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www.qishuwu.cc,一商甲天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r />
说起汤和,这个人倒是一个有眼色的人,历史上他可是成功的逃脱了朱元璋的屠杀,当初朱元璋屠杀大臣的时候,成功躲过厄运的就两个人,一个是徐达,另外一个就是这位汤和。
汤和,字鼎臣,明朝开国功臣,军事将领。汤和为人谨慎,沉敏多智。1352年参加郭子兴起义军,授千户,在随朱元璋渡长江、占集庆,取镇江诸战中,屡破元军,累功升统军元帅。
1395年八月因病去世,是少数明初开国功臣能得以善终者,追封东瓯王,谥襄武。
朱元璋为什么没有杀汤和呢?
首先汤和对朱元璋有拥戴之功。他早年和朱元璋一起在郭子兴麾下效力,比朱元璋的资格还老一些,后来朱元璋脱颖而出,逐渐成为首领,其他一起出生入死的将领看到朱元璋当老大,难免心里不服气,而汤和虽长太祖三岁,独奉约束甚谨,太祖甚悦之,而且在关键时刻,他率先承认朱元璋的领导地位,这份功劳,朱元璋是一直认账的。
汤和不争功,能以平常心对待不公待遇。打下江山大封功臣时,朱元璋故意降汤和一等,找个岔子只封他为侯,而其他同等条件的人都封为公的爵位。他却很谨慎,从不发牢骚,不怨天尤人,继续兢兢业业、如履薄冰地伺候皇上,并及时向皇上作出诚恳而深刻的自我检讨,这才被宽恕,几年后进封为信国公。
审时度势显大智慧。功臣纷纷被诛杀,特别是胡惟庸案发,牵连无数,令汤和前胸冷后心凉,他知道,朱元璋的最大心病,乃功臣手中所握之权,特别是军权,于是,他做出的重大决定,就是主动辞官而去,回家养老。
明史记载说:“帝春秋浸高,天下无事,意不欲诸将久典兵,未有以发也”。也就是说朱元璋对掌握军权的老臣开始不放心了。
于是,汤和说:‘臣犬马齿长,不堪复任驱策,愿得归故乡,为容棺之墟,以待骸骨。”朱元璋听到后自然是无比开心,就这样,汤和成了在众多高级将领中第一个自请解除军权的人。
照理说,朱元璋应该有点挽留之意才是,毕竟,既是儿时伙伴,又是“革命引路人”。他的反应却是大悦,然后就是“立赐”,居然立即准奏了,并且马上在凤阳替他修建府第,予其赏赐,心里就生怕汤和不回去。
在朱元璋看来,还是汤和小子拎得清,如果满朝功臣,都如汤和一般,还用得着我痛下杀手吗?
不过,朱元璋仍然是猜忌心很强的人,洪武一朝,告老还乡之人,依然有人逃不脱被杀的命运。汤和知道,朱元璋的耳目一刻也没有放松对他的监视,他的一举一动都会被报到朱元璋那里,因而他就整天吃酒下棋,游山玩水,含饴弄孙,从不结交地方官和乡绅,不谈国家大事,给人一副只贪图享受别的事一概不管不问的印象。
看到他这个样子,朱元璋能不开心吗,因此他让朱元璋非常放心,活到了七十岁的高龄而逝,是朱元璋时代少有的几个能善终的老臣,死后追封为东瓯王,谥襄武,可说是备极哀荣。
想到此沈从也是暗暗咋舌,这个老头倒是聪明,而且朱元璋似乎也很有人性,任由老盆友安享晚年,可是这段历史又怎么解释呢?
1390年农历正月初一,汤和到京师给朱元璋拜年时,得了急症,不能说话,朱元璋即日亲临探视,长久叹息之后,让他返回故乡。待汤和病稍好一点时,朱元璋又命人将他接到京城,让他坐车进入内殿,设宴慰劳,关怀备至,并赐黄金、布帛、御膳、法酒等等。1394年汤和病情日渐加重,不能站立。朱元璋想见汤和,便命他坐车前往觐见,朱元璋用手抚摸着他,与他详细叙谈家乡故旧以及这些年来兴兵的艰难。汤和已经不能对答,只是不停地叩首,朱元璋见此情形,泪流不已,厚赠黄金、布帛作为丧葬费用。
想到这里,沈从不由得怀疑朱元璋是不是故意的,明明汤和已经生病了还要折腾人家,后来汤和的病好不容易有所缓解,你又把人家折腾到京城来结果病情再次恶化,汤和快死了,你想见人家了,就立刻让人家将死之身来南京,真是任性啊。
从这里看朱元璋似乎很仗义,但是现在看来朱元璋似乎就是催命阎罗,嫌你还不快死,特意折腾你让你快死。
r />
说起汤和,这个人倒是一个有眼色的人,历史上他可是成功的逃脱了朱元璋的屠杀,当初朱元璋屠杀大臣的时候,成功躲过厄运的就两个人,一个是徐达,另外一个就是这位汤和。
汤和,字鼎臣,明朝开国功臣,军事将领。汤和为人谨慎,沉敏多智。1352年参加郭子兴起义军,授千户,在随朱元璋渡长江、占集庆,取镇江诸战中,屡破元军,累功升统军元帅。
1395年八月因病去世,是少数明初开国功臣能得以善终者,追封东瓯王,谥襄武。
朱元璋为什么没有杀汤和呢?
首先汤和对朱元璋有拥戴之功。他早年和朱元璋一起在郭子兴麾下效力,比朱元璋的资格还老一些,后来朱元璋脱颖而出,逐渐成为首领,其他一起出生入死的将领看到朱元璋当老大,难免心里不服气,而汤和虽长太祖三岁,独奉约束甚谨,太祖甚悦之,而且在关键时刻,他率先承认朱元璋的领导地位,这份功劳,朱元璋是一直认账的。
汤和不争功,能以平常心对待不公待遇。打下江山大封功臣时,朱元璋故意降汤和一等,找个岔子只封他为侯,而其他同等条件的人都封为公的爵位。他却很谨慎,从不发牢骚,不怨天尤人,继续兢兢业业、如履薄冰地伺候皇上,并及时向皇上作出诚恳而深刻的自我检讨,这才被宽恕,几年后进封为信国公。
审时度势显大智慧。功臣纷纷被诛杀,特别是胡惟庸案发,牵连无数,令汤和前胸冷后心凉,他知道,朱元璋的最大心病,乃功臣手中所握之权,特别是军权,于是,他做出的重大决定,就是主动辞官而去,回家养老。
明史记载说:“帝春秋浸高,天下无事,意不欲诸将久典兵,未有以发也”。也就是说朱元璋对掌握军权的老臣开始不放心了。
于是,汤和说:‘臣犬马齿长,不堪复任驱策,愿得归故乡,为容棺之墟,以待骸骨。”朱元璋听到后自然是无比开心,就这样,汤和成了在众多高级将领中第一个自请解除军权的人。
照理说,朱元璋应该有点挽留之意才是,毕竟,既是儿时伙伴,又是“革命引路人”。他的反应却是大悦,然后就是“立赐”,居然立即准奏了,并且马上在凤阳替他修建府第,予其赏赐,心里就生怕汤和不回去。
在朱元璋看来,还是汤和小子拎得清,如果满朝功臣,都如汤和一般,还用得着我痛下杀手吗?
不过,朱元璋仍然是猜忌心很强的人,洪武一朝,告老还乡之人,依然有人逃不脱被杀的命运。汤和知道,朱元璋的耳目一刻也没有放松对他的监视,他的一举一动都会被报到朱元璋那里,因而他就整天吃酒下棋,游山玩水,含饴弄孙,从不结交地方官和乡绅,不谈国家大事,给人一副只贪图享受别的事一概不管不问的印象。
看到他这个样子,朱元璋能不开心吗,因此他让朱元璋非常放心,活到了七十岁的高龄而逝,是朱元璋时代少有的几个能善终的老臣,死后追封为东瓯王,谥襄武,可说是备极哀荣。
想到此沈从也是暗暗咋舌,这个老头倒是聪明,而且朱元璋似乎也很有人性,任由老盆友安享晚年,可是这段历史又怎么解释呢?
1390年农历正月初一,汤和到京师给朱元璋拜年时,得了急症,不能说话,朱元璋即日亲临探视,长久叹息之后,让他返回故乡。待汤和病稍好一点时,朱元璋又命人将他接到京城,让他坐车进入内殿,设宴慰劳,关怀备至,并赐黄金、布帛、御膳、法酒等等。1394年汤和病情日渐加重,不能站立。朱元璋想见汤和,便命他坐车前往觐见,朱元璋用手抚摸着他,与他详细叙谈家乡故旧以及这些年来兴兵的艰难。汤和已经不能对答,只是不停地叩首,朱元璋见此情形,泪流不已,厚赠黄金、布帛作为丧葬费用。
想到这里,沈从不由得怀疑朱元璋是不是故意的,明明汤和已经生病了还要折腾人家,后来汤和的病好不容易有所缓解,你又把人家折腾到京城来结果病情再次恶化,汤和快死了,你想见人家了,就立刻让人家将死之身来南京,真是任性啊。
从这里看朱元璋似乎很仗义,但是现在看来朱元璋似乎就是催命阎罗,嫌你还不快死,特意折腾你让你快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