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www.qishuwu.cc,入云深处亦沾衣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小弥给杜珺看病那节,借用的实际是清人黄元御的医学理论——话说写那部分时我正病着,为给自己开副虎狼药专门查了些医书,无意中看到《四圣心源》,写的真好,简单明了深入浅出,完全不象《黄帝内经》——此书似乎惟恐被不懂医的普通群众看懂呢。。
黄元御的人生也很传奇,让人想起“音乐之声”里院长嫫嫫的那句名言:上帝在这里关了门,会在别处打开窗。
******
《四圣心源》清。黄元御
卷五杂病解(上)
咳嗽根原
咳嗽者,肺胃之病也。胃土右转,肺金顺下,雾气降洒,津液流通,是以无痰,呼吸安静,上下无阻,是以不嗽。胃土上逆,肺无降路,雾气堙塞,故痰涎淫生,呼吸壅碍,则咳嗽发作。其多作于秋冬者,风寒外闭,里气愈郁故也。
而胃之所以不降,全缘阳明之阳虚。太阴以己土而生湿,阳明从庚金而化燥,燥敌其湿,则胃降而脾升,湿夺其燥,则脾陷而胃逆。以燥为阳而湿为阴,阳性运而阴性滞,理自然也。
《素问·咳论》: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是咳嗽之证,因于胃逆而肺寒,故仲景治咳,必用干姜、细辛。
其燥热为嗽者,金燥而火炎也。手阳明以燥金主令,燥气旺则手太阴化气于庚金而不化气于湿土,一当胃逆胆升,刑以相火,则壅嗽生焉。然上虽燥热,而下则依旧湿寒也。盖肺胃顺降,则相火蛰藏而下温,肺胃逆升,则相火浮动而上热,上热则下寒,以其火升而不降也。缘足太阴之湿盛,则辛金从令而化湿,是生湿嗽,手阳明之燥盛,则戊土从令而化燥,是生燥咳。燥则上热,湿则下寒。究之,湿为本而燥为标,寒为原而热为委。悟先圣咳嗽之义,自得之矣。
姜苓五味细辛汤
茯苓(三钱)甘草(二钱)干姜(三钱)半夏(三钱)细辛(三钱)五味(一钱,研)
煎大半杯,温服。
咳证缘土湿胃逆,肺金不降,气滞痰生,窍隧阻碍,呼吸不得顺布。稍感风寒,闭其皮毛,肺气愈郁,咳嗽必作。其肺家或有上热,而非脾肾湿寒,不成此病。岐伯之论,仲景之法,不可易也。
其甚者,则为齁喘,可加橘皮、杏仁,以利肺气。若肺郁生热,加麦冬、石膏,清其心肺。若胆火刑金,加芍药、贝母,以清胆肺。劳嗽吐血,加柏叶,以敛肺气。若感冒风寒,嚏喷流涕,头痛恶寒,加生姜,苏叶,以解表邪。
`
附:
黄元御生平
【黄元御】(1705-1758)名玉路,字元御,一字坤载,号研农,别号玉楸子,昌邑市黄家新郭村人。清代著名医学家,尊经派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和发展了博大精深的祖国医学理论,对后世医家影响深远,被誉为“一代宗师”。
黄元御为明代名臣黄福十一世孙。祖运贞,廪贡生,侯选训导;叔祖运启,顺治戊戌科进士,官至兵科给事中;父钟,邑庠生;兄德润,增生;德淳,监生。黄元御出身于这样一个世代簪缨的书香门第,自幼深受家学影响。少年时代,其父为之延请侨寓昌邑的名儒于子遽先生为师,学习举业制艺,遍览经史著作,希望他能够登科入仕,光耀门庭。黄元御也“常欲奋志青云,以功名高天下”,效其先祖黄福,做出轰轰烈烈的勋业。
雍正二年(1724),甫近弱冠之龄的黄元御考中邑庠生。雍正十二年(1734),黄元御三十岁,因用功过勤,突患眼疾,左目红涩,白睛如血,不得已延医就诊。而庸医误用大黄、黄连等寒泄之剂,致脾阳大亏,数年之内,屡犯中虚,左目完全失明。科举时代,五官不正,不准入仕,遭此劫难,黄元御的仕进之路被彻底断送。在哀痛之余,他发愤立志:“生不为名相济世,亦当为名医济人”,走上了弃儒从医的道路。
黄元御凭着深厚的文化功底,苦读历代中医典籍,数年奋斗,浸浸有成,开始悬壶济世。在行医过程中他又不断总结经验,医术精进,医名大盛,时人将之与诸城名医臧枚吉并称“南臧北黄”。
黄元御从医伊始,是从研读张仲景的《伤寒论》入手的,然后逐及《金匮玉函要略》,黄帝、岐伯《内经》,扁鹊《难经》等中医根本典籍。他奉仲景等四人为“医门四圣”。他认为“四圣”之外,历代名医持论多有偏失,以至误诊死人,其根本原因是因为”四圣“之书错简零乱,兼之历代传注谬误所致。因此发愿致毕生精力,对“四圣”之书,从源到流,重加考订,还其本来面目,以凭后世遵循... -->>
小弥给杜珺看病那节,借用的实际是清人黄元御的医学理论——话说写那部分时我正病着,为给自己开副虎狼药专门查了些医书,无意中看到《四圣心源》,写的真好,简单明了深入浅出,完全不象《黄帝内经》——此书似乎惟恐被不懂医的普通群众看懂呢。。
黄元御的人生也很传奇,让人想起“音乐之声”里院长嫫嫫的那句名言:上帝在这里关了门,会在别处打开窗。
******
《四圣心源》清。黄元御
卷五杂病解(上)
咳嗽根原
咳嗽者,肺胃之病也。胃土右转,肺金顺下,雾气降洒,津液流通,是以无痰,呼吸安静,上下无阻,是以不嗽。胃土上逆,肺无降路,雾气堙塞,故痰涎淫生,呼吸壅碍,则咳嗽发作。其多作于秋冬者,风寒外闭,里气愈郁故也。
而胃之所以不降,全缘阳明之阳虚。太阴以己土而生湿,阳明从庚金而化燥,燥敌其湿,则胃降而脾升,湿夺其燥,则脾陷而胃逆。以燥为阳而湿为阴,阳性运而阴性滞,理自然也。
《素问·咳论》: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是咳嗽之证,因于胃逆而肺寒,故仲景治咳,必用干姜、细辛。
其燥热为嗽者,金燥而火炎也。手阳明以燥金主令,燥气旺则手太阴化气于庚金而不化气于湿土,一当胃逆胆升,刑以相火,则壅嗽生焉。然上虽燥热,而下则依旧湿寒也。盖肺胃顺降,则相火蛰藏而下温,肺胃逆升,则相火浮动而上热,上热则下寒,以其火升而不降也。缘足太阴之湿盛,则辛金从令而化湿,是生湿嗽,手阳明之燥盛,则戊土从令而化燥,是生燥咳。燥则上热,湿则下寒。究之,湿为本而燥为标,寒为原而热为委。悟先圣咳嗽之义,自得之矣。
姜苓五味细辛汤
茯苓(三钱)甘草(二钱)干姜(三钱)半夏(三钱)细辛(三钱)五味(一钱,研)
煎大半杯,温服。
咳证缘土湿胃逆,肺金不降,气滞痰生,窍隧阻碍,呼吸不得顺布。稍感风寒,闭其皮毛,肺气愈郁,咳嗽必作。其肺家或有上热,而非脾肾湿寒,不成此病。岐伯之论,仲景之法,不可易也。
其甚者,则为齁喘,可加橘皮、杏仁,以利肺气。若肺郁生热,加麦冬、石膏,清其心肺。若胆火刑金,加芍药、贝母,以清胆肺。劳嗽吐血,加柏叶,以敛肺气。若感冒风寒,嚏喷流涕,头痛恶寒,加生姜,苏叶,以解表邪。
`
附:
黄元御生平
【黄元御】(1705-1758)名玉路,字元御,一字坤载,号研农,别号玉楸子,昌邑市黄家新郭村人。清代著名医学家,尊经派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和发展了博大精深的祖国医学理论,对后世医家影响深远,被誉为“一代宗师”。
黄元御为明代名臣黄福十一世孙。祖运贞,廪贡生,侯选训导;叔祖运启,顺治戊戌科进士,官至兵科给事中;父钟,邑庠生;兄德润,增生;德淳,监生。黄元御出身于这样一个世代簪缨的书香门第,自幼深受家学影响。少年时代,其父为之延请侨寓昌邑的名儒于子遽先生为师,学习举业制艺,遍览经史著作,希望他能够登科入仕,光耀门庭。黄元御也“常欲奋志青云,以功名高天下”,效其先祖黄福,做出轰轰烈烈的勋业。
雍正二年(1724),甫近弱冠之龄的黄元御考中邑庠生。雍正十二年(1734),黄元御三十岁,因用功过勤,突患眼疾,左目红涩,白睛如血,不得已延医就诊。而庸医误用大黄、黄连等寒泄之剂,致脾阳大亏,数年之内,屡犯中虚,左目完全失明。科举时代,五官不正,不准入仕,遭此劫难,黄元御的仕进之路被彻底断送。在哀痛之余,他发愤立志:“生不为名相济世,亦当为名医济人”,走上了弃儒从医的道路。
黄元御凭着深厚的文化功底,苦读历代中医典籍,数年奋斗,浸浸有成,开始悬壶济世。在行医过程中他又不断总结经验,医术精进,医名大盛,时人将之与诸城名医臧枚吉并称“南臧北黄”。
黄元御从医伊始,是从研读张仲景的《伤寒论》入手的,然后逐及《金匮玉函要略》,黄帝、岐伯《内经》,扁鹊《难经》等中医根本典籍。他奉仲景等四人为“医门四圣”。他认为“四圣”之外,历代名医持论多有偏失,以至误诊死人,其根本原因是因为”四圣“之书错简零乱,兼之历代传注谬误所致。因此发愿致毕生精力,对“四圣”之书,从源到流,重加考订,还其本来面目,以凭后世遵循...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