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四章 阁臣之争与左杨归京 中 (1/2)
奇书网 www.qishuwu.cc,千秋皇明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自从被朱由楫看重,推荐给万历作为钦差大臣出京,负责整顿全国五年商税,左光斗和杨涟二人离京已经有三年多时间。
在此期间,二人一南一北,在清查商税的过程中可谓是尽责尽力。
因为二人在做京官以前,都有很长一段时间在地方为官的经历,这段经历让二人积累了丰富的从政经验,和地方上的官员、士绅以及商贾们也没有少打交道,对于这些人的一些个惯用的套路和计俩不说门儿清,至少也是了解个七七八八的。
更何况二人那是出了名的清正廉明,一心为公,不论是在朝堂之上还是在百姓口中,官声、名声都是出了名好。
这样的人那脾气自然也是出了名的倔,在清查商税的过程中,面对地方上的阻力,二人见招拆招,得益于锦衣卫密布在大明全国各地的密探暗桩,二人在厂卫的配合下,三年多的时间,便围朝廷清查追缴了近两千余万两的税银,让明朝的国库岁入着实充实了不少。
当万历驾崩和废止商税清查的“遗诏”送到二人手中时候,商税清查的任务二人基本上都已经完成了,且已经在回京复命的路上了。
二人一路上马不停滴的赶回京师的时候,正巧是泰昌皇帝朱常洛刚即位不久,正巧碰上泰昌帝下旨增补阁员,第一次廷推结束,在京城的东林党人和浙、齐、楚党众人互相开嘴炮。
面对这种情况,二人先是向新即位的泰昌皇帝简单汇报了一下出京以来的工作,结束之后又去已经大行的万历皇帝和王皇后梓宫前吊唁了一番,最后和在京的东林党同僚们一碰面,稍微一打听,只是三言两语间便明白了如今的朝堂局势。
于是二人才刚入京不久,作为东林党的两员得力干将,二人也顾不得休息什么的,第二日便各自写了奏疏,跟着加入了朝堂上的关于阁臣人选的争斗当中。
朱由楫虽然没有去管朝堂上的事情,但是也是有所关注的,对于左光斗和杨涟二人刚一回京,便加入了朝堂上的争斗之中,朱由楫不禁在心中暗探一声,左光斗与杨涟二人虽有能力,也是出了名的清廉奉公,更有着一颗报效朝廷、致君尧舜的心,但是身上的东林党人烙印实在是太深了,有些时候下意识的便会站在东林党的角度去衡量一些问题。
这让朱由楫的心里面开始有了些许的犹疑,不知道自己接下来应不应该想办法将这左光斗和杨涟二人收到自己的麾下,那一件重要的事情还要不要交由他们二人去办。
实在是让人有些纠结和为难啊!
朝堂上的阁臣之争,朱由楫插不上手,准确的说来应该是暂时还不能插手,因为他还不想过早的得罪东林党,所以只是安静的在端着小板凳坐在一边看戏。
暂时花费一些笔墨介绍一些第一次廷推中双方的人选。
先说何宗彦,此人是江西人,字君美,号昆柱,出生书香门第。17岁时随父客居
湖广隋州明万历二十三年进士,任官詹事府。
朱由楫记得此人后来可是万历、泰昌、天启的三朝元老来着,在“国本之争”中,可以说是为当今的泰昌天子立下了不少功劳。
而且朱由楫脑海中的历史知识告诉他,此人虽然和东林党走的比较近,但是为官到很清廉,治事井井有条,遇事能以大局为重,更多次直言进谏,给万历提了不少建议,虽然这些建议都没有被万历采纳。
比如“国本之争”落幕之时,福王不得不离京前往封地洛阳就藩,也不知道万历是怎么想的,非要在全国拨四十万顷的田粮收入归朱常洵,要知道这可是相当于大明全国近四分之一还要多的税赋,自然遭到了群臣的上疏反对,何宗彦就曾多次上疏驳斥,奈何万历根本就没有鸟他们,依然我行我素。
貌似他还记得,若不是自己的重生轻微的改变了一些历史,按照原本的历史轨迹何宗彦还是第一个多次上疏万历,请求派人为太子讲学,让皇孙出阁拜师就读的,只是不知道是不是郑贵妃从中做了阻挠,万历同样没有鸟他,然后朱由校直到万历在快要驾崩的时候才留下遗诏册立他为皇太孙,然后朱由校成为了大明朝独一份的文盲皇帝。
这也是为什么本来朱由楫还打算给东林党在阁臣争斗中使点儿绊子,然后又放弃了的其中一个小小的缘由。
此时的何宗彦还知道自己被东林党当做了在阁臣之争中用来投石问路中的那颗石子,正在家里面因为万历皇帝的驾崩而... -->>
自从被朱由楫看重,推荐给万历作为钦差大臣出京,负责整顿全国五年商税,左光斗和杨涟二人离京已经有三年多时间。
在此期间,二人一南一北,在清查商税的过程中可谓是尽责尽力。
因为二人在做京官以前,都有很长一段时间在地方为官的经历,这段经历让二人积累了丰富的从政经验,和地方上的官员、士绅以及商贾们也没有少打交道,对于这些人的一些个惯用的套路和计俩不说门儿清,至少也是了解个七七八八的。
更何况二人那是出了名的清正廉明,一心为公,不论是在朝堂之上还是在百姓口中,官声、名声都是出了名好。
这样的人那脾气自然也是出了名的倔,在清查商税的过程中,面对地方上的阻力,二人见招拆招,得益于锦衣卫密布在大明全国各地的密探暗桩,二人在厂卫的配合下,三年多的时间,便围朝廷清查追缴了近两千余万两的税银,让明朝的国库岁入着实充实了不少。
当万历驾崩和废止商税清查的“遗诏”送到二人手中时候,商税清查的任务二人基本上都已经完成了,且已经在回京复命的路上了。
二人一路上马不停滴的赶回京师的时候,正巧是泰昌皇帝朱常洛刚即位不久,正巧碰上泰昌帝下旨增补阁员,第一次廷推结束,在京城的东林党人和浙、齐、楚党众人互相开嘴炮。
面对这种情况,二人先是向新即位的泰昌皇帝简单汇报了一下出京以来的工作,结束之后又去已经大行的万历皇帝和王皇后梓宫前吊唁了一番,最后和在京的东林党同僚们一碰面,稍微一打听,只是三言两语间便明白了如今的朝堂局势。
于是二人才刚入京不久,作为东林党的两员得力干将,二人也顾不得休息什么的,第二日便各自写了奏疏,跟着加入了朝堂上的关于阁臣人选的争斗当中。
朱由楫虽然没有去管朝堂上的事情,但是也是有所关注的,对于左光斗和杨涟二人刚一回京,便加入了朝堂上的争斗之中,朱由楫不禁在心中暗探一声,左光斗与杨涟二人虽有能力,也是出了名的清廉奉公,更有着一颗报效朝廷、致君尧舜的心,但是身上的东林党人烙印实在是太深了,有些时候下意识的便会站在东林党的角度去衡量一些问题。
这让朱由楫的心里面开始有了些许的犹疑,不知道自己接下来应不应该想办法将这左光斗和杨涟二人收到自己的麾下,那一件重要的事情还要不要交由他们二人去办。
实在是让人有些纠结和为难啊!
朝堂上的阁臣之争,朱由楫插不上手,准确的说来应该是暂时还不能插手,因为他还不想过早的得罪东林党,所以只是安静的在端着小板凳坐在一边看戏。
暂时花费一些笔墨介绍一些第一次廷推中双方的人选。
先说何宗彦,此人是江西人,字君美,号昆柱,出生书香门第。17岁时随父客居
湖广隋州明万历二十三年进士,任官詹事府。
朱由楫记得此人后来可是万历、泰昌、天启的三朝元老来着,在“国本之争”中,可以说是为当今的泰昌天子立下了不少功劳。
而且朱由楫脑海中的历史知识告诉他,此人虽然和东林党走的比较近,但是为官到很清廉,治事井井有条,遇事能以大局为重,更多次直言进谏,给万历提了不少建议,虽然这些建议都没有被万历采纳。
比如“国本之争”落幕之时,福王不得不离京前往封地洛阳就藩,也不知道万历是怎么想的,非要在全国拨四十万顷的田粮收入归朱常洵,要知道这可是相当于大明全国近四分之一还要多的税赋,自然遭到了群臣的上疏反对,何宗彦就曾多次上疏驳斥,奈何万历根本就没有鸟他们,依然我行我素。
貌似他还记得,若不是自己的重生轻微的改变了一些历史,按照原本的历史轨迹何宗彦还是第一个多次上疏万历,请求派人为太子讲学,让皇孙出阁拜师就读的,只是不知道是不是郑贵妃从中做了阻挠,万历同样没有鸟他,然后朱由校直到万历在快要驾崩的时候才留下遗诏册立他为皇太孙,然后朱由校成为了大明朝独一份的文盲皇帝。
这也是为什么本来朱由楫还打算给东林党在阁臣争斗中使点儿绊子,然后又放弃了的其中一个小小的缘由。
此时的何宗彦还知道自己被东林党当做了在阁臣之争中用来投石问路中的那颗石子,正在家里面因为万历皇帝的驾崩而...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