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www.qishuwu.cc,[综]我在故宫装喵的日子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曹军此番班师回营后, 按计划, 短时间内应当是不会再出兵了,
一来他们吸收了袁绍的冀州兵, 又吸收了西凉兵的部分精锐, 需要消化一下。二来连开两场大型战役之后, 当地的生态也需要恢复平稳, 民众在此时此刻不愿意再看到第三场战争。
而从兖州和豫州的角度来说, 作为曹操军粮的大规模的提供方,在后期他们的粮食已经不足以提供这一支愈发庞大的大型军队了,为此他们不得不在徐州以及南面的扬州开办加工厂,在粮食成本更为低廉的南方采买农田,将其制成半成品之后一并送回豫州,再由豫州作为中转点,运往西方,
能够进展得如此顺利, 还是多亏了扬州刺史陈温的好说话, 以及这一年,终于摆脱了前两年的干旱相对风雨皆顺, 作为水稻产粮区的扬州才能拨出部分粮米。但尽管如此, 兖州也不是没有付出代价的, 兖州工房派出了一支水利设施建设队前去了南方进行了指导作业, 以帮助友好城市建立适合于他们使用的水利网络。
无论怎么说,尽管曹营的确是收缴来了一部分的战利品,但是其存货也大致全数清空, 如果曹操想要再开第三场战役的话,那么兖州和豫州的人民将无法在保证如今的生活质量。
如今兖州、豫州能够保证大致平稳,主要还是因为曹军目前处于自给自足的状态,对于民众唯一的变化就是主帅有可能要出去,心里有些担心参军的家人,已经进场会看到报令的官员吹着口哨在道路上跑来跑去而已。
民众面对战争最慌张的就是缺粮,军队缺粮就会自民间征收,这才是动-乱的根本,只要能够保证百姓的粮食,他们对战争的关心还比不上关心曹营居然有多了几头骡子这类稀罕事。
另外值得大书特书的是,当年曹操到达东郡之后,租借给难民的田地陆续已经到了五年,按照之前定下的契来说,这一份田地的使用权将全数交给当时的难民,这也意味着曹营的收入即将少了一大截。
虽然当时定契的时候,大家都没有想到五年后的现在竟然会是战时,曹营军粮正在短缺的时候,但是这份契必须要验,哪怕之后需要向民众买粮,也必须要验。
人无信则不立,对于曾经在图书馆挂上这一句话的曹军来说,他们自然不能自打嘴脸。第一批移交所有权的契书由官府下发到每一户,并且告知了他们新的粮税税率,同时,这一批曾经为难民的农人,亦能够正式在兖州落户。
不知不觉已经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实在是一件好事,只是曹操的军队的确是需要时间来做一下沉淀了,他们需要整理一下之前的战利品,并且制定下一个五年计划。
至于失去了一部分田这件事情,夏安然倒是不太担心,因为就他记忆所及,接下来几年应该相对并没有发生什么大灾难,他们最新得到了冀州和凉州的大片土地,其中,冀州因为就在黄河以北,在大局还未定的时候就已经有南边的农人渡河种田了。
在兖州的劳动工具的帮助下,以及大量的劳动人口北迁的情况下,冀州的荒地已经被开垦出一部分,不利于耕耘的地方也被种了蔬菜或是牧草。
至于西边看四毫无用处的西凉地带……
夏安然可完全不觉得,那是一个苦寒之处。
在未来,那里有世界第一军马场的山丹军马场,这个军马场正是由西汉的骠骑将军霍去病所建立,其培育出的山丹马名满天下。
在唐代,依托于河西走廊的贸易往来,以及灌溉措施的普及,当时的西凉地区的产粮占了全国的1/3,大部分的粮食除了供给给当地的驻军以外,甚至还可以内销。
虽然在东汉末年,如今正处于小冰河时期,除了气温降低之外,不可避免的会产生水资源匮乏的问题。但作为黄河长江源头的西南地区,依托于高原气候的影响以及山峦遮蔽,按夏安然的估计那一块区域并不会遭遇到过大的影响。
相反,小冰河时期带来的干旱,反而会更多的影响平原地区,因为此处没有山峰遮挡,平原地区在平日里风雨来去无阻,但是在灾难,就只会成为一朵任由自然气候肆虐的柔弱小草了。
同时,最麻烦的是,因为野外缺少粮食,会使得啮齿类动物不得不为了追逐粮食跑入人类聚集的的地方。
啮齿类动物会携带多种病菌,传播大型疫病,除了曾令欧洲几乎死绝的黑死病以外,还有流行性出血热以及狂犬病。而同时,它们身上的寄生虫会将这些病菌传播到人的身上。以引发大疫。
这也是夏安然接下来准备防治的重点。
也就是说这次曹操拿回来的是一个潜力股,而且是一个百分之百会发财的潜力股,只是唯一的缺点就是西凉地区和兖州地区几乎占了一个中国的最东面和最西面,如果要由曹操来管理这块地方的话,政令的来回起码要1到2个月,但若要有当地的民族自治的话,又难以确保他们能够将兖州这边所发明出的科技技术在西凉的荒漠上成功点燃。
如果能够派遣一个,对当地足够了解,又在兖州学习过一段时间,最好还是能稍有名望的人前去西凉驻守,那就最好了,
在一场官方会议上,夏安然这么说,不知道为什么,他刚刚说完,在场的诸人的视线都若有若无的飘了过来在他身上看看,然后又齐齐已到了座席的末端,夏安然眨了眨眼睛,顺着大家的视线看了过去。
啊!
出生于西凉,在兖州呆过一段时间,做事稳妥不冒进,于当地要有名望,他的每一句居然都指向了一个人,正是贾诩。
贾诩,甘肃人。
曾辅佐过董卓,后又辅佐过西凉军阀李榷军,现在是整个西凉地区出生,文官中官衔最高的人,而且他挂职于汉室朝廷,在曹操这里只是一个打零工的形式出现。
在西凉老百姓眼里,无论是资历、出身、身份,他都是毋庸置疑的适合。
而且,如果顺利的话,就意味着贾诩此人将平步青云。
无论最后下下来的官职是凉州刺史还是凉州牧,对于贾诩如今的官职都将是一个质的飞跃。
对于小皇帝来说,曹操向他推荐一个官员,现在的小皇帝并不会拒绝这一个小小的要求,所以现在唯一的问题就在于,贾诩本人怎么想。
贾诩本人怎么想,这个问题只有他自己知道,场内一时陷入了寂静。
贾文和垂眸看着面前的茶盏。他一时竟少有的生出了些许不知所措同踟躇之心。
事实上,当他接到了曹操西进这个消息的时候,内心便已复杂不已,纵然他早知这一个结果是迟早的,也知道曹操此举反而能够镇压于西凉地区绵延了许久的战火。
而且曹操擅民生,由他来治理,对于西凉百姓来说,并不会是一件坏事。
贾诩出生边陲之地,那里民风彪悍,说与做之间,都优先选择动手。
而他则是其中的异类,属于脑子比手动的快的类型。
在边陲之地,生命是第一需要保卫的,所以,他自我保护的意识极强,但凡稍有不对,只要危及生命,他就会选择保命为主,为了活下去没有什么是不能做的。
信仰?意念?志向?都得放在性命之后。
贾诩知道指导,现在所有人都在等着他的回答。
是否愿意去,凉州?是要继续做一个躲在暗处的谋士还是要去成为家乡的父母官,护一方水土太平?
答案早就在他心中。
贾诩自座位上站起,走至堂中,他冲着坐在主位的曹操拜下,久久不起。
他的这一举动,可以说正在曹操的预料之中,也包括他之后说的话。贾诩说“吾愿往。”
他低调了很多年。
洛阳为官的时候低调,在长安的时候低调,投奔了李榷之后依然低调。
他本可以继续装傻下去,并没有那么早暴露自己的必要。
那么是什么造成了他的改变呢?因为他看到了兖州的水利设施,他从这些水利设施里面看到了,在他的家乡使用的可能性。
就为了这一份可能性,他主动展示了自己。
他想要成为曹操信任的人,因为他觉得曹操的治理之下那些郡县会变得越来越富强。他是一个聪明人,对于一个身处东南平原地区的诸侯来说,一个地处西北的马场,是他们所不能抵挡的诱惑。
哪怕仅仅为了这一个马场,就已经足够吸引的曹操向凉州伸出手了。
即便没有如今夏安然的建议,他也有可能会想办法择取一能干之吏,为凉州治。贾诩不会给自己面上贴金,说他的所作所为均是为了家乡,但他也的确会在与家乡有利的地方为之作谋划,而同时作为一个聪明人,他从夏安然的只字片语中,感受到了西凉的前景对于曹操军阀的重要性,小陛下还没有亲政之前,这一部分获取的利益,都将落在了曹操手中。哪怕仅仅是为了这个,贾诩就能在曹操所能接受的范围内,尽可能的为自己谋取福利,譬如要一个帮手。
如他所料的,对于他这一个小小的要求,曹操并未拒绝。
坐在主位上的曹孟德饶有兴趣的看着贾诩,并且询问他想要谁来帮他。贾诩的目光自堂中的几位谋才身上划过,他颇有些遗憾的看了夏安然一眼。
他当然最想要这一个,但是他知道曹操不会允许,以贾诩对曹营的了解,夏景熙在曹营的中谋士中的重要性可能是能够排到前三。不为别的,就为他那一手生财之道,还有对于民生之志的擅长。
说一句稍稍夸张一些的话,如若不是曹孟德刚刚进入东郡之时便以农田水利为切入口,他的路会比现在困难许多。
甚至在他看来,曹孟德能够如此轻松的驰骋在外,全无顾忌,夏景熙和荀文若之功居于首位。
也因此,他心中很清楚,他是要不来这一个金娃娃的。贾诩恋恋不舍的眼光让夏安然被惊出了一头冷汗。他总觉得自己被毒士惦记上了,不知道原因的夏安然此时此刻只想伸出尔康手试图去解释一下。
我真的没有针对毒士挖坑呀!
这不是他的本意!
明明就是命运的愚弄嗷!
不知道夏安然完全曲解他的意思的贾诩慢悠悠的看向了另一个人,此人坐于他的次席,正是这次曹操的战利品之一。
在曹操清扫战场的时候,于袁绍的监狱之中发出现的属于袁绍的谋士田丰。
此人智谋百出,只是却不讨袁公路的喜欢,因为性格实在太过刚烈,但是这一点在贾诩看来这是他所需要的。贾诩多年以来端了一张和善老实的面皮,时间久了都能让人忘记他出身于西凉这个凶悍之地了,而且这张皮挂了久了,连贾诩偶然自己也会忘记.
若为谋士,则也无大碍,但是若为一地长官,这样便显得太过于软弱了,所以他需要一个聪明又有魄力的,能够与他共唱一出黑白脸双簧。
刚刚加入曹操帐下的田丰,万万没有想到自己会就这么被派去了西凉,他的前同僚,一同被曹操带回的沮授同情的看了他一眼,然后默默得往软垫里头又缩了一下,减小了自己的存在感,他自己安静得坐在自己的席位之上,平静无波得饮下了一盏茶。
贾诩的任职没有引起太多的波澜,毕竟西凉之地在那里虽能称作是一个土皇帝,但是大部分民众还是会选择留在更为富庶的中原腹地。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次贾诩所带走的除了曹操派给他的亲兵之外,还有若干学社的学子。
贾诩是亲自跑到昌邑学校门口招募的,差点没有把不知情的水镜先生给气坏,倒是夏安然表示这没什么关系,就当做是一次课外实训好了。
尤其是,高年级的学子即将毕业,留在这里曹营能够提供的机会毕竟不多,现如今除了冀州能够有稍许岗位空缺以外,别的岗位基本已经饱和。
学子们能够学的都已经学会了,不出去试一试、走一走,又怎能知道自己还缺了些什么呢?
最后通过自愿报名,还有导师选拔,跟随着贾诩前往凉州的一共有八位学生,而最后这八位学生都没有回来。
他们就像一棵棵小白杨一样,扎根在了偏远的西凉荒漠里面,用自己的努力在凉州建立出了一个又一个的农业地带,甚至于除了他们每年回家乡探亲的时候,这些个荣誉学长还会帮着新东家来挖自己的学弟,下手可以说毫不留情。
而受他们的影响,渐渐得,不仅仅是兖州的学校,其余州府的学校每年到了毕业季的时候,都会有官府亲自过来,择选人才。
不过兖州的学校因为其教育方式的优越性,学生质量最为优等,几乎每一年毕业的学子都能完全找到自己的工作,就业率为100%。
但也同样因为这样,为了不砸掉学校的招牌,入门的测试以及之后的升学考试、回家作业难度逐渐转向了变态级别,由于东汉招募的特殊性质,这些学子所步入的岗位基本都是普通小吏,他们的升迁之路相较于举荐制的官吏要略微坎坷一些,都是从小吏一级一级升上去的。但是也因为如此,他们扎根于基层之中,知晓民间疾苦,也明白策略对于百姓的影响。
久而久之,对于上峰们来说,会渐渐发现这些学子官比起举荐官要更好用,他们会更优先提拔学子官吏。哪怕是举荐制上位的上峰,若非为了提拔老乡,也会选择使用学子吏。
在科考之还没有出现的时候,这一种方法就已经无意识的打破了世家对于人才的垄断。
面对这样的一种巧合夏安然只能无辜的表示,我真的什么都不知道呀。
硬要说来,这其实不是一种因缘际会,只能说是必然的结局。
正如前文所说过的一样,越是富庶的地区,行政区划划得越小。因为他们的管理任务会比贫困地区更多且方方面面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而西凉地区地域极广,但管理配备数量却很少。
等到若干年以后,渐渐在贾诩的治理之下,凉州当地的经济有了起色,他便上本请求将凉州的郡县能够划得更细一些,郡县的增加,自然也导致了基础官员配备的增加,从而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
而随着后来凉州的畜牧业、种植业,渐渐步入了正轨,他所能提供的岗位也就越来越多。
同理等到兴平十五年天下大定的时候,大汉的官僚体系比之灵帝在位的时候硬生生的多了1/3,而这1/3并不是恶性的臃肿,而是官员们实在忙不过来,多番请求之下给予的多余名额。
但哪怕如此,尚且有部分官员哭喊着表示真的忙不过来呀,最后他们只能自己发工资寻找秘书... -->>
曹军此番班师回营后, 按计划, 短时间内应当是不会再出兵了,
一来他们吸收了袁绍的冀州兵, 又吸收了西凉兵的部分精锐, 需要消化一下。二来连开两场大型战役之后, 当地的生态也需要恢复平稳, 民众在此时此刻不愿意再看到第三场战争。
而从兖州和豫州的角度来说, 作为曹操军粮的大规模的提供方,在后期他们的粮食已经不足以提供这一支愈发庞大的大型军队了,为此他们不得不在徐州以及南面的扬州开办加工厂,在粮食成本更为低廉的南方采买农田,将其制成半成品之后一并送回豫州,再由豫州作为中转点,运往西方,
能够进展得如此顺利, 还是多亏了扬州刺史陈温的好说话, 以及这一年,终于摆脱了前两年的干旱相对风雨皆顺, 作为水稻产粮区的扬州才能拨出部分粮米。但尽管如此, 兖州也不是没有付出代价的, 兖州工房派出了一支水利设施建设队前去了南方进行了指导作业, 以帮助友好城市建立适合于他们使用的水利网络。
无论怎么说,尽管曹营的确是收缴来了一部分的战利品,但是其存货也大致全数清空, 如果曹操想要再开第三场战役的话,那么兖州和豫州的人民将无法在保证如今的生活质量。
如今兖州、豫州能够保证大致平稳,主要还是因为曹军目前处于自给自足的状态,对于民众唯一的变化就是主帅有可能要出去,心里有些担心参军的家人,已经进场会看到报令的官员吹着口哨在道路上跑来跑去而已。
民众面对战争最慌张的就是缺粮,军队缺粮就会自民间征收,这才是动-乱的根本,只要能够保证百姓的粮食,他们对战争的关心还比不上关心曹营居然有多了几头骡子这类稀罕事。
另外值得大书特书的是,当年曹操到达东郡之后,租借给难民的田地陆续已经到了五年,按照之前定下的契来说,这一份田地的使用权将全数交给当时的难民,这也意味着曹营的收入即将少了一大截。
虽然当时定契的时候,大家都没有想到五年后的现在竟然会是战时,曹营军粮正在短缺的时候,但是这份契必须要验,哪怕之后需要向民众买粮,也必须要验。
人无信则不立,对于曾经在图书馆挂上这一句话的曹军来说,他们自然不能自打嘴脸。第一批移交所有权的契书由官府下发到每一户,并且告知了他们新的粮税税率,同时,这一批曾经为难民的农人,亦能够正式在兖州落户。
不知不觉已经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实在是一件好事,只是曹操的军队的确是需要时间来做一下沉淀了,他们需要整理一下之前的战利品,并且制定下一个五年计划。
至于失去了一部分田这件事情,夏安然倒是不太担心,因为就他记忆所及,接下来几年应该相对并没有发生什么大灾难,他们最新得到了冀州和凉州的大片土地,其中,冀州因为就在黄河以北,在大局还未定的时候就已经有南边的农人渡河种田了。
在兖州的劳动工具的帮助下,以及大量的劳动人口北迁的情况下,冀州的荒地已经被开垦出一部分,不利于耕耘的地方也被种了蔬菜或是牧草。
至于西边看四毫无用处的西凉地带……
夏安然可完全不觉得,那是一个苦寒之处。
在未来,那里有世界第一军马场的山丹军马场,这个军马场正是由西汉的骠骑将军霍去病所建立,其培育出的山丹马名满天下。
在唐代,依托于河西走廊的贸易往来,以及灌溉措施的普及,当时的西凉地区的产粮占了全国的1/3,大部分的粮食除了供给给当地的驻军以外,甚至还可以内销。
虽然在东汉末年,如今正处于小冰河时期,除了气温降低之外,不可避免的会产生水资源匮乏的问题。但作为黄河长江源头的西南地区,依托于高原气候的影响以及山峦遮蔽,按夏安然的估计那一块区域并不会遭遇到过大的影响。
相反,小冰河时期带来的干旱,反而会更多的影响平原地区,因为此处没有山峰遮挡,平原地区在平日里风雨来去无阻,但是在灾难,就只会成为一朵任由自然气候肆虐的柔弱小草了。
同时,最麻烦的是,因为野外缺少粮食,会使得啮齿类动物不得不为了追逐粮食跑入人类聚集的的地方。
啮齿类动物会携带多种病菌,传播大型疫病,除了曾令欧洲几乎死绝的黑死病以外,还有流行性出血热以及狂犬病。而同时,它们身上的寄生虫会将这些病菌传播到人的身上。以引发大疫。
这也是夏安然接下来准备防治的重点。
也就是说这次曹操拿回来的是一个潜力股,而且是一个百分之百会发财的潜力股,只是唯一的缺点就是西凉地区和兖州地区几乎占了一个中国的最东面和最西面,如果要由曹操来管理这块地方的话,政令的来回起码要1到2个月,但若要有当地的民族自治的话,又难以确保他们能够将兖州这边所发明出的科技技术在西凉的荒漠上成功点燃。
如果能够派遣一个,对当地足够了解,又在兖州学习过一段时间,最好还是能稍有名望的人前去西凉驻守,那就最好了,
在一场官方会议上,夏安然这么说,不知道为什么,他刚刚说完,在场的诸人的视线都若有若无的飘了过来在他身上看看,然后又齐齐已到了座席的末端,夏安然眨了眨眼睛,顺着大家的视线看了过去。
啊!
出生于西凉,在兖州呆过一段时间,做事稳妥不冒进,于当地要有名望,他的每一句居然都指向了一个人,正是贾诩。
贾诩,甘肃人。
曾辅佐过董卓,后又辅佐过西凉军阀李榷军,现在是整个西凉地区出生,文官中官衔最高的人,而且他挂职于汉室朝廷,在曹操这里只是一个打零工的形式出现。
在西凉老百姓眼里,无论是资历、出身、身份,他都是毋庸置疑的适合。
而且,如果顺利的话,就意味着贾诩此人将平步青云。
无论最后下下来的官职是凉州刺史还是凉州牧,对于贾诩如今的官职都将是一个质的飞跃。
对于小皇帝来说,曹操向他推荐一个官员,现在的小皇帝并不会拒绝这一个小小的要求,所以现在唯一的问题就在于,贾诩本人怎么想。
贾诩本人怎么想,这个问题只有他自己知道,场内一时陷入了寂静。
贾文和垂眸看着面前的茶盏。他一时竟少有的生出了些许不知所措同踟躇之心。
事实上,当他接到了曹操西进这个消息的时候,内心便已复杂不已,纵然他早知这一个结果是迟早的,也知道曹操此举反而能够镇压于西凉地区绵延了许久的战火。
而且曹操擅民生,由他来治理,对于西凉百姓来说,并不会是一件坏事。
贾诩出生边陲之地,那里民风彪悍,说与做之间,都优先选择动手。
而他则是其中的异类,属于脑子比手动的快的类型。
在边陲之地,生命是第一需要保卫的,所以,他自我保护的意识极强,但凡稍有不对,只要危及生命,他就会选择保命为主,为了活下去没有什么是不能做的。
信仰?意念?志向?都得放在性命之后。
贾诩知道指导,现在所有人都在等着他的回答。
是否愿意去,凉州?是要继续做一个躲在暗处的谋士还是要去成为家乡的父母官,护一方水土太平?
答案早就在他心中。
贾诩自座位上站起,走至堂中,他冲着坐在主位的曹操拜下,久久不起。
他的这一举动,可以说正在曹操的预料之中,也包括他之后说的话。贾诩说“吾愿往。”
他低调了很多年。
洛阳为官的时候低调,在长安的时候低调,投奔了李榷之后依然低调。
他本可以继续装傻下去,并没有那么早暴露自己的必要。
那么是什么造成了他的改变呢?因为他看到了兖州的水利设施,他从这些水利设施里面看到了,在他的家乡使用的可能性。
就为了这一份可能性,他主动展示了自己。
他想要成为曹操信任的人,因为他觉得曹操的治理之下那些郡县会变得越来越富强。他是一个聪明人,对于一个身处东南平原地区的诸侯来说,一个地处西北的马场,是他们所不能抵挡的诱惑。
哪怕仅仅为了这一个马场,就已经足够吸引的曹操向凉州伸出手了。
即便没有如今夏安然的建议,他也有可能会想办法择取一能干之吏,为凉州治。贾诩不会给自己面上贴金,说他的所作所为均是为了家乡,但他也的确会在与家乡有利的地方为之作谋划,而同时作为一个聪明人,他从夏安然的只字片语中,感受到了西凉的前景对于曹操军阀的重要性,小陛下还没有亲政之前,这一部分获取的利益,都将落在了曹操手中。哪怕仅仅是为了这个,贾诩就能在曹操所能接受的范围内,尽可能的为自己谋取福利,譬如要一个帮手。
如他所料的,对于他这一个小小的要求,曹操并未拒绝。
坐在主位上的曹孟德饶有兴趣的看着贾诩,并且询问他想要谁来帮他。贾诩的目光自堂中的几位谋才身上划过,他颇有些遗憾的看了夏安然一眼。
他当然最想要这一个,但是他知道曹操不会允许,以贾诩对曹营的了解,夏景熙在曹营的中谋士中的重要性可能是能够排到前三。不为别的,就为他那一手生财之道,还有对于民生之志的擅长。
说一句稍稍夸张一些的话,如若不是曹孟德刚刚进入东郡之时便以农田水利为切入口,他的路会比现在困难许多。
甚至在他看来,曹孟德能够如此轻松的驰骋在外,全无顾忌,夏景熙和荀文若之功居于首位。
也因此,他心中很清楚,他是要不来这一个金娃娃的。贾诩恋恋不舍的眼光让夏安然被惊出了一头冷汗。他总觉得自己被毒士惦记上了,不知道原因的夏安然此时此刻只想伸出尔康手试图去解释一下。
我真的没有针对毒士挖坑呀!
这不是他的本意!
明明就是命运的愚弄嗷!
不知道夏安然完全曲解他的意思的贾诩慢悠悠的看向了另一个人,此人坐于他的次席,正是这次曹操的战利品之一。
在曹操清扫战场的时候,于袁绍的监狱之中发出现的属于袁绍的谋士田丰。
此人智谋百出,只是却不讨袁公路的喜欢,因为性格实在太过刚烈,但是这一点在贾诩看来这是他所需要的。贾诩多年以来端了一张和善老实的面皮,时间久了都能让人忘记他出身于西凉这个凶悍之地了,而且这张皮挂了久了,连贾诩偶然自己也会忘记.
若为谋士,则也无大碍,但是若为一地长官,这样便显得太过于软弱了,所以他需要一个聪明又有魄力的,能够与他共唱一出黑白脸双簧。
刚刚加入曹操帐下的田丰,万万没有想到自己会就这么被派去了西凉,他的前同僚,一同被曹操带回的沮授同情的看了他一眼,然后默默得往软垫里头又缩了一下,减小了自己的存在感,他自己安静得坐在自己的席位之上,平静无波得饮下了一盏茶。
贾诩的任职没有引起太多的波澜,毕竟西凉之地在那里虽能称作是一个土皇帝,但是大部分民众还是会选择留在更为富庶的中原腹地。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次贾诩所带走的除了曹操派给他的亲兵之外,还有若干学社的学子。
贾诩是亲自跑到昌邑学校门口招募的,差点没有把不知情的水镜先生给气坏,倒是夏安然表示这没什么关系,就当做是一次课外实训好了。
尤其是,高年级的学子即将毕业,留在这里曹营能够提供的机会毕竟不多,现如今除了冀州能够有稍许岗位空缺以外,别的岗位基本已经饱和。
学子们能够学的都已经学会了,不出去试一试、走一走,又怎能知道自己还缺了些什么呢?
最后通过自愿报名,还有导师选拔,跟随着贾诩前往凉州的一共有八位学生,而最后这八位学生都没有回来。
他们就像一棵棵小白杨一样,扎根在了偏远的西凉荒漠里面,用自己的努力在凉州建立出了一个又一个的农业地带,甚至于除了他们每年回家乡探亲的时候,这些个荣誉学长还会帮着新东家来挖自己的学弟,下手可以说毫不留情。
而受他们的影响,渐渐得,不仅仅是兖州的学校,其余州府的学校每年到了毕业季的时候,都会有官府亲自过来,择选人才。
不过兖州的学校因为其教育方式的优越性,学生质量最为优等,几乎每一年毕业的学子都能完全找到自己的工作,就业率为100%。
但也同样因为这样,为了不砸掉学校的招牌,入门的测试以及之后的升学考试、回家作业难度逐渐转向了变态级别,由于东汉招募的特殊性质,这些学子所步入的岗位基本都是普通小吏,他们的升迁之路相较于举荐制的官吏要略微坎坷一些,都是从小吏一级一级升上去的。但是也因为如此,他们扎根于基层之中,知晓民间疾苦,也明白策略对于百姓的影响。
久而久之,对于上峰们来说,会渐渐发现这些学子官比起举荐官要更好用,他们会更优先提拔学子官吏。哪怕是举荐制上位的上峰,若非为了提拔老乡,也会选择使用学子吏。
在科考之还没有出现的时候,这一种方法就已经无意识的打破了世家对于人才的垄断。
面对这样的一种巧合夏安然只能无辜的表示,我真的什么都不知道呀。
硬要说来,这其实不是一种因缘际会,只能说是必然的结局。
正如前文所说过的一样,越是富庶的地区,行政区划划得越小。因为他们的管理任务会比贫困地区更多且方方面面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而西凉地区地域极广,但管理配备数量却很少。
等到若干年以后,渐渐在贾诩的治理之下,凉州当地的经济有了起色,他便上本请求将凉州的郡县能够划得更细一些,郡县的增加,自然也导致了基础官员配备的增加,从而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
而随着后来凉州的畜牧业、种植业,渐渐步入了正轨,他所能提供的岗位也就越来越多。
同理等到兴平十五年天下大定的时候,大汉的官僚体系比之灵帝在位的时候硬生生的多了1/3,而这1/3并不是恶性的臃肿,而是官员们实在忙不过来,多番请求之下给予的多余名额。
但哪怕如此,尚且有部分官员哭喊着表示真的忙不过来呀,最后他们只能自己发工资寻找秘书...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