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奇书网 www.qishuwu.cc,柔软的心要坚强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范园等项目相继落成,使庙头村的产业结构调整得到质的跨越。

    听着村主任沈建华的详细介绍,站在德福桥上,看两岸杨柳依依,河中水草丰美,鱼儿畅游。走在宽阔的柏油马路上,望着整齐划一的红瓦别墅群,感觉生活在庙头村的人真是幸福啊!庙头村农民文化中心占地16亩,建筑面积达1300平方米,上下两层结构,呈粉墙黛瓦仿古建筑,图书阅览电脑室、乒乓室、书场、棋牌室、多媒体电教室、健身房等一应俱全,村民们积极参加各项活动。文化中心建设1100平方米的村民广场和300平方米的健身舞活动场地,配有灯光、音响等,每到晚上,广场上便会有近百名村民跳健身舞,为了使村民们更好更科学地健身,特地从盛泽请来了专业的健身舞老师来指导大家,受到了广大村民的热烈欢迎。村里的企业老板每年都会邀请浙江、上海等地的民间剧团来村表演,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村里组织大家开展时事政治学习,普法宣传,健康讲座,科普宣传,举办少年儿童假日学校等活动,丰富大家的文化娱乐生活。

    沈主任自豪地说:“我们庙头村获得省生态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先进村,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省卫生村、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村庄环境整治先进集体、公共文化服务先进村、最美乡村、环境建设优美奖、三大合作社创新奖等荣誉称号。”

    一块大石头上,写着“和谐”两个大字,还有“倡导文明新风、共建美好家园”和“建设美丽乡村、打造特色文化”的大红横幅,看了都让人暖心。遇到一位村上的大妈,正从老庙头回来,和另一位阿姨正说起社区医生陈伟,见她竖起大拇指夸赞道:“伟伟啊人好,工作好,对我们老人更是无微不至啊!”原来,庙头玉堂并村后为了方便老庙头腿脚不方便的居民看病或量血压,陈伟向领导申请在社区的其他医生在职的情况下,每周两天她都会在老庙头坐诊。

    离开庙头村,美丽的乡景和淳朴的乡风记在心里。

    晶晶说,以后要走遍江城的十大美丽乡村。

    在江城的江南水乡大饭店吃过晚饭,莹莹和公公婆婆、阿强哥、晶晶、青青兴高采烈地回到家,一起坐在沙发上看绿宝园农庄主给的DVD,好美啊,农创村!听着“这里土地肥沃,这里瓜果香甜,这里人杰地灵,这里社会和谐”的话语,大家都为江城新农村的建设叫好。

    第二天的大清早,一轮红日喷薄而出,映照着鲈乡大地。吃完早饭,莹莹带着大家驱车来到京杭大运河边,千年古运河静静流淌,千年古纤道蜿蜒相伴。

    在这样一个美丽的早晨,公公婆婆、阿强哥、晶晶、莹莹和青青漫步在江城南郊京杭大运河的古纤道,大家的身影融在旖旎秀丽的江南水乡风景画里。

    公公饶有兴致地说着运河古纤道的过去和现在,大家静静地聆听,趣味盎然。

    公公娓娓道来,江城古纤道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前,据县志记载,太湖与吴淞江之间为广阔水面,湖尾江首浑然一体,古称“一片白”。1100多年前,江城是个水乡泽国,在现在的运河古纤道以东是运河,西面便是太湖湿地,太湖水涨时,水会漫过浅滩与运河交汇。由于风急浪大,船行不便,翻船覆舟是常事。因此,筑堤修路成了古代江城人的共同愿望。唐元和五年和北宋庆历二年,在苏州刺史王仲舒和苏州通判李禹卿的指挥下,太湖东沿修成一条南北贯通、水陆俱利的湖堤。

    元朝至正六年用巨石重筑,所以被称为“至正石塘”。在江城这样地势低洼、土质松散、湖荡密布的地方筑堤修路,实在不是件容易的事。但古代江城人却用聪明才智战胜了困难。公元1346年至1347年间,又全部用统一尺寸的青石修筑,并用杉木梢打入土中作路基,路体内外再筑两道石墙,中间填入泥石,路面在3米到5米宽,全长约九里,这一段名为石塘,又称“九里石塘”,至此形成了江南运河有史以来最坚固、最完整的一条临水路道,被喻为江南的“水上长城”。

    站在古纤道上,这里的每一块青石似乎在向大家诉说着过去风风雨雨的历史,“水上长城”展示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汗水。古纤道除了在航运上发挥的作用,它的历史意义更显得弥足珍贵。这一古纤道是江南古塘路中的佼佼者,构筑讲究而科学,为了方便太湖泄洪,古塘共设计了136个涵洞,成了后来许多塘路效仿的典范。明朝永乐年间大水连绵,江城塘路大多遭到破坏,但九里石塘只有少数块石歪斜。后来这一纤道多次修葺,但现存的1800米巨型青石驳岸仍为元代遗存,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

    1984年,江城航道处在进行航道养护工程时,将沿线各地残留的古纤道大青石进行集中,重建了1.6公里的古纤道,并修复了三座古桥;在京杭运河苏南段四级航道整治期间,江城又对该段古纤道进行维修;在苏南运河江城段三级航道整治工程期间,江城航道部门结合实际及时变更设计方案,绕开运河古纤道,保护了这段宝贵的文物古迹。

    1995年,运河古纤道被确立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国务院把京杭大运河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运河古纤道被列为\"大运河沿线文物遗存点\",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京杭大运河的组成部分。2010年4月,运河古纤道项目参与申报并被成功列入首批十大\"省大运河沿线重点文物抢救保护工程\"之一。为支持和配合大运河申遗工作,江城高标准做好相关遗产点的保护工作,还开展了大运河江城段的环境整治。大运河江南段400公里长的河道两侧,保存下来的古纤道只剩江城的一段。这条3米多宽、既是纤道又是驿道的元朝遗存,与运河构成水陆并用的交通要道。江城政府对古纤道进行的精心保护和整治,让一度荒凉下去的古纤道迎来崭新的生命,逐渐成为人们的休闲风光带,千年古纤道成为江城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古纤道有着优美的传说。唐朝时,这里有一股泉水甘洌纯白,日夜喷涌,“茶圣”陆羽都慕名前来品尝,评之为“天下四品甘泉”。如今,古纤道一带已成为热闹的城区,江城汽车站就在一旁。新老江城人和游客们到古纤道散步,沿着塘岸、石桥走去,观赏着运河、纤道、小桥、花树、亭石、船只,甚是惬意。

    这条古纤道,年逾古稀的公公不知走过了多少遍。公公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起曾拉过10年纤,对江城运河古纤道更是有着不一般的特殊情感。刚开始拉纤时的公公才二十岁,和村上的年轻人一起常为生产队运送肥料和草料,有时候还要送农产品到江城、苏州销售。那时候条件差,运输工具一般是载重量2至4吨的手摇木船,逆风行驶,往往要靠拉纤才能前进。公公清晰记得,当时队里每条船配4名社员,2人摇橹,2人拉纤。从村里到江城30公里水路,要8个小时左右才能到达;到苏州胥门40多公里水路时间更长,清晨出发,天黑才能靠岸。纤绳长约五六十米,拉的时候躬着上身,身体倾斜幅度很大,累得浑身冒汗。天热的时候,常常是赤膊上阵。从村里到江城,部分纤道是泥路,下雨天很难走,但古纤道段铺着石板,就不一样,非常好走。经过桥梁时,有的桥洞下也有纤道,可以直接走过去。但有的桥没有,就只能跳下水,蹚过去,再上岸拉;或者先上船,等船过了桥洞再拉。直到上世纪70年代,生产队买了挂机船,公公才结束了拉纤的工作。做了十年纤夫的公公在斑驳的古纤道上不知洒下了多少汗水,如今肩膀上还留着拉纤的印痕。公公用辛辛苦苦拉纤挣得的钱养家糊口,供养林枫读书,渡过了最艰苦的日子。

    古纤道上,走来两位和公公年纪相仿的老人,闲坐在那里,他俩也许是在品味运河和古纤道的历史,也许和公公一样曾做过纤夫,在回味拉纤的岁月吧。

    公公带大家走上北七星桥,站在桥头,看运河中船行如龙,激起浪花片片,大运河水面在阳光下波光粼粼。公公说,江城运河古纤道现存石桥三座,从南到北依次是北七星桥、三山桥、南七星桥。北七星桥原为梁桥,20世纪90年代中期有关部门将之改建为三孔石拱桥,另两座是“三山桥”和“南七星桥”,都是梁式桥,都用花岗岩砌筑。城区北门外的三里桥,历史上也是古纤道的有机组成部分,桥洞内至今还留有纤道。这座桥总长50.4米,净跨16米,矢高达12.5米,比吴门桥还高2.65米,为苏州地区古石桥之最。

    公公说起了江城女作家吕锦华的散文《人生风景线》中言及运河古纤道,那时吕锦华老师还是江城纺织电器厂的绘图员和文书,是运河给了她历史的灵感。江城是一座江南名城,自古以来人文荟萃,风土清嘉,享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美誉,而今又有“电子之城”、“光电缆之都”的美称。

    晶晶十分高兴,直夸公公知道得真多,并说这真是一个好题材,回去要写篇专稿。

    接着大家来到江城的苏州河畔,看到三三两两的钓鱼人闲适地坐在岸边,享受着垂钓生活的无限乐趣。偶而,鱼儿上钩了,鱼竿在天空划过优美的弧度,一圈圈涟漪荡涤开来,钓者不慌不忙,取下活蹦乱跳的鱼,放进水中的鱼篓,继续保持着一动不动的姿势,坐在小凳子上,看向水面。河面是那样的干净,河水是那样的清冽。蓝天白云下,波光潋滟。不远处,悄无声息,驶来一艘白色的小铁船,两个穿着黄马甲的老伯负责地巡视着水面,不放过一丁点儿漂浮物。一只肥硕的野鸭仍旧悠闲地游来游去,几只俗称“水葫芦”的小精灵仍然愉悦地钻上钻下。人和动物自然是那样和谐,也许是日子久了的原因吧,它们见到老人和船都不再害怕,知道不会受到伤害,说不定还生了感情呢。

    苏州河绿化景观带宽阔绵长,东岸是垂柳依依。笔直的银杏、蓊郁的香樟、翠绿的棕榈,还有好多叫不出名的树木花苗,一丛芦苇、几棵芭蕉、多株蝴蝶兰,夹竹桃开着艳丽的花,美人蕉婀娜着,月季怒放。看见一小树苗,晶晶万分惊喜,那是童年时院子里苦楝树小时候的模样。漂亮的蝴蝶、欢跳的蚱蜢、扑棱棱飞起的麻雀,有一只长尾巴鸟在树枝上骨碌碌地张望。堤岸上,阿强带着青青,蹲下,掬起一捧清水,好惬意哦。望向那一排加固的长长木桩,水漫过,绿草在摇曳,别有一番景致,小鱼小虾在浅滩草丛休憩。

    对岸,沿河是密密匝匝的藤蔓,放眼望去,藤蔓上是香樟树冠,香樟树冠上是挨挨挤挤的松树,三层分明,颜色有异,波平浪静时,倒映在水面,煞是好看。绿色长廊把对面的景致如今是开发中的太湖新城遮了个严严实实,也留下了无限想象的空间。

    大家坐在绿油油的草地上,边上有淡粉色的忽地笑和花瓣上闪着荧紫光的幻景花,看苏州河上有翠鸟滑翔过水面,听鸟儿低唱,虫儿低鸣,一行人都不愿离开了。

    晶晶说:“坐在这里,心特别的平静,只觉得岁月静好。”

    莹莹说:“对岸,就是开发中的太湖新城,建设中的东太湖生态园和苏州湾,等全部完工后阿强哥和晶晶一定要再一起来看啊。”

    阿强哥和晶晶异口同声地说好。

    临近中午,江城的花园路美食一条街上生意兴隆,莹莹带领大家走进一家装修别有风味的店面,吃得津津有味。

    吃过午饭,走在江城的街道上,公公婆婆感慨着江城的拓展,看着住宅楼盘的拔地而起,看着商业店铺的繁荣兴旺,来到垂虹遗址公园。垂虹遗址公园有华严塔和垂虹桥,绿化景观和花开满树让人赏心悦目。

    公公和大家说起华严塔和垂虹桥的故事。

    华严塔,建于宋元祐四年(1089),在城东门外宁境华严讲寺内,四面七级,俗称方塔。在民国初年倒塌,建塔的砖中,都藏有墨写的华严经卷,可惜这些经卷大都流失,有的还流失到了国外。重建华严塔工程于2004年5月开工建造,2005年9月完工。该塔为仿宋七级方塔,建筑面积为1119.2平方米,塔高51.3米,高大而华美。

    垂虹桥以“江南第一长桥”闻名遐迩,旧名利往桥,俗称长桥,始建于宋代,先为木桥面,长达99孔,元代时改为连拱石桥,有72孔,中有三个大孔,以便大船通行,桥面上还建有三座亭子,桥形轻盈优美,是我国著名的长桥。1915年还作过一次维修,解放后在1957年被列为省文物保护单位。但在1967年5月晚,垂虹桥倒塌,没有修复,至今只剩17孔,1996年和2005年政府对这17孔残桥作了修缮。

    华严塔和垂虹桥都是江城值得纪念的标志性文物,现新华严塔与周围的绿化、水体、垂虹桥遗址、计成纪念馆等,构成江城一处市民休憩、凭吊历史的特色公园。

    逛到江城的三角井,公公带大家看三口井,并说起三角井的故事。

    三角井,正名为怀德井,由明嘉靖年间刑部尚书吴山在其宅西所凿,此井水质澄澈,前来汲者不绝,时知县张明道为褒扬其德,给此井题名为“怀德井”,取饮水思源、德流于后之意。

    吴门孝子去寻母,

    两代尚书来利民。

    三穴清泉时涌动,

    后人永记此恩仁。

    吴门孝子是指吴山的祖父吴璋,他十一岁时丧父,母亲陆氏将他抚养成人。明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陆氏被选中至内廷侍奉,后几经迁徙,随淮靖王朱瞻墺到韶州、江西饶州等地。吴璋思母心切,二十年间数次往返求情,终不得见母亲一面。后来,朱瞻墺去世,儿子康王朱祁铨继位,吴璋终于得见母亲。此时,陆氏已病入膏肓。母亲过世后,吴璋携尸骨归家,途中过江时,船遇大风,船上之人以为吴璋带尸骨不祥,遂将尸骨抛入江中,吴璋便跃入江中,紧抱母亲尸骨不放,后被救起。吴璋千里寻母之事感动了朝廷,卒后被追封为太仆寺卿。

    大家看到三角井由三口井呈品字形组成,像个三角,井口不大,从井口向里张望,离井口二十公分左右,盖有铁丝网片,井内依然有水,能照得出人形。井边有一块铭牌,是怀德井的介绍,字迹已模糊。三角井的修建者吴山,先授刑部主事,后升为郎中,因刚正不阿,九年没有得到升迁。在此期间,他认真查看记录囚徒的罪状,平反百余件有疑问的案件。三角井,是吴山以德待人的实物佐证。那时的江城处太湖之滨,地势低洼,经常遭受太湖洪水侵扰,大灾之年,城内河中漂浮着人与动物的尸体,河水不能饮用。为此,吴山于明嘉靖十一年(1533年)捐资凿井助民,以整块青石凿成三穴而成,让百姓喝到干净的井水。据说,三角井的上方原有四面亭角,可供人休憩。明万历八年(1581年)吴山之孙重修。就在解放初期,仍有不少市民前来取水。

    走走老公园,看看南部新城,宽阔整洁的大马路,一幢幢新楼栉比而立。新图书馆与档案馆联成为巨轮形状,含有知识之舟乘风破浪之意。享受着丰裕物质生活的江城人,坐在舒适宜人的图书馆里感受充实的精神生活,和当时的老图书馆天壤地别。

    不知不觉已到傍晚,莹莹说,我们去同里吃晚饭吧,吃好饭后看《水墨同里--新珍珠塔传奇》,得到大家的热烈响应。

    千年古镇同里,别致的影剧院内,座无虚席。

    大型室内情景演出《水墨同里--新珍珠塔传奇》,正在倾情上演,不时地,雷鸣搬的掌声响起,那是一场视觉盛宴。

    “哇,太美了!”坐在晶晶边上的一位身穿旗袍的年轻女子情不自禁地轻呼出声。

    舞台上,朝阳升起,开满荷花的整个荷塘焕发着异彩。

    小桥流水人家,同里古镇优美的水乡街景园景精彩呈现,确实美得让人心动。

    舞台上戴着斗笠的白胡子渔翁手拿空网兜居然走下台来,来到观众席间,大家好奇地盯着他。

    怎么回事?在观众席的座位间,居然网住了一条鱼儿,呵,太神奇了,渔翁提着活蹦乱跳的鱼儿走上台去。大家还未回过神来,舞台上,又变出了一网兜虾,观众们热烈地拍手叫好。

    “那不是我们白天去的珍珠塔这个景点吗?”听到边上年轻女子欣喜的轻语,晶晶转过头去,原来,美丽的年轻女子边上,坐着一位俊朗男子,猜想是一对情侣游客吧。

    珍珠塔,著名锡剧《珍珠塔》故事的发源地,又称陈御史府,浪漫的爱情佳话给景点增添了唯美气息,是情侣们游同里古镇必到的景点。《水墨同里--新珍珠塔传奇》就是借助这个家喻户晓的《珍珠塔》爱情故事,加上舞蹈、杂技、魔术、戏曲等多元化元素,演绎而成,分为《荷韵》、《乡趣》、《盟约》、《求婚》、《圆缘》和《会聚》六场,是一个让人称赞的给大家带来美的享受的文化产品。

    整场演出中,舞台背后的LED大屏视频、数字投影等多媒体技术运用自如,同时,中间创新地运用水幕替代传统演出通常采用的大幕进行场景切换。

    水乡美景中,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方卿和陈翠娥在一起读书、嬉戏,两人相知相恋,翩翩起舞,让人愉悦。珍珠塔被抢,看着大雪纷飞中落难的方卿,让人泪盈于睫。有情人终成眷属,欢欢喜喜拜堂成亲,让人喜笑颜开。演员们高超的表演惟妙惟肖,让观众们沉浸在《珍珠塔》的爱情故事中。

    “妈妈,这是什么呀?”前面一位一直专注观看的小女孩问边上的妈妈。

    “这是抖空竹。”妈妈微笑着回答。

    “太妙了,妈妈,我要学抖空竹。”小女孩言语中透着向往和崇拜。

    呵呵,不好意思,晶晶也是第一次看到,晶晶心里对自己说,更为制作人的独具匠心而折服。

    七十分钟的精彩演出让观众们都觉得时间过得太快,大家都被深深感动着。演出结束走出影剧院,晶晶看到边上的那对游客情侣十指紧扣,走在恋爱之中的江南,走在水墨同里的街道。

    莹莹一行人在影剧院前面,巧遇人称阿明的《水墨同里--新珍珠塔传奇》制作人,公公婆婆和他原本就熟识,和阿明打了招呼,交谈起来。阿明幽默诙谐的言语逗得大家一阵笑,言归正传,他又一本正经征求大家的意见,说现在只是在试演阶段,欢迎大家多提宝贵的修改建议,然后再改动,那是一种对艺术精益求精的严谨态度。

    晶晶心里说:“可爱的人!让人沉醉的夜同里!”

    晚上,晶晶和莹莹说起了自己亲爱的奶奶。

    随着时间的推移,岁月的流逝,晶晶越发想奶奶呵。音容宛在,但只能回忆起奶奶讲过的事情。奶奶出生于大户人家,摇纱织布、剪裁缝衣、绣花读书,是一个兰心惠质的大家闺秀。婚后育一女一儿,不幸儿子才九十九天,丈夫就因病去世,可怜奶奶拉扯着儿女,东洋鬼子却烧了开米行的家,无奈从老家逃至苏北,苦度年华,终未再嫁。全部心血倾注在儿女身上,等子女成家,奶奶老了,带自己的时候已是满头银发。

    多少次午夜梦回,奶奶匆匆走着,想拉住奶奶的衣角,可怎么也够不着。

    多少个月朗风清的晚上,望着月亮想奶奶,想象着奶奶一定也在月亮的桂花树下望着自己。

    如今,美好的回忆总在面前闪烁,而眼中却满是晶莹的泪。

    奶奶,您牵着晶晶的小手,走过了金色童年。那时,虽然缺玩具少童话书,没有电视和电脑,可您给了晶晶多彩的欢乐。跟着您一起种菜、养花、割草、喂兔、放风筝、挖马兰头、绣花、缝衣……,心灵手巧、慈眉善目的您,用朴实无华的言语教导晶晶,做一个懂事、能吃苦、富有爱心的好孩子。

    和奶奶在一起的日子,记忆深处都是美好的回忆,说不尽,道不完。而晶晶更想叙述的也是最欣赏的是奶奶那平和、坚韧、宽容的心境。奶奶就像一条清澈见底的河流,又拥有比大海更广阔的心灵。有一次,邻居家不见了一只小兔子,道听途说,竟然怀疑到奶奶头上,然后在晶晶家院门口骂骂咧咧,大声说着最难听的话,奶奶依然平静地在屋内做着自己的事情,丝毫不为之所干扰,而外面大有奶奶不出去接嘴不善罢干休之势,对此,奶奶微笑着对晶晶说,孩子,用不着出去,清者自清。也许,在别人听来,会误认为是奶奶太软弱了,任由人冤枉辱骂,没有反击,日趋长大成熟的晶晶明白其实奶奶内心沉淀了多少素质涵养才能达到如此从容的境界。当有人未弄清事实真相,武断地朝你大声嚷嚷的时候,你能以静制动起先需要多大的克制和忍耐力,然后平心静气的释怀确实需要修炼才成。后来,邻居在自家院子堆满杂物的旮旯里发现了被咬得血肉模糊的兔子尸体。邻家的所有小孩照旧吃着奶奶自制的可口糕点,而无端谩骂的邻居却始终不好意思向奶奶道歉,而在奶奶心里,似乎什么也没有发生过。

    每每看到踽踽独行的老爷爷或老奶奶,晶晶想奶奶,想着自己能搀扶着奶奶,走在宽阔的马路上,休憩于街心公园的凉亭里,逛着琳琅满目的超市,买了一大包东西带回家分享,可好难过,这只能是梦中出现的情景了。

    晶晶唯有在心中祈祷,世上每一位老人都得到晚辈的关爱和孝敬,物质和精神上都得到满足,他们历经风风雨雨,受过太多的苦,太多的累,该安享晚年,生活在幸福之中了,让大家都来珍惜拥有,相报真爱吧。

    莹莹和晶晶说起江城有一个精致从容的小镇叫七都,相传唐朝著名诗人陆龟蒙曾隐于七都镇陆家港村,对当时农村的茧丝生产及渔业生产繁荣景象,留下“外外倚蚕箔,家家下渔筌”的诗句,陆家港有桥名甫里,桥两侧石柱上刻有“万顷具区留禹迹,陆家甫里忆唐贤”的对联。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二十六次访问开弦弓村,在这里写下《江村经济》,闻名国际,江村成为社会学研究圣地。赵朴初先生欣然题词“太湖禅林”,因这里一港一庵,佛家文化兴盛,民风淳朴。那儿是著名国学大师南怀瑾眼中的“文化太庙”,他晚年定居于此,烟波碧水边建起太湖大学堂,传播东西文化精华。七都古有“吴头越尾”之称,兼具吴越文化根基,历来读书之风盛行,人文荟萃。七都的发展日新月异,全镇现拥有注册企业1000余家,其中国家级集团企业3家,省级集团型企业3家,上市公司2家。形成光电缆、有色金属加工、轻纺织造三大支柱产业。特别是光电缆的生产量占全国的五分之一强,被称为“中国光电缆之都”,是国家科技部、农业部、建设部确定的“国家火炬计划光电缆产业基地”、“全国光电缆通信科技园”。

    随着经济的发展,七都镇的城乡面貌变化很大,先后被评为国家卫生镇、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镇和全国环境优美乡镇。长达23公里的绝佳太湖岸线,原生态湿地、星罗棋布的漾荡和娄港,是大自然给七都的诗意馈礼。丰饶的水土资源蕴育了生态有机的香青菜、湖羊以及太湖三白、太湖虾等特色农水产品,成为七都三产服务业的强劲优势。尤其是太湖清水大闸蟹,因具优越的生长环境和科学的生态养殖而享誉海内外。七都是华东地区最大的太湖蟹养殖基地和交易市场,更被评为“中国河蟹之乡”。

    庙港段太湖防护提,丁家港以东至庙港大桥一段,长度为6807米。2000年11月,南怀瑾先生来到庙港。自大明港行至太湖边,一路上经桑园,见绿堤,渐入佳境。太湖万流汇集于脚下,复又奔流而去,兼有灵秀与宽广气度,南怀瑾先生说:“这个地方曾经见过”。堤上满载杉木,绿荫参天,俨然世外,先生又说:“将来在这里骑着驴看书、看风景、倒是件有趣的事。”遂决定于此创办太湖大学堂,湖畔讲学。为感念南先生与太湖七都的缘分注定、气场契合,七都将南先生走过的一段太湖防护堤命名为“南公堤”,勒碑为凭,以纪念南怀瑾先生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所作的贡献。大堤两侧植有高大挺拔密集的水杉林带。蓝天下碧水边,置身于水杉景观道中,仿佛人间仙境。

    老太庙始建于元至正四年(1344),供奉吴文化开氏始祖吴太伯及“平国王”菩萨,当时名声远扬,历次举办庙会,苏州府均供十二批白马,庙中戏台有对联:“做出:如是假如是世事从来都如是;看到:这其间那其间人情亦在其间。”老太庙和戏台于1958年被拆,至今在老太庙遗址还留有古银杏一棵。七都镇启动了老太庙文化广场项目,总建筑面积达6000平方米。南怀瑾先生十分关心与支持老太庙建设,南先生当时创办太湖大学堂时,余十八亩地未到位,老太庙项目启动时,南先生捐出这十八亩地。巧合的是,项目完成规划时,发现项目主体占地正是十八亩,这也许是南怀瑾先生与七都庙港与老太庙之间注定的缘分吧。

    七都还有太湖迷笛音乐公园、太湖湿地公园、木偶昆曲,晶晶都很感兴趣,说这次没时间了,下次要抽空再来,要莹莹带自己去看看七都,看看南怀瑾太湖大学堂,老太庙文化广场,听听木偶昆曲,品品太湖大闸蟹、太湖三白和香青菜。

    莹莹说,七都每年要举办太湖国学讲坛,其中有百善孝为先的讲座和“七都孝贤”的表彰。今年已举办过了,待来年再举办太湖国学讲坛时,告诉晶晶,两人相约一起去七都。

    晶晶临走时特别叮嘱,“莹莹,千万别错过缘分啊,看得出阿强的眼里对你充满了爱情哦。”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