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www.qishuwu.cc,天宋武功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感谢清水镇叶十七的打赏~)
建隆元年,正月初五到初九这段日子,东京的夜晚并不太平
城南一处民宅,这几日曹王郭熙让一直都在叫嚷着要回去,黑衣探花不从,他反复劝告,要以大业为重,过几日他打算潜入皇宫之中,暗中刺杀赵匡胤。
而初九夜晚(二月九日)皇宫夜宴,诸位文武大臣皆在酒宴之上,各个开怀畅饮,言语粗犷,交头接耳,整个酒宴如菜市场一般,而王朴、范质等人则皱着眉头,疾呼这帮兵达子不知礼数。
此刻龙椅之上的太上皇赵弘殷与皇帝赵匡胤也看不下去了,不过他们两人不好明说,而赵德昭亦见此情形,哈哈一笑,他忽然想起来一件事情,那就是官服与官帽的改制与诞生。
前世,宋代官服制度,是爹爹赵匡胤在建立大宋之时颁布的关于服饰制度的各项政令,其政治目的在于通过衣冠服饰严格等级制度,巩固上下尊卑的封建秩序,宣扬封建道德观念,维护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
所以他打算在宴会结束之后,好好与自己的爹爹商量一番。
宴会终于结∏,束了,大臣皆散去。
赵德昭将此事禀告给自己的爹爹,然后留下了王朴、范质、苗训、赵普等大臣,然后于他们商议事情。
赵匡胤问道:“昭儿,方才你说有事情要商议,不知是何事?还将几位重臣都叫到此处?”
赵德昭站了起来,道;“父皇,儿臣方才忽然想出了一个点子,就是把官员头顶之上的乌纱帽加上一个长翅。此长翅用铁片、竹篾做骨架。一顶帽子两边铁翅各穿出一尺多。此帽除了朝堂和官场正式活动时必须戴上,一般场合是不戴的。因为戴上它,在街上行走极不方便。上朝之后,官员只能面对面交谈,要并排坐着谈就困难了。而左右双翅膀代表着是平衡,也是公平公正,这就是告诉所有的人,做官要行的正,不能偏向任何一边。就跟那帽子一样,只有你规规矩矩的一碗水端平,那帽子才不会摇晃,偏向某一边。从此大臣上朝,也就很难排列在一起交头接耳了。这样就避免了官员交头接耳,整个朝廷之上看起来就庄重多了。父皇,几位宰辅大臣,你们认为如何?”
王朴等人还在消化赵德昭所说的话,而此刻赵匡胤听闻此建议,他明白了儿子所说的话,然后他说道:“乌纱帽原是民间常见的一种便帽,官员头戴乌纱帽起源于东晋,但作为正式“官服”的一个组成部分,却始于隋朝,兴盛于唐朝。从此乌纱帽就代表了官员的官职官位。昭儿的建议不错,不知卿等几位认为如何?”
王朴回过神来,道:“方才殿下若如殿下所说,今后上朝之时,就再也不会出现官员交头接耳之事,于是朝堂之风为之一新。臣认同殿下的方法。”
后来几位也想清楚了,范质等人异口同声道:“臣等赞同殿下的方法,请陛下推行。”
“既然卿等几位皆认同,那朕就昭告天下,让司衣司着手改造官帽,加个‘铁翅’”
于是乎赵匡胤下旨在现有的官帽后配挂两根又平又长的翅,然后赵德昭就说了个名字,叫做“长翅帽”。
从此之后,“长翅帽”,便在宋境内诞生了。
刚开始诸位大臣皆是不习惯,后来也慢慢习惯了,大臣们带上了这种帽子之后少有发生那样的事情了。
……
而之后赵德昭一直在密切关注国内事情,按照历史的发展,接下去就是李筠的叛乱,而之后他被迅速平定,之后李重进也叛乱了,也被朝廷平定,不过如今江山是赵家的,所以赵德昭十分关心接下去的局势发展。
而他暗地里也派了长春堂的密探,分别去了潞州和扬州。
而从潞州传回来的消息称,似乎汉国蠢蠢欲动,汉主已经派了汉国使臣南下,去往潞州地界。
初九之后,朝廷已经陆续将新皇受禅登基的诏书传布天下各个州县,而偏远地区,尚未传送到。
而此刻原本周国之内亦有宿将亦有不愿俯首听命者,赵匡胤恐一些手握重兵的武将伺机反叛,于是乎派了一些使臣前去安抚。
初十日(二月十日)朝廷使臣派出一个官吏,此人手持天子受禅登基的诏书与任命书,一路前行,传至潞州(山西长冶)。
潞州,此地离汉国不远,往北即是宋汉边境。
而二月十七日,宋使臣已经到达潞州地界,潞州城门高大,威武,一个周字大旗仍旧在飘扬。
而此刻宋使臣皱了皱眉头,他暗自腹议,昭义节度使李筠镇守潞州已达八年之久,”恃勇专恣,招集亡命”。
看来李筠尚未知道朝廷之事,而他手持皇帝的诏书,在城门令的传告之后,入了潞州李筠府邸。
而前几日,李筠听闻朝廷之事,已经伺机准备起义了,而赵匡胤今日派来的使臣目的是为了安抚自己,左右之人俱知。
使臣坐马车,到了李府门口,通传的下人已入内禀告,可是等了许久,却未曾见到李筠出来,使臣愠怒,后李府之人出来传告说李筠不见客,使臣大怒。
而里面李筠的态度是摇摆不定,左右之人反复劝告,李筠方才准备酒席款待使臣。酒行数巡,李筠突然令人将周太祖郭威的画像挂在墙上,痛哭流涕。
陪臣惊恐,忙向使臣解释道:“公酒醉失态,且勿怪罪”。
使臣皱眉,他听闻李筠好杀,所以只能赔笑到。
之后朝廷旨意为加李筠为中书令,以示安抚。
时汉国晋阳城,潜伏在东京城内的探子早已获悉,归德军节度使、校检太尉赵匡胤代周一事,而汉主刘钧认为此事可以做一些文章,所以他暗中派宣徽使卢赞南下,随行牙将刘继冲等上... -->>
(感谢清水镇叶十七的打赏~)
建隆元年,正月初五到初九这段日子,东京的夜晚并不太平
城南一处民宅,这几日曹王郭熙让一直都在叫嚷着要回去,黑衣探花不从,他反复劝告,要以大业为重,过几日他打算潜入皇宫之中,暗中刺杀赵匡胤。
而初九夜晚(二月九日)皇宫夜宴,诸位文武大臣皆在酒宴之上,各个开怀畅饮,言语粗犷,交头接耳,整个酒宴如菜市场一般,而王朴、范质等人则皱着眉头,疾呼这帮兵达子不知礼数。
此刻龙椅之上的太上皇赵弘殷与皇帝赵匡胤也看不下去了,不过他们两人不好明说,而赵德昭亦见此情形,哈哈一笑,他忽然想起来一件事情,那就是官服与官帽的改制与诞生。
前世,宋代官服制度,是爹爹赵匡胤在建立大宋之时颁布的关于服饰制度的各项政令,其政治目的在于通过衣冠服饰严格等级制度,巩固上下尊卑的封建秩序,宣扬封建道德观念,维护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
所以他打算在宴会结束之后,好好与自己的爹爹商量一番。
宴会终于结∏,束了,大臣皆散去。
赵德昭将此事禀告给自己的爹爹,然后留下了王朴、范质、苗训、赵普等大臣,然后于他们商议事情。
赵匡胤问道:“昭儿,方才你说有事情要商议,不知是何事?还将几位重臣都叫到此处?”
赵德昭站了起来,道;“父皇,儿臣方才忽然想出了一个点子,就是把官员头顶之上的乌纱帽加上一个长翅。此长翅用铁片、竹篾做骨架。一顶帽子两边铁翅各穿出一尺多。此帽除了朝堂和官场正式活动时必须戴上,一般场合是不戴的。因为戴上它,在街上行走极不方便。上朝之后,官员只能面对面交谈,要并排坐着谈就困难了。而左右双翅膀代表着是平衡,也是公平公正,这就是告诉所有的人,做官要行的正,不能偏向任何一边。就跟那帽子一样,只有你规规矩矩的一碗水端平,那帽子才不会摇晃,偏向某一边。从此大臣上朝,也就很难排列在一起交头接耳了。这样就避免了官员交头接耳,整个朝廷之上看起来就庄重多了。父皇,几位宰辅大臣,你们认为如何?”
王朴等人还在消化赵德昭所说的话,而此刻赵匡胤听闻此建议,他明白了儿子所说的话,然后他说道:“乌纱帽原是民间常见的一种便帽,官员头戴乌纱帽起源于东晋,但作为正式“官服”的一个组成部分,却始于隋朝,兴盛于唐朝。从此乌纱帽就代表了官员的官职官位。昭儿的建议不错,不知卿等几位认为如何?”
王朴回过神来,道:“方才殿下若如殿下所说,今后上朝之时,就再也不会出现官员交头接耳之事,于是朝堂之风为之一新。臣认同殿下的方法。”
后来几位也想清楚了,范质等人异口同声道:“臣等赞同殿下的方法,请陛下推行。”
“既然卿等几位皆认同,那朕就昭告天下,让司衣司着手改造官帽,加个‘铁翅’”
于是乎赵匡胤下旨在现有的官帽后配挂两根又平又长的翅,然后赵德昭就说了个名字,叫做“长翅帽”。
从此之后,“长翅帽”,便在宋境内诞生了。
刚开始诸位大臣皆是不习惯,后来也慢慢习惯了,大臣们带上了这种帽子之后少有发生那样的事情了。
……
而之后赵德昭一直在密切关注国内事情,按照历史的发展,接下去就是李筠的叛乱,而之后他被迅速平定,之后李重进也叛乱了,也被朝廷平定,不过如今江山是赵家的,所以赵德昭十分关心接下去的局势发展。
而他暗地里也派了长春堂的密探,分别去了潞州和扬州。
而从潞州传回来的消息称,似乎汉国蠢蠢欲动,汉主已经派了汉国使臣南下,去往潞州地界。
初九之后,朝廷已经陆续将新皇受禅登基的诏书传布天下各个州县,而偏远地区,尚未传送到。
而此刻原本周国之内亦有宿将亦有不愿俯首听命者,赵匡胤恐一些手握重兵的武将伺机反叛,于是乎派了一些使臣前去安抚。
初十日(二月十日)朝廷使臣派出一个官吏,此人手持天子受禅登基的诏书与任命书,一路前行,传至潞州(山西长冶)。
潞州,此地离汉国不远,往北即是宋汉边境。
而二月十七日,宋使臣已经到达潞州地界,潞州城门高大,威武,一个周字大旗仍旧在飘扬。
而此刻宋使臣皱了皱眉头,他暗自腹议,昭义节度使李筠镇守潞州已达八年之久,”恃勇专恣,招集亡命”。
看来李筠尚未知道朝廷之事,而他手持皇帝的诏书,在城门令的传告之后,入了潞州李筠府邸。
而前几日,李筠听闻朝廷之事,已经伺机准备起义了,而赵匡胤今日派来的使臣目的是为了安抚自己,左右之人俱知。
使臣坐马车,到了李府门口,通传的下人已入内禀告,可是等了许久,却未曾见到李筠出来,使臣愠怒,后李府之人出来传告说李筠不见客,使臣大怒。
而里面李筠的态度是摇摆不定,左右之人反复劝告,李筠方才准备酒席款待使臣。酒行数巡,李筠突然令人将周太祖郭威的画像挂在墙上,痛哭流涕。
陪臣惊恐,忙向使臣解释道:“公酒醉失态,且勿怪罪”。
使臣皱眉,他听闻李筠好杀,所以只能赔笑到。
之后朝廷旨意为加李筠为中书令,以示安抚。
时汉国晋阳城,潜伏在东京城内的探子早已获悉,归德军节度使、校检太尉赵匡胤代周一事,而汉主刘钧认为此事可以做一些文章,所以他暗中派宣徽使卢赞南下,随行牙将刘继冲等上...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