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www.qishuwu.cc,宋时明月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第一百四十二章 宋朝的屠龙者
恐慌之下,杭州城说什么的都有。其中尤以佛诞的说法最为流行。因为佛爷总共有三万两千位,光中国人常信的就有三千位,平均每天都有百十位过生日,所以每天都会有一百多个“佛诞”……
这场混乱的肇事人却没悔悟的意思,赵兴正兴致勃勃的爬上钟台,观赏着新铸造的大钟,他遗憾的叹气摇头:“青铜钟,声音还是不够响亮……早知道,我该搞一个紫金钟,那玩意更响。缺什么,咱家都不缺铜,是吧!”
赵兴的家人都已闻声赶来,阿珠听了这话,颦起眉头劝解:“官人,不可过于张扬。拿紫金做钟,人还不传的沸沸扬扬,恐怕我家日日不得安生了……”
陈伊伊补充:“是呀,是呀,盗贼听得了,不得排着队来我家。”
赵兴嘿嘿讪笑,然后满意的看着即将竣工的庄园,见到赵琴儿站得远远向这里打量,他恶趣地问:“听说詹邈那厮住的房子有六千平米,盖的庄园连箭楼都有,不知我这座城堡有没有他家的庄园大。”
阿珠没有回答,伊伊摇着头说:“詹邈那厮的房子跟郎君这座石堡没法比,那厮土财主,盖房子顶多也就是青砖大瓦房,我们这墙如此厚,够他羡慕了。”
赵兴哈哈一笑,附和说:“我去西洋的时候,听西洋有个说法:两米厚的墙才叫‘墙’,低于两米的叫‘围’,超过三米叫‘垒’。据说墙越厚,夏天晒不透,冬天冻不着,最节省避暑和取暖费用——嗯,有人把它叫‘环保房’。如今,咱家的房子也算是环保房了。
我可以猜到詹邈那厮盖的房子用什么墙,顶多两砖头厚,没准还是木板房呢。他说什么——两妻皇王女,湖北第一家。依我看,纯粹是井底之蛙的炫耀。或许他的房子连程家坳的都不如。”
说到程家坳,阿珠最有发言权,她脸上露出怀念的神情,回忆道:“听说程家坳那片已经起了三座楼,都四层,两座圆形的,中间夹了一座方形的(亦即现代的‘土家楼’),听说那里房子大人少,住上去瘆人,那方楼都空下了,现在全是作坊。”
赵兴知道阿珠的心思,他拍拍手,转移了话题:“好吧,这几天各处建筑收尾,工人也都闲下了。正好,我们也在坡后盖座大石堡,回头接阿珠父亲来看家……我一去三年,家里的产业乱的没个头绪,这段时间也该整理一下,伊伊,你跟着我算账,安置新家的事让阿珠做主。”
赵兴这里忙乱的梳理着他的产业,程阿珠忙着脚不点地验收一项项工程。等他们忙完这事,才安定下来住进新屋,山洞里已铸造好了十柄大铳。于是,那群以色列人又催着装船,准备前往海南的新船基地。
与此同时,城堡外也闹得不可开交,揭枢走后又过去五天了,杭州城依旧滴雨未下。
这天,揭枢终于筹备好祭雨事宜,赶着来邀请赵兴参加。
祭台搭在西湖边,赵兴的家大约在现代的宋城附近,据西湖约八公里,属于当时的杭州城外,按宋代的交通状况,赶过去要跑两小时路。
走在路上,赵兴还在纳闷,怎么杭州也有干旱的历史,据说西湖快要见底了。在他的记忆中,不记得几千年历史中,天旱能旱到杭州。他忍不住了,问揭枢:“平仲,杭州都旱成这样了,其他地方的情况怎样?”
揭枢坐在官轿里挥汗如雨,他一边擦着汗一边回答:“是呀,奇怪的就是这点,除杭州外,其他的地方都没有旱情,我接连报上几份奏折,朝中的人都不信杭州会旱。”
揭枢说完,怀疑的看了一眼赵兴。
莫非传言说的对,这个人在杭州大兴土木,尽修建些妖魔鬼怪神像,莫非真是此人坏了风水?
连揭枢都如此猜测,可以想象杭州人的想法。
赵兴要不是来自现代,连他自己也会相信自己有罪。因为他都觉得不可思议——怎么雨水丰富的杭州会干旱。
他不知道,元祐二年,整个大宋的气候都很反常,从汴梁城二月突然下了一场大雪开始,异常气候突然增多:干旱的地方突然暴雨成灾;风调雨顺的地方突然河沟见底……
遗憾的是。现在还没地震与蝗灾爆发。如果这种事情发生,那就与赵兴没关系了。按古代人的认识,蝗灾与洪水地震都属于“五德”中的一德,是皇帝或政事堂某位高官缺德了,引发的灾难。
等揭枢领着赵兴赶到祭台,杭州城的乡邻已经等候多时了,赵兴的到来引起一片怒目,好在人群中还有周邦式这个熟人在,他拱拱手与赵兴打招呼,并向赵兴介绍着附近的乡绅,好歹缓和了对立情绪。
杭州在宋代可是个人文荟萃的地方,这个州尽出高官,乡间随意找个老婆婆都是博学多才的人。与人见过一圈后,台下一个卖香翁冲台上嚷:“赵大官人,你那庄园封闭起来后,小老儿再没有去看过,那里面都修的什么,不许人看。我听保俶塔的僧人说,前几日你院子里乱敲钟,是不是?”
赵兴有点不高兴——我家的房子,凭啥要让你瞧。
可宋朝的卖香翁能得罪吗?史载,著名学者吴溉吴道洁的学问,就出于富顺监卖香薛翁。而吴溉是个六经、百氏无所不通的著名学者,有“德君子”之称。
赵兴忍了!他端立祭台,听而不闻。
卖香翁的嚷嚷获得身边一个佣人、一个帽匠的应和,他们齐声说:“是呀是呀,大官人,你盖起那形状怪异的圆楼,圈起好大一片场地,原本没什么,可有人说你坏了杭州城的风水。大官人究竟在院子里修什么。能否让我们开开眼?”
佣人、帽匠也来喳喳,怎么,他们的话语权没被别人代表?竟敢向官员咆哮?
这真是个令人郁闷朝代。这个朝代连佣人、帽匠也不能得罪。
据说,关学名家张绎就是个佣人,他一边给别人帮佣,一边自学,其学识终于受到了程颐的赏识,并被收为关门弟子,其后更是扛起了关中理学的大旗,与朱熹同列为“理学二圣”。
据说,还有一位被称为“吴纱帽”的饶州(治今江西波阳)帽匠吴翁,“日与诸生接,观其济济,心慕焉”。最终他学业大成,还教出了一个著名学者任钧,而“钧少而警拔,于经学颖悟有得……”
宋代这种处处才子的现象,使身份等级的鸿沟远不如其他朝代那么明显,所以赵兴只能和颜悦色。
“吾家不是今日始建房子的,四年前就开始建了”,赵兴耐下心来解释:“怎么四年前我动工时,不见杭州风水败坏,今年却见了?哼哼,若是天不降雨就是风水败坏的话。哈,我才自京城而来,进科场的时候恰好天降大雪,听说在此之前,汴梁城十余年未见春日大雪,难道汴梁城的风水也坏了?为什么独独今年败坏?又是谁败坏的呢?”
帽子匠摸着颔下的胡子,睿智的回答:“啊,大人在京城赴考,京城就降下了罕见的大雪,怎么说?啊……”
帽子匠一边说一边意味深长的冲周围的人使眼色。佣人、卖香翁也意味深长的连连点头。
揭枢插嘴:“休得胡言,汴梁城本届应试举子两万名,周南伯兄也是刚从京师赶考回来的,怎么那场雪要落到离人头上?”
赵兴被气乐了,他看着台上草扎的龙王爷,慢悠悠的说:“其实,天要下雨,它跟个人努力无关。无论庸人使多大力气,天不下雨,还是不下。”
下边一片鼓噪声,赵兴没有转身,他望着那草龙,突然想起一事,眼睛一亮,眯着眼睛盘算起来。
五天前,我的海船在南洋遭了风暴,按船员的叙述,这应该是一场台风,而现在正是台风多发季节,每场飓风的来临都会带来大量雨水……也就是说,杭州城即将降下大暴雨。
一场台风前后也就是持续十余天左右,五日前海船在琼州海域遭遇暴风,这五天时间,按风速测算,台风也该到了。
一念至此,赵兴仰脸看看天空,天空依旧是那么闷热,但在大海中走惯船的他,已经从闷热的空气中嗅到一丝海腥味。
台下的吵闹声越来越大了,赵兴突然举起右手,低吼一声:“刀来!”
身后的喧闹声戛然而止。
在祭雨的父老乡亲目瞪口呆中,赵兴慢慢的抽出刀,雪亮的刀身在阳光下仿佛一轮明月,光滑令人不可逼视。他提着刀,大步走上台子。此时的赵兴一脸平静,台上准备舞龙的壮汉看到他手里的刀,已快速闪到一边。
通道让开了。
揭枢站在赵兴后面,在后者拔刀时已觉出不妙。但赵兴本就人高马大,等他抽刀出来,更是煞气逼人,揭枢脚下动了下,终究不敢上前拦阻。
周邦式跟赵兴熟,可他早听说过某些传闻,知道赵兴这人平时挺和蔼,一旦他决定出手便“出手不容情,谁拦都不行”,所以他赶紧跳下台去,频频冲台上的赵兴拱手,嘴里坚决不发出声音。
赵兴提着刀,用刀尖指着那个草龙的龙头,破口大骂:“你这贼厮鸟,又去哪儿偷懒了?开春以来滴雨未下,倒落得我受人埋怨。今日我来祭你,已给了你好大面子。现在我警告你,休惹毛了我,我生气了,定要削去你的鳞甲,让你陪我难受……”
骂完,赵兴提起刀子,一刀砍下龙首上一只角,厉声喝道:“今日且断去你一角,薄加惩罚,三日不雨,斩首示众。”
草扎的那只龙角滚落地上,赵兴一脚踢到台下。台下发出一声惊呼,龙角落处,顿时腾出一片空地。不等百姓做出反应,赵兴阴着脸,也不把刀插回鞘内,大踏步的走下台来,头也不回的离开了祭雨现场。
龙王爷,谁敢得罪?赵兴敢!他还指着龙王爷的鼻子大骂,临了砍下龙王一只角。
现场的百姓顿时慌了,有跪在地下苦苦哀求的,有如丧考妣嚎啕大哭的,有吓晕过去的,还有人茫然不知所措。
周邦式等赵兴走了才醒过神来,他赶忙凑在揭枢跟前,焦急的问:“大人,怎么办?”
揭枢有点发呆,多少年了,没听过有人在祭龙时敢砍掉龙王爷的角。如此胆大妄为,可谓是闻所未闻。
周邦式连番催促,揭枢才回味过来。再一琢磨——这事我得包庇。赵兴一回来,揭枢就旗帜鲜明的亮出了师兄弟的旗号,自觉自愿的加入到蜀党当中。
同党同党,说的就是休戚与共。
揭枢眼珠一转,看见周邦式眼中也有期盼的神色,想起传闻中周邦式是跟赵离人同船回来的,他不能犹豫,赶紧表态:“就这样吧,就用这缺角龙王祭雨,还愣着干什么,赶快舞起来。”
据说舞龙王的风俗就是从杭州兴起的,传说杭州有一名妇女姓缪,她生下一条白龙,于是杭州民间便有了祭典白龙王的习俗。后来,白龙逐渐演化成白蛇,这就是《白蛇传》的原始出处。
乡民们才举起白龙,猛然间,人丛中有人喊道:“起风了!”
揭枢愣了一下,他赶紧抬眼观察了一下旗杆顶的旗帜。原先,在闷热的天气中懒洋洋的垂下了幡旗有了点飘动的迹象。
揭枢感到难以置信,他看看周邦式,惊愕的问:“真起风了吗?我的眼睛花了... -->>
第一百四十二章 宋朝的屠龙者
恐慌之下,杭州城说什么的都有。其中尤以佛诞的说法最为流行。因为佛爷总共有三万两千位,光中国人常信的就有三千位,平均每天都有百十位过生日,所以每天都会有一百多个“佛诞”……
这场混乱的肇事人却没悔悟的意思,赵兴正兴致勃勃的爬上钟台,观赏着新铸造的大钟,他遗憾的叹气摇头:“青铜钟,声音还是不够响亮……早知道,我该搞一个紫金钟,那玩意更响。缺什么,咱家都不缺铜,是吧!”
赵兴的家人都已闻声赶来,阿珠听了这话,颦起眉头劝解:“官人,不可过于张扬。拿紫金做钟,人还不传的沸沸扬扬,恐怕我家日日不得安生了……”
陈伊伊补充:“是呀,是呀,盗贼听得了,不得排着队来我家。”
赵兴嘿嘿讪笑,然后满意的看着即将竣工的庄园,见到赵琴儿站得远远向这里打量,他恶趣地问:“听说詹邈那厮住的房子有六千平米,盖的庄园连箭楼都有,不知我这座城堡有没有他家的庄园大。”
阿珠没有回答,伊伊摇着头说:“詹邈那厮的房子跟郎君这座石堡没法比,那厮土财主,盖房子顶多也就是青砖大瓦房,我们这墙如此厚,够他羡慕了。”
赵兴哈哈一笑,附和说:“我去西洋的时候,听西洋有个说法:两米厚的墙才叫‘墙’,低于两米的叫‘围’,超过三米叫‘垒’。据说墙越厚,夏天晒不透,冬天冻不着,最节省避暑和取暖费用——嗯,有人把它叫‘环保房’。如今,咱家的房子也算是环保房了。
我可以猜到詹邈那厮盖的房子用什么墙,顶多两砖头厚,没准还是木板房呢。他说什么——两妻皇王女,湖北第一家。依我看,纯粹是井底之蛙的炫耀。或许他的房子连程家坳的都不如。”
说到程家坳,阿珠最有发言权,她脸上露出怀念的神情,回忆道:“听说程家坳那片已经起了三座楼,都四层,两座圆形的,中间夹了一座方形的(亦即现代的‘土家楼’),听说那里房子大人少,住上去瘆人,那方楼都空下了,现在全是作坊。”
赵兴知道阿珠的心思,他拍拍手,转移了话题:“好吧,这几天各处建筑收尾,工人也都闲下了。正好,我们也在坡后盖座大石堡,回头接阿珠父亲来看家……我一去三年,家里的产业乱的没个头绪,这段时间也该整理一下,伊伊,你跟着我算账,安置新家的事让阿珠做主。”
赵兴这里忙乱的梳理着他的产业,程阿珠忙着脚不点地验收一项项工程。等他们忙完这事,才安定下来住进新屋,山洞里已铸造好了十柄大铳。于是,那群以色列人又催着装船,准备前往海南的新船基地。
与此同时,城堡外也闹得不可开交,揭枢走后又过去五天了,杭州城依旧滴雨未下。
这天,揭枢终于筹备好祭雨事宜,赶着来邀请赵兴参加。
祭台搭在西湖边,赵兴的家大约在现代的宋城附近,据西湖约八公里,属于当时的杭州城外,按宋代的交通状况,赶过去要跑两小时路。
走在路上,赵兴还在纳闷,怎么杭州也有干旱的历史,据说西湖快要见底了。在他的记忆中,不记得几千年历史中,天旱能旱到杭州。他忍不住了,问揭枢:“平仲,杭州都旱成这样了,其他地方的情况怎样?”
揭枢坐在官轿里挥汗如雨,他一边擦着汗一边回答:“是呀,奇怪的就是这点,除杭州外,其他的地方都没有旱情,我接连报上几份奏折,朝中的人都不信杭州会旱。”
揭枢说完,怀疑的看了一眼赵兴。
莫非传言说的对,这个人在杭州大兴土木,尽修建些妖魔鬼怪神像,莫非真是此人坏了风水?
连揭枢都如此猜测,可以想象杭州人的想法。
赵兴要不是来自现代,连他自己也会相信自己有罪。因为他都觉得不可思议——怎么雨水丰富的杭州会干旱。
他不知道,元祐二年,整个大宋的气候都很反常,从汴梁城二月突然下了一场大雪开始,异常气候突然增多:干旱的地方突然暴雨成灾;风调雨顺的地方突然河沟见底……
遗憾的是。现在还没地震与蝗灾爆发。如果这种事情发生,那就与赵兴没关系了。按古代人的认识,蝗灾与洪水地震都属于“五德”中的一德,是皇帝或政事堂某位高官缺德了,引发的灾难。
等揭枢领着赵兴赶到祭台,杭州城的乡邻已经等候多时了,赵兴的到来引起一片怒目,好在人群中还有周邦式这个熟人在,他拱拱手与赵兴打招呼,并向赵兴介绍着附近的乡绅,好歹缓和了对立情绪。
杭州在宋代可是个人文荟萃的地方,这个州尽出高官,乡间随意找个老婆婆都是博学多才的人。与人见过一圈后,台下一个卖香翁冲台上嚷:“赵大官人,你那庄园封闭起来后,小老儿再没有去看过,那里面都修的什么,不许人看。我听保俶塔的僧人说,前几日你院子里乱敲钟,是不是?”
赵兴有点不高兴——我家的房子,凭啥要让你瞧。
可宋朝的卖香翁能得罪吗?史载,著名学者吴溉吴道洁的学问,就出于富顺监卖香薛翁。而吴溉是个六经、百氏无所不通的著名学者,有“德君子”之称。
赵兴忍了!他端立祭台,听而不闻。
卖香翁的嚷嚷获得身边一个佣人、一个帽匠的应和,他们齐声说:“是呀是呀,大官人,你盖起那形状怪异的圆楼,圈起好大一片场地,原本没什么,可有人说你坏了杭州城的风水。大官人究竟在院子里修什么。能否让我们开开眼?”
佣人、帽匠也来喳喳,怎么,他们的话语权没被别人代表?竟敢向官员咆哮?
这真是个令人郁闷朝代。这个朝代连佣人、帽匠也不能得罪。
据说,关学名家张绎就是个佣人,他一边给别人帮佣,一边自学,其学识终于受到了程颐的赏识,并被收为关门弟子,其后更是扛起了关中理学的大旗,与朱熹同列为“理学二圣”。
据说,还有一位被称为“吴纱帽”的饶州(治今江西波阳)帽匠吴翁,“日与诸生接,观其济济,心慕焉”。最终他学业大成,还教出了一个著名学者任钧,而“钧少而警拔,于经学颖悟有得……”
宋代这种处处才子的现象,使身份等级的鸿沟远不如其他朝代那么明显,所以赵兴只能和颜悦色。
“吾家不是今日始建房子的,四年前就开始建了”,赵兴耐下心来解释:“怎么四年前我动工时,不见杭州风水败坏,今年却见了?哼哼,若是天不降雨就是风水败坏的话。哈,我才自京城而来,进科场的时候恰好天降大雪,听说在此之前,汴梁城十余年未见春日大雪,难道汴梁城的风水也坏了?为什么独独今年败坏?又是谁败坏的呢?”
帽子匠摸着颔下的胡子,睿智的回答:“啊,大人在京城赴考,京城就降下了罕见的大雪,怎么说?啊……”
帽子匠一边说一边意味深长的冲周围的人使眼色。佣人、卖香翁也意味深长的连连点头。
揭枢插嘴:“休得胡言,汴梁城本届应试举子两万名,周南伯兄也是刚从京师赶考回来的,怎么那场雪要落到离人头上?”
赵兴被气乐了,他看着台上草扎的龙王爷,慢悠悠的说:“其实,天要下雨,它跟个人努力无关。无论庸人使多大力气,天不下雨,还是不下。”
下边一片鼓噪声,赵兴没有转身,他望着那草龙,突然想起一事,眼睛一亮,眯着眼睛盘算起来。
五天前,我的海船在南洋遭了风暴,按船员的叙述,这应该是一场台风,而现在正是台风多发季节,每场飓风的来临都会带来大量雨水……也就是说,杭州城即将降下大暴雨。
一场台风前后也就是持续十余天左右,五日前海船在琼州海域遭遇暴风,这五天时间,按风速测算,台风也该到了。
一念至此,赵兴仰脸看看天空,天空依旧是那么闷热,但在大海中走惯船的他,已经从闷热的空气中嗅到一丝海腥味。
台下的吵闹声越来越大了,赵兴突然举起右手,低吼一声:“刀来!”
身后的喧闹声戛然而止。
在祭雨的父老乡亲目瞪口呆中,赵兴慢慢的抽出刀,雪亮的刀身在阳光下仿佛一轮明月,光滑令人不可逼视。他提着刀,大步走上台子。此时的赵兴一脸平静,台上准备舞龙的壮汉看到他手里的刀,已快速闪到一边。
通道让开了。
揭枢站在赵兴后面,在后者拔刀时已觉出不妙。但赵兴本就人高马大,等他抽刀出来,更是煞气逼人,揭枢脚下动了下,终究不敢上前拦阻。
周邦式跟赵兴熟,可他早听说过某些传闻,知道赵兴这人平时挺和蔼,一旦他决定出手便“出手不容情,谁拦都不行”,所以他赶紧跳下台去,频频冲台上的赵兴拱手,嘴里坚决不发出声音。
赵兴提着刀,用刀尖指着那个草龙的龙头,破口大骂:“你这贼厮鸟,又去哪儿偷懒了?开春以来滴雨未下,倒落得我受人埋怨。今日我来祭你,已给了你好大面子。现在我警告你,休惹毛了我,我生气了,定要削去你的鳞甲,让你陪我难受……”
骂完,赵兴提起刀子,一刀砍下龙首上一只角,厉声喝道:“今日且断去你一角,薄加惩罚,三日不雨,斩首示众。”
草扎的那只龙角滚落地上,赵兴一脚踢到台下。台下发出一声惊呼,龙角落处,顿时腾出一片空地。不等百姓做出反应,赵兴阴着脸,也不把刀插回鞘内,大踏步的走下台来,头也不回的离开了祭雨现场。
龙王爷,谁敢得罪?赵兴敢!他还指着龙王爷的鼻子大骂,临了砍下龙王一只角。
现场的百姓顿时慌了,有跪在地下苦苦哀求的,有如丧考妣嚎啕大哭的,有吓晕过去的,还有人茫然不知所措。
周邦式等赵兴走了才醒过神来,他赶忙凑在揭枢跟前,焦急的问:“大人,怎么办?”
揭枢有点发呆,多少年了,没听过有人在祭龙时敢砍掉龙王爷的角。如此胆大妄为,可谓是闻所未闻。
周邦式连番催促,揭枢才回味过来。再一琢磨——这事我得包庇。赵兴一回来,揭枢就旗帜鲜明的亮出了师兄弟的旗号,自觉自愿的加入到蜀党当中。
同党同党,说的就是休戚与共。
揭枢眼珠一转,看见周邦式眼中也有期盼的神色,想起传闻中周邦式是跟赵离人同船回来的,他不能犹豫,赶紧表态:“就这样吧,就用这缺角龙王祭雨,还愣着干什么,赶快舞起来。”
据说舞龙王的风俗就是从杭州兴起的,传说杭州有一名妇女姓缪,她生下一条白龙,于是杭州民间便有了祭典白龙王的习俗。后来,白龙逐渐演化成白蛇,这就是《白蛇传》的原始出处。
乡民们才举起白龙,猛然间,人丛中有人喊道:“起风了!”
揭枢愣了一下,他赶紧抬眼观察了一下旗杆顶的旗帜。原先,在闷热的天气中懒洋洋的垂下了幡旗有了点飘动的迹象。
揭枢感到难以置信,他看看周邦式,惊愕的问:“真起风了吗?我的眼睛花了...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