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www.qishuwu.cc,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点,但印东西是没问题的。
雕版也已经在等纸的过程中雕好了,就等纸一到立刻就能印——
雕版过程中,当然也遇到过一些技术难题,比如一开始李素都没考虑到阴文雕版雕出来的字是反的,所以让钟繇抄写的在正常的纸上,没法翻转。
但这些都好解决的,李素让钟繇在很薄的绢帛上重新抄了一遍,这种绢帛是拓印章专用的,透墨性比纸更好,写完后绢背面也能清晰印出字迹,所以把绢反过来盖在木板上、让木匠顺着反的字刻,就能刻出可以印书的雕版了。
李素还做了一个滚筒状的、外面包裹类似海绵一样吸墨材料的工具,用于给雕版刷墨,免得墨沾多了楮皮纸也撑不住。
总之一番折腾,总算是把这世上第一批黑底白字的阴文卷轴书印了出来。
给刘备授官未遂后的第三天,这批书就开始在雒阳流传开来了。
最初的卖家,是甄家的商铺,他们就跟原先卖纸一样卖成品书。
毕竟这个时代原先还没有书籍这门生意,大家都是买纸回去自己抄的,就算有交易,也是读书人之间买卖,没有商人批量卖的。
……
三月初四,也就是《孝义录》开卖后的第二天。
李素一早去衙门里点卯,处理了些事务,等着逮到公务的空闲,就翘班溜出来。溜到甄家商号,向管事张亮查问一下卖书的情况。
张亮对李素的态度,着实比较两面化。
一方面很感激李素发明了这门新生意(虽然现在还对甄家人技术保密),看起来整体行业前景很开阔。
但另一方面,最初出版的这本书,质量确实不咋地,卖得不太好。
张亮便如实相告:“先生,自昨日起,来这儿看新鲜的人不少,很多人试读了之后,也觉得故事精彩,也颇有教化之功,发人深省。但很多人觉得这书价钱太贵,于仕途经学并无补益,舍不得花钱买。”
李素对这个暂时的结果,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但他没想到,大家不买的主要原因居然是嫌价格贵。
他便耐心问道:“这书价格还贵?光是卖纸,这样一张长卷,蔡侯纸都要十几钱,左伯纸更是要三十钱。我造的左伯纸,比寻常左伯纸质量还好,光卖纸卖四五十钱,因为稀缺,恐怕也不为过吧?
我还把字弄上去了,只收一百多钱一卷,贵么?这一卷好几千字,找个文书抄写,手慢也得抄几天,读书人的时间,一天不得至少当得百钱工钱?”
李素非常中肯地剖析,一度以为是甄家的人不会做生意,不会给客户找参照对象说服,才导致客户不肯掏钱。
另外,或许有人会觉得一张纸卖十几钱到几十钱太贵了——但实际上,这个时代的纸是非常长的,也就是跟后世宣纸一样宽阔,比宣纸窄一些,但更长。
因为汉朝的人写书的习惯,还没脱胎于竹简,竹简就是很长一排竹片卷起来的,有纸之后旧习难改,也就依然做成长长的卷轴。所以书才是以“卷”为单位的,一张长纸写满卷好就是一卷书了。
没有蔡侯纸之前,这样面积的一条绢帛,至少要几百钱。纸只卖十几钱到几十钱一卷,已经比写在绢帛上成本便宜了十几倍了。大家的心理价位对标的是绢帛,所以对纸的售价也是很认可的。
面对李素的分析,张亮耐心解释:“先生,你这书,算纸钱和工费,确实不贵,说到底还是题材。读书人花大钱买书看书……目的终究是要有益于仕途,只是故事的话,看过记个大概也就罢了。
你要是肯卖经学书籍的话,我倒是可以保你销量至少涨几十倍。以雒阳城读书人的数量,只要我们一家独揽,《春秋》一天卖出几百卷都没问题。”
销量暴涨几十倍,也才能保证一天卖出几百卷。可见李素这个《孝义录》,如今只能每天卖出十几卷,攒一个月也不到一千卷,只能覆盖到如此少量的读书人。
幸好,李素知道自己有后手。
他拍了拍张亮的肩膀:“别急,再观望两天。明天,又到了朝廷朝会之日了,我相信不出数日,这套书就会大卖的,到时候,定然会有贵人相助。”
张亮被忽悠得一愣一愣的:“真的?读书这种事儿,就算有贵人相助,都不能逼着士子去买吧?除非是太学都规定孝子人人要读此书,那倒是有可能卖出去。但太学是太常卿管的,那些清贵之人怎么会关心这些污浊俗务呢。”
李素眼神一亮,暗忖这张亮倒是个做生意的福将嘛,弗莱格立得不错。
点,但印东西是没问题的。
雕版也已经在等纸的过程中雕好了,就等纸一到立刻就能印——
雕版过程中,当然也遇到过一些技术难题,比如一开始李素都没考虑到阴文雕版雕出来的字是反的,所以让钟繇抄写的在正常的纸上,没法翻转。
但这些都好解决的,李素让钟繇在很薄的绢帛上重新抄了一遍,这种绢帛是拓印章专用的,透墨性比纸更好,写完后绢背面也能清晰印出字迹,所以把绢反过来盖在木板上、让木匠顺着反的字刻,就能刻出可以印书的雕版了。
李素还做了一个滚筒状的、外面包裹类似海绵一样吸墨材料的工具,用于给雕版刷墨,免得墨沾多了楮皮纸也撑不住。
总之一番折腾,总算是把这世上第一批黑底白字的阴文卷轴书印了出来。
给刘备授官未遂后的第三天,这批书就开始在雒阳流传开来了。
最初的卖家,是甄家的商铺,他们就跟原先卖纸一样卖成品书。
毕竟这个时代原先还没有书籍这门生意,大家都是买纸回去自己抄的,就算有交易,也是读书人之间买卖,没有商人批量卖的。
……
三月初四,也就是《孝义录》开卖后的第二天。
李素一早去衙门里点卯,处理了些事务,等着逮到公务的空闲,就翘班溜出来。溜到甄家商号,向管事张亮查问一下卖书的情况。
张亮对李素的态度,着实比较两面化。
一方面很感激李素发明了这门新生意(虽然现在还对甄家人技术保密),看起来整体行业前景很开阔。
但另一方面,最初出版的这本书,质量确实不咋地,卖得不太好。
张亮便如实相告:“先生,自昨日起,来这儿看新鲜的人不少,很多人试读了之后,也觉得故事精彩,也颇有教化之功,发人深省。但很多人觉得这书价钱太贵,于仕途经学并无补益,舍不得花钱买。”
李素对这个暂时的结果,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但他没想到,大家不买的主要原因居然是嫌价格贵。
他便耐心问道:“这书价格还贵?光是卖纸,这样一张长卷,蔡侯纸都要十几钱,左伯纸更是要三十钱。我造的左伯纸,比寻常左伯纸质量还好,光卖纸卖四五十钱,因为稀缺,恐怕也不为过吧?
我还把字弄上去了,只收一百多钱一卷,贵么?这一卷好几千字,找个文书抄写,手慢也得抄几天,读书人的时间,一天不得至少当得百钱工钱?”
李素非常中肯地剖析,一度以为是甄家的人不会做生意,不会给客户找参照对象说服,才导致客户不肯掏钱。
另外,或许有人会觉得一张纸卖十几钱到几十钱太贵了——但实际上,这个时代的纸是非常长的,也就是跟后世宣纸一样宽阔,比宣纸窄一些,但更长。
因为汉朝的人写书的习惯,还没脱胎于竹简,竹简就是很长一排竹片卷起来的,有纸之后旧习难改,也就依然做成长长的卷轴。所以书才是以“卷”为单位的,一张长纸写满卷好就是一卷书了。
没有蔡侯纸之前,这样面积的一条绢帛,至少要几百钱。纸只卖十几钱到几十钱一卷,已经比写在绢帛上成本便宜了十几倍了。大家的心理价位对标的是绢帛,所以对纸的售价也是很认可的。
面对李素的分析,张亮耐心解释:“先生,你这书,算纸钱和工费,确实不贵,说到底还是题材。读书人花大钱买书看书……目的终究是要有益于仕途,只是故事的话,看过记个大概也就罢了。
你要是肯卖经学书籍的话,我倒是可以保你销量至少涨几十倍。以雒阳城读书人的数量,只要我们一家独揽,《春秋》一天卖出几百卷都没问题。”
销量暴涨几十倍,也才能保证一天卖出几百卷。可见李素这个《孝义录》,如今只能每天卖出十几卷,攒一个月也不到一千卷,只能覆盖到如此少量的读书人。
幸好,李素知道自己有后手。
他拍了拍张亮的肩膀:“别急,再观望两天。明天,又到了朝廷朝会之日了,我相信不出数日,这套书就会大卖的,到时候,定然会有贵人相助。”
张亮被忽悠得一愣一愣的:“真的?读书这种事儿,就算有贵人相助,都不能逼着士子去买吧?除非是太学都规定孝子人人要读此书,那倒是有可能卖出去。但太学是太常卿管的,那些清贵之人怎么会关心这些污浊俗务呢。”
李素眼神一亮,暗忖这张亮倒是个做生意的福将嘛,弗莱格立得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