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www.qishuwu.cc,大师兄在上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他跪在老观主的床榻边,看似双眼放空,表现出一种幼童的迷茫与无知。可事实上却是在紧张地听着身边这个中年男人和观主的对话。他舔了舔干裂的嘴唇,看了面前这个深沉冷静的男人一眼。这个中年男人弯着腰,可背脊依旧是笔直笔直的。侧着耳朵听着床上老人的遗言,时不时看一眼跪在面前的孩童。
承受着打量的目光,孩子心中发虚,慌张地低下头去。此时老观主从喉咙里发出了破败的嗬嗬声,听到这声音,他忍不住往前方凑了凑。
已如风中残烛的老观主,伸出他干瘦枯柴一般的手,朝着孩子招了招。与其说招,更不如说只是勾了勾手指。在昏黄日光中,那影子可怖阴森,好像是志怪故事里的鬼怪。然而那个孩子如一阵风般扑了上去,握住这只可怖的手,眼中迸出焦灼而悲戚的光。
“老道我……在芦荡里捡到你,又把你养到六岁,本是老天赐下的一段机缘。只如今天命已到,这缘分便也到了这里了。待我死后,你便与这位方先生过活去吧。”
这临江观的观主已是日薄西山,行将就木之状。所说的每一个字都消耗着他为数不多的生命力。交待完这一句遗言,便是到了支撑的极限。等不及跪着的孩子说些什么,就两眼一翻,昏睡过去。
那孩子难过地看着这位抚养了自己六年的老人。现在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将他枯瘦无力的手放回被褥里,免得秋风吹得愈发凉,叫人以为他已经往极乐去了。
被称作方先生的男人拍了拍这孩子的肩膀,把他领到了外头。深秋黄昏的阳光已然是无多大效用,但与室内相比却是温暖了许多。深紫橘红的云霞一派瑰丽,照到孩子瘦弱的半边脸上,恰似一场悲沉的梦来。
方先生背着手,眯着眼睛看着青黑瓦檐外的晚景一会儿。才看向身边低着头,正悲伤迷茫的孩子,他说:“李观主将你托付给我了,待他老人家羽化仙去,你便随我离开这里。”
“嗯,”这孩子不知道说什么好,只能弱弱地点着头。
“你姓什么,叫什么名字?”方先生其实知道这孩子叫什么,方才临江观的观主撑着最后一口气已告知过了。可不知为何,他还是问了这孩子一遍。
孩子茫然地抬起头,回答说:“姓阮,叫鱼娃”
“鱼娃……”方先生似是笑了一下,言道:“日后自是要改名的。且此处一切事了,再与你寻个名字吧。”
说完,他一甩袖,翩然而去。
鱼娃本是这芦荡湖边一户渔家的孩子。
这芦荡湖本是洪江冲出来的一片大湖,因长了许多芦苇,便是这么叫了。这一代的渔户本是许多的,这几年却不见什么踪迹。芦荡岸边停满了破旧的船只,挂满了破碎的渔网。
因这洪江边的水寇泛滥,烧伤抢掠,杀人越货,乃是无恶不作。渔家们受不得这样的苦,都纷纷逃命去了。
鱼娃的父母在他刚出生的时候就被水寇给害了。这孩子被装在木盆里,飘到了芦苇丛中才侥幸活了下来。而李观主则是在水寇扫荡完之后,来到这芦荡中看能不能找到些心存者时,发现了这孩子。就将之带回了临江观抚养起来。
这所破败的道观隐在一座小山上。要翻过这座山到另一头才有一个稍微有些人气的小镇。这一老一少便在这山中,虽然过得十分清贫寡淡,但也这样互相陪伴着过了六年。
不知是这老道自觉年近古稀,天不假年,无力教导这孩子;还是他真有一二分看人命数的本事。一直说鱼娃的机缘并不在此处,遂也不收他为徒,也不认作子嗣。只让鱼娃观主观主的这么叫着。
这孩子在这山中,寂寞地长到了六岁。平日只与老观主学了些道经,养成了一个不爱说话、藏心的性子。
这一年,老观主的身体愈发差了,便写了一封信,叫这鱼娃送到镇上的一家客栈里。又让那客栈不知托了谁,将这信送了出去。
这一来一回,鱼娃就走了一天一夜。待他在傍晚时分赶回临江观的时候,就看到老观主拖着病弱的身体在破败的山门前等着自己。听鱼娃说已将信送出去的时候,老人家苍白泛青的脸上才浮现出一丝血色,扶着鱼娃一步一瘸地回到了住处躺下。
那信送出去三月有余,这位方先生在一个深夜里登了门。
打开大门时,这气度不凡的男人披了一身星月正站在外头。其人渊渟岳峙,高山景行。鱼娃一见,便知老观主一直等的人已经到了。
这位方先生在许久之前,曾在这临江观附近与人比试切磋。兴致正酣之际,不想手中的力道没有控住,误伤了老观主。内疚之下,在这里盘桓数日,盯着老观主的伤势好了方才离去。临走前,留下传讯方式,说老观主若有事可与自己联系。
这位方先生登门后的第二日,老观主便将鱼娃这个孩子托付给了他,方先生也痛快地应了下来。
大约也就三四日的光景,老观主便真的不行了。在一个半夜,老观主嘱咐鱼娃,待他走后只需葬在一棵老青松下。无需立牌竖碑,更不需要鱼娃为他披麻戴孝。交代了后事之后,老观主便这样平平静静地走了。
停灵一夜,鱼娃尊其嘱咐,亲自挖了墓坑将这位老人殓葬了。方先生陪着他,只在鱼娃撑不住时,帮上一把。堆了坟头后,鱼娃在老观主的墓前跪了许久。待那日头落了山,鱼娃方才磕了三个响头,摇摇晃晃地站了起来。
方先生已与他说好,待老观主去后,就带他离开此处。回到临江观中,鱼娃到房中收拾行李。其实也没有什么好收拾的,这年岁过得十分清贫,能带上一两件换洗的衣裳,已是最多的可随身的东西。
在这干干净净的小屋里转了两圈,鱼娃把小布包往背上一套,关上房门走到了院落里。
院子里,方先生正背着手,饶有趣味地看着青石壁墙上的一首诗。这青石壁不知是何时的东西了。已经掉落了许多,上面的字迹也早已模糊不清。左右不过看清几个字而已。
“寄谁半生记谁真……”将这篇诗的其中一句反复品酌了几句,方先生看向鱼娃,问之:“你可识字?”
“与观主学过些道经,识得一些。”
方先生一撩袍角,在旁边的石凳上坐了下来,感慨道:“道家讲究清静无为,你小小年纪,若一直看着这些,不免将性子看冷清了。你日后与我走荡江湖,若不能与世共情,未免太过可惜了。”
鱼娃不懂他说什么,只收着手脚,低着头立在一边。
... -->>
他跪在老观主的床榻边,看似双眼放空,表现出一种幼童的迷茫与无知。可事实上却是在紧张地听着身边这个中年男人和观主的对话。他舔了舔干裂的嘴唇,看了面前这个深沉冷静的男人一眼。这个中年男人弯着腰,可背脊依旧是笔直笔直的。侧着耳朵听着床上老人的遗言,时不时看一眼跪在面前的孩童。
承受着打量的目光,孩子心中发虚,慌张地低下头去。此时老观主从喉咙里发出了破败的嗬嗬声,听到这声音,他忍不住往前方凑了凑。
已如风中残烛的老观主,伸出他干瘦枯柴一般的手,朝着孩子招了招。与其说招,更不如说只是勾了勾手指。在昏黄日光中,那影子可怖阴森,好像是志怪故事里的鬼怪。然而那个孩子如一阵风般扑了上去,握住这只可怖的手,眼中迸出焦灼而悲戚的光。
“老道我……在芦荡里捡到你,又把你养到六岁,本是老天赐下的一段机缘。只如今天命已到,这缘分便也到了这里了。待我死后,你便与这位方先生过活去吧。”
这临江观的观主已是日薄西山,行将就木之状。所说的每一个字都消耗着他为数不多的生命力。交待完这一句遗言,便是到了支撑的极限。等不及跪着的孩子说些什么,就两眼一翻,昏睡过去。
那孩子难过地看着这位抚养了自己六年的老人。现在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将他枯瘦无力的手放回被褥里,免得秋风吹得愈发凉,叫人以为他已经往极乐去了。
被称作方先生的男人拍了拍这孩子的肩膀,把他领到了外头。深秋黄昏的阳光已然是无多大效用,但与室内相比却是温暖了许多。深紫橘红的云霞一派瑰丽,照到孩子瘦弱的半边脸上,恰似一场悲沉的梦来。
方先生背着手,眯着眼睛看着青黑瓦檐外的晚景一会儿。才看向身边低着头,正悲伤迷茫的孩子,他说:“李观主将你托付给我了,待他老人家羽化仙去,你便随我离开这里。”
“嗯,”这孩子不知道说什么好,只能弱弱地点着头。
“你姓什么,叫什么名字?”方先生其实知道这孩子叫什么,方才临江观的观主撑着最后一口气已告知过了。可不知为何,他还是问了这孩子一遍。
孩子茫然地抬起头,回答说:“姓阮,叫鱼娃”
“鱼娃……”方先生似是笑了一下,言道:“日后自是要改名的。且此处一切事了,再与你寻个名字吧。”
说完,他一甩袖,翩然而去。
鱼娃本是这芦荡湖边一户渔家的孩子。
这芦荡湖本是洪江冲出来的一片大湖,因长了许多芦苇,便是这么叫了。这一代的渔户本是许多的,这几年却不见什么踪迹。芦荡岸边停满了破旧的船只,挂满了破碎的渔网。
因这洪江边的水寇泛滥,烧伤抢掠,杀人越货,乃是无恶不作。渔家们受不得这样的苦,都纷纷逃命去了。
鱼娃的父母在他刚出生的时候就被水寇给害了。这孩子被装在木盆里,飘到了芦苇丛中才侥幸活了下来。而李观主则是在水寇扫荡完之后,来到这芦荡中看能不能找到些心存者时,发现了这孩子。就将之带回了临江观抚养起来。
这所破败的道观隐在一座小山上。要翻过这座山到另一头才有一个稍微有些人气的小镇。这一老一少便在这山中,虽然过得十分清贫寡淡,但也这样互相陪伴着过了六年。
不知是这老道自觉年近古稀,天不假年,无力教导这孩子;还是他真有一二分看人命数的本事。一直说鱼娃的机缘并不在此处,遂也不收他为徒,也不认作子嗣。只让鱼娃观主观主的这么叫着。
这孩子在这山中,寂寞地长到了六岁。平日只与老观主学了些道经,养成了一个不爱说话、藏心的性子。
这一年,老观主的身体愈发差了,便写了一封信,叫这鱼娃送到镇上的一家客栈里。又让那客栈不知托了谁,将这信送了出去。
这一来一回,鱼娃就走了一天一夜。待他在傍晚时分赶回临江观的时候,就看到老观主拖着病弱的身体在破败的山门前等着自己。听鱼娃说已将信送出去的时候,老人家苍白泛青的脸上才浮现出一丝血色,扶着鱼娃一步一瘸地回到了住处躺下。
那信送出去三月有余,这位方先生在一个深夜里登了门。
打开大门时,这气度不凡的男人披了一身星月正站在外头。其人渊渟岳峙,高山景行。鱼娃一见,便知老观主一直等的人已经到了。
这位方先生在许久之前,曾在这临江观附近与人比试切磋。兴致正酣之际,不想手中的力道没有控住,误伤了老观主。内疚之下,在这里盘桓数日,盯着老观主的伤势好了方才离去。临走前,留下传讯方式,说老观主若有事可与自己联系。
这位方先生登门后的第二日,老观主便将鱼娃这个孩子托付给了他,方先生也痛快地应了下来。
大约也就三四日的光景,老观主便真的不行了。在一个半夜,老观主嘱咐鱼娃,待他走后只需葬在一棵老青松下。无需立牌竖碑,更不需要鱼娃为他披麻戴孝。交代了后事之后,老观主便这样平平静静地走了。
停灵一夜,鱼娃尊其嘱咐,亲自挖了墓坑将这位老人殓葬了。方先生陪着他,只在鱼娃撑不住时,帮上一把。堆了坟头后,鱼娃在老观主的墓前跪了许久。待那日头落了山,鱼娃方才磕了三个响头,摇摇晃晃地站了起来。
方先生已与他说好,待老观主去后,就带他离开此处。回到临江观中,鱼娃到房中收拾行李。其实也没有什么好收拾的,这年岁过得十分清贫,能带上一两件换洗的衣裳,已是最多的可随身的东西。
在这干干净净的小屋里转了两圈,鱼娃把小布包往背上一套,关上房门走到了院落里。
院子里,方先生正背着手,饶有趣味地看着青石壁墙上的一首诗。这青石壁不知是何时的东西了。已经掉落了许多,上面的字迹也早已模糊不清。左右不过看清几个字而已。
“寄谁半生记谁真……”将这篇诗的其中一句反复品酌了几句,方先生看向鱼娃,问之:“你可识字?”
“与观主学过些道经,识得一些。”
方先生一撩袍角,在旁边的石凳上坐了下来,感慨道:“道家讲究清静无为,你小小年纪,若一直看着这些,不免将性子看冷清了。你日后与我走荡江湖,若不能与世共情,未免太过可惜了。”
鱼娃不懂他说什么,只收着手脚,低着头立在一边。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