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www.qishuwu.cc,有人醒在我梦中(青少年文学读本·中国当代作家作品精选)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电话响了,当我抓过听筒的时候,我意识到已经响了好半天了。刚才不是没听见,听见了,但忘了接。是主任打来的,他不客气地问:“你在哪里?”我这是在哪里呢?我迷糊了一会儿,应该是在家里吧?我迟疑地说:“我在家。”主任说:“搞什么名堂,昨天我一再强调,今天早上开编前会,把采访思路统一下,别人都到了,就你没到。”是的,我想起来了。是一个女孩自杀的事情,专刊部准备进行深度报道。我怎么会睡过上班时间,这太不像话了。我从枕头下面摸出手机,准备给小华打个电话,请他立即送我去单位。我住的地方离单位太远了,乘公共汽车要多用一个小时,而自己开车,半个小时就可以赶到。可指头不听指挥,也像是键太小了指头太粗了。心里想按的是3,它按下去的却是4,要么一下子跑出一串,还夹杂着#号和?号,我不知这两个号码是用来干什么的,平时从没用过。最糟糕的是看不清楚显示屏上的数字,5看上去像6,1看上去像7。我怎么这么没用啊?我泄气地放下手机。我的身上盖着一张巨大的报纸,和被子一样大。看了标题,这是我同事写的,可报纸的名字看不清楚,一会儿是南方晚报,一会儿又变成新时代报,再仔细看,却又是未来周刊。这张报纸看得我很累,虽然每个字都非常大,也很醒目,可正是因为太大,我不得不在上面爬来爬去,看完一句,得从操场的这头爬到那头。孩子写了封遗书。他说:妈妈、爸爸,对不起!我没有办法,我只能这样做,我不是一个好学生,我是一个差学生,你们那么辛苦,我让你们每天都生气,为了养我你们才去上班。我死了你们就不用生气了,也不用上班了,每天都在家休息吧。你们养了我十三年,花了好多好多的钱!我死了就可以帮您们节约十万元。对不起,我要陪爷爷去啦。妈妈、爸爸、哥哥、姐姐,对不起!我辜负了你们的心了!我是个差生!
孩子说的十万元是择校费。他小学毕业了,如果家里为了他上更好的中学,得支付十万元择校费。
太累了,我把报纸撑起来,钻到下面去,躺在地上,这样就可以不用爬来爬去了。据孩子的邻居反映,这孩子性格开朗,很懂礼貌,平时帮妈妈做生意,邻居们都很喜欢她。孩子的母亲说,孩子是家里的快乐之源,哥哥已经结婚并搬出去住了,只有他陪伴着他们老两口。孩子所在学校的教务处杨主任也说,孩子的学习成绩一般,但在学校的人缘很好,去年“六……一”时他还被评为优秀少先队员。孩子的班主任曹老师更是十分喜爱这孩子,每次放学,孩子都会晚一些走,帮助老师收拾教材、擦黑板、摆好桌椅。出事这天早上,孩子说要到学校领取成绩单,可到了上午九点多,他的同学们都陆续回家了,而孩子依然未见。父母到处寻找,孩子的父亲十一时匆匆骑自行车赶回家,发现孩子躺在沙发旁,浑身发紫,手脚冰凉,旁边的茶几上放着一瓶剧毒农药和一封遗书,沙发旁的电话机也掉了下来。父亲赶忙将他抱起送到了离家最近的医院。中午十二时,孩子经抢救无效死亡。
我哭了,因为我就是这孩子的父亲。我号啕大哭,把胸口都哭痛了。我边哭边诉,我没有说择校啊,我什么时候说过要为你择校。主任拍了拍我的肩膀,问我干什么,我难过地说,我孩子死了。主任说,你干什么,你看看名字,这怎么是你的孩子?我一看,可不是,我孩子根本不叫这名字,而且最让我大感安慰的,是我的孩子已经上初二了,早就过了择校这一关。
我的同事过来,交给主任一篇稿子,要主任签发。他跳到桌子上,慷慨激昂地演讲起来。他说,我们必须厘清孩子的自杀并非由于“择校”,而是源于其自身心理脆弱和毫无“抗压力”。如果不这样来观察和分析问题就找不到真正原因所在,那么对于学生心理脆弱问题仍将会视若无睹。而如小刚这类悲剧就将一而再地上演,以往的诸多事实早已证明这一点。让人们备感忧虑的是,而今在学校、老师、家长这三位一体的“献媚”和取悦下,中小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越来越差,在没有批评没有比拼的“轻松惬意”环境中沉沦和劣化得愈发脆弱不支。越来越多的学生心理及精神脆弱不堪,即使老师或家长的几句批评都会做出跳楼、喝农药自杀等激烈反应。导致这种心理承受力惊人低下的原因,罪魁祸首就是家长、老师和学校竭力创造的“无挫折”虚幻情境。由小见大推而广之地看,不具承受能力而身心日益病态化的国民,根本无法支撑起共和国的大厦。假如面对着困难和逆境的时候,没有一点战而胜之的毅力和气势,都像这个“小刚”这般只能以“一死”来解脱和逃避,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真是不堪设想。现在,中小学里千方百计躲闪和回避“挫折”的情形愈演愈烈。譬如学习成绩不公布、学生做错事不批评、作业题错了不打“×”、学期评语不写缺点,等等。这种由学校和家长共同刻意营造的“没有差别、没有竞争、没有先后”的失真环境和氛围,非常不利于学生身心发育成长。一味讨好学生固有惰性、迎合学生护短心理,掩饰社会物竞天择之“原生态”等做法,不仅是对学生和子女不负责任,而且简直就是在坑害和毁灭他们!
手机像遥控车一样在屋子里乱跑,我好不容易才抓住它。电话是主编打来的,问我怎么还没行动。他说《南方日报》的报道已经出来了,我们再不行动,就没什么可写的了。
我从床上爬起来,穿上报纸做的衣服。衣服哗啦响,这边穿进去了,那边却又滑出来。我有点绝望,但我坚持不懈地努力着。
附创作谈:现实与梦境
为了锻炼自己的叙述能力,我曾用一年多的时... -->>
电话响了,当我抓过听筒的时候,我意识到已经响了好半天了。刚才不是没听见,听见了,但忘了接。是主任打来的,他不客气地问:“你在哪里?”我这是在哪里呢?我迷糊了一会儿,应该是在家里吧?我迟疑地说:“我在家。”主任说:“搞什么名堂,昨天我一再强调,今天早上开编前会,把采访思路统一下,别人都到了,就你没到。”是的,我想起来了。是一个女孩自杀的事情,专刊部准备进行深度报道。我怎么会睡过上班时间,这太不像话了。我从枕头下面摸出手机,准备给小华打个电话,请他立即送我去单位。我住的地方离单位太远了,乘公共汽车要多用一个小时,而自己开车,半个小时就可以赶到。可指头不听指挥,也像是键太小了指头太粗了。心里想按的是3,它按下去的却是4,要么一下子跑出一串,还夹杂着#号和?号,我不知这两个号码是用来干什么的,平时从没用过。最糟糕的是看不清楚显示屏上的数字,5看上去像6,1看上去像7。我怎么这么没用啊?我泄气地放下手机。我的身上盖着一张巨大的报纸,和被子一样大。看了标题,这是我同事写的,可报纸的名字看不清楚,一会儿是南方晚报,一会儿又变成新时代报,再仔细看,却又是未来周刊。这张报纸看得我很累,虽然每个字都非常大,也很醒目,可正是因为太大,我不得不在上面爬来爬去,看完一句,得从操场的这头爬到那头。孩子写了封遗书。他说:妈妈、爸爸,对不起!我没有办法,我只能这样做,我不是一个好学生,我是一个差学生,你们那么辛苦,我让你们每天都生气,为了养我你们才去上班。我死了你们就不用生气了,也不用上班了,每天都在家休息吧。你们养了我十三年,花了好多好多的钱!我死了就可以帮您们节约十万元。对不起,我要陪爷爷去啦。妈妈、爸爸、哥哥、姐姐,对不起!我辜负了你们的心了!我是个差生!
孩子说的十万元是择校费。他小学毕业了,如果家里为了他上更好的中学,得支付十万元择校费。
太累了,我把报纸撑起来,钻到下面去,躺在地上,这样就可以不用爬来爬去了。据孩子的邻居反映,这孩子性格开朗,很懂礼貌,平时帮妈妈做生意,邻居们都很喜欢她。孩子的母亲说,孩子是家里的快乐之源,哥哥已经结婚并搬出去住了,只有他陪伴着他们老两口。孩子所在学校的教务处杨主任也说,孩子的学习成绩一般,但在学校的人缘很好,去年“六……一”时他还被评为优秀少先队员。孩子的班主任曹老师更是十分喜爱这孩子,每次放学,孩子都会晚一些走,帮助老师收拾教材、擦黑板、摆好桌椅。出事这天早上,孩子说要到学校领取成绩单,可到了上午九点多,他的同学们都陆续回家了,而孩子依然未见。父母到处寻找,孩子的父亲十一时匆匆骑自行车赶回家,发现孩子躺在沙发旁,浑身发紫,手脚冰凉,旁边的茶几上放着一瓶剧毒农药和一封遗书,沙发旁的电话机也掉了下来。父亲赶忙将他抱起送到了离家最近的医院。中午十二时,孩子经抢救无效死亡。
我哭了,因为我就是这孩子的父亲。我号啕大哭,把胸口都哭痛了。我边哭边诉,我没有说择校啊,我什么时候说过要为你择校。主任拍了拍我的肩膀,问我干什么,我难过地说,我孩子死了。主任说,你干什么,你看看名字,这怎么是你的孩子?我一看,可不是,我孩子根本不叫这名字,而且最让我大感安慰的,是我的孩子已经上初二了,早就过了择校这一关。
我的同事过来,交给主任一篇稿子,要主任签发。他跳到桌子上,慷慨激昂地演讲起来。他说,我们必须厘清孩子的自杀并非由于“择校”,而是源于其自身心理脆弱和毫无“抗压力”。如果不这样来观察和分析问题就找不到真正原因所在,那么对于学生心理脆弱问题仍将会视若无睹。而如小刚这类悲剧就将一而再地上演,以往的诸多事实早已证明这一点。让人们备感忧虑的是,而今在学校、老师、家长这三位一体的“献媚”和取悦下,中小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越来越差,在没有批评没有比拼的“轻松惬意”环境中沉沦和劣化得愈发脆弱不支。越来越多的学生心理及精神脆弱不堪,即使老师或家长的几句批评都会做出跳楼、喝农药自杀等激烈反应。导致这种心理承受力惊人低下的原因,罪魁祸首就是家长、老师和学校竭力创造的“无挫折”虚幻情境。由小见大推而广之地看,不具承受能力而身心日益病态化的国民,根本无法支撑起共和国的大厦。假如面对着困难和逆境的时候,没有一点战而胜之的毅力和气势,都像这个“小刚”这般只能以“一死”来解脱和逃避,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真是不堪设想。现在,中小学里千方百计躲闪和回避“挫折”的情形愈演愈烈。譬如学习成绩不公布、学生做错事不批评、作业题错了不打“×”、学期评语不写缺点,等等。这种由学校和家长共同刻意营造的“没有差别、没有竞争、没有先后”的失真环境和氛围,非常不利于学生身心发育成长。一味讨好学生固有惰性、迎合学生护短心理,掩饰社会物竞天择之“原生态”等做法,不仅是对学生和子女不负责任,而且简直就是在坑害和毁灭他们!
手机像遥控车一样在屋子里乱跑,我好不容易才抓住它。电话是主编打来的,问我怎么还没行动。他说《南方日报》的报道已经出来了,我们再不行动,就没什么可写的了。
我从床上爬起来,穿上报纸做的衣服。衣服哗啦响,这边穿进去了,那边却又滑出来。我有点绝望,但我坚持不懈地努力着。
附创作谈:现实与梦境
为了锻炼自己的叙述能力,我曾用一年多的时...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