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www.qishuwu.cc,家中谁寄锦书来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培训班这个石桥来的小姑娘马上成为大家议论的热点。在落后的巴山深处,传统的男尊女卑观念还一定程度地存在,女人在家洗衣做饭喂猪牛,男人在外抛头露面洒热血,这才符合“农村社会主流”。淑芬作为培训班学员,坐在第一排,况且是个十三四岁的小姑娘,这让“配猪种”的笑话很快转移到对石桥乡的讥讽。
有人说石桥乡已经阴盛阳衰,小姑娘都比大男人强;有人说石桥乡文化素质低,因为这个培训班要求来的农民需要小学以上文化程度;有人说石桥乡农民懒,马上都到“大雪”了,一定是男人们才慢吞吞地去种小麦。石桥二十多个农民一起“害羞”地低着头,连农民出身的副乡长都觉得有些难堪,连连说道:“县里领导照顾,县里领导照顾……”
淑芬并没有因此而觉得不自在,在她看来这正是值得骄傲的事情,男人能做的事情女人也能做,大人能做的事情我小孩子也能做好了!再说了,这些农技,也不是靠力气就能做好,关键还得动脑子。就凭那群农民的瞎议论,明显的就是没脑子!淑芬根本就没有理会,继续埋着头记笔记,成为了整个礼少有听讲的学员之一。
关于“生猪养殖”的课程一共一天半,老教授已经对这些农民的“愚昧”麻木了,自顾自地念着教案,偶尔看看这个做笔记的学员,有才有了继续讲下去的信念。第二天下午课程一结束,赶紧坐了车回县里了。
关于女学员的话题持续在礼堂里升温,几个石桥乡的“内奸”很快和其他乡镇的农民打成一片,并且透露了这个“傻姑娘”和她瘸子爹不要命去救人的“哈戳戳事件”。在引来一片唏嘘之后,也赢得了一部分人的刮目相看。
聂仁昊作为唯一一个留下来当学员的乡党委书记,成了淑芬的同桌。这个三十来岁的聂书记,已经有些秃顶,头顶的“明镜”也在映射出他的睿智;同样睿智的还有他炯炯有神的眼睛,只要他盯一眼坐在角落里的林木乡村民,那片喧哗立马停止;烫的平整的中山装,上兜里那闪闪发光的钢笔帽和记小红本子更显出这套衣服的庄严。
聂书记留下来的目的有两个,一是怕那群村里选出的“刁民”惹事儿;二是自己也想学习一下这些农技知识。他很欣赏和钦佩同桌的这个小姑娘,刷刷刷地记着笔记,不仅字迹工整、书写迅速,而且能抓住重点、条理清晰。
“小姑娘,你父亲就是上个月表彰的救人模范杨泽贵吧?”课间休息的时候聂书记和淑芬摆起了龙门阵。
“是的,聂书记!您认识我父亲?”淑芬从主席台上的座牌上知道了书记的名字。
“也算认识吧!那天县里开表彰大会我在现场,我还看到你了呢!县委大院里还有宣传模范的大字报,很不简单呀!那里面还提到杨淑芬了,就是你了吧?”
“对,聂书记,我叫杨淑芬。都过去好久的事儿了,我爹说他只是做了一个邻居和一个普通社员该做的!”
“这正是你爹不平凡的地方呀!小杨,你也很不简单,你已经不上学了吗?”
淑芬听到“上学”两个字,心里依然会荡起涟漪,所以她才倍加珍惜这次培训的机会,坐在那里静静地聆听,仿佛又回到了久违的课堂。“不上了,不过,像我爹说的,哪里都是学堂,‘农业大学’能毕业了,那也很了不起!”
“是呀,这‘农业大学’可不是扛着锄头、挑着粮食、耕着田地那么简单,学问大着呢!”
“嗯,聂书记,你为什么也坐在这里听课呀?”
“哈哈,我也‘农业大学’没毕业呀!”
淑芬也跟着笑了起来。这个幽默风趣的聂书记,跟他见到的其他当官的不一样,它既不像罗乡长那么死板,又没有七叔那样“狡猾”。
接下来的三天是“生猪养殖”的见习课。岔河乡畜牧站一下子热闹了起来,两头种猪、三头母猪和几十头小猪崽成了活教材,乡畜牧站的饲养员成了处处犯错的“反面教材”。地区畜牧局的技工师傅,手把手给饲养员纠正错误,农民们看得目瞪口呆,才发现自己喂了一辈子猪,连个猪圈都没打扫正确,更别说饲料搭配、保温保湿之类的了。聂书记和淑芬照例记着笔记,一些农民照样笑话着“牵猪人”,极个别的农民干脆躲在招待所睡大觉……
“你们家喂几头猪?”在老师教授实践课的间隙,聂仁昊和淑芬又拉开了话。
“以前两头,今年稍稍宽裕一点,引了三头。”
“哦,三头也不多呀,给国家上交一头,自家留一头,也就能卖一头了!”
“嗯,有时候上交一头还不够,这猪没有粮食和着,长不大,这都喂了快一年了,平均一头猪还不到二百斤!”
“是呀,就算二百斤,你宰杀了,除了下水除了毛,瘦啦吧唧的空壳壳,像样的腊肉也烘不到几块儿!”
“你... -->>
培训班这个石桥来的小姑娘马上成为大家议论的热点。在落后的巴山深处,传统的男尊女卑观念还一定程度地存在,女人在家洗衣做饭喂猪牛,男人在外抛头露面洒热血,这才符合“农村社会主流”。淑芬作为培训班学员,坐在第一排,况且是个十三四岁的小姑娘,这让“配猪种”的笑话很快转移到对石桥乡的讥讽。
有人说石桥乡已经阴盛阳衰,小姑娘都比大男人强;有人说石桥乡文化素质低,因为这个培训班要求来的农民需要小学以上文化程度;有人说石桥乡农民懒,马上都到“大雪”了,一定是男人们才慢吞吞地去种小麦。石桥二十多个农民一起“害羞”地低着头,连农民出身的副乡长都觉得有些难堪,连连说道:“县里领导照顾,县里领导照顾……”
淑芬并没有因此而觉得不自在,在她看来这正是值得骄傲的事情,男人能做的事情女人也能做,大人能做的事情我小孩子也能做好了!再说了,这些农技,也不是靠力气就能做好,关键还得动脑子。就凭那群农民的瞎议论,明显的就是没脑子!淑芬根本就没有理会,继续埋着头记笔记,成为了整个礼少有听讲的学员之一。
关于“生猪养殖”的课程一共一天半,老教授已经对这些农民的“愚昧”麻木了,自顾自地念着教案,偶尔看看这个做笔记的学员,有才有了继续讲下去的信念。第二天下午课程一结束,赶紧坐了车回县里了。
关于女学员的话题持续在礼堂里升温,几个石桥乡的“内奸”很快和其他乡镇的农民打成一片,并且透露了这个“傻姑娘”和她瘸子爹不要命去救人的“哈戳戳事件”。在引来一片唏嘘之后,也赢得了一部分人的刮目相看。
聂仁昊作为唯一一个留下来当学员的乡党委书记,成了淑芬的同桌。这个三十来岁的聂书记,已经有些秃顶,头顶的“明镜”也在映射出他的睿智;同样睿智的还有他炯炯有神的眼睛,只要他盯一眼坐在角落里的林木乡村民,那片喧哗立马停止;烫的平整的中山装,上兜里那闪闪发光的钢笔帽和记小红本子更显出这套衣服的庄严。
聂书记留下来的目的有两个,一是怕那群村里选出的“刁民”惹事儿;二是自己也想学习一下这些农技知识。他很欣赏和钦佩同桌的这个小姑娘,刷刷刷地记着笔记,不仅字迹工整、书写迅速,而且能抓住重点、条理清晰。
“小姑娘,你父亲就是上个月表彰的救人模范杨泽贵吧?”课间休息的时候聂书记和淑芬摆起了龙门阵。
“是的,聂书记!您认识我父亲?”淑芬从主席台上的座牌上知道了书记的名字。
“也算认识吧!那天县里开表彰大会我在现场,我还看到你了呢!县委大院里还有宣传模范的大字报,很不简单呀!那里面还提到杨淑芬了,就是你了吧?”
“对,聂书记,我叫杨淑芬。都过去好久的事儿了,我爹说他只是做了一个邻居和一个普通社员该做的!”
“这正是你爹不平凡的地方呀!小杨,你也很不简单,你已经不上学了吗?”
淑芬听到“上学”两个字,心里依然会荡起涟漪,所以她才倍加珍惜这次培训的机会,坐在那里静静地聆听,仿佛又回到了久违的课堂。“不上了,不过,像我爹说的,哪里都是学堂,‘农业大学’能毕业了,那也很了不起!”
“是呀,这‘农业大学’可不是扛着锄头、挑着粮食、耕着田地那么简单,学问大着呢!”
“嗯,聂书记,你为什么也坐在这里听课呀?”
“哈哈,我也‘农业大学’没毕业呀!”
淑芬也跟着笑了起来。这个幽默风趣的聂书记,跟他见到的其他当官的不一样,它既不像罗乡长那么死板,又没有七叔那样“狡猾”。
接下来的三天是“生猪养殖”的见习课。岔河乡畜牧站一下子热闹了起来,两头种猪、三头母猪和几十头小猪崽成了活教材,乡畜牧站的饲养员成了处处犯错的“反面教材”。地区畜牧局的技工师傅,手把手给饲养员纠正错误,农民们看得目瞪口呆,才发现自己喂了一辈子猪,连个猪圈都没打扫正确,更别说饲料搭配、保温保湿之类的了。聂书记和淑芬照例记着笔记,一些农民照样笑话着“牵猪人”,极个别的农民干脆躲在招待所睡大觉……
“你们家喂几头猪?”在老师教授实践课的间隙,聂仁昊和淑芬又拉开了话。
“以前两头,今年稍稍宽裕一点,引了三头。”
“哦,三头也不多呀,给国家上交一头,自家留一头,也就能卖一头了!”
“嗯,有时候上交一头还不够,这猪没有粮食和着,长不大,这都喂了快一年了,平均一头猪还不到二百斤!”
“是呀,就算二百斤,你宰杀了,除了下水除了毛,瘦啦吧唧的空壳壳,像样的腊肉也烘不到几块儿!”
“你...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