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www.qishuwu.cc,正说官场秘事大全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一、史可法、马士英其人
史可法(公元1602年—公元1645年),明河南祥符(今开封)人,字宪立,号道,崇祯进士。授西安府推官,户部员外郎、右佥都御史和总督漕运等职。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闻北京失陷。初欲立潞王,马士英、阮大铖合谋欲立福王,送之至仪真,遂立福王于南京。加东阁大学士,入阁参政。受马士英排挤,史可法以兵部尚书大学士督师扬州。清兵至,史可法亲守西门险,宁死不降。人称史阁部,谥忠靖,清乾隆朝追谥忠心。
马士英(约公元1591年—公元1646年),明清之际贵州贵阳人,字瑶草,万历时进士。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马士英任宣府巡抚,因擅取公币行贿,遣戍,流寓南京。崇祯末起为兵部右侍郎,总督卢州、凤阳等处军务。清军入关后,拥立福王监国,进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排斥史可法,援引阮大铖,独断专权,大敌当前,仍忙于内部权争,致使扬州失陷,清军逼近南京,遂逃至浙江,往投鲁王、唐王均被拒,乃逃至方国安军中。
二、拥兵自重,军阀操纵话语权
史可法与马士英的争斗开始于拥立福王,这是一场注定史可法要失败的争斗,国破家亡,仅有忠诚是不够的,拥有军队的马士英,岂能听命于一个文臣?
1.不识小人真面目,魄力不够失良机
史可法忠诚有余,但魄力不足,以致循规蹈矩,不能抓住时机振臂一呼而力挽狂澜。结果被马士英钻了空子来了个“先斩后奏”,铸成败局。
同在朝中为官,不是每个人都志同道合。为了自己的前途和利益,必然是各有各的打算。这一点,史可法却不了解马士英。
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三月十七,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大军包围了北京城,城外的守军三大营不战而降。城内的安全,本来由太监负责,但崇祯一向亲信的太监们都是些谄媚无能之辈,这时他们手足无措,有的甚至怀有二心。三月十八,李自成派已经向他投降的宣府镇守太监杜勋去见崇祯,要崇祯让出帝位。当天傍晚,崇祯的亲信、太监曹化淳竟打开了城门,让起义大军长驱直入北京城。
崇祯走出皇宫,登上煤山吊死在山亭的树杈上。
崇祯吊死在煤山的消息,是四月十二传到南京的。在农民军向北京进发的消息传到南京的时候,史可法就与南都的大臣们一起,誓告天地,向全国发出檄文,要求大家“勤王”(派出部队救援皇室)。史可法自己也带了部队,渡江到了浦口,准备北上。但就在浦口,史可法得到了北京被攻陷、皇帝已身死的消息,顿时痛哭流涕,悲痛异常!史可法与大臣们一起,为崇祯发丧致哀。
紧接着,他们又自然地议论起拥立新君的问题。因为这个问题如果不解决,就标志着国家没有了头脑,大明的江山也就到此为止了。
按正统的观念,皇帝死了,该由皇太子即位。但是太子在哪里呢?史可法他们一时无法知晓,于是,大臣们又自然地想到了皇帝的近亲。近亲中,福王朱由崧、潞王朱常芳是比较合适的人选。朱由崧,是神宗朱翊钧的孙子,崇祯的堂弟。朱由崧的父亲就是朱常洵,当年,神宗是很想立他为太子的,他的母亲郑贵妃也极力设法让他继承皇位,只是未能如愿。由朱由崧来接替皇位,似乎是合情合理的。潞王朱常芳,是神宗的侄子,崇祯的堂叔,也有继承皇位的资格。到底该立哪一个?
当时,都御史张慎言、詹事姜日广等起草了一份文书,分发给同僚们,主张立潞王。的确,潞王父子两代都有轻财和以公事为重的美名,这是人所共知的。福王的缺点,是大臣们有目共睹的。张慎言、姜日广这样做法,并不是凭个人的好恶,而是为了明王朝的利益。
文书送到了史可法的手中,史可法完全同意他们的意见。这时,手中掌握兵权的凤阳总督马士英也在让他的亲信到同僚那里去传话,他认为,立君要以贤明作为标准,不能固执地拘泥于人选的辈分顺序。
马士英的话传到了史可法那里,史可法就给马士英写了封信,把福王“七不可立”的意见坦率地告诉他。史可法还以为马士英也主张立潞王,但他哪里知道,马士英心目中的理想人选,不是潞王,而是福王!
马士英生于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贵阳人,平民出身,在27岁上中了进士,被任命为南京户部主事。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马士英被提拔为右佥都御史,巡抚宣化,而刚就任一个月,就私自动用府库巨款贿赂朝中权贵,不料被人告发,丢了乌纱帽,只得灰溜溜到了南京。在南京混了几年,马士英与阮大铖勾搭在一起了。阮大铖,字集之,号圆海,又号石巢,安徽怀宁人,是个无耻文士。与马士英是同年进士,为了升官发财,投靠了魏忠贤。阮太铖还为魏忠贤写了一本《点将录》,模仿《水浒》故事,开了一份有100个东林党人的“黑名单”,致使100个东林党人被杀被捕。崇祯即位后,把魏忠贤一伙列入“逆案”,阮大铖的名字也在其中;按照皇帝的诏令,阮大铖“终身不得录用”。这样,阮太铖只能回到家,不久,因躲避农民起义军而流离南京,在这里与马士英成了“患难之交”。
阮大铖是以“有官万事足”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的,他又怎能受得了落寞呢?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二月,有个奸诈贪婪、两面三刀的宜兴人周廷儒,得到了崇祯的信任,曾被任命为内阁的首辅。阮大铖与周廷儒臭味相投,在少年时代就是密友,一见周廷儒“东山再起”,赶忙给他送上礼物表示祝贺,并希望他举荐。周廷儒收了厚礼,但因阮大铖是“逆案”中人,不敢举荐,便提示阮大铖,如果他有什么知己,倒可以举荐的,一旦成功,他也就不愁没有前程了。结果,阮大铖就把马士英介绍给周廷儒,周廷儒就将马士英推荐给崇祯,使马士英成了兵部左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卢、凤等处军务。
由马士英的上述经历,可见其与阉党人物具有很深的关系。而朱由崧的父亲朱常洵,祖母郑贵妃,当年又都是魏忠贤、阮大铖之流竭力加以“保护”的。如果能立福王,马士英、阮大铖不就可以获得更大的权柄,爬上更高的位置了吗?
出于自身的私利,马士英与阮大铖沆瀣一气,当然要拥立福王而不愿让潞王上台了!但是,史可法却蒙在鼓里。
事情一旦做了,对方再反对也没有用。马士英的高妙之处就在于在对方知情之前,把事情定格,使之无力回天。
史可法从外地回到南京之后正与张慎言等一起筹划拥立潞王的大事,忽然,从长江北岸传来了消息:凤阳总督马士英主张拥立福王,反对拥立潞王!
的确,马士英等一边假惺惺地放出风,说什么“立君以贤”,一边却采取种种手段,要把福王推上台来。马士英一方面与南京的勋臣刘孔昭等相勾结,一方面又拉拢驻守江北的武将黄得功、高杰、刘泽清和刘良佐等,把福王捧上了天。在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之后,马士英就给南京的大臣们发出了书信,说道:“以序以贤,无如福王。”意思是:无论从辈次顺序还是贤明说来,没有谁比得上福王,拥立福王,天经地义。还没有等到南京的答复,马士英已派了部队,护送福王到达了江北的仪真(今江苏仪征,在长江岸边),这样做,福王所感激、依赖的当然只有马土英一个人了。
对史可法来说,他意识到马士英把他骗了、卖了。怎么办?如果再坚持拥立潞王,那末,江南江北,势必引起纷争,这显然于国事不利;而国家不可一日无君,如果僵持下去,同样对国事不利。
经过反复的思考,史可法不得不以大局为重同意了马士英的提议,四月三日,南京的大臣到江边迎接福王。
2.顺手推舟,变被动为主动
&nbs... -->>
一、史可法、马士英其人
史可法(公元1602年—公元1645年),明河南祥符(今开封)人,字宪立,号道,崇祯进士。授西安府推官,户部员外郎、右佥都御史和总督漕运等职。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闻北京失陷。初欲立潞王,马士英、阮大铖合谋欲立福王,送之至仪真,遂立福王于南京。加东阁大学士,入阁参政。受马士英排挤,史可法以兵部尚书大学士督师扬州。清兵至,史可法亲守西门险,宁死不降。人称史阁部,谥忠靖,清乾隆朝追谥忠心。
马士英(约公元1591年—公元1646年),明清之际贵州贵阳人,字瑶草,万历时进士。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马士英任宣府巡抚,因擅取公币行贿,遣戍,流寓南京。崇祯末起为兵部右侍郎,总督卢州、凤阳等处军务。清军入关后,拥立福王监国,进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排斥史可法,援引阮大铖,独断专权,大敌当前,仍忙于内部权争,致使扬州失陷,清军逼近南京,遂逃至浙江,往投鲁王、唐王均被拒,乃逃至方国安军中。
二、拥兵自重,军阀操纵话语权
史可法与马士英的争斗开始于拥立福王,这是一场注定史可法要失败的争斗,国破家亡,仅有忠诚是不够的,拥有军队的马士英,岂能听命于一个文臣?
1.不识小人真面目,魄力不够失良机
史可法忠诚有余,但魄力不足,以致循规蹈矩,不能抓住时机振臂一呼而力挽狂澜。结果被马士英钻了空子来了个“先斩后奏”,铸成败局。
同在朝中为官,不是每个人都志同道合。为了自己的前途和利益,必然是各有各的打算。这一点,史可法却不了解马士英。
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三月十七,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大军包围了北京城,城外的守军三大营不战而降。城内的安全,本来由太监负责,但崇祯一向亲信的太监们都是些谄媚无能之辈,这时他们手足无措,有的甚至怀有二心。三月十八,李自成派已经向他投降的宣府镇守太监杜勋去见崇祯,要崇祯让出帝位。当天傍晚,崇祯的亲信、太监曹化淳竟打开了城门,让起义大军长驱直入北京城。
崇祯走出皇宫,登上煤山吊死在山亭的树杈上。
崇祯吊死在煤山的消息,是四月十二传到南京的。在农民军向北京进发的消息传到南京的时候,史可法就与南都的大臣们一起,誓告天地,向全国发出檄文,要求大家“勤王”(派出部队救援皇室)。史可法自己也带了部队,渡江到了浦口,准备北上。但就在浦口,史可法得到了北京被攻陷、皇帝已身死的消息,顿时痛哭流涕,悲痛异常!史可法与大臣们一起,为崇祯发丧致哀。
紧接着,他们又自然地议论起拥立新君的问题。因为这个问题如果不解决,就标志着国家没有了头脑,大明的江山也就到此为止了。
按正统的观念,皇帝死了,该由皇太子即位。但是太子在哪里呢?史可法他们一时无法知晓,于是,大臣们又自然地想到了皇帝的近亲。近亲中,福王朱由崧、潞王朱常芳是比较合适的人选。朱由崧,是神宗朱翊钧的孙子,崇祯的堂弟。朱由崧的父亲就是朱常洵,当年,神宗是很想立他为太子的,他的母亲郑贵妃也极力设法让他继承皇位,只是未能如愿。由朱由崧来接替皇位,似乎是合情合理的。潞王朱常芳,是神宗的侄子,崇祯的堂叔,也有继承皇位的资格。到底该立哪一个?
当时,都御史张慎言、詹事姜日广等起草了一份文书,分发给同僚们,主张立潞王。的确,潞王父子两代都有轻财和以公事为重的美名,这是人所共知的。福王的缺点,是大臣们有目共睹的。张慎言、姜日广这样做法,并不是凭个人的好恶,而是为了明王朝的利益。
文书送到了史可法的手中,史可法完全同意他们的意见。这时,手中掌握兵权的凤阳总督马士英也在让他的亲信到同僚那里去传话,他认为,立君要以贤明作为标准,不能固执地拘泥于人选的辈分顺序。
马士英的话传到了史可法那里,史可法就给马士英写了封信,把福王“七不可立”的意见坦率地告诉他。史可法还以为马士英也主张立潞王,但他哪里知道,马士英心目中的理想人选,不是潞王,而是福王!
马士英生于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贵阳人,平民出身,在27岁上中了进士,被任命为南京户部主事。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马士英被提拔为右佥都御史,巡抚宣化,而刚就任一个月,就私自动用府库巨款贿赂朝中权贵,不料被人告发,丢了乌纱帽,只得灰溜溜到了南京。在南京混了几年,马士英与阮大铖勾搭在一起了。阮大铖,字集之,号圆海,又号石巢,安徽怀宁人,是个无耻文士。与马士英是同年进士,为了升官发财,投靠了魏忠贤。阮太铖还为魏忠贤写了一本《点将录》,模仿《水浒》故事,开了一份有100个东林党人的“黑名单”,致使100个东林党人被杀被捕。崇祯即位后,把魏忠贤一伙列入“逆案”,阮大铖的名字也在其中;按照皇帝的诏令,阮大铖“终身不得录用”。这样,阮太铖只能回到家,不久,因躲避农民起义军而流离南京,在这里与马士英成了“患难之交”。
阮大铖是以“有官万事足”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的,他又怎能受得了落寞呢?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二月,有个奸诈贪婪、两面三刀的宜兴人周廷儒,得到了崇祯的信任,曾被任命为内阁的首辅。阮大铖与周廷儒臭味相投,在少年时代就是密友,一见周廷儒“东山再起”,赶忙给他送上礼物表示祝贺,并希望他举荐。周廷儒收了厚礼,但因阮大铖是“逆案”中人,不敢举荐,便提示阮大铖,如果他有什么知己,倒可以举荐的,一旦成功,他也就不愁没有前程了。结果,阮大铖就把马士英介绍给周廷儒,周廷儒就将马士英推荐给崇祯,使马士英成了兵部左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卢、凤等处军务。
由马士英的上述经历,可见其与阉党人物具有很深的关系。而朱由崧的父亲朱常洵,祖母郑贵妃,当年又都是魏忠贤、阮大铖之流竭力加以“保护”的。如果能立福王,马士英、阮大铖不就可以获得更大的权柄,爬上更高的位置了吗?
出于自身的私利,马士英与阮大铖沆瀣一气,当然要拥立福王而不愿让潞王上台了!但是,史可法却蒙在鼓里。
事情一旦做了,对方再反对也没有用。马士英的高妙之处就在于在对方知情之前,把事情定格,使之无力回天。
史可法从外地回到南京之后正与张慎言等一起筹划拥立潞王的大事,忽然,从长江北岸传来了消息:凤阳总督马士英主张拥立福王,反对拥立潞王!
的确,马士英等一边假惺惺地放出风,说什么“立君以贤”,一边却采取种种手段,要把福王推上台来。马士英一方面与南京的勋臣刘孔昭等相勾结,一方面又拉拢驻守江北的武将黄得功、高杰、刘泽清和刘良佐等,把福王捧上了天。在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之后,马士英就给南京的大臣们发出了书信,说道:“以序以贤,无如福王。”意思是:无论从辈次顺序还是贤明说来,没有谁比得上福王,拥立福王,天经地义。还没有等到南京的答复,马士英已派了部队,护送福王到达了江北的仪真(今江苏仪征,在长江岸边),这样做,福王所感激、依赖的当然只有马土英一个人了。
对史可法来说,他意识到马士英把他骗了、卖了。怎么办?如果再坚持拥立潞王,那末,江南江北,势必引起纷争,这显然于国事不利;而国家不可一日无君,如果僵持下去,同样对国事不利。
经过反复的思考,史可法不得不以大局为重同意了马士英的提议,四月三日,南京的大臣到江边迎接福王。
2.顺手推舟,变被动为主动
&nbs...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