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www.qishuwu.cc,马来西亚的马来人与华人及其关系研究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马来西亚地处热带,众多山脉构成了她的基本地貌,再加上河流密集,森林覆盖率高,动植物资源丰富,便使之自古以来就具有适合多民族生存的一个个相对封闭的活动环境与空间,为他们提供着丰富的衣食之源。因此,经过漫长的历史变迁,连同近代以后出现的大量移民,就形成了该国今日之特有的多民族、多语言、多宗教的人文景观。根据《1998年马来西亚年鉴》,该国现有族群、亚族群60余个。这些族群被分为土著与非土著两大类,后者是指移民族群。族群语言方面,亦被归为4类,这就是土著语言、移民语言、殖民语言以及各种混合语。这些语言中,占优势的是马来群岛的主流土著语马来语,现为马来西亚的国语。不过,各族群差不多都有自己的语言,有的还有方言。一般而言,由于若干族群通用某种语言乃是一个普遍现象,所以,语言往往不能随意用来作为民族识别的标志,但是,由于历史上相对封闭的状态,在马来西亚的一些土著中,族群分界与语言分界存在着程度不同的重合情况,所以,族群分布与语言分布也在某种程度上呈现出同态性质。而在叙述上,也就方便将族群及其语言结合进行。(本节只涉及马来人和华人之外的族群及其语言)另外,在马来西亚也分布着以下人群:欧亚人(Euraslans,分布全国)、欧洲人(Europeans,分布全国)、菲律宾人(Filipino,仅在沙巴分布)、泰国人(Thai,仅在马来亚分布)、越南人(Vietnamese,仅在马来亚分布)等。
一、马来半岛的土著及其语言在马来半岛,除马来人外,还存在3个土著族群。1997年,他们共有106131人,占当时全国人口的0.5%,被通称做OrangAsli,共由18个部落组成。
矮黑人(Negrito)。又名Semang人,是半岛最古老(据说有25000年;另一种说法认为他们是公元前8000至公元前1000年的Hoabinhians人的后裔)、人口最少的土著,主要靠近东、西海岸分布,如吉打、霹雳、吉兰丹等,由Kensiu、Kintak、Ja-hai、Lanoh、Mendreq和Bateq等部落组成。在体质特征方面,他们与马来人不同,而与安达曼岛、菲律宾、新几内亚土著相似。根据有关介绍,成年人身高一般为1.5米左右,妇女较矮;肤色为深朱古力色,稍带光泽;毛色棕黑,头发短而卷曲;阔鼻,圆眼,低颧骨;有将上颚前端牙齿锉凹的习俗。矮黑人有自己的语言,属于孟一高棉语系亚洲语族北亚语支,各部落都有自己的方言。
西诺伊(Senoi)人。为半岛人口最多的土著,又名Sakai人,但因该名含有贬义(“奴隶”之义),现已不主张使用。西诺伊人属于蒙古人种,为Hoabinhians人与新石器时代的耕种人(公元前2000年前后由北方进入马来半岛)的后裔,主要由Temiar、Se-mai、Ja Hut、Che Wong.Mah Meri(陆达雅克的一支)和Semoq Beri等部落组成,居住于主干山两侧的山岭之间。身材较矮黑人稍高,肤色稍浅,头发呈波形。语言属于孟一高棉语系澳亚语族。
原始马来人( yu Asli)。又名Jakun(惹昆人),或“未开化的马来人”,主要居住于半岛南部的雪兰莪、森美兰、彭亨、柔佛等州,由Ses、Te Kanaq、OrangKuala和Orang Seletar等部落组成。一般认为,约在2000至3000年之间,他们与来自婆罗洲和印度尼西亚岛屿的航海人相遇,发生贸易,受其澳亚语同化,因此具有了“原始马来人”这一称号。例外的是Orang Kuala部落,他们是500年前由苏门答腊岛迁来的。原始马来人族群在体质上都有混血特征,所操语言则为古代马来语,据说Sei和Temoq语有所不同,它们更与西诺伊语有某种联系。
二、东马的族群及其语言东马的两个州砂拉越和沙巴的族群及其语言情况都十分复杂,迄今为止似乎尚未得到彻底的研究,以至族群归属及其名称难得统一。各族群的社会发展更是不平衡,有的已开始了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有的则还坚持丛林生活,保留游居的生计方式,一些古老的习俗如住长屋、吃硕莪、用吹筒、穿耳洞等,还在一定程度上得以保留,或刚刚放弃不久。
伊班(lban)人。是砂拉越人口最多的族群,又名海达雅克人(Sea Dayak),据说这一名称与他们善于用船和曾在海上抢劫有关,但他们不是渔民。伊班人过去有令人恐怖的习俗——猎头。砂拉越的伊班人是历史上由印尼加里曼丹的Kapuas谷地迁人的,对开发拉让河流域做出过贡献,其人口已广泛分布于州境内,但以第二省及沿海地区居多。伊班人“向以稻米为生”,现大多家庭拥有橡胶园丘。典型的伊班人的体质特征是身材矮小,头颅呈圆形,头发平直而黑,皮肤一般光滑无毛,肤色不一:有咖啡色、浅褐色、黄褐色等,居住内陆者则为白色。伊班语是尚未受到伊斯兰教影响的马来语,他们与马来人之间通过马来语可以勉强进行交流。基督教在伊班人中获得了很大的传播。
陆达雅克( Bidayuh)人。陆达雅克人为马来西亚与印度尼西亚的跨境民族,其大部分分布在印尼境内,在砂拉越者,据20世纪60年代资料称,主要聚居在婆罗洲西北山地一带,以种稻为生,兼种硕莪(西壳椰子的俗称)。陆达雅克人分为5个集团,各有自己的方言,但彼此可以交流,沿Sadong、Samarahan、Sarawak和Lundu等河流域分布。陆达雅克语又被称做Bedayuh语,其中吸收有伊班人和马来人语言的许多成分。陆达雅克人与海达雅克人相比,身材稍矮,脸稍圆。也有很多人信仰基督教。
美兰诺(u,20世纪50、60年代,居住在Rejang河口沿岸宽约20英里地区内,直至Baram河流域。美兰诺人与陆达雅克人共用词汇很多,并且能懂Rejang河上游Sekapan人的话。其内部亦有方言之分,尤其是Bindulu一带的方言差别较大,据说他们不用m这一词汇来指称“夜晚”。美兰诺人的外表与马来人有些相似,大部分人也都皈依了伊斯兰教。美兰诺人善于种植Sago Palm。
比沙耶( Bisayah)人。比沙耶人是马来西亚与文莱的跨境民族,在砂拉越(主要居住在Limbang河谷)和沙巴均有分布,信仰伊斯兰教。20世纪50、60年代分布在靠近文莱边境一带:砂拉越境内的居住在Limbang河下游等地,沙巴境内的聚居在Padas河和Kelias河盆地。菲律宾亦有同名民族存在,但相互之间语言差异较大。比沙耶人皮肤白皙,历史上文莱王宫里的宫女据说多来自该族。比沙耶人种植水稻,但亦喜食硕莪。有自己的语言,但无文字,内部亦稍有差异。据说一些语言特征与马兰诺和沙巴的卡达山人的语言有相似。
摩禄(Murut)人。摩禄人大多居住于内陆如Tenom、Rundu、Pensiangan等地,少数人还住长屋,甚至过着游居生活。砂拉越的摩禄人又称Lun Bawang人或Lun Dayeh人,他们住在Trusan谷地。砂拉越还有一支Tagal人,在沙巴被称为摩禄人。摩禄语有两种,一种是砂拉越摩禄语,一种是印尼北婆罗洲摩禄语,后者与菲律宾摩禄语属于同一种语言。东马的摩禄人主要讲砂拉越摩禄语。沙巴的摩禄人... -->>
马来西亚地处热带,众多山脉构成了她的基本地貌,再加上河流密集,森林覆盖率高,动植物资源丰富,便使之自古以来就具有适合多民族生存的一个个相对封闭的活动环境与空间,为他们提供着丰富的衣食之源。因此,经过漫长的历史变迁,连同近代以后出现的大量移民,就形成了该国今日之特有的多民族、多语言、多宗教的人文景观。根据《1998年马来西亚年鉴》,该国现有族群、亚族群60余个。这些族群被分为土著与非土著两大类,后者是指移民族群。族群语言方面,亦被归为4类,这就是土著语言、移民语言、殖民语言以及各种混合语。这些语言中,占优势的是马来群岛的主流土著语马来语,现为马来西亚的国语。不过,各族群差不多都有自己的语言,有的还有方言。一般而言,由于若干族群通用某种语言乃是一个普遍现象,所以,语言往往不能随意用来作为民族识别的标志,但是,由于历史上相对封闭的状态,在马来西亚的一些土著中,族群分界与语言分界存在着程度不同的重合情况,所以,族群分布与语言分布也在某种程度上呈现出同态性质。而在叙述上,也就方便将族群及其语言结合进行。(本节只涉及马来人和华人之外的族群及其语言)另外,在马来西亚也分布着以下人群:欧亚人(Euraslans,分布全国)、欧洲人(Europeans,分布全国)、菲律宾人(Filipino,仅在沙巴分布)、泰国人(Thai,仅在马来亚分布)、越南人(Vietnamese,仅在马来亚分布)等。
一、马来半岛的土著及其语言在马来半岛,除马来人外,还存在3个土著族群。1997年,他们共有106131人,占当时全国人口的0.5%,被通称做OrangAsli,共由18个部落组成。
矮黑人(Negrito)。又名Semang人,是半岛最古老(据说有25000年;另一种说法认为他们是公元前8000至公元前1000年的Hoabinhians人的后裔)、人口最少的土著,主要靠近东、西海岸分布,如吉打、霹雳、吉兰丹等,由Kensiu、Kintak、Ja-hai、Lanoh、Mendreq和Bateq等部落组成。在体质特征方面,他们与马来人不同,而与安达曼岛、菲律宾、新几内亚土著相似。根据有关介绍,成年人身高一般为1.5米左右,妇女较矮;肤色为深朱古力色,稍带光泽;毛色棕黑,头发短而卷曲;阔鼻,圆眼,低颧骨;有将上颚前端牙齿锉凹的习俗。矮黑人有自己的语言,属于孟一高棉语系亚洲语族北亚语支,各部落都有自己的方言。
西诺伊(Senoi)人。为半岛人口最多的土著,又名Sakai人,但因该名含有贬义(“奴隶”之义),现已不主张使用。西诺伊人属于蒙古人种,为Hoabinhians人与新石器时代的耕种人(公元前2000年前后由北方进入马来半岛)的后裔,主要由Temiar、Se-mai、Ja Hut、Che Wong.Mah Meri(陆达雅克的一支)和Semoq Beri等部落组成,居住于主干山两侧的山岭之间。身材较矮黑人稍高,肤色稍浅,头发呈波形。语言属于孟一高棉语系澳亚语族。
原始马来人( yu Asli)。又名Jakun(惹昆人),或“未开化的马来人”,主要居住于半岛南部的雪兰莪、森美兰、彭亨、柔佛等州,由Ses、Te Kanaq、OrangKuala和Orang Seletar等部落组成。一般认为,约在2000至3000年之间,他们与来自婆罗洲和印度尼西亚岛屿的航海人相遇,发生贸易,受其澳亚语同化,因此具有了“原始马来人”这一称号。例外的是Orang Kuala部落,他们是500年前由苏门答腊岛迁来的。原始马来人族群在体质上都有混血特征,所操语言则为古代马来语,据说Sei和Temoq语有所不同,它们更与西诺伊语有某种联系。
二、东马的族群及其语言东马的两个州砂拉越和沙巴的族群及其语言情况都十分复杂,迄今为止似乎尚未得到彻底的研究,以至族群归属及其名称难得统一。各族群的社会发展更是不平衡,有的已开始了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有的则还坚持丛林生活,保留游居的生计方式,一些古老的习俗如住长屋、吃硕莪、用吹筒、穿耳洞等,还在一定程度上得以保留,或刚刚放弃不久。
伊班(lban)人。是砂拉越人口最多的族群,又名海达雅克人(Sea Dayak),据说这一名称与他们善于用船和曾在海上抢劫有关,但他们不是渔民。伊班人过去有令人恐怖的习俗——猎头。砂拉越的伊班人是历史上由印尼加里曼丹的Kapuas谷地迁人的,对开发拉让河流域做出过贡献,其人口已广泛分布于州境内,但以第二省及沿海地区居多。伊班人“向以稻米为生”,现大多家庭拥有橡胶园丘。典型的伊班人的体质特征是身材矮小,头颅呈圆形,头发平直而黑,皮肤一般光滑无毛,肤色不一:有咖啡色、浅褐色、黄褐色等,居住内陆者则为白色。伊班语是尚未受到伊斯兰教影响的马来语,他们与马来人之间通过马来语可以勉强进行交流。基督教在伊班人中获得了很大的传播。
陆达雅克( Bidayuh)人。陆达雅克人为马来西亚与印度尼西亚的跨境民族,其大部分分布在印尼境内,在砂拉越者,据20世纪60年代资料称,主要聚居在婆罗洲西北山地一带,以种稻为生,兼种硕莪(西壳椰子的俗称)。陆达雅克人分为5个集团,各有自己的方言,但彼此可以交流,沿Sadong、Samarahan、Sarawak和Lundu等河流域分布。陆达雅克语又被称做Bedayuh语,其中吸收有伊班人和马来人语言的许多成分。陆达雅克人与海达雅克人相比,身材稍矮,脸稍圆。也有很多人信仰基督教。
美兰诺(u,20世纪50、60年代,居住在Rejang河口沿岸宽约20英里地区内,直至Baram河流域。美兰诺人与陆达雅克人共用词汇很多,并且能懂Rejang河上游Sekapan人的话。其内部亦有方言之分,尤其是Bindulu一带的方言差别较大,据说他们不用m这一词汇来指称“夜晚”。美兰诺人的外表与马来人有些相似,大部分人也都皈依了伊斯兰教。美兰诺人善于种植Sago Palm。
比沙耶( Bisayah)人。比沙耶人是马来西亚与文莱的跨境民族,在砂拉越(主要居住在Limbang河谷)和沙巴均有分布,信仰伊斯兰教。20世纪50、60年代分布在靠近文莱边境一带:砂拉越境内的居住在Limbang河下游等地,沙巴境内的聚居在Padas河和Kelias河盆地。菲律宾亦有同名民族存在,但相互之间语言差异较大。比沙耶人皮肤白皙,历史上文莱王宫里的宫女据说多来自该族。比沙耶人种植水稻,但亦喜食硕莪。有自己的语言,但无文字,内部亦稍有差异。据说一些语言特征与马兰诺和沙巴的卡达山人的语言有相似。
摩禄(Murut)人。摩禄人大多居住于内陆如Tenom、Rundu、Pensiangan等地,少数人还住长屋,甚至过着游居生活。砂拉越的摩禄人又称Lun Bawang人或Lun Dayeh人,他们住在Trusan谷地。砂拉越还有一支Tagal人,在沙巴被称为摩禄人。摩禄语有两种,一种是砂拉越摩禄语,一种是印尼北婆罗洲摩禄语,后者与菲律宾摩禄语属于同一种语言。东马的摩禄人主要讲砂拉越摩禄语。沙巴的摩禄人...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