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www.qishuwu.cc,南国江山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杨渥不知道高勖等人会以何等方式再次劝进,不过他已经决定好了这一次还要拒绝。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自古以来的建国登基之事都要三请之后才答应,以示自己登极乃是受众人之请;杨渥虽然来自后世,但这些规矩却是要遵守。
淮南建国称王的根基早在杨行密时代便已经成形,不过在那个时代,淮南更多的还只是一个强大的藩镇。
杨行密重情重义,对于部众更是多以恩德来安抚,再加上他本身杰出的个人魅力,所以能淮南上下一心。
不过杨行密的宽仁之道也带来了一个重要的后果,那就是部众权利过大,以至于杨行密在很多时候更像是淮南众多地方刺史和将军的盟主,而非他们的主君。
杨行密在晚年似乎也察觉到了这种情况,再加上杨渥的极力主张,所以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杨行密大力进行改革,对内加强吴王府的权威,打压地方势力,并在平定田頵、安仁义、朱延寿、张灏四人的叛乱后,以军政分离等措施一举改变了过去吴王府权威不足的情况,实现了从藩镇到国家的第一步转变。
等到杨渥继承为新的吴王时,淮南除了缺少正式的名义外,其它方面事实上已经与一国无异了。
而如今,杨渥要做的就是完成从藩镇向国家转变的最后一个步骤。
天佑四年十月底,淮南文武在高勖、周隐、李神福三人的带领下,再次进吴王府向吴王杨渥进言,劝杨渥建国称王,以应万民之望。
高勖在进言中提到:“如今大唐亡于朱温之手,大王以吴王之尊,固然身负复兴大唐之重任,但要实现此重任,必须先有足够的名义。如今淮南文武百官多有兼任节度副使之职务,而大王虽有东南诸道行营都统之名,但究其本质也不过是一方节度使而已,根本不足以统制众文武,请大王建国称制,以正上下君臣之别!”
其他众文武一同请命进谏,劝说杨渥开国。
然而杨渥再一次拒绝了众人的提议,只说自己民望不够,恐难以服众,对于众文武的劝进始终不为所动。
高勖等人见难以说服杨渥,只能暂时告退。
这次劝进虽然再一次以失败告终,不过杨渥的想法众人却已经明白了,大家知道他是想要在三请之后才会同意。
所以在半个多月之后,高勖等三人奉玉册、宝绶等礼器再次带领众人到吴王府劝进。
不仅是留在广陵的文武官员都到齐了,各地刺史将军们同样有不少亲自赶赴广陵来进谏的;各地百姓更是在官府的领头下上万民书,请求杨渥建国称制。
这一次,在众人的劝说之下,杨渥终于同意了众人的请求,并且定于天佑五年正月初一正式举行即位盛典。
虽然杨渥同意了立国之事,但是立国称王可不是一件小事,即便是杨渥想要简单的办了这件事,淮南的众多文武也不会答应。
杨渥自己同样认为这件事不能就这么草草了之,他虽然不是铺张浪费之人,也比不了杨行密的勤俭节约,但在这种重大典仪上却是不会吝啬的。
所以杨渥直接将这件事交给了高勖和殷文圭二人负责操办。
既然是立国,那么就要正儿八经的组建起一套相应的典制才行。
首先一点便是确立国号的问题。
正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对于这个时代的人来说,“名”可不是一件小事情,即便是普通百姓家里,给孩子取名字都是一件非常郑重的事情,其中包含着各种讲究;而给一国取国号就是一件更加重要的事情,不得有任何草率。
取国号可不是由着杨渥本人脑袋一拍就能决定的事情,而是关系到将来所立之国正不正的问题,若是杨渥由着自己的性子随便整一个国号,那不止会遭到淮南众人的极力反对,传出去的话更是会被人耻笑的。
要取国号,首先一点便是国号的来源。
国号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种便是从起家之地得名。
无论是周朝以前由后人追记的国号,还是之后由开创者定的国号,都存在这种情况。
如夏启建国,以夏为国号。周姬发灭商建国,以周为国号。秦的祖先为嬴姓,因养马有功被周封于秦地,遂以秦为国号;后升为诸侯,仍以秦为国号;秦王嬴政灭六国称始皇帝,继续沿用秦为国号。宋太祖赵匡胤称帝前曾为宋州节度使,因该地原属古宋国,便以宋为国号。
除了以起源地得名外,第二... -->>
杨渥不知道高勖等人会以何等方式再次劝进,不过他已经决定好了这一次还要拒绝。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自古以来的建国登基之事都要三请之后才答应,以示自己登极乃是受众人之请;杨渥虽然来自后世,但这些规矩却是要遵守。
淮南建国称王的根基早在杨行密时代便已经成形,不过在那个时代,淮南更多的还只是一个强大的藩镇。
杨行密重情重义,对于部众更是多以恩德来安抚,再加上他本身杰出的个人魅力,所以能淮南上下一心。
不过杨行密的宽仁之道也带来了一个重要的后果,那就是部众权利过大,以至于杨行密在很多时候更像是淮南众多地方刺史和将军的盟主,而非他们的主君。
杨行密在晚年似乎也察觉到了这种情况,再加上杨渥的极力主张,所以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杨行密大力进行改革,对内加强吴王府的权威,打压地方势力,并在平定田頵、安仁义、朱延寿、张灏四人的叛乱后,以军政分离等措施一举改变了过去吴王府权威不足的情况,实现了从藩镇到国家的第一步转变。
等到杨渥继承为新的吴王时,淮南除了缺少正式的名义外,其它方面事实上已经与一国无异了。
而如今,杨渥要做的就是完成从藩镇向国家转变的最后一个步骤。
天佑四年十月底,淮南文武在高勖、周隐、李神福三人的带领下,再次进吴王府向吴王杨渥进言,劝杨渥建国称王,以应万民之望。
高勖在进言中提到:“如今大唐亡于朱温之手,大王以吴王之尊,固然身负复兴大唐之重任,但要实现此重任,必须先有足够的名义。如今淮南文武百官多有兼任节度副使之职务,而大王虽有东南诸道行营都统之名,但究其本质也不过是一方节度使而已,根本不足以统制众文武,请大王建国称制,以正上下君臣之别!”
其他众文武一同请命进谏,劝说杨渥开国。
然而杨渥再一次拒绝了众人的提议,只说自己民望不够,恐难以服众,对于众文武的劝进始终不为所动。
高勖等人见难以说服杨渥,只能暂时告退。
这次劝进虽然再一次以失败告终,不过杨渥的想法众人却已经明白了,大家知道他是想要在三请之后才会同意。
所以在半个多月之后,高勖等三人奉玉册、宝绶等礼器再次带领众人到吴王府劝进。
不仅是留在广陵的文武官员都到齐了,各地刺史将军们同样有不少亲自赶赴广陵来进谏的;各地百姓更是在官府的领头下上万民书,请求杨渥建国称制。
这一次,在众人的劝说之下,杨渥终于同意了众人的请求,并且定于天佑五年正月初一正式举行即位盛典。
虽然杨渥同意了立国之事,但是立国称王可不是一件小事,即便是杨渥想要简单的办了这件事,淮南的众多文武也不会答应。
杨渥自己同样认为这件事不能就这么草草了之,他虽然不是铺张浪费之人,也比不了杨行密的勤俭节约,但在这种重大典仪上却是不会吝啬的。
所以杨渥直接将这件事交给了高勖和殷文圭二人负责操办。
既然是立国,那么就要正儿八经的组建起一套相应的典制才行。
首先一点便是确立国号的问题。
正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对于这个时代的人来说,“名”可不是一件小事情,即便是普通百姓家里,给孩子取名字都是一件非常郑重的事情,其中包含着各种讲究;而给一国取国号就是一件更加重要的事情,不得有任何草率。
取国号可不是由着杨渥本人脑袋一拍就能决定的事情,而是关系到将来所立之国正不正的问题,若是杨渥由着自己的性子随便整一个国号,那不止会遭到淮南众人的极力反对,传出去的话更是会被人耻笑的。
要取国号,首先一点便是国号的来源。
国号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种便是从起家之地得名。
无论是周朝以前由后人追记的国号,还是之后由开创者定的国号,都存在这种情况。
如夏启建国,以夏为国号。周姬发灭商建国,以周为国号。秦的祖先为嬴姓,因养马有功被周封于秦地,遂以秦为国号;后升为诸侯,仍以秦为国号;秦王嬴政灭六国称始皇帝,继续沿用秦为国号。宋太祖赵匡胤称帝前曾为宋州节度使,因该地原属古宋国,便以宋为国号。
除了以起源地得名外,第二...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