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www.qishuwu.cc,全能文豪之路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致爱丽丝》,风靡世界的著名钢琴曲之一。
赵亦明弹奏的正是这首乐曲。
在他原来那个时空,哪怕是对钢琴曲一窍不通的人,多少对这首乐曲也会有所耳闻。并且大概还知道一个美丽的故事。
据说,是一位名叫爱丽丝的女孩,给了贝多芬创作这个作品的灵感。
具体说法是,爱丽丝为了帮助一位失明的老人实现看见森林和大海的愿望,四处求助别人。贝多芬得知后非常感动,特地在圣诞夜为老人演奏了一段美妙的音乐,老人听着听着,音乐让他看见了:“阿尔卑斯山的雪峰,塔希提岛四周的海水,还有海鸥、森林、耀眼的阳光。”于是老人满意地合上了双眼,不再有孤独和悲怜。之后,贝多芬便将这个曲子献给善良的姑娘爱丽丝。
当然,这个故事跟教科书上那篇著名的《月光曲》的故事一样,都不靠谱。甚至这首曲子也跟幸运的“爱丽丝”没有任何关系。
实际情况是,在贝多芬40岁的时候,他教了一个名叫特蕾泽·玛尔法蒂的女学生。贝多芬对她产生了好感,为她写下了一曲《致特蕾莎》。并在并在乐谱上题写了“献给特雷莎,1810年4月27日,为了纪念”的字样。这份乐谱之后就一直留在特雷莎那里,贝多芬没有自留底稿,因此,贝多芬去世后在其作品目录里都没有这首曲子。
原时空,直到1867年,德国音乐家诺尔为贝多芬写传记,在特雷莎·玛尔法蒂的遗物中才发现了这首乐曲的手稿。但是,他在出版这首曲子的乐谱时,把原名《致特蕾莎》错写成《致爱丽丝》。从此,这首钢琴小品开始以《致爱丽丝》的名称在世界上广泛流传,而原名《致特蕾莎》却被人们忘记了。
而在赵亦明重生后的这个时空,历史出现了一个小小的变化。历史上诺尔在为贝多芬写传记时,并没有在特雷莎·玛尔法蒂的遗物中发现这首乐曲的手稿。
也许是被弄丢了,也许是被不小心销毁了,反正这个世界没有这首著名的《致爱丽丝》。
赵亦明歪打正着,占了一个大便宜。
不过,虽然占了一个便宜,但也带来了一个小小的麻烦。
那就是这首乐曲名字的问题。
直接告诉宁慕香这首曲子叫《致爱丽丝》?
赵亦明又不傻。这个名字本来就是一个误会的产物。现在他有了纠正的机会,当然不会便宜了那个幸运的爱丽丝。
改成乐曲真正的名字《致特蕾莎》?
抱歉,赵亦明连一个外国人都不认识,到哪里去找一个美丽的,名字还得叫特蕾莎外国少女。取了这个名字只能让人感觉莫名其妙,不知所然。
所以最后,他直接说名字还未定。
至于之后向宁慕香提出以她的名字取名建议,完全是赵亦明认为:只有《致宁慕香》这个名字,才最吻合当前的状况,才最符合乐曲氛围,才是最说得通和最完美的理由。
当然,赵亦明再白痴也知道,给这首几乎可以说是示爱的乐曲取这个名字是多么暧昧。
但他还是提出了。
这缘于他对宁慕香朦胧的想要亲近的感觉,还有就是他记得老姐跟他说过,女孩子大多是被动的,只要不是主动的表白,女孩子们一般都会表现出足够害羞的矜持。
将这首乐曲命名为《致宁慕香》,虽然有隐隐示爱的意味,但好歹只是暗示,并没有直接捅开那层窗户纸。
也就是说,即使他这么做了,也不是没有余地。而留有余地,方能从容。
对于赵亦明的建议,宁慕香有些惊愕,以至于沉默得说不出话。
“这算是一份礼物吧,喜欢你能喜欢。”
见宁慕香沉默不语,赵亦明只有搜肠刮肚想些理由来打破有些沉闷的气氛。
“可是,这份礼物太过贵重了。”宁慕香终于开口了,虽然她的语气里带着一点言不由衷的味道。
音乐是有灵性的。特别是宁慕香这样对音乐有着极高天赋的天才。听到优秀的乐曲,他们很容易就能进入一种身临其境的状态,从而比普通人更能深刻的领略到乐曲的深刻内涵与精髓。
刚才赵亦明弹奏的乐曲虽然只有短短的三分多钟,但宁慕香在灵动的乐曲中,已然把自己代入了曲中少女的角色,与她一起欢乐,惊讶,欣然,幸福。
只是一瞬的时间里,她突然无比渴望自己就是那位幸福的少女。但音乐终止,一切结束,这个想法自然也在脑海里深埋。
当赵亦明将乐曲命名为《致宁慕香》时。如同触碰到了某个开关,一些深藏的记忆被挖掘出来,让她的思维一时陷入了混乱之中。
她彻底手无足措了。
包裹着的伪装有了裂开的迹象,有了扩大的痕迹。
&nb... -->>
《致爱丽丝》,风靡世界的著名钢琴曲之一。
赵亦明弹奏的正是这首乐曲。
在他原来那个时空,哪怕是对钢琴曲一窍不通的人,多少对这首乐曲也会有所耳闻。并且大概还知道一个美丽的故事。
据说,是一位名叫爱丽丝的女孩,给了贝多芬创作这个作品的灵感。
具体说法是,爱丽丝为了帮助一位失明的老人实现看见森林和大海的愿望,四处求助别人。贝多芬得知后非常感动,特地在圣诞夜为老人演奏了一段美妙的音乐,老人听着听着,音乐让他看见了:“阿尔卑斯山的雪峰,塔希提岛四周的海水,还有海鸥、森林、耀眼的阳光。”于是老人满意地合上了双眼,不再有孤独和悲怜。之后,贝多芬便将这个曲子献给善良的姑娘爱丽丝。
当然,这个故事跟教科书上那篇著名的《月光曲》的故事一样,都不靠谱。甚至这首曲子也跟幸运的“爱丽丝”没有任何关系。
实际情况是,在贝多芬40岁的时候,他教了一个名叫特蕾泽·玛尔法蒂的女学生。贝多芬对她产生了好感,为她写下了一曲《致特蕾莎》。并在并在乐谱上题写了“献给特雷莎,1810年4月27日,为了纪念”的字样。这份乐谱之后就一直留在特雷莎那里,贝多芬没有自留底稿,因此,贝多芬去世后在其作品目录里都没有这首曲子。
原时空,直到1867年,德国音乐家诺尔为贝多芬写传记,在特雷莎·玛尔法蒂的遗物中才发现了这首乐曲的手稿。但是,他在出版这首曲子的乐谱时,把原名《致特蕾莎》错写成《致爱丽丝》。从此,这首钢琴小品开始以《致爱丽丝》的名称在世界上广泛流传,而原名《致特蕾莎》却被人们忘记了。
而在赵亦明重生后的这个时空,历史出现了一个小小的变化。历史上诺尔在为贝多芬写传记时,并没有在特雷莎·玛尔法蒂的遗物中发现这首乐曲的手稿。
也许是被弄丢了,也许是被不小心销毁了,反正这个世界没有这首著名的《致爱丽丝》。
赵亦明歪打正着,占了一个大便宜。
不过,虽然占了一个便宜,但也带来了一个小小的麻烦。
那就是这首乐曲名字的问题。
直接告诉宁慕香这首曲子叫《致爱丽丝》?
赵亦明又不傻。这个名字本来就是一个误会的产物。现在他有了纠正的机会,当然不会便宜了那个幸运的爱丽丝。
改成乐曲真正的名字《致特蕾莎》?
抱歉,赵亦明连一个外国人都不认识,到哪里去找一个美丽的,名字还得叫特蕾莎外国少女。取了这个名字只能让人感觉莫名其妙,不知所然。
所以最后,他直接说名字还未定。
至于之后向宁慕香提出以她的名字取名建议,完全是赵亦明认为:只有《致宁慕香》这个名字,才最吻合当前的状况,才最符合乐曲氛围,才是最说得通和最完美的理由。
当然,赵亦明再白痴也知道,给这首几乎可以说是示爱的乐曲取这个名字是多么暧昧。
但他还是提出了。
这缘于他对宁慕香朦胧的想要亲近的感觉,还有就是他记得老姐跟他说过,女孩子大多是被动的,只要不是主动的表白,女孩子们一般都会表现出足够害羞的矜持。
将这首乐曲命名为《致宁慕香》,虽然有隐隐示爱的意味,但好歹只是暗示,并没有直接捅开那层窗户纸。
也就是说,即使他这么做了,也不是没有余地。而留有余地,方能从容。
对于赵亦明的建议,宁慕香有些惊愕,以至于沉默得说不出话。
“这算是一份礼物吧,喜欢你能喜欢。”
见宁慕香沉默不语,赵亦明只有搜肠刮肚想些理由来打破有些沉闷的气氛。
“可是,这份礼物太过贵重了。”宁慕香终于开口了,虽然她的语气里带着一点言不由衷的味道。
音乐是有灵性的。特别是宁慕香这样对音乐有着极高天赋的天才。听到优秀的乐曲,他们很容易就能进入一种身临其境的状态,从而比普通人更能深刻的领略到乐曲的深刻内涵与精髓。
刚才赵亦明弹奏的乐曲虽然只有短短的三分多钟,但宁慕香在灵动的乐曲中,已然把自己代入了曲中少女的角色,与她一起欢乐,惊讶,欣然,幸福。
只是一瞬的时间里,她突然无比渴望自己就是那位幸福的少女。但音乐终止,一切结束,这个想法自然也在脑海里深埋。
当赵亦明将乐曲命名为《致宁慕香》时。如同触碰到了某个开关,一些深藏的记忆被挖掘出来,让她的思维一时陷入了混乱之中。
她彻底手无足措了。
包裹着的伪装有了裂开的迹象,有了扩大的痕迹。
&nb...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