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www.qishuwu.cc,杜鸿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最近读了两个中篇小说:一部是李肇正的永远不说再见,一部是李唯的看着我的眼睛。它们对我构成了震撼。在读完了它们之后,我突然意识到,小说的本来面目应当是这样的。我看到,和一些深奥的哲学比起来,它们的思想虽然很一般,一个写了文学的穷途末路,一个写了人性的正直与善良,从这一点上看,它们几乎没有什么新意,这些思想连最不入流的人和最纲常的教科书都会表达,不是有新意的创见。但是,它们用完完全全的小说形式,淋漓尽致表达出来,让我看到的不仅仅是思想,而是小说本身真正伟大的力量。
基于这种阅读,我联想到以往对池莉小说的阅读。在此之前,我也和很多作者一样纳闷,池莉的小说写的都是最普通不过的事情,里面几乎看不到作者有什么强烈的文本意图,它们离哲学、离人新奇的经验并不是很近,可是,她的作品为什么受到这个时代的欢迎?那时我也和许多人一样不服气。应当说,持这种看法的人当时不少。我按照哲学意义上的期望值在阅读小说。小说本是故事性的东西,我要他像一个伟人一样高大,像黑格尔全集一样高深厚重,这是不可能的。直到我读了池莉近期的小说生活秀,我才发觉,在小说的问题上,是我们的阅读发生了偏离。要小说负载太多,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这里涉及到对事物审美部位的确认。也就是,对事物不能按照一律的部位进行价值取向。对小说,不能像对待诗和散文一样取向它们的价值,小说可能就在于它故事的审美,诗可能就在于它的诗意,散文可能就在于它的情感和理性。相对于小说而言,故事、意境、情节只可能是散文与诗的辅助手段,而小说就在于文字沿着故事滑行的过程。像“惊心动魄”“触目惊心”“扣人心弦”等等都是对小说而言的。而这些词,又都是对故事而言的。小说要有好的故事。这是很多人都认识到了的事情。可是,故事究竟要好到什么程度,这又是很多人不明白的事情。我认为好到像李肇正的永远不说再见、李唯的看着我的眼睛才算好了,所有的非小说因素统统退到小说之外,小说应当具备的主要因素全部在位,读者的眼睛一挨到小说,就像被一只手紧紧抓住了一样,想放也放不下,这就是小说。
以这样的方式看小说,我们很容易就看到了池莉小说的方向。然后,我们会从小说出发,把很多人的“小说”与她的小说进行比较。我们会发现,在她面前,有很多人的小说还没入门。我还想到我说过的“后位写作”我当时的想法是一种原始的感受。那么,现在再来定义这个概念,就很明确,就是回到小说上来,就是努力追求小说创作的原创性,在小说技法上始终坚持后位写作,在小说内容上追求前位,从而让二者水乳交融。我不敢说回到小说的写作技术上来,因为我认为小说的写作技术、内容和魂灵是三位一体的。看看池莉的生活秀,看看二李的那两篇小说,小说的故事就等于情节等于内容等于灵魂。它们三者根本就分不开。那么,我的“后位写作”其实也就是要人们从小说以外回到小说身上来。而对中国小说本身而言,没有任何逃脱传统小说要素的可能性。因为,小说的故事和情节本身带来的意义,比一个形而上的观点要深刻得多,宽泛得多。这是中国小说与中国读者多年形成的默契。也是中国小说能活到今天的原因。往往就是凭借一个简单的故事,一个人物,不同的人可以读到不同的经验,读到“不同的我”而某一个观念,只能守株待兔地等待某个相同经验的人来对它寻花问柳。这就是小说的英明之处。
当然,创造出一种新文体,把它也叫做小说或新小说,那就属于另一个讨论范围的事情了。关键在于,现在的文学真像米兰昆德拉所说的,正在消亡。小说也不例外。怎样挽留它,让它复活复兴,是不是还得回到它本身里面来呢,然后再在这种本身之上,扬长避短,生长新木。如果我们将它最美丽的部位给损害了,想重新整出一个容貌来,力气花得大不说,更多的是,可能将聋子整成哑巴,哑巴整成瘫子,最后只好把它饿死算了。因此,我们得抓紧,像池莉、李唯们那样,写出让读者爱不释手的小说来。
最近读了两个中篇小说:一部是李肇正的永远不说再见,一部是李唯的看着我的眼睛。它们对我构成了震撼。在读完了它们之后,我突然意识到,小说的本来面目应当是这样的。我看到,和一些深奥的哲学比起来,它们的思想虽然很一般,一个写了文学的穷途末路,一个写了人性的正直与善良,从这一点上看,它们几乎没有什么新意,这些思想连最不入流的人和最纲常的教科书都会表达,不是有新意的创见。但是,它们用完完全全的小说形式,淋漓尽致表达出来,让我看到的不仅仅是思想,而是小说本身真正伟大的力量。
基于这种阅读,我联想到以往对池莉小说的阅读。在此之前,我也和很多作者一样纳闷,池莉的小说写的都是最普通不过的事情,里面几乎看不到作者有什么强烈的文本意图,它们离哲学、离人新奇的经验并不是很近,可是,她的作品为什么受到这个时代的欢迎?那时我也和许多人一样不服气。应当说,持这种看法的人当时不少。我按照哲学意义上的期望值在阅读小说。小说本是故事性的东西,我要他像一个伟人一样高大,像黑格尔全集一样高深厚重,这是不可能的。直到我读了池莉近期的小说生活秀,我才发觉,在小说的问题上,是我们的阅读发生了偏离。要小说负载太多,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这里涉及到对事物审美部位的确认。也就是,对事物不能按照一律的部位进行价值取向。对小说,不能像对待诗和散文一样取向它们的价值,小说可能就在于它故事的审美,诗可能就在于它的诗意,散文可能就在于它的情感和理性。相对于小说而言,故事、意境、情节只可能是散文与诗的辅助手段,而小说就在于文字沿着故事滑行的过程。像“惊心动魄”“触目惊心”“扣人心弦”等等都是对小说而言的。而这些词,又都是对故事而言的。小说要有好的故事。这是很多人都认识到了的事情。可是,故事究竟要好到什么程度,这又是很多人不明白的事情。我认为好到像李肇正的永远不说再见、李唯的看着我的眼睛才算好了,所有的非小说因素统统退到小说之外,小说应当具备的主要因素全部在位,读者的眼睛一挨到小说,就像被一只手紧紧抓住了一样,想放也放不下,这就是小说。
以这样的方式看小说,我们很容易就看到了池莉小说的方向。然后,我们会从小说出发,把很多人的“小说”与她的小说进行比较。我们会发现,在她面前,有很多人的小说还没入门。我还想到我说过的“后位写作”我当时的想法是一种原始的感受。那么,现在再来定义这个概念,就很明确,就是回到小说上来,就是努力追求小说创作的原创性,在小说技法上始终坚持后位写作,在小说内容上追求前位,从而让二者水乳交融。我不敢说回到小说的写作技术上来,因为我认为小说的写作技术、内容和魂灵是三位一体的。看看池莉的生活秀,看看二李的那两篇小说,小说的故事就等于情节等于内容等于灵魂。它们三者根本就分不开。那么,我的“后位写作”其实也就是要人们从小说以外回到小说身上来。而对中国小说本身而言,没有任何逃脱传统小说要素的可能性。因为,小说的故事和情节本身带来的意义,比一个形而上的观点要深刻得多,宽泛得多。这是中国小说与中国读者多年形成的默契。也是中国小说能活到今天的原因。往往就是凭借一个简单的故事,一个人物,不同的人可以读到不同的经验,读到“不同的我”而某一个观念,只能守株待兔地等待某个相同经验的人来对它寻花问柳。这就是小说的英明之处。
当然,创造出一种新文体,把它也叫做小说或新小说,那就属于另一个讨论范围的事情了。关键在于,现在的文学真像米兰昆德拉所说的,正在消亡。小说也不例外。怎样挽留它,让它复活复兴,是不是还得回到它本身里面来呢,然后再在这种本身之上,扬长避短,生长新木。如果我们将它最美丽的部位给损害了,想重新整出一个容貌来,力气花得大不说,更多的是,可能将聋子整成哑巴,哑巴整成瘫子,最后只好把它饿死算了。因此,我们得抓紧,像池莉、李唯们那样,写出让读者爱不释手的小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