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www.qishuwu.cc,郭襄后传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sp;又去检查了下那个晕了的农夫,见他只是被自己内力震晕,也就不去理他。抱着那孩子走进林子里,想找找有无可食用的东西。
在林子里走了大半个时辰,才捡了一把蘑菇,她这时才终于发觉自己也是饿得紧了,又抱着那孩子回到刚才那个废弃的房屋中,那个农夫不知何时已经醒来跑掉了,她也不去理会,就着那几人刚才拾回来的干柴点起火,在这破屋中捡了几个破损的瓦罐将那一把蘑菇煮了,嚼碎了蘑菇一点点的喂给那婴儿,婴儿也是饿了,吃的津津有味。
两个人把一小盆蘑菇汤吃得干干净净,她总算恢复了一点点力气。这才仔细琢磨起这是什么地方,她一直觉得此处有些眼熟,但一时想不起来,此时认真回忆,倏地想起,这不正是当年和姐姐弟弟去送英雄大会的帖子,途中在风陵渡口被风雪拦住休息的客栈么?正是在这里,她初次知道了神雕大侠。
一时间百感交集。想不到她神志不清的乱走竟然走到这里。但经过了刚才命悬一线的变故,她已经不想再让自己消沉,怀中抱着那孩子,似是自言自语,又似对她说一样的道:
“兜兜转转,我竟又回到此处。我本已生无可恋,却被你的哭声引了回来,也许注定以后都要照顾你了吧,”她抬起头又仔细看看这里,当年在这里听各种人物讲述神雕大侠事迹的情景又浮现在眼前,低头又对那孩子道:“就叫你风陵吧,以后可要与我相依为命了。”
第四十七章峨眉听音
浑浑噩噩的不知前路,不分生死
蒙古兵攻克襄阳后,长~驱~直~入,大宋的江山已然一多半都已是蒙古人天下,汉人被视为眼中钉,在中原生活的甚是困苦低下。
郭襄离开风陵渡口后,依旧往行走,以躲避襄阳派出来追击她的蒙古兵。现在她已经来到陕西境内,其实她在外流浪这些年,不是没想过来陕西寻找心中所想,只是一直都没来由的躲避着这个地方。
多年来与其说是在寻他,不如说是在寻一个理由,一个让自己忘记他放下他的理由。避开陕西,绝不靠近终南山,都是因为在心底里一直觉得他们可能根本不会浪迹天涯,他们可能一直都在终南山后面,在那个活死人墓里过着平淡的日子。
这些年走遍天下,与其说是想再见一见他,不如说是一直在躲避可能见到他的机会。说到底如果真有一天杨过又出现在她面前,她也不知道自己要如何,能如何?幻想过无数次再见到他的场景,也都是同他和小龙女打个招呼再说声再见而已。除此之外,还能怎样呢?这种从一开始就十分明确结果的感情,除了无奈还是无奈,是自己明知如此依旧不能自制的栽进去,如今这么多年过去了,改朝换代物是人非,有些事即使忘不掉也该暂时放一放,也可以暂时放一放了。
她虽然想了这么许多,但终究还是没有去到终南山,没有去验证自己的推测。而是绕过了秦岭继续向南,渐渐又回到了四川。
也不是她多么喜欢四川,只是从襄阳逃出来后,吕文焕画了她和简长老的像一路通缉,凡是蒙古人驻兵的地方渐渐都挂上了她的像,蒙古人大举进攻中原,她只有一路向西逃亡。
因为带着风陵,她便改了衣着,扮成一个带着孩子的农妇,削了根较长的竹竿将倚天剑装在里面,当拐杖一样的一路杵着来掩人耳目,即便这样,在刚刚来到四川时还是被守城的士兵认出,本来对付几个普通士兵根本不在话下,可时至今日,这些蒙古人也都知道她功夫厉害,刚发现她时的几人确实平平,被她一直逃脱,可是紧跟着便派来了不少好手追查她的下落,无奈之下,她一路逃至峨眉山下。
其实在这个时候,郭襄自身难保,也不知自己何去何从,却一直带着这个无意间救下的婴儿,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说路上其实是有机会可以找一些农户一类的人家收养这个孩子,总好过跟着自己这个几乎没有明天的人。
但她一直都没有这么做,有这个小孩子陪着自己,似乎心中有所牵挂便少了很多胡思乱想。更有一点便是,在风陵渡口她初次听到神雕大侠这个名字,从此改变了她的一生,又是在风陵渡口捡到这个孩子,内心深处对她有一种别样的感情,便一直都舍不得让她离开自己了。
峨眉乃佛教名山,赵宋迁都之前曾经是皇家极力扶持过的“普贤道场”,后来宋氏没落自己都顾不得了,这边也便开始荒废。这里曾是皇室重视的地方,被蒙古人刚来时狠狠的大肆屠杀过,虽然当地人也曾奋力反抗,但多年来四川都处在战乱中,还成了蒙古人进驻中原的要道,逐渐也失去了最初抵抗蒙古人的力量。仅少数能人异士凭借峨眉山自然的天险深居其中,不理世事。
峨眉山道路崎岖天险不断,本就不是普通百姓说上就可以上的去的,但在这兵荒马乱的时节,有许多走投无路的人会想着躲进去也许还有一条生路,峨眉山附近便聚集了许多这样的人。
当然这里既有普通老百姓,也有逃犯、逃兵等一些亡命之徒。蒙古人进兵中原多年,入驻四川的蒙古人有不少已经知道这样的情况,是以峨眉山下每隔一段时间便会有官兵盘查。
但是蒙古人似乎并不太在意这些企图躲到山上汉人,盘查也只是走形式居多,心情好了便放行,心情不好哪还管你是谁,统统杀了再说也不会有人来追究。
郭襄便选了一个没有蒙古人来盘查的日子,跟着一队不下百人的难民一齐朝峨眉山上行去。但山路极其不好走,当地的农民都少有完全熟悉山内地形的人,何况这些天南地北聚集到这里的难民。
很快便有不熟悉山路又一味急进的从山上摔下去,有的见到此种情况便下山不再往深山里行进,断断续续走了不到一天,先前拥进山林的上百人只剩下十几人继续前行了。
这些人几乎都是寻常百姓,本就走得极慢,天色已黑他们才来到牛心寺,据说宋太祖召东京(今河南开封)天寿院僧人继业三藏等一行人入天竺求舍利集《贝叶经》,继业等人从带回大量经卷、佛骨舍利敬奉朝廷。宋太宗便命将这些圣物择名山修持。继业周游了祖国名山大川后,选在峨眉山延福院安身,因相中寺前黑白二水交汇,便在此修了一座寺院,供养终身,取名为牛心寺。
郭襄同这些难民当然不明这些,只知道来到这里方可休息,虽然没来过这里,但后面的路肯定只有更加凶险,那些蒙古人一般最远也就追查到这里,所以能过了这里也就安全多了,只要面对自然的危险即可。
眼前只是一处并不大也不辉煌的小寺庙,依山而建,门前有两条溪水交叉通过,她们从山下上来,这里是唯一的通道,众多上山下山的人都在这里休整。在这战乱的时节里寺中早已没了掌寺的僧人,他们为了避免灾祸大部分躲到峨眉更高处,也有些还俗入世加入宋军等等。这寺中也偶尔会有些僧人,只不过都是出入山外补给日常所需之物过路而已了。
眼下他们进得寺来,便见到只有一个尼姑卧在角落里,并未被他们都到来而惊扰,显示早已习惯这种事情了。
十多个难民选在离那尼姑较远的对面角落也都各自俯倒,都是疲累不堪了,也不多说什么歪七扭八的倒下便睡。郭襄一路并未与那些人有何交流,她抱着孩子又拄着拐杖,在那些难民眼里不过是个未必能坚持到山上的累赘,他们之所以能坚持到这里也都是些顾得自己顾不上其他的人,也就没什么人来问长问短。她这些日子也疲累了,为了之后能更好的行山真是想好好的睡一觉,见那尼姑身边地方比较宽敞,便挪到她那边躺下。
睡到半夜,耳中传来“哗啦哗啦”清脆的流水声,便即坐起身来,见那批难民依旧睡得正酣,附近那尼姑却正在打坐。她看了看怀里的风陵,这孩子竟然也醒了,但是没有哭,好像跟她一样也是被这清澈单一的水声唤醒,正转着眼睛笑吟吟的看着她。
郭襄摸~摸她的小~脸,心道:原来你也觉得这水声好听。便抱着她静静的听这可以洗涤心灵一般清明的声音。
似乎多年来从未这样安静过了,即便旁边便有那些难民时不时传来的鼾声,山林里不是还有些许野兽的叫声,但在那清晰的流水声音下,仿佛都被洗涤了一般,让她享受了片刻少见的宁静。
或许是不曾想过在这个地方能有这样的经历,她听得很投入,但没过多久,便发觉好似有人在看她,顺着那感觉望过去,正是那个尼姑,此刻她还保持着打坐的姿势,微微侧头,毫不躲避她看过来的目光。
初时郭襄有些心惊,一手不自觉的已摸向那柄竹杖,但那尼姑目光柔和,迎着她的目光一闪不闪的看了她一会,向她微微一笑以示友好,然后又径自打坐起来。
郭襄便对她也报以一笑,放松了捏着竹杖的手,又看了看她,只见她面目安详,年龄大概在四十上下,相貌姣好,年轻时应该也是个可人,仔细听她呼吸均匀并不似一般百姓那样沉重,似乎有些功夫底子,只是未够精进。此时这般郑重的打坐,让郭襄感觉就好似她正在吸收子夜圆月的精华一样。
扭过头不再看她,也学着她端坐,但犹豫抱着风陵不便也像她一样手挽莲花,便就这样抱着婴儿做好,合上眼任由寺外的溪水声带她再次走入宁静,心中一片空明。
次日清晨,郭襄醒来后便抱着风陵在寺外的溪水边洗了脸,又给水囊灌满了。适逢夏季,但溪水清冽凉爽,扑打在脸上十分舒服。峨眉山里的日子十日九阴,一年中总共能有两月见到太阳便是不错,她十分幸运的进山第一个早晨便遇到难得的晴天。加上山里风景大好,来到这里又几乎等于摆脱了蒙古人,在昨夜在那潺~潺溪水的声音洗涤之下,她阴霾了多日的心情总算好了起来。
抬头见到那些难民也都起身准备赶路。那尼姑早起梳洗妥当,在寺里打坐多时了,这是正准备起身,也不与他们搭话,只好像大梦初醒一般睁开眼睛,站起便走。那些难民里却有两个此时放弃了登山,转而下山了。
郭襄看看那尼姑背影,想着她必然要比这些人熟悉这里,当下便提了包袱便跟了上去。剩下的几个难民也都快速的跟了上来。
sp;又去检查了下那个晕了的农夫,见他只是被自己内力震晕,也就不去理他。抱着那孩子走进林子里,想找找有无可食用的东西。
在林子里走了大半个时辰,才捡了一把蘑菇,她这时才终于发觉自己也是饿得紧了,又抱着那孩子回到刚才那个废弃的房屋中,那个农夫不知何时已经醒来跑掉了,她也不去理会,就着那几人刚才拾回来的干柴点起火,在这破屋中捡了几个破损的瓦罐将那一把蘑菇煮了,嚼碎了蘑菇一点点的喂给那婴儿,婴儿也是饿了,吃的津津有味。
两个人把一小盆蘑菇汤吃得干干净净,她总算恢复了一点点力气。这才仔细琢磨起这是什么地方,她一直觉得此处有些眼熟,但一时想不起来,此时认真回忆,倏地想起,这不正是当年和姐姐弟弟去送英雄大会的帖子,途中在风陵渡口被风雪拦住休息的客栈么?正是在这里,她初次知道了神雕大侠。
一时间百感交集。想不到她神志不清的乱走竟然走到这里。但经过了刚才命悬一线的变故,她已经不想再让自己消沉,怀中抱着那孩子,似是自言自语,又似对她说一样的道:
“兜兜转转,我竟又回到此处。我本已生无可恋,却被你的哭声引了回来,也许注定以后都要照顾你了吧,”她抬起头又仔细看看这里,当年在这里听各种人物讲述神雕大侠事迹的情景又浮现在眼前,低头又对那孩子道:“就叫你风陵吧,以后可要与我相依为命了。”
第四十七章峨眉听音
浑浑噩噩的不知前路,不分生死
蒙古兵攻克襄阳后,长~驱~直~入,大宋的江山已然一多半都已是蒙古人天下,汉人被视为眼中钉,在中原生活的甚是困苦低下。
郭襄离开风陵渡口后,依旧往行走,以躲避襄阳派出来追击她的蒙古兵。现在她已经来到陕西境内,其实她在外流浪这些年,不是没想过来陕西寻找心中所想,只是一直都没来由的躲避着这个地方。
多年来与其说是在寻他,不如说是在寻一个理由,一个让自己忘记他放下他的理由。避开陕西,绝不靠近终南山,都是因为在心底里一直觉得他们可能根本不会浪迹天涯,他们可能一直都在终南山后面,在那个活死人墓里过着平淡的日子。
这些年走遍天下,与其说是想再见一见他,不如说是一直在躲避可能见到他的机会。说到底如果真有一天杨过又出现在她面前,她也不知道自己要如何,能如何?幻想过无数次再见到他的场景,也都是同他和小龙女打个招呼再说声再见而已。除此之外,还能怎样呢?这种从一开始就十分明确结果的感情,除了无奈还是无奈,是自己明知如此依旧不能自制的栽进去,如今这么多年过去了,改朝换代物是人非,有些事即使忘不掉也该暂时放一放,也可以暂时放一放了。
她虽然想了这么许多,但终究还是没有去到终南山,没有去验证自己的推测。而是绕过了秦岭继续向南,渐渐又回到了四川。
也不是她多么喜欢四川,只是从襄阳逃出来后,吕文焕画了她和简长老的像一路通缉,凡是蒙古人驻兵的地方渐渐都挂上了她的像,蒙古人大举进攻中原,她只有一路向西逃亡。
因为带着风陵,她便改了衣着,扮成一个带着孩子的农妇,削了根较长的竹竿将倚天剑装在里面,当拐杖一样的一路杵着来掩人耳目,即便这样,在刚刚来到四川时还是被守城的士兵认出,本来对付几个普通士兵根本不在话下,可时至今日,这些蒙古人也都知道她功夫厉害,刚发现她时的几人确实平平,被她一直逃脱,可是紧跟着便派来了不少好手追查她的下落,无奈之下,她一路逃至峨眉山下。
其实在这个时候,郭襄自身难保,也不知自己何去何从,却一直带着这个无意间救下的婴儿,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说路上其实是有机会可以找一些农户一类的人家收养这个孩子,总好过跟着自己这个几乎没有明天的人。
但她一直都没有这么做,有这个小孩子陪着自己,似乎心中有所牵挂便少了很多胡思乱想。更有一点便是,在风陵渡口她初次听到神雕大侠这个名字,从此改变了她的一生,又是在风陵渡口捡到这个孩子,内心深处对她有一种别样的感情,便一直都舍不得让她离开自己了。
峨眉乃佛教名山,赵宋迁都之前曾经是皇家极力扶持过的“普贤道场”,后来宋氏没落自己都顾不得了,这边也便开始荒废。这里曾是皇室重视的地方,被蒙古人刚来时狠狠的大肆屠杀过,虽然当地人也曾奋力反抗,但多年来四川都处在战乱中,还成了蒙古人进驻中原的要道,逐渐也失去了最初抵抗蒙古人的力量。仅少数能人异士凭借峨眉山自然的天险深居其中,不理世事。
峨眉山道路崎岖天险不断,本就不是普通百姓说上就可以上的去的,但在这兵荒马乱的时节,有许多走投无路的人会想着躲进去也许还有一条生路,峨眉山附近便聚集了许多这样的人。
当然这里既有普通老百姓,也有逃犯、逃兵等一些亡命之徒。蒙古人进兵中原多年,入驻四川的蒙古人有不少已经知道这样的情况,是以峨眉山下每隔一段时间便会有官兵盘查。
但是蒙古人似乎并不太在意这些企图躲到山上汉人,盘查也只是走形式居多,心情好了便放行,心情不好哪还管你是谁,统统杀了再说也不会有人来追究。
郭襄便选了一个没有蒙古人来盘查的日子,跟着一队不下百人的难民一齐朝峨眉山上行去。但山路极其不好走,当地的农民都少有完全熟悉山内地形的人,何况这些天南地北聚集到这里的难民。
很快便有不熟悉山路又一味急进的从山上摔下去,有的见到此种情况便下山不再往深山里行进,断断续续走了不到一天,先前拥进山林的上百人只剩下十几人继续前行了。
这些人几乎都是寻常百姓,本就走得极慢,天色已黑他们才来到牛心寺,据说宋太祖召东京(今河南开封)天寿院僧人继业三藏等一行人入天竺求舍利集《贝叶经》,继业等人从带回大量经卷、佛骨舍利敬奉朝廷。宋太宗便命将这些圣物择名山修持。继业周游了祖国名山大川后,选在峨眉山延福院安身,因相中寺前黑白二水交汇,便在此修了一座寺院,供养终身,取名为牛心寺。
郭襄同这些难民当然不明这些,只知道来到这里方可休息,虽然没来过这里,但后面的路肯定只有更加凶险,那些蒙古人一般最远也就追查到这里,所以能过了这里也就安全多了,只要面对自然的危险即可。
眼前只是一处并不大也不辉煌的小寺庙,依山而建,门前有两条溪水交叉通过,她们从山下上来,这里是唯一的通道,众多上山下山的人都在这里休整。在这战乱的时节里寺中早已没了掌寺的僧人,他们为了避免灾祸大部分躲到峨眉更高处,也有些还俗入世加入宋军等等。这寺中也偶尔会有些僧人,只不过都是出入山外补给日常所需之物过路而已了。
眼下他们进得寺来,便见到只有一个尼姑卧在角落里,并未被他们都到来而惊扰,显示早已习惯这种事情了。
十多个难民选在离那尼姑较远的对面角落也都各自俯倒,都是疲累不堪了,也不多说什么歪七扭八的倒下便睡。郭襄一路并未与那些人有何交流,她抱着孩子又拄着拐杖,在那些难民眼里不过是个未必能坚持到山上的累赘,他们之所以能坚持到这里也都是些顾得自己顾不上其他的人,也就没什么人来问长问短。她这些日子也疲累了,为了之后能更好的行山真是想好好的睡一觉,见那尼姑身边地方比较宽敞,便挪到她那边躺下。
睡到半夜,耳中传来“哗啦哗啦”清脆的流水声,便即坐起身来,见那批难民依旧睡得正酣,附近那尼姑却正在打坐。她看了看怀里的风陵,这孩子竟然也醒了,但是没有哭,好像跟她一样也是被这清澈单一的水声唤醒,正转着眼睛笑吟吟的看着她。
郭襄摸~摸她的小~脸,心道:原来你也觉得这水声好听。便抱着她静静的听这可以洗涤心灵一般清明的声音。
似乎多年来从未这样安静过了,即便旁边便有那些难民时不时传来的鼾声,山林里不是还有些许野兽的叫声,但在那清晰的流水声音下,仿佛都被洗涤了一般,让她享受了片刻少见的宁静。
或许是不曾想过在这个地方能有这样的经历,她听得很投入,但没过多久,便发觉好似有人在看她,顺着那感觉望过去,正是那个尼姑,此刻她还保持着打坐的姿势,微微侧头,毫不躲避她看过来的目光。
初时郭襄有些心惊,一手不自觉的已摸向那柄竹杖,但那尼姑目光柔和,迎着她的目光一闪不闪的看了她一会,向她微微一笑以示友好,然后又径自打坐起来。
郭襄便对她也报以一笑,放松了捏着竹杖的手,又看了看她,只见她面目安详,年龄大概在四十上下,相貌姣好,年轻时应该也是个可人,仔细听她呼吸均匀并不似一般百姓那样沉重,似乎有些功夫底子,只是未够精进。此时这般郑重的打坐,让郭襄感觉就好似她正在吸收子夜圆月的精华一样。
扭过头不再看她,也学着她端坐,但犹豫抱着风陵不便也像她一样手挽莲花,便就这样抱着婴儿做好,合上眼任由寺外的溪水声带她再次走入宁静,心中一片空明。
次日清晨,郭襄醒来后便抱着风陵在寺外的溪水边洗了脸,又给水囊灌满了。适逢夏季,但溪水清冽凉爽,扑打在脸上十分舒服。峨眉山里的日子十日九阴,一年中总共能有两月见到太阳便是不错,她十分幸运的进山第一个早晨便遇到难得的晴天。加上山里风景大好,来到这里又几乎等于摆脱了蒙古人,在昨夜在那潺~潺溪水的声音洗涤之下,她阴霾了多日的心情总算好了起来。
抬头见到那些难民也都起身准备赶路。那尼姑早起梳洗妥当,在寺里打坐多时了,这是正准备起身,也不与他们搭话,只好像大梦初醒一般睁开眼睛,站起便走。那些难民里却有两个此时放弃了登山,转而下山了。
郭襄看看那尼姑背影,想着她必然要比这些人熟悉这里,当下便提了包袱便跟了上去。剩下的几个难民也都快速的跟了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