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www.qishuwu.cc,碧空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但他真正想做的并非这种细枝末节的工作。老夫子自从进士及第之后,就立下壮志,希望能将古之圣贤言论中的精义融会贯通,将儒学发扬成一门真正包容天地万物之理的大道之学。但书越读越多,学问上的精进却越来越慢。那些诸子百家之间的差异且不去说他,圣人之言和孔夫子生平一对照,也有颇多矛盾之处。如果拿来和现实状况一比较,那就更是让人挠破头皮。
每当这时,王德山就无比羡慕那些门人弟子。他们可以一头扎进故纸堆里,用圣人的话自我洗脑,直到成为熟读经义却不通世事的儒生。但无论是从理想还是理智上说,王德山都没法做得那么彻底。他是相信儒家的正确性,这就像当初锤子党的党员们都相信锤子教的正确性。但彷徨在现实与理想之间,脚下的路偏偏还七弯八绕不知通向哪里,这让王德山十分苦闷。而且这还不能表现在脸上,否则必然被儒林所不齿。
当初费泗回京述职,老头子喝高了之后说什么“派大儒向漠北蛮夷宣扬教化,可化解干戈”,其实是说给在座其他人听的。只要有些头脑的人都不会相信这种鬼话。但鬼话之所以长盛不衰,无非是能用来表明立场态度而已,虽无实际用途,但有形式上的作用。就像锤子党现在都还提“为共产主义而奋斗”一样。谁知当初的燕州刺史也喝高了,居然也不客气,要让老头子立马兑现诺言。王德山就算再埋头做学问,边境战况的惨烈也是有耳闻的,当时就尴尬得想找地洞钻进去。
但从此之后,老夫子也就存了个心思,思索着该如何用儒家大道化解刀兵。当番王的家庭教师自然是不可能,但还有没有其他办法呢?
谁知这个问题还没想明白,边境战事竟然已经结束。讽刺的是,结束的原因不是因为什么大道得以宣扬,而是有个心狠手黑、没受过儒家教化的年轻人把苏合族数十万口都斩尽杀绝。人杀光了,自然也就没什么干戈,没了干戈,那些活下来的老百姓就可以过太平日子。如此简单的处理方法让无数儒生闻之翻白眼。虽然渤海王的手段被儒林口诛笔伐,将其比之商纣夏桀,甚至有个别刻薄的人还提醒这位藩王,当心造孽太多落得和武安君白起一般下场。但谁也不能否认,自大夏建立之日起就从没停息过的北方边患,真的是一战定乾坤。
没法从结果上发挥,儒生们就在朝中某些人的授意下,对渤海王处处挑刺。一会儿说渤海的新政是动摇国本,藐视圣人和皇帝。一会儿说渤海法律中人人生而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是颠覆了华夏数千年传承。还有些见识长远的,说渤海王不设华夷之防,准许草原部族南迁,军中又有这么多胡人,那些伤残有军功的,到了地方上甚至敢和官员叫板,这都是祸乱之兆。想当初五胡乱华、侯景之乱,不都是这么起来的吗。
总之一句话,渤海快完蛋了,不是今天就是明天,不完蛋绝无天理。
渤海王倒也没出声辩驳,但像是故意和儒生们过不去,渤海国非但没有完蛋,还发展得蒸蒸日上。虽然渤海王是靠杀人起家,对治下百姓却百般回护。当初和朝廷商定,由他替商贾承担市易税,已经让人着实看不懂了,还有些御用笔杆子借此举出齐国亡于重商的例子,等着看好戏。没想到渤海王没多久又取消田赋,改为政府征购。一进一出,农民等于得了两倍实惠,而且征购价在报纸上公示全国,讲明不会收取其他任何费用,彻底杜绝各级官员巧立名目乱收费的口子,引得南方民间也议论纷纷。对于这种利民的事,笔杆子们自然不能再挑刺,否则就忒不识相,但众人在闲谈间纷纷抱着幸灾乐祸的心态,要看看渤海国强撑脸面到何时。按他们的看法,不收田赋不收杂税,国家收入从哪儿来?渤海王纯粹是个化外蛮夷,不会治国也就罢了,只知道花钱往自己脸上贴金。
王德山在嘴上也附和这种说法,但总觉得真实情况不像那么回事。渤海国真的没钱吗?是的。渤海王向朝廷又哭穷又赖钱,也不忌讳报纸报道,这在京城人尽皆知,被街头巷尾传为笑谈。老夫子的几个学生留在渤海为官,写来的信中也颇多抱怨——渤海这边的俸禄虽说与朝中相比也不少,但工作量大,又没有“炭火钱”这种变相发的工资,还经常要被内务部和新成立的审计署查账,下面更有报纸和那什么议会在盯着,稍有差池就要挨批。相比起工作的强度和难度,这点收入简直是在吃低保。总之一句话,穷,从郡王到官吏,真是穷疯了。
渤海国穷吗?王德山也在偷偷收集《渤海时报》和《辽州晚报》,上头刊载的大工程一项接一项,让老夫子又惊又疑。谁不知道隋炀帝修一条运河就亡了国。可这渤海王倒好,新修了一整座辽州城还不满足,又拓宽加固了整个华北和辽东的官道,还将定期邮路延伸到每个村庄部落。看报纸上说,更北边那什么海参崴军港也是个吞金兽,规模不断扩大,人口已经能与中原大城一较高下。这几千所房子,再加上正建造的那些大船,都是用白花花的银子堆出来的!
渤海地界连年战乱,整一个一穷二白,华北前些年积攒下来一些钱粮,也被晋王的大军消耗得七七八八。按理说渤海王是真没钱,以至于他一起个头,连手下官员都跟着哭穷。可要说他穷,这些工程哪一项不得花上个几十万两银子?更别说秋粮征购和军队维持这两项大头。钱从哪儿来?总不见得渤海王会点石成金吧?
搞不懂,真是搞不懂!王德山在洛水书院里苦思冥想了有一个多月,也没能从儒家经典上找出相应的解释——这渤海王的所作所为本就是前无古人之举。没办法之下,写信去问那些身在渤海的门生故旧,却也没个统一的答案。有些人虽身处渤海新政之中,看周遭的改变同样是一头雾水,还有些人索性讲明了自己不知道,如果老夫子能来渤海实地走一遭,说不定眼中所见心中有感,倒能给天下儒林一个解释,说说为什么渤海国这个怪胎眼看着一天天茁壮成长。
王德山是通晓儒学经义的大儒,却非腐儒。在渤海国所见所闻都让他有耳目一新之感,尤其是他刚到不久,就正好碰上李雪鳞颁行《民权法案》。初看像是零敲碎打,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新政措施,因为有了这份法案出台,竟隐然有了关联。仔细推敲,渤海王所作所为,无非都是在向底层民众推行平权,让老百姓口袋里越来越有钱、说话声音越来越自信,乃至于敢和官府叫板,敢管官府的事。自古以来官府管百姓,现在渤海王显然有意引导百姓管官府,那不就成了让百姓自己管自己吗?难道这杀人如麻的天可汗是老聃的门生,崇尚小国寡民弃圣绝智,大家管好自己眼前的一摊就行了?也不像啊。更何况官府是君王的臂膀,百姓是天子的牛羊,所以设官吏牧黎民,何曾听说过农场主好吃好喝供着牛羊,让他们和牧羊犬唱对台戏的,这不是没事给自己找抽吗?
饶是王德山吃了六十多年大米饭,却也猜不透渤海王的思路到底是如何运转的。抱了这番心思,他想规劝一下李雪鳞别做自断臂膀的事,顺便向这个藩王普及一下圣人提倡的治国之术。毕竟大家都是大夏朝的臣子,有话好好说。渤海国真要是乱了,华北又少不得战火连天,遭殃的还不是老百姓。
谁知好不容易见到这个枭雄,还没等他说出自己的想法,竟然已被对方考倒了。这个看似没什么学问的蛮夷头子,说的话居然一环扣着一环,毫无破绽,还都能自圆其说。王德山震惊之余,心中的某个角落却也开始活动起来。就如爱因斯坦认识到黎曼几何的价值,老夫子隐隐感到,渤海王这种简单却严密的“逻辑”实在是坚实无比,足以用来凿穿横亘在任何学说之间的藩篱。可能这正是自己做成“大道之学”的关键。
在粼粼前行的马车里,王德山紧闭着眼睛,呼吸急促,心中正不断天人交战。作为一个大儒,从小所受的教育让他没法背叛祖师爷,更别说亲口说出“孔夫子是个凡人”这种话。但作为一个学问家,他在思考了一番之后,不得不承认李雪鳞的论断无懈可击。如果昧着良心批判对方是错的,自己这边很正确,一贯正确,永远正确,那就真的像渤海王所说,这是狗屁学说,连街头无赖都会这招。
刚才的一番话,齐楚和阿史那听是听懂了,却不明白用意何在,但在李雪鳞长期言传身教之下,他们也已经接受了上司的行事方式,并不知不觉间向其靠拢。所以对他们来说,就算没听出李雪鳞的弦外之音,却也不会质疑这番话的真实性。他们有些奇怪,这个老头子是怎么了,为什么很简单的道理,会引来这么大的反应。
李雪鳞已经收起了那副纯良的笑容,一脸平静,双手抱在胸前。该说的他已经说了,有些不该出现在这个时代的思想他也说了。他不指望十三世纪的中国能有人具备同样的想法,但在这两年里,他已经明白了一点——古人不笨,他们缺少的是一个线头。只要能把隐藏在未知中的线头找到,这些穿长袍簪发髻的人自然会将一条线索整理得干干净净。
但他这回抛出的线头实在是过于匪夷所思,李雪鳞不知道要过多久才能找到肯接手,又有足够说话分量的人。甚至连找人这件事都要偷偷摸摸,十分小心,否则就会变成和整个儒林作对。万一刚才那番侮慢圣人的话传出去,南方士子们的唾沫星子都能把他淹死,如果事后不修改史书,那在未来的《夏史》中他必然会被描写成一个无知又粗俗,与全天下读书人作对的蛮夷。
今天是李雪鳞头一次拿这个话题来试探。他已经打定了主意,万一老头子不给个满意的结果,那就得准备一艘不那么结实的船外加些陪葬的人,让王德山在回程的海难中去找他祖师爷喝茶。
不过从目前为止的情况来看,倒好得有些出于李雪鳞的意料。说话有分量、能担当起他设想中这份工作的,必然要是饱读诗书、品行高尚的真正儒者。而他也从来没指望这些读了一辈子圣人之言的大儒们能立刻接受新的思想。话又说回来,如果谁立刻就翻脸不认祖师爷,这种品行更是不堪其用,渤海王铁定要准备一艘船把他送去海龙王那儿。
所以王德山的这种反应恰恰是李雪鳞所期望的。他知道老头子已经理解了自己的意思,否则不会在心中斗争得这么激烈。欲速则不达,有些事不能奢求一步到位。今天能有这样的进展,已经算是赚足了外快,要想让老夫子真正改变思想,还需要假以时日,用现实结合理论来慢慢影响他。这期间花的时间越是长,最后老夫子一旦把问题想通了,立场反而会越是坚定。
一旦有了这么一个核心人物出现……李雪鳞记得拿破仑曾说过,他那本《民法》将比征服欧洲的战绩更能让后人铭记。而对于李雪鳞来说,他不但已经有了划时代的《民权法案》,还即将掀起一场思想解放运动,让华夏文明在各种思想的碰撞中经历一次洗礼。
洗礼之后的华夏文明将会是何种面貌呢?李雪鳞对此也没个答案。但他从历史的规律中知道,在长期受到禁锢后,一旦各种思想能相互竞争,无论最后被人们接受的是哪一种,这个文明都会经历一次提升。
后人会怎么称呼这场运动呢?文艺复兴?我们要复兴什么啊,不对不对。百家争鸣?也不对,现在不可能真有诸子百家传人参与争论……说实话,这种思想交锋倒有点类似做蛊毒,虽然最后胜出的可能是一两家学派,但在这过程中,他们必然也受到其他思想影响,兼容并蓄之后,运动这一过程本身就是其存在的最大意义。
李雪鳞这么想着,脸上有了些轻松的微笑。现在就算要论战,也只有儒学和他的新学之间能斗得起来,而为了转移火力,渤海王自然也会找儒生为他代言,传播新学说。届时只怕会变成儒家的内战。一拨是那些守旧派,另一拨呢,是那些披了儒学皮子的新学代言人。这场仗虽说没有硝烟,却可能是这个时代最精彩的。
但他真正想做的并非这种细枝末节的工作。老夫子自从进士及第之后,就立下壮志,希望能将古之圣贤言论中的精义融会贯通,将儒学发扬成一门真正包容天地万物之理的大道之学。但书越读越多,学问上的精进却越来越慢。那些诸子百家之间的差异且不去说他,圣人之言和孔夫子生平一对照,也有颇多矛盾之处。如果拿来和现实状况一比较,那就更是让人挠破头皮。
每当这时,王德山就无比羡慕那些门人弟子。他们可以一头扎进故纸堆里,用圣人的话自我洗脑,直到成为熟读经义却不通世事的儒生。但无论是从理想还是理智上说,王德山都没法做得那么彻底。他是相信儒家的正确性,这就像当初锤子党的党员们都相信锤子教的正确性。但彷徨在现实与理想之间,脚下的路偏偏还七弯八绕不知通向哪里,这让王德山十分苦闷。而且这还不能表现在脸上,否则必然被儒林所不齿。
当初费泗回京述职,老头子喝高了之后说什么“派大儒向漠北蛮夷宣扬教化,可化解干戈”,其实是说给在座其他人听的。只要有些头脑的人都不会相信这种鬼话。但鬼话之所以长盛不衰,无非是能用来表明立场态度而已,虽无实际用途,但有形式上的作用。就像锤子党现在都还提“为共产主义而奋斗”一样。谁知当初的燕州刺史也喝高了,居然也不客气,要让老头子立马兑现诺言。王德山就算再埋头做学问,边境战况的惨烈也是有耳闻的,当时就尴尬得想找地洞钻进去。
但从此之后,老夫子也就存了个心思,思索着该如何用儒家大道化解刀兵。当番王的家庭教师自然是不可能,但还有没有其他办法呢?
谁知这个问题还没想明白,边境战事竟然已经结束。讽刺的是,结束的原因不是因为什么大道得以宣扬,而是有个心狠手黑、没受过儒家教化的年轻人把苏合族数十万口都斩尽杀绝。人杀光了,自然也就没什么干戈,没了干戈,那些活下来的老百姓就可以过太平日子。如此简单的处理方法让无数儒生闻之翻白眼。虽然渤海王的手段被儒林口诛笔伐,将其比之商纣夏桀,甚至有个别刻薄的人还提醒这位藩王,当心造孽太多落得和武安君白起一般下场。但谁也不能否认,自大夏建立之日起就从没停息过的北方边患,真的是一战定乾坤。
没法从结果上发挥,儒生们就在朝中某些人的授意下,对渤海王处处挑刺。一会儿说渤海的新政是动摇国本,藐视圣人和皇帝。一会儿说渤海法律中人人生而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是颠覆了华夏数千年传承。还有些见识长远的,说渤海王不设华夷之防,准许草原部族南迁,军中又有这么多胡人,那些伤残有军功的,到了地方上甚至敢和官员叫板,这都是祸乱之兆。想当初五胡乱华、侯景之乱,不都是这么起来的吗。
总之一句话,渤海快完蛋了,不是今天就是明天,不完蛋绝无天理。
渤海王倒也没出声辩驳,但像是故意和儒生们过不去,渤海国非但没有完蛋,还发展得蒸蒸日上。虽然渤海王是靠杀人起家,对治下百姓却百般回护。当初和朝廷商定,由他替商贾承担市易税,已经让人着实看不懂了,还有些御用笔杆子借此举出齐国亡于重商的例子,等着看好戏。没想到渤海王没多久又取消田赋,改为政府征购。一进一出,农民等于得了两倍实惠,而且征购价在报纸上公示全国,讲明不会收取其他任何费用,彻底杜绝各级官员巧立名目乱收费的口子,引得南方民间也议论纷纷。对于这种利民的事,笔杆子们自然不能再挑刺,否则就忒不识相,但众人在闲谈间纷纷抱着幸灾乐祸的心态,要看看渤海国强撑脸面到何时。按他们的看法,不收田赋不收杂税,国家收入从哪儿来?渤海王纯粹是个化外蛮夷,不会治国也就罢了,只知道花钱往自己脸上贴金。
王德山在嘴上也附和这种说法,但总觉得真实情况不像那么回事。渤海国真的没钱吗?是的。渤海王向朝廷又哭穷又赖钱,也不忌讳报纸报道,这在京城人尽皆知,被街头巷尾传为笑谈。老夫子的几个学生留在渤海为官,写来的信中也颇多抱怨——渤海这边的俸禄虽说与朝中相比也不少,但工作量大,又没有“炭火钱”这种变相发的工资,还经常要被内务部和新成立的审计署查账,下面更有报纸和那什么议会在盯着,稍有差池就要挨批。相比起工作的强度和难度,这点收入简直是在吃低保。总之一句话,穷,从郡王到官吏,真是穷疯了。
渤海国穷吗?王德山也在偷偷收集《渤海时报》和《辽州晚报》,上头刊载的大工程一项接一项,让老夫子又惊又疑。谁不知道隋炀帝修一条运河就亡了国。可这渤海王倒好,新修了一整座辽州城还不满足,又拓宽加固了整个华北和辽东的官道,还将定期邮路延伸到每个村庄部落。看报纸上说,更北边那什么海参崴军港也是个吞金兽,规模不断扩大,人口已经能与中原大城一较高下。这几千所房子,再加上正建造的那些大船,都是用白花花的银子堆出来的!
渤海地界连年战乱,整一个一穷二白,华北前些年积攒下来一些钱粮,也被晋王的大军消耗得七七八八。按理说渤海王是真没钱,以至于他一起个头,连手下官员都跟着哭穷。可要说他穷,这些工程哪一项不得花上个几十万两银子?更别说秋粮征购和军队维持这两项大头。钱从哪儿来?总不见得渤海王会点石成金吧?
搞不懂,真是搞不懂!王德山在洛水书院里苦思冥想了有一个多月,也没能从儒家经典上找出相应的解释——这渤海王的所作所为本就是前无古人之举。没办法之下,写信去问那些身在渤海的门生故旧,却也没个统一的答案。有些人虽身处渤海新政之中,看周遭的改变同样是一头雾水,还有些人索性讲明了自己不知道,如果老夫子能来渤海实地走一遭,说不定眼中所见心中有感,倒能给天下儒林一个解释,说说为什么渤海国这个怪胎眼看着一天天茁壮成长。
王德山是通晓儒学经义的大儒,却非腐儒。在渤海国所见所闻都让他有耳目一新之感,尤其是他刚到不久,就正好碰上李雪鳞颁行《民权法案》。初看像是零敲碎打,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新政措施,因为有了这份法案出台,竟隐然有了关联。仔细推敲,渤海王所作所为,无非都是在向底层民众推行平权,让老百姓口袋里越来越有钱、说话声音越来越自信,乃至于敢和官府叫板,敢管官府的事。自古以来官府管百姓,现在渤海王显然有意引导百姓管官府,那不就成了让百姓自己管自己吗?难道这杀人如麻的天可汗是老聃的门生,崇尚小国寡民弃圣绝智,大家管好自己眼前的一摊就行了?也不像啊。更何况官府是君王的臂膀,百姓是天子的牛羊,所以设官吏牧黎民,何曾听说过农场主好吃好喝供着牛羊,让他们和牧羊犬唱对台戏的,这不是没事给自己找抽吗?
饶是王德山吃了六十多年大米饭,却也猜不透渤海王的思路到底是如何运转的。抱了这番心思,他想规劝一下李雪鳞别做自断臂膀的事,顺便向这个藩王普及一下圣人提倡的治国之术。毕竟大家都是大夏朝的臣子,有话好好说。渤海国真要是乱了,华北又少不得战火连天,遭殃的还不是老百姓。
谁知好不容易见到这个枭雄,还没等他说出自己的想法,竟然已被对方考倒了。这个看似没什么学问的蛮夷头子,说的话居然一环扣着一环,毫无破绽,还都能自圆其说。王德山震惊之余,心中的某个角落却也开始活动起来。就如爱因斯坦认识到黎曼几何的价值,老夫子隐隐感到,渤海王这种简单却严密的“逻辑”实在是坚实无比,足以用来凿穿横亘在任何学说之间的藩篱。可能这正是自己做成“大道之学”的关键。
在粼粼前行的马车里,王德山紧闭着眼睛,呼吸急促,心中正不断天人交战。作为一个大儒,从小所受的教育让他没法背叛祖师爷,更别说亲口说出“孔夫子是个凡人”这种话。但作为一个学问家,他在思考了一番之后,不得不承认李雪鳞的论断无懈可击。如果昧着良心批判对方是错的,自己这边很正确,一贯正确,永远正确,那就真的像渤海王所说,这是狗屁学说,连街头无赖都会这招。
刚才的一番话,齐楚和阿史那听是听懂了,却不明白用意何在,但在李雪鳞长期言传身教之下,他们也已经接受了上司的行事方式,并不知不觉间向其靠拢。所以对他们来说,就算没听出李雪鳞的弦外之音,却也不会质疑这番话的真实性。他们有些奇怪,这个老头子是怎么了,为什么很简单的道理,会引来这么大的反应。
李雪鳞已经收起了那副纯良的笑容,一脸平静,双手抱在胸前。该说的他已经说了,有些不该出现在这个时代的思想他也说了。他不指望十三世纪的中国能有人具备同样的想法,但在这两年里,他已经明白了一点——古人不笨,他们缺少的是一个线头。只要能把隐藏在未知中的线头找到,这些穿长袍簪发髻的人自然会将一条线索整理得干干净净。
但他这回抛出的线头实在是过于匪夷所思,李雪鳞不知道要过多久才能找到肯接手,又有足够说话分量的人。甚至连找人这件事都要偷偷摸摸,十分小心,否则就会变成和整个儒林作对。万一刚才那番侮慢圣人的话传出去,南方士子们的唾沫星子都能把他淹死,如果事后不修改史书,那在未来的《夏史》中他必然会被描写成一个无知又粗俗,与全天下读书人作对的蛮夷。
今天是李雪鳞头一次拿这个话题来试探。他已经打定了主意,万一老头子不给个满意的结果,那就得准备一艘不那么结实的船外加些陪葬的人,让王德山在回程的海难中去找他祖师爷喝茶。
不过从目前为止的情况来看,倒好得有些出于李雪鳞的意料。说话有分量、能担当起他设想中这份工作的,必然要是饱读诗书、品行高尚的真正儒者。而他也从来没指望这些读了一辈子圣人之言的大儒们能立刻接受新的思想。话又说回来,如果谁立刻就翻脸不认祖师爷,这种品行更是不堪其用,渤海王铁定要准备一艘船把他送去海龙王那儿。
所以王德山的这种反应恰恰是李雪鳞所期望的。他知道老头子已经理解了自己的意思,否则不会在心中斗争得这么激烈。欲速则不达,有些事不能奢求一步到位。今天能有这样的进展,已经算是赚足了外快,要想让老夫子真正改变思想,还需要假以时日,用现实结合理论来慢慢影响他。这期间花的时间越是长,最后老夫子一旦把问题想通了,立场反而会越是坚定。
一旦有了这么一个核心人物出现……李雪鳞记得拿破仑曾说过,他那本《民法》将比征服欧洲的战绩更能让后人铭记。而对于李雪鳞来说,他不但已经有了划时代的《民权法案》,还即将掀起一场思想解放运动,让华夏文明在各种思想的碰撞中经历一次洗礼。
洗礼之后的华夏文明将会是何种面貌呢?李雪鳞对此也没个答案。但他从历史的规律中知道,在长期受到禁锢后,一旦各种思想能相互竞争,无论最后被人们接受的是哪一种,这个文明都会经历一次提升。
后人会怎么称呼这场运动呢?文艺复兴?我们要复兴什么啊,不对不对。百家争鸣?也不对,现在不可能真有诸子百家传人参与争论……说实话,这种思想交锋倒有点类似做蛊毒,虽然最后胜出的可能是一两家学派,但在这过程中,他们必然也受到其他思想影响,兼容并蓄之后,运动这一过程本身就是其存在的最大意义。
李雪鳞这么想着,脸上有了些轻松的微笑。现在就算要论战,也只有儒学和他的新学之间能斗得起来,而为了转移火力,渤海王自然也会找儒生为他代言,传播新学说。届时只怕会变成儒家的内战。一拨是那些守旧派,另一拨呢,是那些披了儒学皮子的新学代言人。这场仗虽说没有硝烟,却可能是这个时代最精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