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www.qishuwu.cc,重生大宋做权臣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舆论,是可控的。既然可控,那就能利用,向有利于自己的一方进行宣传,就能达到自己希望达到的目的。而人是感性的动物,爱情故事往往最容易令人失去理智。
张宝如今是大宋相国,正所谓人红是非多,当无法在正面被击败的情况下,从道德方面去谴责一个人也就成为了必然。但张宝从来就不是个被人打了左脸还把右脸凑过去让人打得贱人。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才是张宝的习惯。
他知道,迎娶契丹公主耶律余里衍必会惹来一些人的非议,即便当面不敢跟自己提,背后也肯定会编排自己跟人家姑娘的“绯闻”,与其将主动权交给对方,倒不如自己主动出击。人都有先入为主的习惯,张宝先把自己跟耶律余里衍的事以谣言的方式散播出去,等到别人想要编排的时候,就需要花费更大的精力,而且会相信的人也会大为减少,当百姓们为各种版本的故事争论不休的时候,张宝也就轻松了。因为百姓们所争论的重点已不是相国大人要娶外族女子一事,而是争论究竟谁所知的版本才是事情的真相。
自金兵掳去徽钦二帝后,安东军虽抢回了大部分被金兵掳去的财物以及人员,但金兵南下一事对大宋百姓的自信心打击还是很严重。安东军能够顺利接手大宋的朝政,除了自身实力外,与大宋百姓缺乏安全感,急需保护者的潜意识也有关。
本以为大宋朝廷可以保护自己的安全,对朝廷这些年的压榨,大多百姓还是采取了默默承受的态度。却不想被他们寄予厚望的大宋朝廷如此不济事,从徽钦二帝被金兵掳去开始,百姓的潜意识里便有了“另换东家”的念头,而安东军恰好在那时满足了百姓的需求。
之后安东军的做法也进一步争取到了百姓的认同感,虽然此时的大宋还是赵姓天下,但百姓的心里已经自然而然的开始偏向于张家。百姓是最实际的,依附强者是天性,当赵宋满足不了百姓的基本需求后,寻找新的“保护者”也就成为了必然。
而且以张宝为首的安东军这一年来的所作所为也确实不错。各地官员积极办事,一改过去拖沓的作风,而各地的驻军又确保了当地的治安良好。百姓所求其实也就是四个字,安居乐业。谁能替百姓实现这个愿望,那百姓就会支持谁。读书人鼓吹的所谓正统啊,大义啊,那不过是百姓在吃饱喝足以后才会去想的事情。
百姓,才是一个国家的基石,只要笼络住了他们,江山就不容易变色。至于什么名门望族,一旦失去了百姓的附庸,想要摧毁就是轻而易举。而世家大族之所以不好对付,主要原因便是那些世家大族在当地百姓中的影响力。他们说的当地百姓愿意听,愿意信,并且愿意为了维护那些他们所信任的世家大族而出力。
民为贵!脱离了百姓,最终的结果往往就是身败名裂,而得到了百姓的拥护,才能无往而不利。历朝历代的开国君王为何是众望所归?原因便是这些人大多了解民间疾苦,明白百姓需要什么。而末代君王为何亡国?大部分原因便是因为那些人深居宫闱,不接地气,连自己的子民需要什么都不清楚,百姓又怎么可能会愿意去追随拥护一个与自己不是处在“同一个世界的君王”。
禅让这种制度在历史上究竟存不存在?是否真的发生过?其实并不重要。当掌握了压倒一切的实力,又拥有了大部分百姓的支持和拥护,那改朝换代也就是民心所向,众望所归了。禅让,也不过只是权力正式交接时一种比较好听的说法。
张宝当初既然没有选择去过闲云野鹤的生活,那这条争权夺利的路他就走好。这世上虽也存在两全其美的好事,但张宝却不会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别人的识时务上,两全其美的结果当然是最好,可若是不能两全其美,那张宝也要保证自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
民心的争夺就是关键,世家大族的支持是靠不住的,他们也只会做锦上添花的事,一旦张宝式微,顺应民意便会成为他们抛弃张宝的理由,但反之,顺应民意同样也会成为他们抛弃赵宋的绝佳借口。
保持强势,收拢民心,就是张宝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至于倒是一些叫嚣反对者,就是苔藓之疾,丝毫阻碍不了大势所趋。
如今大宋的官员,从中枢到地方,有超过半数是心向张宝的张家人,而在朝廷中枢,更是有着超过八成的官员出自张家,剩余的两成官员则分别是保皇派以及中立派。但仅凭这点人,已经阻碍不了张宝的政令通畅。原因?少数服从多数嘛。
官府的职能,说白了也就只有那些,而为了便于掌握朝堂上的话语权,张宝并没有继续沿用宋时的制度,而是重新划分了各部门的职能,免得各部都要干着兼职,什么事情都能有理由掺和一下。
张宝借鉴了自西汉时便出现的三省六部制,弃三省而设六部,重新划分官员职能,而六部之中,张宝控制了吏、户、兵、工四部,剩下的刑部则给了朝廷里的中立派,仅余下一个专门负责祭祀、典礼的礼部给了保皇派。原本该归礼部负责的贡举,则被张宝划归到了吏部。想想也对,贡举是为国家选才,就等于是挑选储备官员,当然应该归吏部管。
分工明确了,出了问题就没办法推卸责任,至于朝中过去那些官职,在经过精简以及重新归类后,诸如太师、太傅之类的官职已经成为了荣誉官职,实权半点也无,仅剩的唯一好处就是能多领一份俸禄。
大权尽归张宝之手,那些被夺去了手中权力的人自然不甘心,可面对强势的张宝,这些人也只能将不满深深的藏在心... -->>
舆论,是可控的。既然可控,那就能利用,向有利于自己的一方进行宣传,就能达到自己希望达到的目的。而人是感性的动物,爱情故事往往最容易令人失去理智。
张宝如今是大宋相国,正所谓人红是非多,当无法在正面被击败的情况下,从道德方面去谴责一个人也就成为了必然。但张宝从来就不是个被人打了左脸还把右脸凑过去让人打得贱人。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才是张宝的习惯。
他知道,迎娶契丹公主耶律余里衍必会惹来一些人的非议,即便当面不敢跟自己提,背后也肯定会编排自己跟人家姑娘的“绯闻”,与其将主动权交给对方,倒不如自己主动出击。人都有先入为主的习惯,张宝先把自己跟耶律余里衍的事以谣言的方式散播出去,等到别人想要编排的时候,就需要花费更大的精力,而且会相信的人也会大为减少,当百姓们为各种版本的故事争论不休的时候,张宝也就轻松了。因为百姓们所争论的重点已不是相国大人要娶外族女子一事,而是争论究竟谁所知的版本才是事情的真相。
自金兵掳去徽钦二帝后,安东军虽抢回了大部分被金兵掳去的财物以及人员,但金兵南下一事对大宋百姓的自信心打击还是很严重。安东军能够顺利接手大宋的朝政,除了自身实力外,与大宋百姓缺乏安全感,急需保护者的潜意识也有关。
本以为大宋朝廷可以保护自己的安全,对朝廷这些年的压榨,大多百姓还是采取了默默承受的态度。却不想被他们寄予厚望的大宋朝廷如此不济事,从徽钦二帝被金兵掳去开始,百姓的潜意识里便有了“另换东家”的念头,而安东军恰好在那时满足了百姓的需求。
之后安东军的做法也进一步争取到了百姓的认同感,虽然此时的大宋还是赵姓天下,但百姓的心里已经自然而然的开始偏向于张家。百姓是最实际的,依附强者是天性,当赵宋满足不了百姓的基本需求后,寻找新的“保护者”也就成为了必然。
而且以张宝为首的安东军这一年来的所作所为也确实不错。各地官员积极办事,一改过去拖沓的作风,而各地的驻军又确保了当地的治安良好。百姓所求其实也就是四个字,安居乐业。谁能替百姓实现这个愿望,那百姓就会支持谁。读书人鼓吹的所谓正统啊,大义啊,那不过是百姓在吃饱喝足以后才会去想的事情。
百姓,才是一个国家的基石,只要笼络住了他们,江山就不容易变色。至于什么名门望族,一旦失去了百姓的附庸,想要摧毁就是轻而易举。而世家大族之所以不好对付,主要原因便是那些世家大族在当地百姓中的影响力。他们说的当地百姓愿意听,愿意信,并且愿意为了维护那些他们所信任的世家大族而出力。
民为贵!脱离了百姓,最终的结果往往就是身败名裂,而得到了百姓的拥护,才能无往而不利。历朝历代的开国君王为何是众望所归?原因便是这些人大多了解民间疾苦,明白百姓需要什么。而末代君王为何亡国?大部分原因便是因为那些人深居宫闱,不接地气,连自己的子民需要什么都不清楚,百姓又怎么可能会愿意去追随拥护一个与自己不是处在“同一个世界的君王”。
禅让这种制度在历史上究竟存不存在?是否真的发生过?其实并不重要。当掌握了压倒一切的实力,又拥有了大部分百姓的支持和拥护,那改朝换代也就是民心所向,众望所归了。禅让,也不过只是权力正式交接时一种比较好听的说法。
张宝当初既然没有选择去过闲云野鹤的生活,那这条争权夺利的路他就走好。这世上虽也存在两全其美的好事,但张宝却不会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别人的识时务上,两全其美的结果当然是最好,可若是不能两全其美,那张宝也要保证自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
民心的争夺就是关键,世家大族的支持是靠不住的,他们也只会做锦上添花的事,一旦张宝式微,顺应民意便会成为他们抛弃张宝的理由,但反之,顺应民意同样也会成为他们抛弃赵宋的绝佳借口。
保持强势,收拢民心,就是张宝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至于倒是一些叫嚣反对者,就是苔藓之疾,丝毫阻碍不了大势所趋。
如今大宋的官员,从中枢到地方,有超过半数是心向张宝的张家人,而在朝廷中枢,更是有着超过八成的官员出自张家,剩余的两成官员则分别是保皇派以及中立派。但仅凭这点人,已经阻碍不了张宝的政令通畅。原因?少数服从多数嘛。
官府的职能,说白了也就只有那些,而为了便于掌握朝堂上的话语权,张宝并没有继续沿用宋时的制度,而是重新划分了各部门的职能,免得各部都要干着兼职,什么事情都能有理由掺和一下。
张宝借鉴了自西汉时便出现的三省六部制,弃三省而设六部,重新划分官员职能,而六部之中,张宝控制了吏、户、兵、工四部,剩下的刑部则给了朝廷里的中立派,仅余下一个专门负责祭祀、典礼的礼部给了保皇派。原本该归礼部负责的贡举,则被张宝划归到了吏部。想想也对,贡举是为国家选才,就等于是挑选储备官员,当然应该归吏部管。
分工明确了,出了问题就没办法推卸责任,至于朝中过去那些官职,在经过精简以及重新归类后,诸如太师、太傅之类的官职已经成为了荣誉官职,实权半点也无,仅剩的唯一好处就是能多领一份俸禄。
大权尽归张宝之手,那些被夺去了手中权力的人自然不甘心,可面对强势的张宝,这些人也只能将不满深深的藏在心...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