的人物,直接取了“禽兽”二字,依“反破则正承,合破则分承”的关窍,承接破题中“人心之害”的意思,转而发起禽兽为害,人不可自近于禽兽的议论。
“夫人非禽兽伍也,逼人已可忧矣,况复自近之耶?”
承题之后还要用一句“原题”承引本题所在的上文。上文即是孟子讲述唐虞之世圣人兴替之前,对陈相讲的“有大人事,有小人之事”,大人忧心天下,小人见识浅陋,只求自身安逸,故使大人与小人为伍,不安己位,便有危害天下之虞。
而洪荒之世圣人迭兴,皆是为了护持百姓。
之后的起讲和一二比重新扣题,先讲上半题的“禽兽逼人”:出句顺议尧舜之世有“圣人继出”,焚山泽以驱禽兽;而对句反写天道兴替,因舜居火德,尧居水德,天将令火德代水德,是以尧禅...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