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www.qishuwu.cc,首楞严经疏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实觉知。触常在体。应须常知。何待合知 三结成虚妄
是故当知。受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既知幻触能生于受。推其触性都无。故知受阴虚妄也 三想阴三。一寄喻总标
阿难。譬如有人。谈说酢梅口中水出。思蹋悬崖足心酸涩。想阴当知亦复如是 想谓取像。想像不实。从虚妄有。故以说酢水生思崖酸起为喻。因说想酸。因思想峻。故有水酸。以想喻想。近取譬耳 酢音醋 二约喻广破三。一标无生
阿难。如是酢说。不从梅生。非从口入 以水喻想。今推酢说。说既不有。水从何生 二破生处
如是阿难。若梅生者。梅合自谈。何待人说。若从口入。自合口闻。何须待耳。若独耳闻。此水何不耳中而出 因人说梅。梅何有说。故非梅生。若因人说水便口流。口既流水。应合闻说。何用耳闻。口若不闻唯耳闻者。耳既闻说。亦合流水。故云此水何不耳中流出。说不得梅。梅不至口。耳自闻说。水却口流。说梅与水二俱叵得 三类思崖
想蹋悬崖。与说相类 类说应云。如是崖想。不从崖生。不从足入。若崖生者。崖合自思。何待人想。若从足入。足应有思。何须心想。若独心思。此酸只应心中自有。何以足心却有酸涩 三结成虚妄
是故当知。想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说酢思崖。水酸形体。想像虚伪。能所俱空。元是菩提妙觉明性。何因缘自然之有耶 四行阴三。一寄喻总标
阿难。譬如瀑流。波浪相续。前际后际不相踰越。行阴当知亦复如是 行以迁流造作为义。刹那无常念念迁谢。生死死生如旋火轮无有休息。故以瀑流波浪相续无踰越义以为喻也 二约喻广破二。一标无生
阿难。如是流性。不因空生不因水有。亦非水性。非离空水 即空即水。离空离水。求瀑流体俱不可得。行阴亦尔。本无生处 二破生处
如是阿难。若因空生。则诸十方无尽虚空成无尽流。世界自然俱受沦溺 破空生流也。流从空生。空体常在流应常生。虚空性遍流亦应遍。斯则俱见瀑流。应无世界。又如何分水陆空行耶
若因水有。则此瀑流性应非水。有所有相。今应现在 破水生流也。流从水生。水与瀑流两体应异。水为能生。流为所生。如树生果。果不是树。二俱现在。今且不然。如何因水耶
若即水性。则澄清时应非水体 破流即水也。流相漂动。水相澄清。若此漂动便是水相者。至澄清时应非是水。暴流漂动已是水故若离空水。空非有外。水外无流 破离空离水也。离空有流。空且无外。何离之有。若离水有。水外求波。故应非理。流既无生。行阴元寂 三结成虚妄
是故当知。行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如前可解 五识阴三。一寄喻总标
阿难。譬如有人。取频伽瓶。塞其两孔。满中擎空千里远行。用饷他国。识阴当知亦复如是 频伽好声鸟也。瓶形似彼。识阴无形。在有情身。如瓶盛空。远饷他国者。阿赖耶识为业所使随处受生。此阴若灭彼阴续生。如人擎空远饷千里。死有至时。诸根不通。如塞两孔 二约喻广破二。一标无生
阿难。如是虚空非彼方来。非此方入 虚空非出入。喻识无往来。既无往来。将何为识而了别耶 二破生处
如是阿难。若彼方来。则本瓶中既贮空去。于本瓶地应少虚空。若此方入。开孔倒瓶应见空出 彼方瓶来方也。名本瓶地。空若彼方来于此方。本瓶来处应少虚空。本处既无所少。应知非彼方来。瓶倒之地名为此方。若此方空入于瓶内。先合见空从瓶而出方知空入。出空既无。入空何有。空既无出入。识何曾往来。又此方入者入此方也。其文易解 三结成虚空 是故当知。识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可解
首楞严义疏注经卷第二(之二)首楞严义疏注经卷第三(之一)
长水沙门子璇集
第二破六入。梵语钵罗吠奢。此云入。亦云处。境入之处也。亦是识生处故。然根境二法俱识生处。今分六根别破故。独以根为入也。文二。一总征
复次阿难。云何六入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如五蕴初解 二别破六。一眼入三。一标其无体二。一举喻显妄
阿难。即彼目睛瞪发劳者。兼目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 借前色阴中见华瞪目。以为喻也。目睛喻觉性。瞪发劳喻妄念忽生。兼目与劳等。即此眼根能结所结。起不离真。故云同是菩提。经文语略。若细论之。即净目喻觉性。因瞪发劳。喻无明不了故成念动。由发劳故见空中华。喻由念动故现妄境界及根身等。兼目与劳下约喻指法也。目即无明动。心劳即所现根境及能见心。此之心境及与动念。俱是菩萨性中无明劳相。无体可得。虚妄发生。犹如瞪目见空中华俱为劳也 二约尘辨无
因于明暗二种妄尘。发见居中吸此尘像。名为见性。此见离彼明暗二尘。毕竟无体 既因动心现妄境界。于此妄境派成根尘。互为对待相形而立。本无自性。体不可得。下文云。由尘发知。因根有相。相见无性犹如交芦。故云因于明暗发见居中。尘既发根。根还取境。根境既备方成见性。故云吸此名见性等。既因取境而得名见。故知此见从影像生。像喻尘也。起信云。犹如明镜现于色像。现识亦尔。随其五尘对至即现。明暗尚如影象无体可得。况所发见而有体耶。故云离彼无体 二破成无相二。一标无生
如是阿难。当知是见非明暗来。非于根出。不于空生 前文虽云因于明暗。为显根性本无假他而有。就妄分别而似有因。今以四处推穷。体无生处。故此标也 二破生处
何以故。若从明来。暗即随灭。应非见暗。若从暗来。明即随灭。应无见明。若从根生。必无明暗。如是见精本无自性。若于空出。前瞩尘像。归当见根。又空自观。何关汝入 初破境生。境中自有明暗相背。因明即不见暗。以暗时无明见随明灭故。因暗反此。次破根生。根生即不假明暗。明暗不来。根无自性。此中言根生者。以自望自。非谓破识。亦可胜义望世俗根故云根生。次破空生。若言虚空能生胜义在浮尘内。进既观像。退应观根。又空中自能有见。何关汝之眼入 三结成虚妄
是故当知。眼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如前解 二耳入三。一标其无体二。一举喻显妄
阿难。譬如有人以两手指急塞其耳。耳根劳故头中作声。兼耳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 耳喻真性。手喻无明。真妄和合名塞。动念初起名劳。由念动故境现。如头作声。兼耳与劳下。此之动念与妄境界。能结之心所现之境。皆是菩提性中无明劳相此中塞耳同彼直视。故亦言瞪 二约尘辨无
实觉知。触常在体。应须常知。何待合知 三结成虚妄
是故当知。受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既知幻触能生于受。推其触性都无。故知受阴虚妄也 三想阴三。一寄喻总标
阿难。譬如有人。谈说酢梅口中水出。思蹋悬崖足心酸涩。想阴当知亦复如是 想谓取像。想像不实。从虚妄有。故以说酢水生思崖酸起为喻。因说想酸。因思想峻。故有水酸。以想喻想。近取譬耳 酢音醋 二约喻广破三。一标无生
阿难。如是酢说。不从梅生。非从口入 以水喻想。今推酢说。说既不有。水从何生 二破生处
如是阿难。若梅生者。梅合自谈。何待人说。若从口入。自合口闻。何须待耳。若独耳闻。此水何不耳中而出 因人说梅。梅何有说。故非梅生。若因人说水便口流。口既流水。应合闻说。何用耳闻。口若不闻唯耳闻者。耳既闻说。亦合流水。故云此水何不耳中流出。说不得梅。梅不至口。耳自闻说。水却口流。说梅与水二俱叵得 三类思崖
想蹋悬崖。与说相类 类说应云。如是崖想。不从崖生。不从足入。若崖生者。崖合自思。何待人想。若从足入。足应有思。何须心想。若独心思。此酸只应心中自有。何以足心却有酸涩 三结成虚妄
是故当知。想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说酢思崖。水酸形体。想像虚伪。能所俱空。元是菩提妙觉明性。何因缘自然之有耶 四行阴三。一寄喻总标
阿难。譬如瀑流。波浪相续。前际后际不相踰越。行阴当知亦复如是 行以迁流造作为义。刹那无常念念迁谢。生死死生如旋火轮无有休息。故以瀑流波浪相续无踰越义以为喻也 二约喻广破二。一标无生
阿难。如是流性。不因空生不因水有。亦非水性。非离空水 即空即水。离空离水。求瀑流体俱不可得。行阴亦尔。本无生处 二破生处
如是阿难。若因空生。则诸十方无尽虚空成无尽流。世界自然俱受沦溺 破空生流也。流从空生。空体常在流应常生。虚空性遍流亦应遍。斯则俱见瀑流。应无世界。又如何分水陆空行耶
若因水有。则此瀑流性应非水。有所有相。今应现在 破水生流也。流从水生。水与瀑流两体应异。水为能生。流为所生。如树生果。果不是树。二俱现在。今且不然。如何因水耶
若即水性。则澄清时应非水体 破流即水也。流相漂动。水相澄清。若此漂动便是水相者。至澄清时应非是水。暴流漂动已是水故若离空水。空非有外。水外无流 破离空离水也。离空有流。空且无外。何离之有。若离水有。水外求波。故应非理。流既无生。行阴元寂 三结成虚妄
是故当知。行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如前可解 五识阴三。一寄喻总标
阿难。譬如有人。取频伽瓶。塞其两孔。满中擎空千里远行。用饷他国。识阴当知亦复如是 频伽好声鸟也。瓶形似彼。识阴无形。在有情身。如瓶盛空。远饷他国者。阿赖耶识为业所使随处受生。此阴若灭彼阴续生。如人擎空远饷千里。死有至时。诸根不通。如塞两孔 二约喻广破二。一标无生
阿难。如是虚空非彼方来。非此方入 虚空非出入。喻识无往来。既无往来。将何为识而了别耶 二破生处
如是阿难。若彼方来。则本瓶中既贮空去。于本瓶地应少虚空。若此方入。开孔倒瓶应见空出 彼方瓶来方也。名本瓶地。空若彼方来于此方。本瓶来处应少虚空。本处既无所少。应知非彼方来。瓶倒之地名为此方。若此方空入于瓶内。先合见空从瓶而出方知空入。出空既无。入空何有。空既无出入。识何曾往来。又此方入者入此方也。其文易解 三结成虚空 是故当知。识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可解
首楞严义疏注经卷第二(之二)首楞严义疏注经卷第三(之一)
长水沙门子璇集
第二破六入。梵语钵罗吠奢。此云入。亦云处。境入之处也。亦是识生处故。然根境二法俱识生处。今分六根别破故。独以根为入也。文二。一总征
复次阿难。云何六入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如五蕴初解 二别破六。一眼入三。一标其无体二。一举喻显妄
阿难。即彼目睛瞪发劳者。兼目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 借前色阴中见华瞪目。以为喻也。目睛喻觉性。瞪发劳喻妄念忽生。兼目与劳等。即此眼根能结所结。起不离真。故云同是菩提。经文语略。若细论之。即净目喻觉性。因瞪发劳。喻无明不了故成念动。由发劳故见空中华。喻由念动故现妄境界及根身等。兼目与劳下约喻指法也。目即无明动。心劳即所现根境及能见心。此之心境及与动念。俱是菩萨性中无明劳相。无体可得。虚妄发生。犹如瞪目见空中华俱为劳也 二约尘辨无
因于明暗二种妄尘。发见居中吸此尘像。名为见性。此见离彼明暗二尘。毕竟无体 既因动心现妄境界。于此妄境派成根尘。互为对待相形而立。本无自性。体不可得。下文云。由尘发知。因根有相。相见无性犹如交芦。故云因于明暗发见居中。尘既发根。根还取境。根境既备方成见性。故云吸此名见性等。既因取境而得名见。故知此见从影像生。像喻尘也。起信云。犹如明镜现于色像。现识亦尔。随其五尘对至即现。明暗尚如影象无体可得。况所发见而有体耶。故云离彼无体 二破成无相二。一标无生
如是阿难。当知是见非明暗来。非于根出。不于空生 前文虽云因于明暗。为显根性本无假他而有。就妄分别而似有因。今以四处推穷。体无生处。故此标也 二破生处
何以故。若从明来。暗即随灭。应非见暗。若从暗来。明即随灭。应无见明。若从根生。必无明暗。如是见精本无自性。若于空出。前瞩尘像。归当见根。又空自观。何关汝入 初破境生。境中自有明暗相背。因明即不见暗。以暗时无明见随明灭故。因暗反此。次破根生。根生即不假明暗。明暗不来。根无自性。此中言根生者。以自望自。非谓破识。亦可胜义望世俗根故云根生。次破空生。若言虚空能生胜义在浮尘内。进既观像。退应观根。又空中自能有见。何关汝之眼入 三结成虚妄
是故当知。眼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如前解 二耳入三。一标其无体二。一举喻显妄
阿难。譬如有人以两手指急塞其耳。耳根劳故头中作声。兼耳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 耳喻真性。手喻无明。真妄和合名塞。动念初起名劳。由念动故境现。如头作声。兼耳与劳下。此之动念与妄境界。能结之心所现之境。皆是菩提性中无明劳相此中塞耳同彼直视。故亦言瞪 二约尘辨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