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www.qishuwu.cc,回到明朝当太后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汪舜华问了青玉的情况,她却说还好,汪舜华叹息了一声:“看来,也只能说还好。”
她想了想:“你暂时不要回去,我这儿正忙,你和妙玉都走了,身边也没什么称心的,先回来帮我,如何?”
青玉忙不迭的应承了。
青玉舒了口气,倪谦反而有点不自在:青玉在太后身边呆着,免不得时常出来和人照面。虽然都是自己的同僚,也就是见面的交情,但自己的老婆被别人瞧,心里总归不太舒服。
于谦等人也觉得不自在,委婉的劝说太后:“何氏已经是朝廷命妇,还是应该让她回家主持家务。”
汪舜华似乎刚缓过神来:“这不身边缺人,她在我身边呆了几年,什么人和事都熟,所以教她回来帮忙。倪侍郎不是媳妇已经进门了吗?我听说卢氏很聪明,什么事让她多担待些。”
倪谦只得磕头。
倪谦和何青玉的事不过是边角料,眼下朝廷关心的重点是海关反腐:因为鼓励粮食进口,采取了一系列的刺激手段,当然收到了一些作用;但也有一些宵小选择了投机取巧——他们拿着国内的粮食冒充南洋的粮食,偷逃关税;甚至直接在海关附近收粮。
有鉴于此,朝廷从今年正月起,开始加强对粮食假冒走私的打击力度,——朝廷早有规定,所有入关粮食,必须由朝廷统一收购.那么这几年你们减免了多少关税,相对应的应该有多少粮食入仓,又调拨了多少粮食,还应该有多少结存,都是有账目的。
其实早在开关的时候,朝廷就预料到会有这一茬,但是不能因噎废食。即便商人是从江南、华南运来的粮食,朝廷虽然收不到关税,但也免了运费,可以接受;况且,海南、台湾等地亟待开发,你们要是组织力量到那里垦荒,朝廷也就认了。
如果所有人都这么老实本分,世界上就会少了很多事。在最初尝到了甜头之后,一些胆大的开始买通关员,直接将海关仓库的粮食拉过来,进进出出,气焰极度嚣张。
以前朝廷忙着改革,抽不出力量,现在就要好好查。
汪舜华在朝会上说的义正辞严:“粮食走私猖獗,不仅影响国家税源,而且威胁粮食安全,决不能听之任之——不管有什么样的关系网、利益链,不管涉及到什么人,都必须一查到底、绝不姑息!”
于是接下来,朝廷派遣钟同坐镇指挥,开展“破网除链”大行动,核对账目、审查关员、捉拿走私分子,搞得如火如荼。
当然下面也会想办法,连夜收购粮食补仓,威逼利诱钦差甚至直接放火烧仓,可以说电视剧里能够想到的,都齐活了。
朝廷自然也是有备而来,钟同带着禁军,会同附近的卫所,抓了一批,杀了一批,总算把风气按了下去。
但仅仅是这样,仍然是不够的。和南洋各国建立粮食直销绿色通道也不靠谱——统一注册包装太难了,何况这年头造假不要太容易。
但是,海关的粮食,必须逐月清点移送——仓库不够算什么问题?给我建!要是你们还敢勾结串联,那就看你们的手快,还是朝廷的刀快!
以后不定时对粮仓进行抽检——以前说过,但是朝廷没力气,现在有力气了。
此外,放开对粮食酒的限制,按照普通商品收税,并允许出口海外。
但朝廷没有派人到海南、台湾协助调查处理,就是要给商人们留个口子。
你们有本事把两个地方开发出来,也算功劳。
与此同时,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也值得关注:以前地方官对工商业不感兴趣。反正朝廷不考核,乐得省事;现在不行,超编人员的工资和地方官吏福利都要从这里走——光是田赋,一些地方连衙役都养不起,想朝廷给你搞财政转移支付?
那你就好好等吧,等到花儿谢了为止。
好在朝廷虽然不给钱,但给了政策。
因此,申请创办地方公司的奏疏雪花一样飞到北京,产品也各不相同,有搞纺织刺绣印染的——这个是主流,有想搞漆器的、竹器的、木工的,有想搞炒茶的、种花的、酿酒的,有想造纸的、烧瓷的、挖煤的、冶炼的、造船的——后面这几个算是相当有技术含量的。
此外,汪舜华还命工部创办了一家建筑公司,赐名“大道”,由香山工匠蔡启贤担任总经理。其实蒯祥是最好的人选,但他已经是工部左侍郎,自然不能让人家去干这活;蔡启贤的父亲蔡思诚,就是蒯祥的师傅,极有名望的工匠。蔡启贤继承了父亲的事业,在此前的营造中展现出了杰出的才能,得到了师兄蒯祥的嘉许和推荐。
现在基础设施建设不少,但是徭役取消,但活总要有人来干,以后这些就交给公司去组织,朝廷只负责设计、拨款和验收。
可以说,目前天下所有的工业门类,都在这上头了,毕竟都要讲究因地制宜不是。
但朝廷不可能都同意,产能过剩那是屁话。现在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不能算根本矛盾,但也是重要矛盾;何况允许以物易物,就算不能直接吃用,也能换点需要的。
问题是朝廷本身有一堆改革任务,如果都只盯着乡镇企业,那么别的活儿怎么办?
——更何况,已经有不少人叫嚷着“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既然如此,那就由点带面,逐步推开。
先搞的一拨人吃到肉,后面的自然会眼热跟上,否则一股脑儿冲上去,搞不好谁都落不到好。
再说,启动资金、参与劳动力,都是大问题,没点本钱就想往上冲,别没赚到钱反而捅了窟窿。
第一批得到批准的,除了两京,只有十三省的省会和沿海港口城市以及重要的大城市。
但即便如此,这几年来已经出现了很多新问题。
毁堤淹田、贱卖土地之类的暂时没有——别说,“改稻为桑”这种事,明朝还真干过,不是别人,正是太祖皇帝。
不过他老人家干得漂亮,除了规定“农民有田5亩至10亩,俱令种桑、麻、棉各半亩,10亩以上倍之”之外,还对种植这些经济作物给予税收优惠,同时允许以桑丝抵税。
种植经济作物比粮食作物更来钱,而且自己家里就能加工成布匹,获得更大的收益,因此这项政策百姓得到了积极拥护。
也就是在明朝,棉纺织成为全国第一大手工制造业。
此前在改革中,出于稳定农业确切的说种植业的需要,汪舜华下令只按土地区分高下,对粮田、棉田和桑田、麻田一视同仁,不再给予税收优惠;但即便如此,农民还是会主动... -->>
汪舜华问了青玉的情况,她却说还好,汪舜华叹息了一声:“看来,也只能说还好。”
她想了想:“你暂时不要回去,我这儿正忙,你和妙玉都走了,身边也没什么称心的,先回来帮我,如何?”
青玉忙不迭的应承了。
青玉舒了口气,倪谦反而有点不自在:青玉在太后身边呆着,免不得时常出来和人照面。虽然都是自己的同僚,也就是见面的交情,但自己的老婆被别人瞧,心里总归不太舒服。
于谦等人也觉得不自在,委婉的劝说太后:“何氏已经是朝廷命妇,还是应该让她回家主持家务。”
汪舜华似乎刚缓过神来:“这不身边缺人,她在我身边呆了几年,什么人和事都熟,所以教她回来帮忙。倪侍郎不是媳妇已经进门了吗?我听说卢氏很聪明,什么事让她多担待些。”
倪谦只得磕头。
倪谦和何青玉的事不过是边角料,眼下朝廷关心的重点是海关反腐:因为鼓励粮食进口,采取了一系列的刺激手段,当然收到了一些作用;但也有一些宵小选择了投机取巧——他们拿着国内的粮食冒充南洋的粮食,偷逃关税;甚至直接在海关附近收粮。
有鉴于此,朝廷从今年正月起,开始加强对粮食假冒走私的打击力度,——朝廷早有规定,所有入关粮食,必须由朝廷统一收购.那么这几年你们减免了多少关税,相对应的应该有多少粮食入仓,又调拨了多少粮食,还应该有多少结存,都是有账目的。
其实早在开关的时候,朝廷就预料到会有这一茬,但是不能因噎废食。即便商人是从江南、华南运来的粮食,朝廷虽然收不到关税,但也免了运费,可以接受;况且,海南、台湾等地亟待开发,你们要是组织力量到那里垦荒,朝廷也就认了。
如果所有人都这么老实本分,世界上就会少了很多事。在最初尝到了甜头之后,一些胆大的开始买通关员,直接将海关仓库的粮食拉过来,进进出出,气焰极度嚣张。
以前朝廷忙着改革,抽不出力量,现在就要好好查。
汪舜华在朝会上说的义正辞严:“粮食走私猖獗,不仅影响国家税源,而且威胁粮食安全,决不能听之任之——不管有什么样的关系网、利益链,不管涉及到什么人,都必须一查到底、绝不姑息!”
于是接下来,朝廷派遣钟同坐镇指挥,开展“破网除链”大行动,核对账目、审查关员、捉拿走私分子,搞得如火如荼。
当然下面也会想办法,连夜收购粮食补仓,威逼利诱钦差甚至直接放火烧仓,可以说电视剧里能够想到的,都齐活了。
朝廷自然也是有备而来,钟同带着禁军,会同附近的卫所,抓了一批,杀了一批,总算把风气按了下去。
但仅仅是这样,仍然是不够的。和南洋各国建立粮食直销绿色通道也不靠谱——统一注册包装太难了,何况这年头造假不要太容易。
但是,海关的粮食,必须逐月清点移送——仓库不够算什么问题?给我建!要是你们还敢勾结串联,那就看你们的手快,还是朝廷的刀快!
以后不定时对粮仓进行抽检——以前说过,但是朝廷没力气,现在有力气了。
此外,放开对粮食酒的限制,按照普通商品收税,并允许出口海外。
但朝廷没有派人到海南、台湾协助调查处理,就是要给商人们留个口子。
你们有本事把两个地方开发出来,也算功劳。
与此同时,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也值得关注:以前地方官对工商业不感兴趣。反正朝廷不考核,乐得省事;现在不行,超编人员的工资和地方官吏福利都要从这里走——光是田赋,一些地方连衙役都养不起,想朝廷给你搞财政转移支付?
那你就好好等吧,等到花儿谢了为止。
好在朝廷虽然不给钱,但给了政策。
因此,申请创办地方公司的奏疏雪花一样飞到北京,产品也各不相同,有搞纺织刺绣印染的——这个是主流,有想搞漆器的、竹器的、木工的,有想搞炒茶的、种花的、酿酒的,有想造纸的、烧瓷的、挖煤的、冶炼的、造船的——后面这几个算是相当有技术含量的。
此外,汪舜华还命工部创办了一家建筑公司,赐名“大道”,由香山工匠蔡启贤担任总经理。其实蒯祥是最好的人选,但他已经是工部左侍郎,自然不能让人家去干这活;蔡启贤的父亲蔡思诚,就是蒯祥的师傅,极有名望的工匠。蔡启贤继承了父亲的事业,在此前的营造中展现出了杰出的才能,得到了师兄蒯祥的嘉许和推荐。
现在基础设施建设不少,但是徭役取消,但活总要有人来干,以后这些就交给公司去组织,朝廷只负责设计、拨款和验收。
可以说,目前天下所有的工业门类,都在这上头了,毕竟都要讲究因地制宜不是。
但朝廷不可能都同意,产能过剩那是屁话。现在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不能算根本矛盾,但也是重要矛盾;何况允许以物易物,就算不能直接吃用,也能换点需要的。
问题是朝廷本身有一堆改革任务,如果都只盯着乡镇企业,那么别的活儿怎么办?
——更何况,已经有不少人叫嚷着“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既然如此,那就由点带面,逐步推开。
先搞的一拨人吃到肉,后面的自然会眼热跟上,否则一股脑儿冲上去,搞不好谁都落不到好。
再说,启动资金、参与劳动力,都是大问题,没点本钱就想往上冲,别没赚到钱反而捅了窟窿。
第一批得到批准的,除了两京,只有十三省的省会和沿海港口城市以及重要的大城市。
但即便如此,这几年来已经出现了很多新问题。
毁堤淹田、贱卖土地之类的暂时没有——别说,“改稻为桑”这种事,明朝还真干过,不是别人,正是太祖皇帝。
不过他老人家干得漂亮,除了规定“农民有田5亩至10亩,俱令种桑、麻、棉各半亩,10亩以上倍之”之外,还对种植这些经济作物给予税收优惠,同时允许以桑丝抵税。
种植经济作物比粮食作物更来钱,而且自己家里就能加工成布匹,获得更大的收益,因此这项政策百姓得到了积极拥护。
也就是在明朝,棉纺织成为全国第一大手工制造业。
此前在改革中,出于稳定农业确切的说种植业的需要,汪舜华下令只按土地区分高下,对粮田、棉田和桑田、麻田一视同仁,不再给予税收优惠;但即便如此,农民还是会主动...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