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www.qishuwu.cc,网络文学新人指南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师也说了,文学院不培养作家。
我大学读的是法学,所以我真不知道文学院不培养作家,那培养什么?
我认为文学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光看看纸书,学学文艺理论就能把文学学好。
读书、创作、评论、编辑必然都在其中,不谈创作,那还叫什么文学院?
当然,我知道学界入场,面临的压力很大。政策的风险之前肯定有,我们在场的一位教授曾和我讲:他研究网文的时候,同事和他说,你研究网文有什么用啊,能发核心期刊,还是能评职称?
所以,得感谢现在还在研究网文的学界同仁,这些年大家都过的不容易。
另外,想当好一名研究者,首先得是一名合格的读者,网络文学的文本量很大,读一本几百万字的长篇,可能要花掉很多人几个月的时间。
但没有海量的文本阅读,又不和作者进行细致深入的交流,导致很多想研究网文的人不得其门而入,提到网文也是人云亦云,讲大面的现象多,看谁都知道的问题多,讲到点子上获得作者认可的少。
我们大多数想入场的学界研究者,并没有准备好,没有第一手资料,看书也只看纸质书,对网络阅读并不在行。
客观的困难一定很多,但我觉得,首先咱们态度得端正,不能以俯视的态度入场。我也不主张在没有做好准备的时候,就贸然开口“批评”。
我认识的一个网文作者,在听了山师大李掖平教授的讲课后,赞不绝口,因为李教授是真把网络文学当文学在研究,把网络作家当作家在看。
网文积累了十几年,并不是一个浅薄的东西,即便是最简单的现象,也有它形成的内部机制,有它的历史沿革。一上来就要探求本质,要直指人心,我觉得是不负责任。
不研究外在的东西,就很难理解网络文学的实质。
比如我们就拿最简单的作品“更新”来讲。网文为什么一章是2000字,3000字,网文的更新频率为什么选在中午和晚上的多,作者凌点更新是为什么?
这还只是表面的现象,没有深入到创作里面去,更不用谈如何评价了。
(囿于篇幅,创作的问题我在另一篇论文里《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写作》会提到,本篇不赘述)
读,写,编,评,最终还是会落到“评”上面。
网文的批评家应该怎么做,网络文学的精品如何挑选、如何推介,网络文学的历史地位如何评价,这些问题,都是学界要去解决的。我这里抛砖引玉,先谈谈我自己的看法。
我认为,我们评论界应主动承担网络文学发展的三大使命:
第一,为网文保驾护航。我们了解网络文学,但这并不足够,我们还应以专业的学识和严肃的态度,承担一部分与政府监管部门、行业协会、主流媒体沟通的职责。
第二,为网络文学评奖做准备。现在我们已经有不少网络文学的评奖活动,包括中国作协在推的网络文学榜,浙江举办的网络文学双年奖等。困难很多,我们专业的评论家数量不足,也缺少统一的评价标准。但我建议大家迎难而上,不要求大求全,先建立自己的评价规则,然后再求同存异,逐步形成共同的评价标准。
第三,要开始做“网文入史”的准备了。网文入史是必然的,但谁来写文学史,谁能进文学史,这两个问题得先解决。之前我在上海的网文高峰论坛里提了一次,刚从我听说社科院的陈定家老师和中南大学的欧阳教授都在做这方面的准备工作,苏州大学的汤哲声教授待会也要谈这个问题,我很高兴,没有什么比这更振奋人心的了。
从业界到学界,是网络文学主流化进程要爬的最后一座高峰,跨过去海阔天空,中国通俗文学的传统一脉相承,得以延续,跨不过去业界与学界就只能分道扬镳,各干各的,我想这对网络文学来说,必不是福。所以,诸位同仁,无论如何争吵,请为网文大业保持正常的沟通和交流,让两界四大群体能在我们建构的网络文学研究平台上和谐相处。
如此,功在千秋,善莫大焉。
本文作者为17K小说网创始人、网文大学常务副校长刘英。笔名血酬,著有《网络文学新人指南》《网络小说写作指南》等。
师也说了,文学院不培养作家。
我大学读的是法学,所以我真不知道文学院不培养作家,那培养什么?
我认为文学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光看看纸书,学学文艺理论就能把文学学好。
读书、创作、评论、编辑必然都在其中,不谈创作,那还叫什么文学院?
当然,我知道学界入场,面临的压力很大。政策的风险之前肯定有,我们在场的一位教授曾和我讲:他研究网文的时候,同事和他说,你研究网文有什么用啊,能发核心期刊,还是能评职称?
所以,得感谢现在还在研究网文的学界同仁,这些年大家都过的不容易。
另外,想当好一名研究者,首先得是一名合格的读者,网络文学的文本量很大,读一本几百万字的长篇,可能要花掉很多人几个月的时间。
但没有海量的文本阅读,又不和作者进行细致深入的交流,导致很多想研究网文的人不得其门而入,提到网文也是人云亦云,讲大面的现象多,看谁都知道的问题多,讲到点子上获得作者认可的少。
我们大多数想入场的学界研究者,并没有准备好,没有第一手资料,看书也只看纸质书,对网络阅读并不在行。
客观的困难一定很多,但我觉得,首先咱们态度得端正,不能以俯视的态度入场。我也不主张在没有做好准备的时候,就贸然开口“批评”。
我认识的一个网文作者,在听了山师大李掖平教授的讲课后,赞不绝口,因为李教授是真把网络文学当文学在研究,把网络作家当作家在看。
网文积累了十几年,并不是一个浅薄的东西,即便是最简单的现象,也有它形成的内部机制,有它的历史沿革。一上来就要探求本质,要直指人心,我觉得是不负责任。
不研究外在的东西,就很难理解网络文学的实质。
比如我们就拿最简单的作品“更新”来讲。网文为什么一章是2000字,3000字,网文的更新频率为什么选在中午和晚上的多,作者凌点更新是为什么?
这还只是表面的现象,没有深入到创作里面去,更不用谈如何评价了。
(囿于篇幅,创作的问题我在另一篇论文里《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写作》会提到,本篇不赘述)
读,写,编,评,最终还是会落到“评”上面。
网文的批评家应该怎么做,网络文学的精品如何挑选、如何推介,网络文学的历史地位如何评价,这些问题,都是学界要去解决的。我这里抛砖引玉,先谈谈我自己的看法。
我认为,我们评论界应主动承担网络文学发展的三大使命:
第一,为网文保驾护航。我们了解网络文学,但这并不足够,我们还应以专业的学识和严肃的态度,承担一部分与政府监管部门、行业协会、主流媒体沟通的职责。
第二,为网络文学评奖做准备。现在我们已经有不少网络文学的评奖活动,包括中国作协在推的网络文学榜,浙江举办的网络文学双年奖等。困难很多,我们专业的评论家数量不足,也缺少统一的评价标准。但我建议大家迎难而上,不要求大求全,先建立自己的评价规则,然后再求同存异,逐步形成共同的评价标准。
第三,要开始做“网文入史”的准备了。网文入史是必然的,但谁来写文学史,谁能进文学史,这两个问题得先解决。之前我在上海的网文高峰论坛里提了一次,刚从我听说社科院的陈定家老师和中南大学的欧阳教授都在做这方面的准备工作,苏州大学的汤哲声教授待会也要谈这个问题,我很高兴,没有什么比这更振奋人心的了。
从业界到学界,是网络文学主流化进程要爬的最后一座高峰,跨过去海阔天空,中国通俗文学的传统一脉相承,得以延续,跨不过去业界与学界就只能分道扬镳,各干各的,我想这对网络文学来说,必不是福。所以,诸位同仁,无论如何争吵,请为网文大业保持正常的沟通和交流,让两界四大群体能在我们建构的网络文学研究平台上和谐相处。
如此,功在千秋,善莫大焉。
本文作者为17K小说网创始人、网文大学常务副校长刘英。笔名血酬,著有《网络文学新人指南》《网络小说写作指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