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www.qishuwu.cc,重生明朝做暴君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凝聚力分两种。
一种是有形的凝聚力,通过制度来将无序变得有序,从而爆发出凝聚的力量,例如军队的军规。
一种是无形的凝聚力,即文化土壤里生长出来的信念。
不同的文化土壤生长的信念当然是不一样的。
例如西方,在文艺复兴后,进入商业社会,崇拜的是个人主义,而且随之衍化成了绝对个人主义,美其名曰民主自由。
中国呢?
中国的底层文化基因其实是宗族制度延伸而出的集体主义,当然,集体主义并不是说个人没有自由。
集体主义,牺牲小我成就大我,是烙印在民族血脉里的。
这是无形的凝聚力。
每当危难之际,必然众志成城。
而现在,大明不就是危难之际么?
要知道,新政虽然推行下去了,可依然还有许多人吃不饱饭啊!
陕西的灾情过去了吗?
没有!
而且西南还有奢安之乱,只不过这大明现在问题太多,崇祯只能抓大放小,一件一件来处理。
既然前五年的计划是解决吃饭的问题,自然要把主要精力都集中在这上面。
见众人脸上明显已经出现了一种叫“使命感”的微表情,崇祯继续道:“朕将天下百姓吃饭的事情,就交给诸位了。”
农学院的学生们一听,顿时更加激动了,连忙行大礼:“学生等必不负陛下所托。”
其实天下百姓吃饭的问题怎么可能只是在场的几十个农学院学生就能解决的呢?
但领导说话,得不断给下属成就感,这才是合格的领导啊!
崇祯又道:“魏清欢。”
一个面目清秀的少年出列,他穿着北京大学的校服,看起来简单干净,约莫***七岁的样子。
“学生在。”
“来自山西太原。”
“是的,学生是太原人。”
“工科第一。”
“学生不才,本以为自己掌握了不少,考完试进入学院,看了《物理小识》、《天工开物》这些书,才突然意识到自己以前掌握的非常浅显。”
他说的《物理小识》是王徵写的,里面叙述了关于光的色散、反射和折射,关于声音的发生、传播、反射、共鸣、隔音效应,关于比重、关于磁效应等诸多问题的记述和阐发。
这些都描述得非常出色。
王徵也是明末著名的科学院,他现在被崇祯派去陕西和史可法在执行新政呢,他负责的是水利局的事情。
不过他有不少著作,在北京大学建设的时候,这些书就被崇祯派人印刷了出来,放在北京大学图书馆里。
这里的学生想要看,都可以进去翻阅。
崇祯问道:“你为何会有这番感悟,是什么原因促成的?”
魏清欢道:“学生家里世代为工匠,学生小时候就跟随父亲一起学习手艺,学生知道有些东西该怎么做,但不知为何那样做,也可以说,明悟的不深,学生看了那些书之后,才彻底知晓。”
工匠在古代的地位其实很低,而且是世代相传。
例如后世的“施”这个姓,其实祖上就是工匠,一代代传下来的。
而魏清欢这样的工匠家庭,学的东西都是父亲的经验总结,但一个人的经历是有限的,即便几代人的总结,依然是有限的。
可能会更专,但不会更广,或者说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而像王徵这种明末的科学家,他们已经在研究物理原理了,虽然相对于后世比较浅,但已经入门了。
&nb... -->>
凝聚力分两种。
一种是有形的凝聚力,通过制度来将无序变得有序,从而爆发出凝聚的力量,例如军队的军规。
一种是无形的凝聚力,即文化土壤里生长出来的信念。
不同的文化土壤生长的信念当然是不一样的。
例如西方,在文艺复兴后,进入商业社会,崇拜的是个人主义,而且随之衍化成了绝对个人主义,美其名曰民主自由。
中国呢?
中国的底层文化基因其实是宗族制度延伸而出的集体主义,当然,集体主义并不是说个人没有自由。
集体主义,牺牲小我成就大我,是烙印在民族血脉里的。
这是无形的凝聚力。
每当危难之际,必然众志成城。
而现在,大明不就是危难之际么?
要知道,新政虽然推行下去了,可依然还有许多人吃不饱饭啊!
陕西的灾情过去了吗?
没有!
而且西南还有奢安之乱,只不过这大明现在问题太多,崇祯只能抓大放小,一件一件来处理。
既然前五年的计划是解决吃饭的问题,自然要把主要精力都集中在这上面。
见众人脸上明显已经出现了一种叫“使命感”的微表情,崇祯继续道:“朕将天下百姓吃饭的事情,就交给诸位了。”
农学院的学生们一听,顿时更加激动了,连忙行大礼:“学生等必不负陛下所托。”
其实天下百姓吃饭的问题怎么可能只是在场的几十个农学院学生就能解决的呢?
但领导说话,得不断给下属成就感,这才是合格的领导啊!
崇祯又道:“魏清欢。”
一个面目清秀的少年出列,他穿着北京大学的校服,看起来简单干净,约莫***七岁的样子。
“学生在。”
“来自山西太原。”
“是的,学生是太原人。”
“工科第一。”
“学生不才,本以为自己掌握了不少,考完试进入学院,看了《物理小识》、《天工开物》这些书,才突然意识到自己以前掌握的非常浅显。”
他说的《物理小识》是王徵写的,里面叙述了关于光的色散、反射和折射,关于声音的发生、传播、反射、共鸣、隔音效应,关于比重、关于磁效应等诸多问题的记述和阐发。
这些都描述得非常出色。
王徵也是明末著名的科学院,他现在被崇祯派去陕西和史可法在执行新政呢,他负责的是水利局的事情。
不过他有不少著作,在北京大学建设的时候,这些书就被崇祯派人印刷了出来,放在北京大学图书馆里。
这里的学生想要看,都可以进去翻阅。
崇祯问道:“你为何会有这番感悟,是什么原因促成的?”
魏清欢道:“学生家里世代为工匠,学生小时候就跟随父亲一起学习手艺,学生知道有些东西该怎么做,但不知为何那样做,也可以说,明悟的不深,学生看了那些书之后,才彻底知晓。”
工匠在古代的地位其实很低,而且是世代相传。
例如后世的“施”这个姓,其实祖上就是工匠,一代代传下来的。
而魏清欢这样的工匠家庭,学的东西都是父亲的经验总结,但一个人的经历是有限的,即便几代人的总结,依然是有限的。
可能会更专,但不会更广,或者说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而像王徵这种明末的科学家,他们已经在研究物理原理了,虽然相对于后世比较浅,但已经入门了。
&nb...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