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www.qishuwu.cc,双阙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我一惊:“陈使两月前才来过, 此番藉以何名?
齐央道:“仍是陈公遣来探视国君身体,且下月夫人之丧期年……”说到这里, 她顿住,冷冷一笑:“竟也好意思摆出夫人。”
我沉吟, 母亲的丧服期满后,另立继室的事便可以提上日程,陈国竟如此心急。
“长嫂,”想了会,我安慰道:“君父虽病弱,却清明仍在,他既有心授君位与兄长, 此事必慎重以待。”
齐央蹙起眉头, 道:“我也曾如此想过,只是,陈地数倍于杞,且有大姬之亲, 杞实不及也。若其联合宗伯, 国君退避,当真要立继室,如之奈何?我实不敢安心。”
我点头不语。
齐央说的我何尝未曾想到过。我也曾考虑过直接去问父亲,但反复地想还是放弃了。首先,父亲的态度尚不明了,做子女的在这种事上也没什么发言权,实在无法指望能产生什么影响。其次, 正如齐央所言,陈国势大,又是邻国,而且宗伯在这些事务上的分量极大,两者联合,父亲即便不情愿,也要顾及他们的压力。
不过办法倒也不是没有……我琢磨着,心思渐渐沉淀下来,拿定主意,即向齐央告别,快步地离开了。
回到宫室,我立即叫寺人调墨,自己在案前坐下,拿来两卷空牍,想了想,提笔疾书。写完之后,我浏览了一遍,将两卷分别封好,派人唤来使者。
我将旁边的寺人都遣开,将一卷牍书交给使者:“此书交与太子。”
使者应诺接过。
我又递去另一卷:“去宗周前,你先往卫国,将此书交与卫伯。”
使者面露讶色:“卫伯?”
“然。”我吩咐道:“此信甚紧要,你且速往。”
使者答应,受书退下。
手头的事情暂时完成了,我望向外面仍明亮的天光,长长地吐了口气。
交给q的信很短,只跟他通通消息;而给王孙牟的信里,我语气急切,把整件事简明扼要地叙述了一遍。
王孙牟是聪明人,这些话什么意思他一眼就会明白。
我的想法很简单。因为按礼法,既然是立继室,母亲随媵中的人才是最佳人选。
卫国是母亲的母国,无论势力或亲缘都是陈国无法比拟的,若卫国出面干涉,陈国便无可奈。现在母亲丧期未满,卫国不好先提什么,而陈国之所以这样急切,大概就是想抢在卫国有所动作之前……我起身走到堂前,望着萧瑟的庭院,秋风正紧,黄叶在树上舞动,吹得哗哗作响。
我不知道自己这么做是对是错。
说我谨慎也好顾忌也罢,或许因为母亲,我对父亲仍然难以敞开心胸。两个月来,我们的感情确实拉进了许多,父女两人的相处也不乏主动,却似乎总隔着一道沟,难以逾越……
麻头蓬乱,擦在简片上,发出的碎响。
我清理了几片简牍上的积尘,抬眼瞟瞟前面,父亲和益皆神情专注,仔细地将残简上的麻绳换作皮条,慢慢编起。我复又低下头去,室中静悄悄的,谁也没有说话,似乎将一切心思都收纳在了木竹碰撞的清脆声音之中。
一晃过去了三日,陈国使者以关心公子樵伤势为名,一直待在杞国。期间,不出意料,他与宗伯等人来往频繁,还见了几次陈妫。
不过据我所知,益却没怎么见过陈使。因为陈使到达的第二日,守藏史来跟父亲说藏室中积累了许多残简,想请父亲遣人帮他整理。父亲一听,表现得很感兴趣,此后,他每每空闲下来,必定要叫上益和我随他一起修补简牍。
忽然,我听到父亲低低地笑了起来。诧然望去,只见他将一片宽宽的木牍拿着,看了又看,递给我:“苫辜堑么宋铮俊
我接过来看。那牍片上画着一堆线条,有粗有细,歪歪扭扭,像是画,又更像是字。我惑然,这是什么?
“不记得了?”父亲看着我,脸上绽开笑容,缓缓地说:“当年你要习字,却不愿画沙盘,只日日来为父处摹牍。”
我恍然大悟,终于记起,这竟是当年我认字的杰作。那时,我觉得自己好歹也是受过十几年教育的人,怎么能真和白丁小儿一样拿沙盘练字?我不干,死活只要拿笔,用牍片练。母亲拗我不过,于是这藏室就成了我常来的地方。
这个时代的文字虽原始,字形字义也与后世差别很大,但有了以前知识的铺垫,我的习字速度还是算很快的,以至于母亲和父亲来检查时,常常吃惊不小。不过,我对书法的研究也始终有限得很,q就说过,我的字乍一看还不错,但仔细观察就会觉得线条怪怪的……
我端详着牍片,不禁莞尔。以前的情景似在眼前浮现,心中不由地升起一阵柔和:“许多年过去,不想竟还在。”
父亲笑了笑,道:“那时存下了许多废牍,你母亲却总不肯丢掉,如今还能翻出许多。”
我微笑,抬眼,看到益正在对面看着我,神色深沉不辨。我的视线没有停留,看向案上的散简,伸手将几支拢到面前,继续整理。
陈国使者逗留几日,终于离开了杞国。
这期间还正值母亲丧中,杞国的接待没什么内容,除了父亲的亲自接见以外,饭食朴素,更没有乐歌佐宴。不过陈国似乎并不以为意,听寺人说,使者带来的礼品中,有陈君吊唁母亲离世和为父亲身体祈福而作的鼎。
“却是亏难了陈公,”丘也私下里语带鄙夷地评论道:“陈当年不过以比邻之国送... -->>
我一惊:“陈使两月前才来过, 此番藉以何名?
齐央道:“仍是陈公遣来探视国君身体,且下月夫人之丧期年……”说到这里, 她顿住,冷冷一笑:“竟也好意思摆出夫人。”
我沉吟, 母亲的丧服期满后,另立继室的事便可以提上日程,陈国竟如此心急。
“长嫂,”想了会,我安慰道:“君父虽病弱,却清明仍在,他既有心授君位与兄长, 此事必慎重以待。”
齐央蹙起眉头, 道:“我也曾如此想过,只是,陈地数倍于杞,且有大姬之亲, 杞实不及也。若其联合宗伯, 国君退避,当真要立继室,如之奈何?我实不敢安心。”
我点头不语。
齐央说的我何尝未曾想到过。我也曾考虑过直接去问父亲,但反复地想还是放弃了。首先,父亲的态度尚不明了,做子女的在这种事上也没什么发言权,实在无法指望能产生什么影响。其次, 正如齐央所言,陈国势大,又是邻国,而且宗伯在这些事务上的分量极大,两者联合,父亲即便不情愿,也要顾及他们的压力。
不过办法倒也不是没有……我琢磨着,心思渐渐沉淀下来,拿定主意,即向齐央告别,快步地离开了。
回到宫室,我立即叫寺人调墨,自己在案前坐下,拿来两卷空牍,想了想,提笔疾书。写完之后,我浏览了一遍,将两卷分别封好,派人唤来使者。
我将旁边的寺人都遣开,将一卷牍书交给使者:“此书交与太子。”
使者应诺接过。
我又递去另一卷:“去宗周前,你先往卫国,将此书交与卫伯。”
使者面露讶色:“卫伯?”
“然。”我吩咐道:“此信甚紧要,你且速往。”
使者答应,受书退下。
手头的事情暂时完成了,我望向外面仍明亮的天光,长长地吐了口气。
交给q的信很短,只跟他通通消息;而给王孙牟的信里,我语气急切,把整件事简明扼要地叙述了一遍。
王孙牟是聪明人,这些话什么意思他一眼就会明白。
我的想法很简单。因为按礼法,既然是立继室,母亲随媵中的人才是最佳人选。
卫国是母亲的母国,无论势力或亲缘都是陈国无法比拟的,若卫国出面干涉,陈国便无可奈。现在母亲丧期未满,卫国不好先提什么,而陈国之所以这样急切,大概就是想抢在卫国有所动作之前……我起身走到堂前,望着萧瑟的庭院,秋风正紧,黄叶在树上舞动,吹得哗哗作响。
我不知道自己这么做是对是错。
说我谨慎也好顾忌也罢,或许因为母亲,我对父亲仍然难以敞开心胸。两个月来,我们的感情确实拉进了许多,父女两人的相处也不乏主动,却似乎总隔着一道沟,难以逾越……
麻头蓬乱,擦在简片上,发出的碎响。
我清理了几片简牍上的积尘,抬眼瞟瞟前面,父亲和益皆神情专注,仔细地将残简上的麻绳换作皮条,慢慢编起。我复又低下头去,室中静悄悄的,谁也没有说话,似乎将一切心思都收纳在了木竹碰撞的清脆声音之中。
一晃过去了三日,陈国使者以关心公子樵伤势为名,一直待在杞国。期间,不出意料,他与宗伯等人来往频繁,还见了几次陈妫。
不过据我所知,益却没怎么见过陈使。因为陈使到达的第二日,守藏史来跟父亲说藏室中积累了许多残简,想请父亲遣人帮他整理。父亲一听,表现得很感兴趣,此后,他每每空闲下来,必定要叫上益和我随他一起修补简牍。
忽然,我听到父亲低低地笑了起来。诧然望去,只见他将一片宽宽的木牍拿着,看了又看,递给我:“苫辜堑么宋铮俊
我接过来看。那牍片上画着一堆线条,有粗有细,歪歪扭扭,像是画,又更像是字。我惑然,这是什么?
“不记得了?”父亲看着我,脸上绽开笑容,缓缓地说:“当年你要习字,却不愿画沙盘,只日日来为父处摹牍。”
我恍然大悟,终于记起,这竟是当年我认字的杰作。那时,我觉得自己好歹也是受过十几年教育的人,怎么能真和白丁小儿一样拿沙盘练字?我不干,死活只要拿笔,用牍片练。母亲拗我不过,于是这藏室就成了我常来的地方。
这个时代的文字虽原始,字形字义也与后世差别很大,但有了以前知识的铺垫,我的习字速度还是算很快的,以至于母亲和父亲来检查时,常常吃惊不小。不过,我对书法的研究也始终有限得很,q就说过,我的字乍一看还不错,但仔细观察就会觉得线条怪怪的……
我端详着牍片,不禁莞尔。以前的情景似在眼前浮现,心中不由地升起一阵柔和:“许多年过去,不想竟还在。”
父亲笑了笑,道:“那时存下了许多废牍,你母亲却总不肯丢掉,如今还能翻出许多。”
我微笑,抬眼,看到益正在对面看着我,神色深沉不辨。我的视线没有停留,看向案上的散简,伸手将几支拢到面前,继续整理。
陈国使者逗留几日,终于离开了杞国。
这期间还正值母亲丧中,杞国的接待没什么内容,除了父亲的亲自接见以外,饭食朴素,更没有乐歌佐宴。不过陈国似乎并不以为意,听寺人说,使者带来的礼品中,有陈君吊唁母亲离世和为父亲身体祈福而作的鼎。
“却是亏难了陈公,”丘也私下里语带鄙夷地评论道:“陈当年不过以比邻之国送...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