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www.qishuwu.cc,杜鸿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常重要。这涉及到一个作者的立场。当然,也并不是有了这一点作品就一定是成功的,还得看作品的文学性,这属于另外一个话题了。
“隐含作者”的立场来源于作家的良心。时下的写作,不乏这样的现象:把冷漠和对爱情与善良的怀疑当成一种时髦,结果丧失了对于善与恶的认识,很多作者不知道是为什么而写作,不能正确理解写作的意义。写作者成了精神上的私有者,他们只是为了自我而写作,为了金钱而写作,为了印数而写作,为了获奖而写作,为了成名或成为大师而写作,为了“纯文学”而写作,还有人索性就为了写作本身而写作。他们的写作就是为了背叛写作者的道德而写作。这些人一开始就走上了反文学的道路,旗帜上写着自己的名字,自己与自己共舞,自己为自己鼓掌,自己对自己说你好,说再见。由于冷漠和自私,他们的写作离真正意义上的、高尚的写作越来越远。拜金主义的文化氛围和享乐主义风气又强化了他们的冷漠与自私。冷漠和自私成了一种随处可见的精神状态和文学道德。他们从根本上缺乏一种大悲悯,大同情和大善良。
二、蒋杏走进夏天与上述两点思考的关联
我觉得,要评论蒋杏的走进夏天,上面我所谈到的两个问题,是必须涉及的问题。而且,作者和作品走进夏天最成功,最让我叹服的,就是在这两点所做的努力与贡献。
1、先说作品的回归姿态
走进夏天是一部很显然的依靠“故事和情节规则”运行的长篇小说。这一点,我不想用过多语言进行表述。我想说的,是这部小说一出现,就有一种说法,说小说手法陈旧落后,说这种小说技法,和章回小说,和通俗类型小说一样已经不具备艺术创新意味了,已经过时了和死掉了。
问题是,评论一部小说的成败不能单纯以它的小说技法为标准,而是要以它的文学要义为标准。在上面,我罗嗦了这么多,已经借许多大师的口表述了自己观点。我不再重复。虽然很多时候重复是必要的。但是我不想让自己的观点因为我的重复变得单调。所以,如果从这一点来看,传统小说样式创作出来的走进夏天,其回归倾向,并非缺点,至少它是一种中性的构件或因素。当然,我们也不会反对创新出一种让普遍意义上的读者都能接受的文学新样式。
问题还在于,如果小说的内容需要这种回归故事传统,那它就变成了优点。事实上,作者的这种回归姿态,以及作者回到朴素的小说观念上的动机,正好非常有机地切合了小说的内容与作者的立场,从而构成了“传统要素—故事;作者良心—悲悯;阅读受众—最大的读者群”的三维互动,有力地帮助了作者的价值观及艺术价值的表达和普遍经验的共鸣。
2、再说作者的立场和良心
说到这一点,任何一位读了走百夏天的读者,心里都非常清楚:蒋杏无疑是一位逆着当前“冷漠与自私”的潮流行进的作者之一。应当说,在他的整部小说里,随处可见,他以一位作者大悲悯的良心,生发出温良的文学道德,而后表达也自己坚定的大众立场,从而体现出一位作家最诚挚的爱的精神。他笔下的女性肖月、孟小蕾,从某种意义上说,虽然没有时下一些作家将弱势群体中受欺凌,遭侮辱的女性形象写得那么饱满,但是,她们完全可以让读者像同情小仲马笔下的茶花女玛格丽特,托尔斯泰笔下的玛丝洛娃,雨果笔下的芳汀,左拉笔下的娜娜,莫泊桑笔下的羊脂球,唐朝蒋防放笔下的霍小玉,白行简笔下的李娃,明人冯梦龙笔下的杜十娘,老舍先生笔下的小福子及月牙儿和微神中的妓女们一样,同情她们,爱她们。因为作者用充满敬意的同情,用纯洁美好、包含着令人深思的道德意义和人性内涵叙写了她们,让读者在阅读她们时,感受到了作者高尚的情怀。这样,读者自然就会受到作者的良心和立场的影响,深深同情她们,把她们的痛苦和不幸,当作自己的痛苦与不幸,产生“一种强烈的拯救她们冲出困境的愿望和道德冲动”因此我说,走进夏天的成功,正在于作者让我们重新见到了当下小说作品中很少见到的——对不幸者理解的同情和温柔的怜悯。
与此同时,我还认为,作者的努力更是对时下文学软化的溯行。李建东在当代文坛艺术软化的倾向中说:抵制文学艺术软化,必须“以深邃的洞察眼光,凌厉的批判锐气,以悲天悯人的情怀,展示一幅卷帙(帜)浩繁的社会风俗画卷和人性光芒的心灵发展史。”“比如大西北大西南的贫困、下岗待业的艰窘,人的价值观的转换与震荡,市场经济转型时期的道德失范这诸多问题,尚待有志者去正视,去思考,去开掘。”蒋杏恰恰正是开掘了李建东所说的“下岗待业的艰窘”这一重大社会问题。我引这段话,就是想对走进夏天在题材上和在抵制文学软化上所作的努力,表示敬佩!
当然,有了上述这些优点,并不是说这部作品就十分完美。和一个人一样,它同样会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对照作家的良心与标点,作家可以检点一下自己的内心,观看一下作品行与自己最初心理目标的距离;比如李建东在文学软化倾向中转述了亚里士多德的话:“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和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对照这句话,作者可以清理一下生活与艺术的关系;比如对现实主义作家的文学观而言,就在于文学的最终目的就是阐释世界的意义。而且最终会归结到语言艺术的语言之上。作者可思考一下,作品在语言上做得怎么样。
等等。
常重要。这涉及到一个作者的立场。当然,也并不是有了这一点作品就一定是成功的,还得看作品的文学性,这属于另外一个话题了。
“隐含作者”的立场来源于作家的良心。时下的写作,不乏这样的现象:把冷漠和对爱情与善良的怀疑当成一种时髦,结果丧失了对于善与恶的认识,很多作者不知道是为什么而写作,不能正确理解写作的意义。写作者成了精神上的私有者,他们只是为了自我而写作,为了金钱而写作,为了印数而写作,为了获奖而写作,为了成名或成为大师而写作,为了“纯文学”而写作,还有人索性就为了写作本身而写作。他们的写作就是为了背叛写作者的道德而写作。这些人一开始就走上了反文学的道路,旗帜上写着自己的名字,自己与自己共舞,自己为自己鼓掌,自己对自己说你好,说再见。由于冷漠和自私,他们的写作离真正意义上的、高尚的写作越来越远。拜金主义的文化氛围和享乐主义风气又强化了他们的冷漠与自私。冷漠和自私成了一种随处可见的精神状态和文学道德。他们从根本上缺乏一种大悲悯,大同情和大善良。
二、蒋杏走进夏天与上述两点思考的关联
我觉得,要评论蒋杏的走进夏天,上面我所谈到的两个问题,是必须涉及的问题。而且,作者和作品走进夏天最成功,最让我叹服的,就是在这两点所做的努力与贡献。
1、先说作品的回归姿态
走进夏天是一部很显然的依靠“故事和情节规则”运行的长篇小说。这一点,我不想用过多语言进行表述。我想说的,是这部小说一出现,就有一种说法,说小说手法陈旧落后,说这种小说技法,和章回小说,和通俗类型小说一样已经不具备艺术创新意味了,已经过时了和死掉了。
问题是,评论一部小说的成败不能单纯以它的小说技法为标准,而是要以它的文学要义为标准。在上面,我罗嗦了这么多,已经借许多大师的口表述了自己观点。我不再重复。虽然很多时候重复是必要的。但是我不想让自己的观点因为我的重复变得单调。所以,如果从这一点来看,传统小说样式创作出来的走进夏天,其回归倾向,并非缺点,至少它是一种中性的构件或因素。当然,我们也不会反对创新出一种让普遍意义上的读者都能接受的文学新样式。
问题还在于,如果小说的内容需要这种回归故事传统,那它就变成了优点。事实上,作者的这种回归姿态,以及作者回到朴素的小说观念上的动机,正好非常有机地切合了小说的内容与作者的立场,从而构成了“传统要素—故事;作者良心—悲悯;阅读受众—最大的读者群”的三维互动,有力地帮助了作者的价值观及艺术价值的表达和普遍经验的共鸣。
2、再说作者的立场和良心
说到这一点,任何一位读了走百夏天的读者,心里都非常清楚:蒋杏无疑是一位逆着当前“冷漠与自私”的潮流行进的作者之一。应当说,在他的整部小说里,随处可见,他以一位作者大悲悯的良心,生发出温良的文学道德,而后表达也自己坚定的大众立场,从而体现出一位作家最诚挚的爱的精神。他笔下的女性肖月、孟小蕾,从某种意义上说,虽然没有时下一些作家将弱势群体中受欺凌,遭侮辱的女性形象写得那么饱满,但是,她们完全可以让读者像同情小仲马笔下的茶花女玛格丽特,托尔斯泰笔下的玛丝洛娃,雨果笔下的芳汀,左拉笔下的娜娜,莫泊桑笔下的羊脂球,唐朝蒋防放笔下的霍小玉,白行简笔下的李娃,明人冯梦龙笔下的杜十娘,老舍先生笔下的小福子及月牙儿和微神中的妓女们一样,同情她们,爱她们。因为作者用充满敬意的同情,用纯洁美好、包含着令人深思的道德意义和人性内涵叙写了她们,让读者在阅读她们时,感受到了作者高尚的情怀。这样,读者自然就会受到作者的良心和立场的影响,深深同情她们,把她们的痛苦和不幸,当作自己的痛苦与不幸,产生“一种强烈的拯救她们冲出困境的愿望和道德冲动”因此我说,走进夏天的成功,正在于作者让我们重新见到了当下小说作品中很少见到的——对不幸者理解的同情和温柔的怜悯。
与此同时,我还认为,作者的努力更是对时下文学软化的溯行。李建东在当代文坛艺术软化的倾向中说:抵制文学艺术软化,必须“以深邃的洞察眼光,凌厉的批判锐气,以悲天悯人的情怀,展示一幅卷帙(帜)浩繁的社会风俗画卷和人性光芒的心灵发展史。”“比如大西北大西南的贫困、下岗待业的艰窘,人的价值观的转换与震荡,市场经济转型时期的道德失范这诸多问题,尚待有志者去正视,去思考,去开掘。”蒋杏恰恰正是开掘了李建东所说的“下岗待业的艰窘”这一重大社会问题。我引这段话,就是想对走进夏天在题材上和在抵制文学软化上所作的努力,表示敬佩!
当然,有了上述这些优点,并不是说这部作品就十分完美。和一个人一样,它同样会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对照作家的良心与标点,作家可以检点一下自己的内心,观看一下作品行与自己最初心理目标的距离;比如李建东在文学软化倾向中转述了亚里士多德的话:“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和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对照这句话,作者可以清理一下生活与艺术的关系;比如对现实主义作家的文学观而言,就在于文学的最终目的就是阐释世界的意义。而且最终会归结到语言艺术的语言之上。作者可思考一下,作品在语言上做得怎么样。
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