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www.qishuwu.cc,清末枭雄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咸丰六年,西历1856年3月,天京。
林成庭意气风发的率领部将出城,然后带着他的两万新军直奔镇江而去!
来天京前,他不过是一个检点,但是攻破江南大营后,由东王杨秀清大力举荐,其一举越过丞相而被封为镇胡侯,成为当代太平天国内仅有的十余位几位王侯之一,这对于一个太平天国内旁系出身的将领来说,是相当不容易的。
林成庭虽然是老广西出身,但是早期他只是一个普通的中层将领,一直到两年前兵败泗安后,他才是卧薪藏胆,同时他大力提倡并使用火器也是得到了杨秀清的支持。
1854年再一次兵败浙北后,林成庭身受重伤狼狈逃回皖南,但是这个人比曾国藩还要顽强,屡战屡败的他再一次镇定思痛:要想击败余胜军,就必须以敌为师。
于是乎他几乎是全面仿效了余胜军编练新军,此前支持他的杨秀清也没有因为他兵败浙北就抛弃了他,反而是再一次大力支持他办新军,甚至为林成庭提供了大量金银用以从洋人手中购入洋枪。
一边编练新军,一边平定皖南各地,加上∵,又有杨秀清这个太平天国的第二号人物的支持,他的新军迅速成形,很快就是膨胀到了一万五千人的规模,再加上乱七八糟的辅兵以及炮灰之类的,总人数超过了两万人。
这支花了他一年多时间编练的新军,几乎就是余胜军的翻版,士兵以及军官们的军服样式和余胜军一摸一样。就是颜色从余胜军的深蓝色变成了青灰色而已。
武器上,他自然是没办法获得大量的米尼步枪。但是也从洋人手中购入了将近六千余支的洋枪,其他部队则是继续装备火绳枪。火炮通过缴获自清军以及自造,也是让他凑出了四十门大小不一的火炮。
而部队的详细军制更是和余胜军一字不差,彻底摒弃了太平军的军制,就连称呼都是没改就直接套用了排、连、营、团的称呼。
当然了,林成庭毕竟不是林哲,太平军也不是余胜军,就和清军办新军一样,他们可以仿效余胜军的编制和外观的一切东西,但是一些内在的东西却是他们学不来的。
比如说士兵的素质问题。余胜军的士兵都是固定从浙江的中南部几个府县,尤其是余胜军的老家绍兴府为征召地,对兵源的要求是相当高的。而且为了保证士兵能够安心作战,余胜军不仅仅按时给士兵发放饷银,同时其中部分的饷银发放还是由余胜军的粮饷局直接派人送到士兵的家人手中。
而清军和太平军自然不是这样,清廷办的新军目前有三种,一种是八旗新军,一种是绿营新军,这两种新军都是从原来的八旗、绿营士兵挑选。说是择优而录但实际上士兵还是原来那些士兵,使用的武器也依旧以火绳枪为主,只有少量洋枪,这两种新军大体上只是换了个新军的名头。实际上和原来的旧军没有任何区别。
而第三种就是李鸿章在江淮地区编练的新军了,这支被朝廷称为江淮军的新军倒是要好的多,编制和军服之类这些外表的东西就不说了。基本直接照抄余胜军的,不过称呼上倒是没和太平军的林成庭一般无耻直接沿用排、连、营、团这些称呼。而是用了湘军中的棚、哨、营的称呼。
士兵都是就地招募的新兵,据说募兵章程也是仿效余胜军。只要良家子。
武器用的是清一色的洋枪样炮,甚至还聘请了洋人帮忙训练。
不过人数实在太少,一年多时间过去了,现在也就四千多人而已,而且一次大规模实战都没打过,一直在苏皖晃悠小打小闹。
至于林成庭的这支新军,人家更干脆,士兵的军饷都是不给的,只管饭,而士兵来源其实也和其他太平军差不多,部分是挟裹,部分是来投军的,所以林成庭的这支新军成本是最低的,只需要花钱买洋枪就好了。
士兵如此,军官同样如此,余胜军的军官是花费了几年时间自行慢慢培养的,而清廷和太平军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以及教官来培养这些新军的军官,基本上他们的军官还是原来的旧军军官。
士兵、军官的素质再加上一些战术理念上的差异,实际上不管是林成庭还是李鸿章,他们都没能学到余胜军的精髓,顶多是徒有其表而已。
不过林成庭到底不是那些慵懒无能的清军将领,他招募的新兵素质虽然要差一些,但是他对新军的训练却非常上心,说起训练的话,估计要甩八旗、绿营新军八条街那么远,就算是李鸿章的江淮军也是不如。
如果没有良好的训练他也不能在短短三天时间里就攻破江南大营了。
如今他踏过江南大营的营地,直奔镇江而去,他要和吴汝孝里应外合把苏南地区的残余清军给一股脑灭掉。
只是自从离开天京东进后,林成庭的脸上就是看不出意气风发的表情,反而是时常露出担心神色,而到了句容后,整个人就是更加谨慎保守了。
细心的几个属下也是看出了他在担心,行军布置都是相当谨慎和保守,生怕遭遇埋伏了一样,跟随他多年的李琮安上去轻声问道:“侯爷,如今我们大军一路东去,那些清妖必定心惊胆颤,解困镇江之围举手之间,为何还愁眉不展?”
林成庭听罢却是冷哼一声:“我等东进的敌人只是区区那几万清妖吗?”
李琮安听见这话,突然想起来什么一样,当即就是面露惊慌道:“难道林哲率军西进镇江了?不是说他和清廷闹翻了吗,他怎么还会出兵帮那些清妖?”
“他有没有和清廷闹翻我不知道,但是我却是知道我们要东进。就一定会遇上他!”
林成庭这几年一直把林哲视为人生中的最大对... -->>
咸丰六年,西历1856年3月,天京。
林成庭意气风发的率领部将出城,然后带着他的两万新军直奔镇江而去!
来天京前,他不过是一个检点,但是攻破江南大营后,由东王杨秀清大力举荐,其一举越过丞相而被封为镇胡侯,成为当代太平天国内仅有的十余位几位王侯之一,这对于一个太平天国内旁系出身的将领来说,是相当不容易的。
林成庭虽然是老广西出身,但是早期他只是一个普通的中层将领,一直到两年前兵败泗安后,他才是卧薪藏胆,同时他大力提倡并使用火器也是得到了杨秀清的支持。
1854年再一次兵败浙北后,林成庭身受重伤狼狈逃回皖南,但是这个人比曾国藩还要顽强,屡战屡败的他再一次镇定思痛:要想击败余胜军,就必须以敌为师。
于是乎他几乎是全面仿效了余胜军编练新军,此前支持他的杨秀清也没有因为他兵败浙北就抛弃了他,反而是再一次大力支持他办新军,甚至为林成庭提供了大量金银用以从洋人手中购入洋枪。
一边编练新军,一边平定皖南各地,加上∵,又有杨秀清这个太平天国的第二号人物的支持,他的新军迅速成形,很快就是膨胀到了一万五千人的规模,再加上乱七八糟的辅兵以及炮灰之类的,总人数超过了两万人。
这支花了他一年多时间编练的新军,几乎就是余胜军的翻版,士兵以及军官们的军服样式和余胜军一摸一样。就是颜色从余胜军的深蓝色变成了青灰色而已。
武器上,他自然是没办法获得大量的米尼步枪。但是也从洋人手中购入了将近六千余支的洋枪,其他部队则是继续装备火绳枪。火炮通过缴获自清军以及自造,也是让他凑出了四十门大小不一的火炮。
而部队的详细军制更是和余胜军一字不差,彻底摒弃了太平军的军制,就连称呼都是没改就直接套用了排、连、营、团的称呼。
当然了,林成庭毕竟不是林哲,太平军也不是余胜军,就和清军办新军一样,他们可以仿效余胜军的编制和外观的一切东西,但是一些内在的东西却是他们学不来的。
比如说士兵的素质问题。余胜军的士兵都是固定从浙江的中南部几个府县,尤其是余胜军的老家绍兴府为征召地,对兵源的要求是相当高的。而且为了保证士兵能够安心作战,余胜军不仅仅按时给士兵发放饷银,同时其中部分的饷银发放还是由余胜军的粮饷局直接派人送到士兵的家人手中。
而清军和太平军自然不是这样,清廷办的新军目前有三种,一种是八旗新军,一种是绿营新军,这两种新军都是从原来的八旗、绿营士兵挑选。说是择优而录但实际上士兵还是原来那些士兵,使用的武器也依旧以火绳枪为主,只有少量洋枪,这两种新军大体上只是换了个新军的名头。实际上和原来的旧军没有任何区别。
而第三种就是李鸿章在江淮地区编练的新军了,这支被朝廷称为江淮军的新军倒是要好的多,编制和军服之类这些外表的东西就不说了。基本直接照抄余胜军的,不过称呼上倒是没和太平军的林成庭一般无耻直接沿用排、连、营、团这些称呼。而是用了湘军中的棚、哨、营的称呼。
士兵都是就地招募的新兵,据说募兵章程也是仿效余胜军。只要良家子。
武器用的是清一色的洋枪样炮,甚至还聘请了洋人帮忙训练。
不过人数实在太少,一年多时间过去了,现在也就四千多人而已,而且一次大规模实战都没打过,一直在苏皖晃悠小打小闹。
至于林成庭的这支新军,人家更干脆,士兵的军饷都是不给的,只管饭,而士兵来源其实也和其他太平军差不多,部分是挟裹,部分是来投军的,所以林成庭的这支新军成本是最低的,只需要花钱买洋枪就好了。
士兵如此,军官同样如此,余胜军的军官是花费了几年时间自行慢慢培养的,而清廷和太平军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以及教官来培养这些新军的军官,基本上他们的军官还是原来的旧军军官。
士兵、军官的素质再加上一些战术理念上的差异,实际上不管是林成庭还是李鸿章,他们都没能学到余胜军的精髓,顶多是徒有其表而已。
不过林成庭到底不是那些慵懒无能的清军将领,他招募的新兵素质虽然要差一些,但是他对新军的训练却非常上心,说起训练的话,估计要甩八旗、绿营新军八条街那么远,就算是李鸿章的江淮军也是不如。
如果没有良好的训练他也不能在短短三天时间里就攻破江南大营了。
如今他踏过江南大营的营地,直奔镇江而去,他要和吴汝孝里应外合把苏南地区的残余清军给一股脑灭掉。
只是自从离开天京东进后,林成庭的脸上就是看不出意气风发的表情,反而是时常露出担心神色,而到了句容后,整个人就是更加谨慎保守了。
细心的几个属下也是看出了他在担心,行军布置都是相当谨慎和保守,生怕遭遇埋伏了一样,跟随他多年的李琮安上去轻声问道:“侯爷,如今我们大军一路东去,那些清妖必定心惊胆颤,解困镇江之围举手之间,为何还愁眉不展?”
林成庭听罢却是冷哼一声:“我等东进的敌人只是区区那几万清妖吗?”
李琮安听见这话,突然想起来什么一样,当即就是面露惊慌道:“难道林哲率军西进镇江了?不是说他和清廷闹翻了吗,他怎么还会出兵帮那些清妖?”
“他有没有和清廷闹翻我不知道,但是我却是知道我们要东进。就一定会遇上他!”
林成庭这几年一直把林哲视为人生中的最大对...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