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www.qishuwu.cc,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第322章 道家宗师庄子
说起老子,素有老庄之说,而另一个就是庄子。
庄子所处的年代为战国,当时一方面社会动荡,另一方面百家争鸣。
儒家学子游说各国,墨家门徒遍及天下,齐国稷下之学兴盛,各个学派的思想相互碰撞与融合。
正是在这样一个思想自由解放的年代,庄子受到激励,开始对动荡的社会进行思考。
庄子本人并不认同儒家学派恢复周礼,提倡仁义孝悌的主张。
而对于当时的显学墨家思想,庄子也对其进行批判。
老子的学说给庄子提供了理论依据,无为之道的思想被庄子直接继承。
楚文化对庄子本人也有着影响,庄子追求精神超越的境界与楚风密切相关。
正是在这种基础上,庄子以道家思想为基础,吸收百家思想又加以驳斥,留下《庄子》一书传世。
庄子是一个非常有特点的、与众不同的哲学家,古今中外独此一人。
他最大的特点就是把非常深邃的思想变成了文学,变成了艺术,变成了寓言故事。
庄子的那些论述哲学问题的文字都是比喻恰当的,读起来感到的是津津有味,这就做到了深奥哲理的文学化与趣味化。
“他面对内卷,潇洒逍遥。”
“他梦中化蝶,影响后世。”
“他穷极一生,看透生死,只为追寻精神的真正自由。”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人,他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庄周喜欢用寓言来论述自己的思想,他最大的特点就是把非常深邃的思想变成了文学。”
“东施效颦、邯郸学步等著名寓言,就出自他的著作《庄子》一书。”
“庄子在哲学思想上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使道家真正成为一個学派。”
“他也成为了道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但庄子的思想和老子却有不同,老子的哲学是服务于政治和社会治理的。”
“虽然老子提倡无为,而无为却是针对统治者的,希望统治者减少对国家运行的干预,老子追求的其实是无为而无不为的目的。”
“而庄子则与老子完全不同,庄子并不关心政治,而关心个人,他对人世间的是非荣辱、功名利禄等持藐视态度。”
“庄子追求无己、无功、无名的人生境界,超脱社会与人的一切,追求一种无所待的物物而不物于物的逍遥境界。”
“简单的说,就是不被外物所影响,顺其自然尊崇自己的内心。”
“诸子百家中,唯独庄子是最特别的。”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老子无为,墨家兼爱,其实都是说教训导。”
“只有庄子的哲学,不谈做人、不谈社会、不谈理想,只告诉你如何使人生实现真正的快乐自由。”
“现如今,在物质如此丰盈的时代,我们却越来越空虚、寂寞、焦虑、压抑。”
“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庄子就给了我们答案。”
“庄子曾说过一个故事,有一天你坐在船上准备渡河。”
“突然发现有条船朝你碰撞过来,这时你大声呼喊,让船后退。”
“呼喊一次没有回应,呼喊第二次也没有回应,于是喊第三次依旧没人回应,最后你的船被撞到了。”
“遇到这种情况,即使脾气再好的人可能也会生气,甚至想暴打对方一顿。”
“但是当你发现撞你的那条船上一个人都没有,是一条空船的时候,你自然就不会生气了。”
“因为没有了对象,所以导致我们是否生气的原因其实是船上有没有人,而不是船撞到伱。”
“在庄子看来,只要空掉自己的船,不被外物所负累。”
“我们就都能够远离烦恼,自然就会免于痛苦和伤害,这也是庄子经典的空船理论。”
嬴政:庄子的空船理论告诉我们,很多时候,我们都要把别人看成一个空船。
其实你会发现,生气与不生气,取决撞来的船上有没有人。
有时候,你生气仅仅是因为对方竟然这样,而非仅仅是那个人对你造成的伤害。
可这世界上偏有各种各样的人,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
如果碰到一个奇葩,就要生一顿气,那就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了。
就如庄子所说,一个人看不惯的东西、人和事越多,这个人的境界也就越低,格局也就越校
你被他人绊了一跤,就要想,他一定是无意的。
人如果太看重自己,无视别人,就很容易与别人发生争执。
而当世人明白了空船心态,遇到事情就不会总是责备别人。
这样既会减少纠纷,也能让自己少生闲气,有利身心。
人的一生,拥有一个好的心态至关重要,这直接体现在一个人面对挫折困难挑战时的状态。
你用什么样的态度看待这个世界,世界就会用同样的态度反馈给你。
针对别人的行为动怒,就跟向一块横在前进路上的石头大发脾气同等的愚蠢。
人在大部分情况下,并不是糟糕的状态影响了心态,而是先有了糟糕的心态才导致了糟糕的状态。
庄子告诫世人,应该凡事忘掉私欲、忘掉偏见。
如果遇到每一件事,都能有一个空船心态,就不会伤害别人,也不会被人所伤。
“庄子终其一生,都在寻找无所待的逍遥境界。”
“因为在这个境界中,会使我们丢掉空虚焦虑的情绪,实现了绝对的精神快乐自由。”
“庄子的哲学思想,核心其实可以概括为两个,齐物论和逍遥游。”
“前者是如何达到的方法,后者是最终所要达到的境界。”
“庄子认为,人是可以达到逍遥之境的。”
“也许身体无法达到,但精神可以。”
“世界可以桎梏身体,却无法限制人的灵魂。”
“我们也许无法改变世界,但可以改变认识世界的方式。”
“庄子告诉我们,通过心斋、坐忘的修炼方式,就可以让人达到逍遥之境,实现精神的绝对自由,而这个理论方法叫做齐物论。”
“齐物论反映在人生智慧上,就是要我们超脱世俗观念的束缚。”
“忘掉物我之别,忘掉是非之辩,达到无差别的自由之境。”
“齐物的意思是,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一切事物归根到底都是相同的,没有什么差别,也没有是非美丑、善恶贵贱之分。”
“按照庄子的看法,要想实现精神的绝对自由,就需要有齐物的四种认知,分别是齐彼此、齐是非、齐物我、齐生死。”
“这里的齐,可以理解为辩证统一的看待彼此、是非、物我、生死的意思。”
“齐彼此是什么?庄子认为,凡物都存在对立面。”
“如果从彼面看不到的话,从此面看则能看清楚。”
“所以说,彼出于此,此出于彼。”
“进一步说,就是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意思就是事物都是有两面性,没有彼此之分。”
“我们不能一叶障目而不见泰山,从单一的角度去认识整个事物。”
“齐是非是什么?庄子认为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对错。”
“因为对错是非,都是建立在人的主观判断的基础上的。”
“庄子说,我和你辩论,你胜了,我果真就错了吗?”
“我胜了你,你果真就错了吗?”
“究竟谁对谁错,在你我两人之间是无法断定的。”
“请来第三者,也无法断定是非。”
“因为第三者如果持有与你我相同的意见,他就没有资格断定。”
“如果持有与你我不同的意见,也没有资格断定。”
“庄子大概觉得这个说法有点绕,又举例子说。”
“人睡在潮湿的地上会得风湿病,但泥鳅就不会。”
“人爬到树上就会胆战心惊,而猿猴在树上则行走自如。”
“所以,所谓的是非、善恶、美丑都是一样的。”
“你又何必为成功而发狂,为失败而抓狂。”
“又何必纠缠于是非成败,而争短论长。”
“齐生死是什么?庄子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死与生也是以对方为依存的。”
“从道的角度来看,死也就是生,生也就是死。”
“生与死之间就像一条没有阻隔的大道,他们并没有起点或者终点。”
“明白了这个道理,你生于世间并不会更加欢喜,离开世间也不会觉得是祸患。”
“而在《庄子》中记载说,庄子的妻子去世后,庄子不仅不悲伤,反而鼓盆而歌。”
“而庄子这么做并不是无情,这来源于他对齐生死的认知。”
“庄子认为,生死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气聚则生,气散则死。”
“人生于自然,死于自然,这是一个归于大道的过程。”
“历史上彭祖据说活了八百岁,算是长寿之人。”
“但是与活了几千年的大树相比,却是短寿。”
“相比于朝生暮死的虫子而言,而夭折的孩子却算是长寿了。”
“长寿短寿是相对的,生存与死亡也是相对的。”
“活着的时候安时顺命,死了的时候淡然待之。”
“人生若能不悦生不恶死,将生死置之度外,自然也就没有了生与死的烦恼。”
“这样才是方外之人,才能达到逍遥之境。”
“齐物我是什么?正确处理好物质世界与我的关系,关系到人如何安身立命。”
“让庄子感到悲凉的是,人总是被物奴役,而不能驾驭物,这是人生不自由的根源。”
“而真正自由的人生,就是要做到物物而不物于物,与物同化于大道自然之中。”
“庄子曾经做过一个中国文学史上最具哲学味道的梦,他梦到自己变成一只蝴蝶,而梦中的蝴蝶却梦到自己变成了庄子。”
“庄子醒来之后,不知道自己是蝴蝶还是庄周了。”
“从现实来看,庄子与蝴蝶当然不是一个人。”
“但谁又能说人生的过程,不是一个美丽的梦境呢?不过是人不愿意醒来而已。”
“在这个美丽的梦境中,庄子与蝴蝶融为一体,不分彼此。”
“这也隐喻着真正理想的境界是人与物融为一体,人不再受物质世界的限制而实现了无所待,这样的人生才是自由快乐的。”
刘彻:庄子《齐物论》的高深智慧,是解决世人纷争的方法。
如果要在圣贤中找一个智慧通天的人,他相信很多人一定会选择庄子。
当然,用智慧通天这个词,未免显得不沉稳。
但他认为,这是对庄子最好的定义。
在庄子哲学思想中,涉及到辩证思想等较多观点。
无论世人从那一个观点进入,都能够一窥庄子哲学的宏大与深邃。
可以说,在众多哲学家中,能像庄子这样洞察人性、万物以及世界本相。
且能够将其准确描述出来,并找到终极性解决方案的人,可谓凤毛麟角。
《齐物论》是《庄子》的第二篇,第一篇是《逍遥游》。
据说,庄子在写完逍遥游后,心境非常敞开,享受到了精神逍遥带来的愉悦感。
庄子也希望更多的人达到自己的这个境界,共享这种高级享受。
但庄子发现世人精神被束缚在各种是非、概念之中,要达到这种境界。
首先要解决掉这些学派纷争造成的困惑,于是写了《齐物论》。
在《齐物论》,庄子认为万物都是浑然一体的,事物之间在根本上并没有彼此之分,而且是相互依存的存在。
所谓齐物,就是一切事物归根到底都是相同的。
没有什么差别,也没有是非、美丑、善恶、贵贱之分。
在《齐物论》的开篇,庄子通过一个能够吾丧我的高人南国子綦与学生的对话。
道明了一个道理,事物不同,所发出的见解不同。
庄子首先通过南国子綦的口,提出了人... -->>
第322章 道家宗师庄子
说起老子,素有老庄之说,而另一个就是庄子。
庄子所处的年代为战国,当时一方面社会动荡,另一方面百家争鸣。
儒家学子游说各国,墨家门徒遍及天下,齐国稷下之学兴盛,各个学派的思想相互碰撞与融合。
正是在这样一个思想自由解放的年代,庄子受到激励,开始对动荡的社会进行思考。
庄子本人并不认同儒家学派恢复周礼,提倡仁义孝悌的主张。
而对于当时的显学墨家思想,庄子也对其进行批判。
老子的学说给庄子提供了理论依据,无为之道的思想被庄子直接继承。
楚文化对庄子本人也有着影响,庄子追求精神超越的境界与楚风密切相关。
正是在这种基础上,庄子以道家思想为基础,吸收百家思想又加以驳斥,留下《庄子》一书传世。
庄子是一个非常有特点的、与众不同的哲学家,古今中外独此一人。
他最大的特点就是把非常深邃的思想变成了文学,变成了艺术,变成了寓言故事。
庄子的那些论述哲学问题的文字都是比喻恰当的,读起来感到的是津津有味,这就做到了深奥哲理的文学化与趣味化。
“他面对内卷,潇洒逍遥。”
“他梦中化蝶,影响后世。”
“他穷极一生,看透生死,只为追寻精神的真正自由。”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人,他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庄周喜欢用寓言来论述自己的思想,他最大的特点就是把非常深邃的思想变成了文学。”
“东施效颦、邯郸学步等著名寓言,就出自他的著作《庄子》一书。”
“庄子在哲学思想上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使道家真正成为一個学派。”
“他也成为了道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但庄子的思想和老子却有不同,老子的哲学是服务于政治和社会治理的。”
“虽然老子提倡无为,而无为却是针对统治者的,希望统治者减少对国家运行的干预,老子追求的其实是无为而无不为的目的。”
“而庄子则与老子完全不同,庄子并不关心政治,而关心个人,他对人世间的是非荣辱、功名利禄等持藐视态度。”
“庄子追求无己、无功、无名的人生境界,超脱社会与人的一切,追求一种无所待的物物而不物于物的逍遥境界。”
“简单的说,就是不被外物所影响,顺其自然尊崇自己的内心。”
“诸子百家中,唯独庄子是最特别的。”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老子无为,墨家兼爱,其实都是说教训导。”
“只有庄子的哲学,不谈做人、不谈社会、不谈理想,只告诉你如何使人生实现真正的快乐自由。”
“现如今,在物质如此丰盈的时代,我们却越来越空虚、寂寞、焦虑、压抑。”
“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庄子就给了我们答案。”
“庄子曾说过一个故事,有一天你坐在船上准备渡河。”
“突然发现有条船朝你碰撞过来,这时你大声呼喊,让船后退。”
“呼喊一次没有回应,呼喊第二次也没有回应,于是喊第三次依旧没人回应,最后你的船被撞到了。”
“遇到这种情况,即使脾气再好的人可能也会生气,甚至想暴打对方一顿。”
“但是当你发现撞你的那条船上一个人都没有,是一条空船的时候,你自然就不会生气了。”
“因为没有了对象,所以导致我们是否生气的原因其实是船上有没有人,而不是船撞到伱。”
“在庄子看来,只要空掉自己的船,不被外物所负累。”
“我们就都能够远离烦恼,自然就会免于痛苦和伤害,这也是庄子经典的空船理论。”
嬴政:庄子的空船理论告诉我们,很多时候,我们都要把别人看成一个空船。
其实你会发现,生气与不生气,取决撞来的船上有没有人。
有时候,你生气仅仅是因为对方竟然这样,而非仅仅是那个人对你造成的伤害。
可这世界上偏有各种各样的人,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
如果碰到一个奇葩,就要生一顿气,那就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了。
就如庄子所说,一个人看不惯的东西、人和事越多,这个人的境界也就越低,格局也就越校
你被他人绊了一跤,就要想,他一定是无意的。
人如果太看重自己,无视别人,就很容易与别人发生争执。
而当世人明白了空船心态,遇到事情就不会总是责备别人。
这样既会减少纠纷,也能让自己少生闲气,有利身心。
人的一生,拥有一个好的心态至关重要,这直接体现在一个人面对挫折困难挑战时的状态。
你用什么样的态度看待这个世界,世界就会用同样的态度反馈给你。
针对别人的行为动怒,就跟向一块横在前进路上的石头大发脾气同等的愚蠢。
人在大部分情况下,并不是糟糕的状态影响了心态,而是先有了糟糕的心态才导致了糟糕的状态。
庄子告诫世人,应该凡事忘掉私欲、忘掉偏见。
如果遇到每一件事,都能有一个空船心态,就不会伤害别人,也不会被人所伤。
“庄子终其一生,都在寻找无所待的逍遥境界。”
“因为在这个境界中,会使我们丢掉空虚焦虑的情绪,实现了绝对的精神快乐自由。”
“庄子的哲学思想,核心其实可以概括为两个,齐物论和逍遥游。”
“前者是如何达到的方法,后者是最终所要达到的境界。”
“庄子认为,人是可以达到逍遥之境的。”
“也许身体无法达到,但精神可以。”
“世界可以桎梏身体,却无法限制人的灵魂。”
“我们也许无法改变世界,但可以改变认识世界的方式。”
“庄子告诉我们,通过心斋、坐忘的修炼方式,就可以让人达到逍遥之境,实现精神的绝对自由,而这个理论方法叫做齐物论。”
“齐物论反映在人生智慧上,就是要我们超脱世俗观念的束缚。”
“忘掉物我之别,忘掉是非之辩,达到无差别的自由之境。”
“齐物的意思是,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一切事物归根到底都是相同的,没有什么差别,也没有是非美丑、善恶贵贱之分。”
“按照庄子的看法,要想实现精神的绝对自由,就需要有齐物的四种认知,分别是齐彼此、齐是非、齐物我、齐生死。”
“这里的齐,可以理解为辩证统一的看待彼此、是非、物我、生死的意思。”
“齐彼此是什么?庄子认为,凡物都存在对立面。”
“如果从彼面看不到的话,从此面看则能看清楚。”
“所以说,彼出于此,此出于彼。”
“进一步说,就是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意思就是事物都是有两面性,没有彼此之分。”
“我们不能一叶障目而不见泰山,从单一的角度去认识整个事物。”
“齐是非是什么?庄子认为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对错。”
“因为对错是非,都是建立在人的主观判断的基础上的。”
“庄子说,我和你辩论,你胜了,我果真就错了吗?”
“我胜了你,你果真就错了吗?”
“究竟谁对谁错,在你我两人之间是无法断定的。”
“请来第三者,也无法断定是非。”
“因为第三者如果持有与你我相同的意见,他就没有资格断定。”
“如果持有与你我不同的意见,也没有资格断定。”
“庄子大概觉得这个说法有点绕,又举例子说。”
“人睡在潮湿的地上会得风湿病,但泥鳅就不会。”
“人爬到树上就会胆战心惊,而猿猴在树上则行走自如。”
“所以,所谓的是非、善恶、美丑都是一样的。”
“你又何必为成功而发狂,为失败而抓狂。”
“又何必纠缠于是非成败,而争短论长。”
“齐生死是什么?庄子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死与生也是以对方为依存的。”
“从道的角度来看,死也就是生,生也就是死。”
“生与死之间就像一条没有阻隔的大道,他们并没有起点或者终点。”
“明白了这个道理,你生于世间并不会更加欢喜,离开世间也不会觉得是祸患。”
“而在《庄子》中记载说,庄子的妻子去世后,庄子不仅不悲伤,反而鼓盆而歌。”
“而庄子这么做并不是无情,这来源于他对齐生死的认知。”
“庄子认为,生死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气聚则生,气散则死。”
“人生于自然,死于自然,这是一个归于大道的过程。”
“历史上彭祖据说活了八百岁,算是长寿之人。”
“但是与活了几千年的大树相比,却是短寿。”
“相比于朝生暮死的虫子而言,而夭折的孩子却算是长寿了。”
“长寿短寿是相对的,生存与死亡也是相对的。”
“活着的时候安时顺命,死了的时候淡然待之。”
“人生若能不悦生不恶死,将生死置之度外,自然也就没有了生与死的烦恼。”
“这样才是方外之人,才能达到逍遥之境。”
“齐物我是什么?正确处理好物质世界与我的关系,关系到人如何安身立命。”
“让庄子感到悲凉的是,人总是被物奴役,而不能驾驭物,这是人生不自由的根源。”
“而真正自由的人生,就是要做到物物而不物于物,与物同化于大道自然之中。”
“庄子曾经做过一个中国文学史上最具哲学味道的梦,他梦到自己变成一只蝴蝶,而梦中的蝴蝶却梦到自己变成了庄子。”
“庄子醒来之后,不知道自己是蝴蝶还是庄周了。”
“从现实来看,庄子与蝴蝶当然不是一个人。”
“但谁又能说人生的过程,不是一个美丽的梦境呢?不过是人不愿意醒来而已。”
“在这个美丽的梦境中,庄子与蝴蝶融为一体,不分彼此。”
“这也隐喻着真正理想的境界是人与物融为一体,人不再受物质世界的限制而实现了无所待,这样的人生才是自由快乐的。”
刘彻:庄子《齐物论》的高深智慧,是解决世人纷争的方法。
如果要在圣贤中找一个智慧通天的人,他相信很多人一定会选择庄子。
当然,用智慧通天这个词,未免显得不沉稳。
但他认为,这是对庄子最好的定义。
在庄子哲学思想中,涉及到辩证思想等较多观点。
无论世人从那一个观点进入,都能够一窥庄子哲学的宏大与深邃。
可以说,在众多哲学家中,能像庄子这样洞察人性、万物以及世界本相。
且能够将其准确描述出来,并找到终极性解决方案的人,可谓凤毛麟角。
《齐物论》是《庄子》的第二篇,第一篇是《逍遥游》。
据说,庄子在写完逍遥游后,心境非常敞开,享受到了精神逍遥带来的愉悦感。
庄子也希望更多的人达到自己的这个境界,共享这种高级享受。
但庄子发现世人精神被束缚在各种是非、概念之中,要达到这种境界。
首先要解决掉这些学派纷争造成的困惑,于是写了《齐物论》。
在《齐物论》,庄子认为万物都是浑然一体的,事物之间在根本上并没有彼此之分,而且是相互依存的存在。
所谓齐物,就是一切事物归根到底都是相同的。
没有什么差别,也没有是非、美丑、善恶、贵贱之分。
在《齐物论》的开篇,庄子通过一个能够吾丧我的高人南国子綦与学生的对话。
道明了一个道理,事物不同,所发出的见解不同。
庄子首先通过南国子綦的口,提出了人...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