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纳谏有益 拒谏遭祸 (2/2)
奇书网 www.qishuwu.cc,百感小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bsp;因而,每个人都有必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可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以此为借鉴,认真地检查自己的言行是否合乎真理的标准,对的,就坚持下去;错的,就改正过来。
这样,才能纠正错误,填补不足,永远保持头脑清醒,行为合乎规范,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
反之,如果不虚心地听取意见,固步自封,讳疾忌医,就会使自己陷入泥坑。
唐太宗和商纣王不就是我们的正反借鉴吗?
而我们的党是我们最好的榜样。
中国**从一九二一年诞生那天起,就经常做批评与自我批评,几十年如一日,像一九四二年的整风运动,一九五七年的反右斗争,一九八五——一九八六年的整党运动,都充分地证明了这一。正因为中国**不怕批评,正大光明,胸怀磊落。
所以,她才能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的胜利。她才越来越伟大、光明、正确,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做为八十年代的建设者来,更应该从古人的行为中和今人的行为中汲取有益的启示,明了纳谏有益拒谏遭祸的道理。
我们也应该谨记唐太宗之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我们要虚心地听取别人的意见,记住魏征之言“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正确地对待别人,正确地对待自己。
为什么要这样做?是时代的需要,人民的需要,事业的需要。
当前,我国正处于四化建设时期,是大改革时期,我们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任务是艰巨的。
近百年来,我国深受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主义的剥削和压迫,虽然地大物博,但也被弄得破烂不堪,一穷二白。
尽管新中国成立后四十年的恢复和建设,虽有很大的改变,但还远远的满足不了时代的要求。
我国的科学技术还没有走上时代的前列,国民经济还较困难,人民的生活水平还不算太高,各行各业还需要兴旺发达,这些都需要我们八十年代的建设者加倍努力,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时代赋予我们如此伟大而艰巨的使命,我们怎样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呢?
这首先要求我们自身的提高,做个合格的八十年代的建设者,努力革命化,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就是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尤其是别人的批评,这就是纳谏。
我们从唐太宗善于纳谏而有所作为的史实中获益非浅。
古人尚能纳谏,我们又何尝不能呢?古人是过去的人,是封建时代的人物,而我们是当代人,又是革命战士,难道还赶不上古人吗?
历史上任何杰出人物也不过是“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所以,应该是“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986年9月)
bsp;因而,每个人都有必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可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以此为借鉴,认真地检查自己的言行是否合乎真理的标准,对的,就坚持下去;错的,就改正过来。
这样,才能纠正错误,填补不足,永远保持头脑清醒,行为合乎规范,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
反之,如果不虚心地听取意见,固步自封,讳疾忌医,就会使自己陷入泥坑。
唐太宗和商纣王不就是我们的正反借鉴吗?
而我们的党是我们最好的榜样。
中国**从一九二一年诞生那天起,就经常做批评与自我批评,几十年如一日,像一九四二年的整风运动,一九五七年的反右斗争,一九八五——一九八六年的整党运动,都充分地证明了这一。正因为中国**不怕批评,正大光明,胸怀磊落。
所以,她才能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的胜利。她才越来越伟大、光明、正确,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做为八十年代的建设者来,更应该从古人的行为中和今人的行为中汲取有益的启示,明了纳谏有益拒谏遭祸的道理。
我们也应该谨记唐太宗之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我们要虚心地听取别人的意见,记住魏征之言“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正确地对待别人,正确地对待自己。
为什么要这样做?是时代的需要,人民的需要,事业的需要。
当前,我国正处于四化建设时期,是大改革时期,我们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任务是艰巨的。
近百年来,我国深受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主义的剥削和压迫,虽然地大物博,但也被弄得破烂不堪,一穷二白。
尽管新中国成立后四十年的恢复和建设,虽有很大的改变,但还远远的满足不了时代的要求。
我国的科学技术还没有走上时代的前列,国民经济还较困难,人民的生活水平还不算太高,各行各业还需要兴旺发达,这些都需要我们八十年代的建设者加倍努力,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时代赋予我们如此伟大而艰巨的使命,我们怎样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呢?
这首先要求我们自身的提高,做个合格的八十年代的建设者,努力革命化,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就是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尤其是别人的批评,这就是纳谏。
我们从唐太宗善于纳谏而有所作为的史实中获益非浅。
古人尚能纳谏,我们又何尝不能呢?古人是过去的人,是封建时代的人物,而我们是当代人,又是革命战士,难道还赶不上古人吗?
历史上任何杰出人物也不过是“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所以,应该是“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986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