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www.qishuwu.cc,皇宋锦绣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棱堡的强大,是任何人都可以看出来,普通的将军,只会把眼光放在了棱堡本身,狄青和这些将军,他们都是整个北宋的佼佼者,他们从这个棱堡效用上面,看到了背后的东西的,关系到未来战争格局的东西。
枢密院中,贾朝昌或许没有点明,可是底下的交流之中,几乎绝大部分的将军,都明白了贾朝昌的目的,那就是在河北,对辽国发起一场进攻。
在感觉到了贾朝昌的大胆的同时,这些将军们,也是跃跃欲试的,就算是最稳重的狄青,也跟贾朝昌谈下的条件,也简单的谈过了,他会在棱堡的基础上面,做出未来战争计划。
在最开始的想法之中,这个计划,伸缩度很大,在枢密使的强烈要求之下,在边境寻找一个机会,挑衅一下,借助着长弓的可怕,取得一两场的胜利,如果有机会,更进一步的话,就更进一步,没有的话,也就退回来。
这是一个很灵活,就算是进入到辽国境内150里,也是进入,不分草原还是城市,甚至只是彰显来意的,也足以解决问题,哪怕贾朝昌有什么不满意,也没办法,他必须要为手下的士兵负责,他不会无休无止的投入进去,冒着失败的风险。
长弓进入到北宋禁军,禁军拥有了跟西夏和辽国的重骑兵正面的对抗的时候的,也只是对抗而已,不会如同之前的步人甲那么的弱,可是也只对抗,并不存在压倒性的优势,最多是互有攻守的。
或许在辽国不了解之下,会给予辽军一定的压力,甚至取得一些战场上面的胜利,子啊一些关键的地方,出其不意,给辽国一击,也不是不可能。
看中间的战果,如果真的能够占便宜,他一定会毫不犹豫的扩大战果,可是如果一旦相持或者不利的程度,他也不会盲目的进攻。
可是要依靠这个,彻底的打败辽国,甚至攻占辽国的一些重要的都城,那是几乎不可能的。
可是,有了棱堡,那么一切都不一样了。
有人会说了,棱堡这么一个纯粹的防御性的武器,会对进攻产生好处么?
表面上看,还真的不可以,棱堡是防御武器,只要对方不来攻击,那么他就不会产生效果,可是他的存在,却可以改变原来的防守方法,也就是说,使用了棱堡之后,这样更加稳固。
这就意味着,用更少的人,就可以守为主这些防线,那就意味着可以解放出更多的军队。
之前,狄青立足的就是他们这些被召集到枢密院将军,差不多就是这些人,最多就是10万左右的禁军,这中间,可能大部分都是在最初的时候参与战争之中,然后继续攻击的,可能只有三四万人,他们要的应对辽国随时都可能带来的压力。
现在,有了棱堡这么一个可怕防御性的武器,这些禁军,不但不用停留下来继续防守,还可以把原来负责边境的守军,调动一部分过来。
河北前线,是北宋最重要的防御体系,这部分驻军非常的庞大。
以往生怕驻扎少了,被辽国攻击过来,哪怕在西北局势最为危机的时候,都很少调动河北的驻军,或者是调集了,就迅速的补充。
现在,以棱堡的防御强度,原来驻扎1个军的地方,现在能够驻扎一个营,也就不错了,这就可以节约出8成的部队。
8成的部队,对于一个军不多,可是针对整个河北防线来说的,就非常可怕了,三四十万的禁军,能够节约多少,哪怕这些节约下来的部分,不会彻底的离开,最少也是15万左右。
数量不代表一切,可是北宋在仁宗时候,河北禁军,可是非常训练有素的,之前狄青没有多少信心,就是因为带领着三四万人,面对着辽国这么一个庞然大物,孤军深入,失败的可能性很大。
可是现在,说不定一下子调动了30万军队,这可是整个北宋军队的接近4成,这么强悍的军队,还有长弓这么一个划时代的武器,肯定可以更进一步。
不要小看了北宋的战斗力,很多人觉得,历史上,北宋一支都比较悲催,被辽国敲诈,被西夏袭扰,几乎都是在被动挨打的状态。
可是你看北宋的作战,有几次,动用了20万以上的军队的。
西夏的立国三战,韩琦最耻辱的哪一个好水川之战,明确有数据的是的10400人和4500人,前者是在粮绝人乏的最不利的状态之下,被优势的西夏10万大军包围,也激战一天,这才最终失败。
后面的4500人,是救兵,他也算赶到了,可是最终数量太少,撞上了西夏的主力也惨败,只剩下一千多人逃回来。
如果这个救兵不是4500人,而是4.5万,甚至是14.5万的时候,会是什么一个结果,真的要是4.5万的时候,这些禁军,就算是跟西夏的10万大军正面对抗,也不会落到下风。
如果是14.5万的话,那就更不用说了,用内部1万多人作为阻击,外面包围,说不定,一场聚歼战就会打响。
可惜,在三国之中,辽国一直都拉偏架,只要北宋向西夏动手,他们就不会闲着,要么给北宋施加压力,要么要好处的,让北宋在河北的驻军,一直都不敢大的动作,这才是让西北捉襟见肘的原因之一。
不然的话,以北宋的国力,真的咬咬牙的话,未必不能支持20万的禁军,走上西北战场,20万全副武装的禁军,只要有足够的粮食支持,西夏根本就不是敌手的。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现在,更加幸福的事情降临到头上了,原来,狄青只是准备,只是稍稍试探一下,把战争控制在摩擦的程度,也算是回报了贾朝昌。
可是现在,有了长弓增加攻... -->>
棱堡的强大,是任何人都可以看出来,普通的将军,只会把眼光放在了棱堡本身,狄青和这些将军,他们都是整个北宋的佼佼者,他们从这个棱堡效用上面,看到了背后的东西的,关系到未来战争格局的东西。
枢密院中,贾朝昌或许没有点明,可是底下的交流之中,几乎绝大部分的将军,都明白了贾朝昌的目的,那就是在河北,对辽国发起一场进攻。
在感觉到了贾朝昌的大胆的同时,这些将军们,也是跃跃欲试的,就算是最稳重的狄青,也跟贾朝昌谈下的条件,也简单的谈过了,他会在棱堡的基础上面,做出未来战争计划。
在最开始的想法之中,这个计划,伸缩度很大,在枢密使的强烈要求之下,在边境寻找一个机会,挑衅一下,借助着长弓的可怕,取得一两场的胜利,如果有机会,更进一步的话,就更进一步,没有的话,也就退回来。
这是一个很灵活,就算是进入到辽国境内150里,也是进入,不分草原还是城市,甚至只是彰显来意的,也足以解决问题,哪怕贾朝昌有什么不满意,也没办法,他必须要为手下的士兵负责,他不会无休无止的投入进去,冒着失败的风险。
长弓进入到北宋禁军,禁军拥有了跟西夏和辽国的重骑兵正面的对抗的时候的,也只是对抗而已,不会如同之前的步人甲那么的弱,可是也只对抗,并不存在压倒性的优势,最多是互有攻守的。
或许在辽国不了解之下,会给予辽军一定的压力,甚至取得一些战场上面的胜利,子啊一些关键的地方,出其不意,给辽国一击,也不是不可能。
看中间的战果,如果真的能够占便宜,他一定会毫不犹豫的扩大战果,可是如果一旦相持或者不利的程度,他也不会盲目的进攻。
可是要依靠这个,彻底的打败辽国,甚至攻占辽国的一些重要的都城,那是几乎不可能的。
可是,有了棱堡,那么一切都不一样了。
有人会说了,棱堡这么一个纯粹的防御性的武器,会对进攻产生好处么?
表面上看,还真的不可以,棱堡是防御武器,只要对方不来攻击,那么他就不会产生效果,可是他的存在,却可以改变原来的防守方法,也就是说,使用了棱堡之后,这样更加稳固。
这就意味着,用更少的人,就可以守为主这些防线,那就意味着可以解放出更多的军队。
之前,狄青立足的就是他们这些被召集到枢密院将军,差不多就是这些人,最多就是10万左右的禁军,这中间,可能大部分都是在最初的时候参与战争之中,然后继续攻击的,可能只有三四万人,他们要的应对辽国随时都可能带来的压力。
现在,有了棱堡这么一个可怕防御性的武器,这些禁军,不但不用停留下来继续防守,还可以把原来负责边境的守军,调动一部分过来。
河北前线,是北宋最重要的防御体系,这部分驻军非常的庞大。
以往生怕驻扎少了,被辽国攻击过来,哪怕在西北局势最为危机的时候,都很少调动河北的驻军,或者是调集了,就迅速的补充。
现在,以棱堡的防御强度,原来驻扎1个军的地方,现在能够驻扎一个营,也就不错了,这就可以节约出8成的部队。
8成的部队,对于一个军不多,可是针对整个河北防线来说的,就非常可怕了,三四十万的禁军,能够节约多少,哪怕这些节约下来的部分,不会彻底的离开,最少也是15万左右。
数量不代表一切,可是北宋在仁宗时候,河北禁军,可是非常训练有素的,之前狄青没有多少信心,就是因为带领着三四万人,面对着辽国这么一个庞然大物,孤军深入,失败的可能性很大。
可是现在,说不定一下子调动了30万军队,这可是整个北宋军队的接近4成,这么强悍的军队,还有长弓这么一个划时代的武器,肯定可以更进一步。
不要小看了北宋的战斗力,很多人觉得,历史上,北宋一支都比较悲催,被辽国敲诈,被西夏袭扰,几乎都是在被动挨打的状态。
可是你看北宋的作战,有几次,动用了20万以上的军队的。
西夏的立国三战,韩琦最耻辱的哪一个好水川之战,明确有数据的是的10400人和4500人,前者是在粮绝人乏的最不利的状态之下,被优势的西夏10万大军包围,也激战一天,这才最终失败。
后面的4500人,是救兵,他也算赶到了,可是最终数量太少,撞上了西夏的主力也惨败,只剩下一千多人逃回来。
如果这个救兵不是4500人,而是4.5万,甚至是14.5万的时候,会是什么一个结果,真的要是4.5万的时候,这些禁军,就算是跟西夏的10万大军正面对抗,也不会落到下风。
如果是14.5万的话,那就更不用说了,用内部1万多人作为阻击,外面包围,说不定,一场聚歼战就会打响。
可惜,在三国之中,辽国一直都拉偏架,只要北宋向西夏动手,他们就不会闲着,要么给北宋施加压力,要么要好处的,让北宋在河北的驻军,一直都不敢大的动作,这才是让西北捉襟见肘的原因之一。
不然的话,以北宋的国力,真的咬咬牙的话,未必不能支持20万的禁军,走上西北战场,20万全副武装的禁军,只要有足够的粮食支持,西夏根本就不是敌手的。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现在,更加幸福的事情降临到头上了,原来,狄青只是准备,只是稍稍试探一下,把战争控制在摩擦的程度,也算是回报了贾朝昌。
可是现在,有了长弓增加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