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www.qishuwu.cc,北宋辽金风云人物大观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余靖(1000年~1064年),字安道,号武溪。广东韶州人(今广东韶关),宋朝名臣。出身于仕宦之家。宋天圣二年(1024年)考取进士,曾任新建县知事,后迁秘书丞。景佑三年(1036年),他因向皇帝上疏为被贬的礼部员外郎范仲淹辩护而遭降职为监筠州酒税。庆历三年(1043年),复起任为谏院右正言,专司向皇帝进谏奏事,余正直敢谏,曾多次为建言“轻徭薄赋”整顿户政,去除贪残之吏,抚疲困之民事而向皇帝抗声力争,以致唾液飞溅至皇帝的“龙颜”上仍意犹未尽。他的建议大多为仁宗所接受,并因而与欧阳修等同被誉为朝廷敢于进谏的“四谏”之一。庆历四年(1044年),受命为出使契丹的使者。他巧妙地运用外交手段折服了雄据一方的辽主,从而适时的在复杂的宋辽夏三角关系中维护了宋朝的利益。
自小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史记杂家小说、阴阳律历以及佛道之书,无所不通。以尤以文才拨萃,著称乡里。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中进士,初为赣县尉,后到京任秘书监,负责掌管典籍文书,入崇文馆主持校勘《史记》、《汉书》、《后汉书》,并写出了《三史勘误》四十卷。景右二年(1035年),余靖因谏留范仲淹,与尹洙、欧阳修一同被贬。他们被天下称为四贤。庆历三年(1043年)余靖、欧阳修、王素、蔡襄一起被擢为谏官,时论重之。庆历四年(1044年),西夏向宋朝请和,辽国不许,余靖以谏议大夫的名义出使辽国,持正雄辩,挫败了辽国的外交恐吓,使宋北境消除了紧张气氛,西边也没有战事。余靖曾先后三次出使辽国,积极学习外国语言,写作外文诗,但被认为有失大国尊严,出贬吉州,又受中伤,返居故里。皇佑四年(1052年),由于侬智高造反,朝庭起用余靖,任广南四路(即今广西)经略安抚史负责镇压,并解决了交趾(今越南北部)入侵事件,授尚书左丞知广州。余靖在南海做官十年,离任时不带走南海一物,因此以“风采清华”称颂于世。广州有八贤堂,余靖当其一,晚年官至工部尚书。
余靖于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病逝,享年65岁。英宗念其辅先皇有功,谥号“襄”,后人称他为余襄公,有《武溪集》二十卷遗世。他是岭南继张九龄之后的又一扬名之士,是北宋时期的一位政治家、外交家。后人建风采楼、以风采为路名纪念他。
在韶关市区建国路的余相巷内,有一座颇具规模古仆典雅的仿古建筑,那就是宋朝名朝余靖的纪念馆。这是1999年为纪念余靖诞辰1000周年而重建的。
据余氏族谱记载,余靖祖居在余相巷拨萃坊。宋治平年开始就将余靖故居建为余忠襄公祠,当地人称“余丞相祠”,历代均有修茸。清嘉庆六年,曲江知县余元焘重修,民国二十年改建。抗日战争时期,余祖祠大部分遭日寇轰炸毁坏,留下少部分屋宇。后来余氏子孙散居各地,无人管理,当地人见祠无主,将其改为平房居住,但“余相巷”这古地名一直保留至今。1999年为纪念余靖诞辰1000周年,在韶关市政府、市侨办以及香港余氏宗亲会的大力支持下、赞助下,在余相巷内修建“余靖纪念馆”(余忠襄公祠)。
新建的余相公祠,建筑风格是具有岭南古民居特色的重楼复式建筑,总建筑面积273平方米,为一堂五室,二进三门,重楼高阁。主楼高19.8米,拾级而上,层层递进,建于祠堂最高层“风采堂”,庄重风雅,别具特色。风采堂西侧立有精刻的大理石碑记;左侧是刻有宋朝欧阳修赠《余靖神碑铭记》;右侧是刻有《余忠襄公传略》。风采堂内有富丽堂皇的“风采流芳阁”,阁内端坐着栩栩如生的余靖木雕塑像。据说此雕像的设计是依据余氏族谱珍藏的名贤余忠襄公真像而塑,原像的真品用宫廷黄绢精绣,曾藏于韶关市风采楼上,六十年代由省文物工作队收藏。这座新建余忠襄公祠,恢复了余氏宗祠的古老牌坊建筑古朴、气势雅典。
余靖墓座落在韶关市西郊的龙归成家山处,园内有4座古墓:其一是余靖墓,墓状庄严,墓碑署“宋尚书余襄公安道墓,北伐军总司令谭延题”,被列为韶关市重点保护文物;其二是余忠襄公之祖母王氏墓,位于忠襄公墓左山胍,相隔约300米,墓碑署“下邳余姓坟墓,道光三十年重修”;其三是余忠襄公之父庆公墓,位于余襄公墓与王氏太夫人墓之间;其四是余忠公襄公淑配林氏夫人墓,位于忠襄公与庆公墓之间,墓碑署有“余氏祖墓,道光十五年岁次乙未重修”。以上坟墓于嘉靖丁酉巡按陈大用参政詹汗奉诏重建;1982年香港余氏宗亲会又重修。
余靖(1000年~1064年),字安道,号武溪。广东韶州人(今广东韶关),宋朝名臣。出身于仕宦之家。宋天圣二年(1024年)考取进士,曾任新建县知事,后迁秘书丞。景佑三年(1036年),他因向皇帝上疏为被贬的礼部员外郎范仲淹辩护而遭降职为监筠州酒税。庆历三年(1043年),复起任为谏院右正言,专司向皇帝进谏奏事,余正直敢谏,曾多次为建言“轻徭薄赋”整顿户政,去除贪残之吏,抚疲困之民事而向皇帝抗声力争,以致唾液飞溅至皇帝的“龙颜”上仍意犹未尽。他的建议大多为仁宗所接受,并因而与欧阳修等同被誉为朝廷敢于进谏的“四谏”之一。庆历四年(1044年),受命为出使契丹的使者。他巧妙地运用外交手段折服了雄据一方的辽主,从而适时的在复杂的宋辽夏三角关系中维护了宋朝的利益。
自小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史记杂家小说、阴阳律历以及佛道之书,无所不通。以尤以文才拨萃,著称乡里。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中进士,初为赣县尉,后到京任秘书监,负责掌管典籍文书,入崇文馆主持校勘《史记》、《汉书》、《后汉书》,并写出了《三史勘误》四十卷。景右二年(1035年),余靖因谏留范仲淹,与尹洙、欧阳修一同被贬。他们被天下称为四贤。庆历三年(1043年)余靖、欧阳修、王素、蔡襄一起被擢为谏官,时论重之。庆历四年(1044年),西夏向宋朝请和,辽国不许,余靖以谏议大夫的名义出使辽国,持正雄辩,挫败了辽国的外交恐吓,使宋北境消除了紧张气氛,西边也没有战事。余靖曾先后三次出使辽国,积极学习外国语言,写作外文诗,但被认为有失大国尊严,出贬吉州,又受中伤,返居故里。皇佑四年(1052年),由于侬智高造反,朝庭起用余靖,任广南四路(即今广西)经略安抚史负责镇压,并解决了交趾(今越南北部)入侵事件,授尚书左丞知广州。余靖在南海做官十年,离任时不带走南海一物,因此以“风采清华”称颂于世。广州有八贤堂,余靖当其一,晚年官至工部尚书。
余靖于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病逝,享年65岁。英宗念其辅先皇有功,谥号“襄”,后人称他为余襄公,有《武溪集》二十卷遗世。他是岭南继张九龄之后的又一扬名之士,是北宋时期的一位政治家、外交家。后人建风采楼、以风采为路名纪念他。
在韶关市区建国路的余相巷内,有一座颇具规模古仆典雅的仿古建筑,那就是宋朝名朝余靖的纪念馆。这是1999年为纪念余靖诞辰1000周年而重建的。
据余氏族谱记载,余靖祖居在余相巷拨萃坊。宋治平年开始就将余靖故居建为余忠襄公祠,当地人称“余丞相祠”,历代均有修茸。清嘉庆六年,曲江知县余元焘重修,民国二十年改建。抗日战争时期,余祖祠大部分遭日寇轰炸毁坏,留下少部分屋宇。后来余氏子孙散居各地,无人管理,当地人见祠无主,将其改为平房居住,但“余相巷”这古地名一直保留至今。1999年为纪念余靖诞辰1000周年,在韶关市政府、市侨办以及香港余氏宗亲会的大力支持下、赞助下,在余相巷内修建“余靖纪念馆”(余忠襄公祠)。
新建的余相公祠,建筑风格是具有岭南古民居特色的重楼复式建筑,总建筑面积273平方米,为一堂五室,二进三门,重楼高阁。主楼高19.8米,拾级而上,层层递进,建于祠堂最高层“风采堂”,庄重风雅,别具特色。风采堂西侧立有精刻的大理石碑记;左侧是刻有宋朝欧阳修赠《余靖神碑铭记》;右侧是刻有《余忠襄公传略》。风采堂内有富丽堂皇的“风采流芳阁”,阁内端坐着栩栩如生的余靖木雕塑像。据说此雕像的设计是依据余氏族谱珍藏的名贤余忠襄公真像而塑,原像的真品用宫廷黄绢精绣,曾藏于韶关市风采楼上,六十年代由省文物工作队收藏。这座新建余忠襄公祠,恢复了余氏宗祠的古老牌坊建筑古朴、气势雅典。
余靖墓座落在韶关市西郊的龙归成家山处,园内有4座古墓:其一是余靖墓,墓状庄严,墓碑署“宋尚书余襄公安道墓,北伐军总司令谭延题”,被列为韶关市重点保护文物;其二是余忠襄公之祖母王氏墓,位于忠襄公墓左山胍,相隔约300米,墓碑署“下邳余姓坟墓,道光三十年重修”;其三是余忠襄公之父庆公墓,位于余襄公墓与王氏太夫人墓之间;其四是余忠公襄公淑配林氏夫人墓,位于忠襄公与庆公墓之间,墓碑署有“余氏祖墓,道光十五年岁次乙未重修”。以上坟墓于嘉靖丁酉巡按陈大用参政詹汗奉诏重建;1982年香港余氏宗亲会又重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