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www.qishuwu.cc,新宋传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机构政事堂,成为了处理政务的最高行政机关。中书门下的老大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也就是此时事实上的宰相,为了分散宰相的权力,又设置了参知政事,也就是副宰相,统称为宰执。
此时大宋朝中陈执中拜同平章事陈执中任昭文馆大学士,刘沆拜同平章事任集贤殿大学士。程戡出任参知政事、枢密副使,位列执政。
“胜之,这几天那些陇右的灾民估计就到汴京了。这可不是一个好消息。”陈执中本以为有个好年过,没想到有消息传来,陇右那边情况并不好,据地方报还有灾民往汴梁城来。
“是啊,某以为当在城外设置安置点,陈相,要不让三司去处理这个事吧。”胜之是程戡的字,程戡以字行。作为首相可以喊次相的字,而次相只能喊首相官职,除非关系特别好。
“可,如此便下令...”陈执中没说完,就被下面人就送来了长安的急报打断。
“报,长安急奏!”
陈执中接急奏看了起来,越看越开心,此时的他已经没有刚才的那种忧心忡忡了。
“陈相,何事让你欢喜啊?”程戡看到陈执中脸色喜色问道。
“胜之,好事,大好事,你自己看看。”说着把奏表给他递了过去。
宋朝延隋唐多以表和状上书,另增劄子又称札子是大臣上殿奏事前简单的呈递文种。一般情况下,大臣日用的话是劄子居多,而各地汇集过来的奏章则会正规一些以表呈。
程戡拿过奏章看了起来。
‘臣长安县尉李周,前段时间有灾民过境,于是就让人去打听,得知是陇右灾民欲前往京都,作为朝廷命官,食君之禄,分君之忧。于是让人开仓救灾,本意是给予灾民足够的路粮,好让他们抵达京都。
地方官员当有责任照顾好任何大宋百姓,于是臣苦思良计想安置灾民,在焦头烂额之时,康肃公之孙陈知昱寻到,道陈家大娘子宅心仁厚,菩萨心肠,姐弟两献良计与某言可学范文正以工赈灾,范文正于杭州时,两浙饥荒。文正公召集各佛寺言:‘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后又命令当地官府翻新仓库吏舍,日役千夫。通过以工代赈帮助灾民度过了灾荒。那年两浙地区唯有杭州没有出现流民。
臣亦认为此法大妙,苦于长安寺佛不多,陈知昱再次献计,文正公可用寺佛,长安商业繁荣可用商替佛。长安城西有荒地千余亩,作市价卖与商人,商人雇用灾民在此开荒建村作坊,经十日,起新村,建立起了二十八巷房子,每两巷配一水井,每巷三排,每排十间,每五间配备一个茅厕、厨房和洗浴间。
此时陇右六千灾民已生活安定,丰衣足食,臣以为此事陈家姐弟当有大功。另臣以为,此后若有例,可考虑以此以工代赈行事。’
“好,此事李周有大功,陈康肃之孙大才。”虽然奏章是古文写的,程戡看在眼里自动将其翻译成了现代文:“陈相,刘相,此事当报于官家知道。”
“善!”刘沆也应道。
随后两人就去见了宋仁宗,仁宗也是大为高兴,随即说了李周可为县令,随即想让陈知昱进京表功,细说以工赈灾之事。陈执中劝阻了仁宗,认为马上过年了,可以过年之后再说。
第二天灾民解决的事就在朝堂上说了出来,而且仁宗还在朝堂上夸了陈知昱,原话是:“陈康肃之孙可为楷模。”
陈知昱的名字终于在官场上第一次传开了。
京城陈家此时也热闹了,毕竟有着两朝宰相及一员大将作为家底,主家多多少少还有许多在为官的人。于是陈家的老人商量了一下,觉得陈知昱姐弟两可以回主家,于是由陈家的族叔写了封信让人年后给陈知昱他们送过去。
京城热闹可没那么快传到长安,安排完家里的事情,当天下午陈知昱和陈乔儿又来到了新村溜达。
“小郎君好,大娘子安好!”一路走来,但凡有遇到新村村民,大伙都会停下手中的工作热情的和陈知昱姐弟两打着招呼。
“昱哥,那边的小女孩好可怜。”陈乔儿指着不远处,一个穿的很破烂的小女孩说到,说完就走了过去,把自己身上的大衣披在了小女孩身上。
“这是那家的女儿,怎么会穿的这般破烂和单薄。”陈知昱不悦的问着新村的管事,说完也把自己的外套脱下来给了自家姐姐披上。
身边的罗晋要将自己的外套脱给陈知昱被拒绝了。
“回小郎君,应该是铁牛家的,估计是大人都去工作了,小女孩在家里呆不住就跑了出来。”新村的管事说到。
“罗晋,统计下新村有多少老人幼小,统计好后,让管家去采购厚一点的服袄送来一人一件。”
“是,小郎君。”
看着新村的百姓没能穿暖,陈知昱心中五味杂然,呆呆的望着远处正在修作坊的人想着若不是此次的以工代赈,这些人不知道走到汴梁去得死多少。
“这只是千万灾民里的九牛一毛啊!我该如何救这些百姓,衣食住行,衣食当先,如何能解决衣食的问题呢?”陈知昱囔囔道。
陈知昱回到陈家就开始想办法解决大宋百姓吃饱穿暖的问题。
回忆着后现代人们对于饱的解决办法有两种,第一就是一年两熟和一年三熟的水稻,按照目前来说,杂交水稻是不可能的,只能是通过地域来解决这个办法。
陈知昱拿着大宋的地图研究了起来,按照他的记忆,江苏南部即江宁府一带,以及福州、泉州、潮州、循州、广州、梧州等六州都是可以一年两熟的。一年三熟的自西南的宜州起往西到羁縻州,往南到琼州都是一年三熟的。
可是应该怎么做才能让人会这些呢,这个问题陈知昱考虑了很久都没有很好的办法,最后想到了一个人,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的陆琦,陈知昱认为术业有专攻,作为大宋的粮食大王陆琦可能会有办法。
解决饱的第二种办法就是养猪,后世不都说要想富,先修路,少生孩子多养猪吗,但是养猪可就讲究了,还好陈知昱前世在爷爷那边看了不少书,医书中自然有猪的养法,不单单是猪的,鸡鸭鹅都有。
而解决温的方法,陈知昱认为最好的方法就是棉花,后世很多人认为棉花是从印度进入中国的,其实还真不是,关于记载,我们最早能找到的记载是在《尚书》里,在《尚书·夏书·禹贡》里写那些东南沿海各地上贡的物品时是这样说的:‘鸟夷卉服。厥篚织贝,厥包桔柚,锡贡。沿于江、海,达于淮、泗。’意思就是说东南沿海各岛的人穿着草编衣服,把贝锦放在筐子里,把橘柚包起来作为贡品。贡品沿着长江、黄海到达淮河、泗水。
贝锦其实指的就是木棉花织成的布,只不过在那个时候还没有棉这个字,多以锦写。
而此时宋朝出现的也是木棉花,而不是草生棉。不过陈知昱是知道大宋肯定有草生棉的了。木生棉其实产量也不错,不过培育麻烦,时间也长,远远比不上草生棉,而他的要做的就是找到草生棉,唐宋爱花,所以大有人收集了各种花以及花的种子。
将棉花的草本样子画了出来,第二天他就交代人去各大花市以及商人手里寻找这种花。
接下来的日子,陈知昱每天除了和十二人训练之外就是写书,写各种家畜家禽的培养方法,重点是猪,因为猪还要阉割,而长安新村也弄起了一个猪圈,一个鸡圈。
机构政事堂,成为了处理政务的最高行政机关。中书门下的老大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也就是此时事实上的宰相,为了分散宰相的权力,又设置了参知政事,也就是副宰相,统称为宰执。
此时大宋朝中陈执中拜同平章事陈执中任昭文馆大学士,刘沆拜同平章事任集贤殿大学士。程戡出任参知政事、枢密副使,位列执政。
“胜之,这几天那些陇右的灾民估计就到汴京了。这可不是一个好消息。”陈执中本以为有个好年过,没想到有消息传来,陇右那边情况并不好,据地方报还有灾民往汴梁城来。
“是啊,某以为当在城外设置安置点,陈相,要不让三司去处理这个事吧。”胜之是程戡的字,程戡以字行。作为首相可以喊次相的字,而次相只能喊首相官职,除非关系特别好。
“可,如此便下令...”陈执中没说完,就被下面人就送来了长安的急报打断。
“报,长安急奏!”
陈执中接急奏看了起来,越看越开心,此时的他已经没有刚才的那种忧心忡忡了。
“陈相,何事让你欢喜啊?”程戡看到陈执中脸色喜色问道。
“胜之,好事,大好事,你自己看看。”说着把奏表给他递了过去。
宋朝延隋唐多以表和状上书,另增劄子又称札子是大臣上殿奏事前简单的呈递文种。一般情况下,大臣日用的话是劄子居多,而各地汇集过来的奏章则会正规一些以表呈。
程戡拿过奏章看了起来。
‘臣长安县尉李周,前段时间有灾民过境,于是就让人去打听,得知是陇右灾民欲前往京都,作为朝廷命官,食君之禄,分君之忧。于是让人开仓救灾,本意是给予灾民足够的路粮,好让他们抵达京都。
地方官员当有责任照顾好任何大宋百姓,于是臣苦思良计想安置灾民,在焦头烂额之时,康肃公之孙陈知昱寻到,道陈家大娘子宅心仁厚,菩萨心肠,姐弟两献良计与某言可学范文正以工赈灾,范文正于杭州时,两浙饥荒。文正公召集各佛寺言:‘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后又命令当地官府翻新仓库吏舍,日役千夫。通过以工代赈帮助灾民度过了灾荒。那年两浙地区唯有杭州没有出现流民。
臣亦认为此法大妙,苦于长安寺佛不多,陈知昱再次献计,文正公可用寺佛,长安商业繁荣可用商替佛。长安城西有荒地千余亩,作市价卖与商人,商人雇用灾民在此开荒建村作坊,经十日,起新村,建立起了二十八巷房子,每两巷配一水井,每巷三排,每排十间,每五间配备一个茅厕、厨房和洗浴间。
此时陇右六千灾民已生活安定,丰衣足食,臣以为此事陈家姐弟当有大功。另臣以为,此后若有例,可考虑以此以工代赈行事。’
“好,此事李周有大功,陈康肃之孙大才。”虽然奏章是古文写的,程戡看在眼里自动将其翻译成了现代文:“陈相,刘相,此事当报于官家知道。”
“善!”刘沆也应道。
随后两人就去见了宋仁宗,仁宗也是大为高兴,随即说了李周可为县令,随即想让陈知昱进京表功,细说以工赈灾之事。陈执中劝阻了仁宗,认为马上过年了,可以过年之后再说。
第二天灾民解决的事就在朝堂上说了出来,而且仁宗还在朝堂上夸了陈知昱,原话是:“陈康肃之孙可为楷模。”
陈知昱的名字终于在官场上第一次传开了。
京城陈家此时也热闹了,毕竟有着两朝宰相及一员大将作为家底,主家多多少少还有许多在为官的人。于是陈家的老人商量了一下,觉得陈知昱姐弟两可以回主家,于是由陈家的族叔写了封信让人年后给陈知昱他们送过去。
京城热闹可没那么快传到长安,安排完家里的事情,当天下午陈知昱和陈乔儿又来到了新村溜达。
“小郎君好,大娘子安好!”一路走来,但凡有遇到新村村民,大伙都会停下手中的工作热情的和陈知昱姐弟两打着招呼。
“昱哥,那边的小女孩好可怜。”陈乔儿指着不远处,一个穿的很破烂的小女孩说到,说完就走了过去,把自己身上的大衣披在了小女孩身上。
“这是那家的女儿,怎么会穿的这般破烂和单薄。”陈知昱不悦的问着新村的管事,说完也把自己的外套脱下来给了自家姐姐披上。
身边的罗晋要将自己的外套脱给陈知昱被拒绝了。
“回小郎君,应该是铁牛家的,估计是大人都去工作了,小女孩在家里呆不住就跑了出来。”新村的管事说到。
“罗晋,统计下新村有多少老人幼小,统计好后,让管家去采购厚一点的服袄送来一人一件。”
“是,小郎君。”
看着新村的百姓没能穿暖,陈知昱心中五味杂然,呆呆的望着远处正在修作坊的人想着若不是此次的以工代赈,这些人不知道走到汴梁去得死多少。
“这只是千万灾民里的九牛一毛啊!我该如何救这些百姓,衣食住行,衣食当先,如何能解决衣食的问题呢?”陈知昱囔囔道。
陈知昱回到陈家就开始想办法解决大宋百姓吃饱穿暖的问题。
回忆着后现代人们对于饱的解决办法有两种,第一就是一年两熟和一年三熟的水稻,按照目前来说,杂交水稻是不可能的,只能是通过地域来解决这个办法。
陈知昱拿着大宋的地图研究了起来,按照他的记忆,江苏南部即江宁府一带,以及福州、泉州、潮州、循州、广州、梧州等六州都是可以一年两熟的。一年三熟的自西南的宜州起往西到羁縻州,往南到琼州都是一年三熟的。
可是应该怎么做才能让人会这些呢,这个问题陈知昱考虑了很久都没有很好的办法,最后想到了一个人,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的陆琦,陈知昱认为术业有专攻,作为大宋的粮食大王陆琦可能会有办法。
解决饱的第二种办法就是养猪,后世不都说要想富,先修路,少生孩子多养猪吗,但是养猪可就讲究了,还好陈知昱前世在爷爷那边看了不少书,医书中自然有猪的养法,不单单是猪的,鸡鸭鹅都有。
而解决温的方法,陈知昱认为最好的方法就是棉花,后世很多人认为棉花是从印度进入中国的,其实还真不是,关于记载,我们最早能找到的记载是在《尚书》里,在《尚书·夏书·禹贡》里写那些东南沿海各地上贡的物品时是这样说的:‘鸟夷卉服。厥篚织贝,厥包桔柚,锡贡。沿于江、海,达于淮、泗。’意思就是说东南沿海各岛的人穿着草编衣服,把贝锦放在筐子里,把橘柚包起来作为贡品。贡品沿着长江、黄海到达淮河、泗水。
贝锦其实指的就是木棉花织成的布,只不过在那个时候还没有棉这个字,多以锦写。
而此时宋朝出现的也是木棉花,而不是草生棉。不过陈知昱是知道大宋肯定有草生棉的了。木生棉其实产量也不错,不过培育麻烦,时间也长,远远比不上草生棉,而他的要做的就是找到草生棉,唐宋爱花,所以大有人收集了各种花以及花的种子。
将棉花的草本样子画了出来,第二天他就交代人去各大花市以及商人手里寻找这种花。
接下来的日子,陈知昱每天除了和十二人训练之外就是写书,写各种家畜家禽的培养方法,重点是猪,因为猪还要阉割,而长安新村也弄起了一个猪圈,一个鸡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