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www.qishuwu.cc,程步度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引言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省的科技事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一直想写一点东西来纪念这一历史盛事,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科技战线上活跃着的精英人物的事迹,接触多了就越会给人更强烈的冲击。今天,读到科技日报刊登的以30年,最根本的变化是人的解放为题,科技日报社纪念科技改革开放30年“我的亲历”座谈会的部分谈话内容的报道,其中有这样一段话:“中国科协原常务副主席、党组书记高潮也认为,改革开放30年就是以人为本、解放思想、探索创新的30年。他说,不解放人的思想,就不会有创新理论和创新实践,就不会有今天这样辉煌的成绩。同时,高潮还提出,在科学技术发展中,领军人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又让我的思绪从繁复紧张的案头工作中跳了出来,再一次从记忆中搜索我在科技志编写过程中所遇到的许许多多的人和事。我校张炳烛老师的形象开始在我的印象里渐渐清晰起来。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可以说,在科技日益发达的社会里,我们要发现一个人几乎都要从一堆数码里面搜索。发现张炳烛教授也不例外,我们且看最近收集到的这样一组数据:根据国家教育部最近公布的全国1000多所大学按照8项主要科研指标排序,河北科技大学有7项进入前150位,其中有4项闯入前100位。近5年里,河北科技大学取得1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2005年申报省社科规划课题占全部立项课题总数的15%;在石家庄市“十一五”社会发展战略研究的8个课题中,承担了3个;2007年“石家庄市民营科技企业成长路经与多层战略研究”成果被石家庄市科技局在科技进步决策参考中刊载。学校与中软冠群软件技术有限公司、金蝶软件公司、旭阳集团、石家庄制药集团等国内知名企业共建了近百个产学研基地,与邯郸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学校还与24家各级地方政府与组织、科研单位签署了长期科技教育合作关系。这样一所省属地方大学的科研如此活跃,说明其中必然有特殊的生产力的活动。带着这样的一份探究之心,我们找到了现任河北科技大学科研处处长的张炳烛教授,希望从他那里能够探得真相。
我们在河北科技大学花园般偌大的新校区见到了张教授。寒暄之后,我们先请张教授谈谈河北科技大学的科研工作情况。他便如数家珍地讲了起来,仍然是一组组的数据,从科研项目的寻找到知识产权的保护,从科研经费的盘点到地方经济的发展,从科研人员的成长到专家队伍的管理,等等等等,让我们听得心花怒放。最后,面对这位正值盛年的专家,我们请他讲一下自己的情况,他却谦逊地表示:“我只是个统计员”不过,我们最终还是从关于他的大量资料中了解到了他的一些情况。
早在2005年,张炳烛教授就在全省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成为河北省2005年度新世纪“三三三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之一,2006年又得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资格。他的成长过程几乎和改革开放三十年科技发展的同步。他参加工作20多年来,在教学、科研、管理等各项工作中勤恳敬业,干一行爱一行,都作出了突出的成绩。1994年,刚刚29岁就被破格晋升为副教授,2000年晋升教授;先后获得河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河北省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石家庄市发明创造明星、石家庄市企业技术创新先进工作者、河北省科普工作先进者、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荣誉称号。荣誉的取得并非幸运之神的特别关照,而是他顺应改革开放大潮,努力进取、不断挑战自我的必然结果。他的知行合一,博观约取的奋斗历程,记录了他走向成功的点点滴滴,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我省科技工作者创新发展推进行业和社会经济前进的轨迹。
科研理论并重实践创新同举
1984年7月,张炳烛留校任教。在教学中,他发现如果没有对学科研究前沿动态的把握,很难把相关知识讲透、讲活。他开始关注本学科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并结合国内研究状况和市场需求,寻找开展科研工作的切入点。在老教师的指导下,开始涉足科研活动。从参与别人的科研工作做起,通过学习、积累,逐渐掌握了科研工作规律,开始独立承担课题。1987年,由他主持的两项科研课题在石家庄华南建材厂顺利投产并通过了成果鉴定,他成功迈出了投身科研工作的第一步。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乡镇企业蓬勃发展。一家企业到学校寻求解决产品质量问题,找到了张炳烛。他多次深入这家企业,了解实际生产情况,最终从工艺上解决了问题。通过与企业接触,张炳烛感到科研和技术只有在实际应用中才能体现其价值,他开始主动出击,通过各种渠道到企业寻找课题。张炳烛踏上了科研与经济建设结合之路。
1988年,在走访了多家汽车生产企业后,他敏锐地感到,国内汽车涂装工艺急需的系列涂装材料与国外相比差距很大,在这方面加强研究将潜力巨大。认准这个方向后,他的生活轨迹便成了实验室——图书馆——实验室——汽车厂。实验室样品得到了汽车厂初步认可后,他就在寒暑假到相关企业推广,最后在保定一家民营企业得以落户。在产品试生产期间,他吃、住在厂里,和工人一起进行设备调试,直到生产出合格产品。由于产品性能优越,一经投放市场就受到了广泛欢迎。为满足市场需求,这项技术相继在国内10省市的16余家企业投产,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形成了“星火燎原”之势。1992年他获得了全校第一个国家级奖励——国家星火奖。
1990年,学校成立了专职... -->>
引言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省的科技事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一直想写一点东西来纪念这一历史盛事,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科技战线上活跃着的精英人物的事迹,接触多了就越会给人更强烈的冲击。今天,读到科技日报刊登的以30年,最根本的变化是人的解放为题,科技日报社纪念科技改革开放30年“我的亲历”座谈会的部分谈话内容的报道,其中有这样一段话:“中国科协原常务副主席、党组书记高潮也认为,改革开放30年就是以人为本、解放思想、探索创新的30年。他说,不解放人的思想,就不会有创新理论和创新实践,就不会有今天这样辉煌的成绩。同时,高潮还提出,在科学技术发展中,领军人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又让我的思绪从繁复紧张的案头工作中跳了出来,再一次从记忆中搜索我在科技志编写过程中所遇到的许许多多的人和事。我校张炳烛老师的形象开始在我的印象里渐渐清晰起来。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可以说,在科技日益发达的社会里,我们要发现一个人几乎都要从一堆数码里面搜索。发现张炳烛教授也不例外,我们且看最近收集到的这样一组数据:根据国家教育部最近公布的全国1000多所大学按照8项主要科研指标排序,河北科技大学有7项进入前150位,其中有4项闯入前100位。近5年里,河北科技大学取得1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2005年申报省社科规划课题占全部立项课题总数的15%;在石家庄市“十一五”社会发展战略研究的8个课题中,承担了3个;2007年“石家庄市民营科技企业成长路经与多层战略研究”成果被石家庄市科技局在科技进步决策参考中刊载。学校与中软冠群软件技术有限公司、金蝶软件公司、旭阳集团、石家庄制药集团等国内知名企业共建了近百个产学研基地,与邯郸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学校还与24家各级地方政府与组织、科研单位签署了长期科技教育合作关系。这样一所省属地方大学的科研如此活跃,说明其中必然有特殊的生产力的活动。带着这样的一份探究之心,我们找到了现任河北科技大学科研处处长的张炳烛教授,希望从他那里能够探得真相。
我们在河北科技大学花园般偌大的新校区见到了张教授。寒暄之后,我们先请张教授谈谈河北科技大学的科研工作情况。他便如数家珍地讲了起来,仍然是一组组的数据,从科研项目的寻找到知识产权的保护,从科研经费的盘点到地方经济的发展,从科研人员的成长到专家队伍的管理,等等等等,让我们听得心花怒放。最后,面对这位正值盛年的专家,我们请他讲一下自己的情况,他却谦逊地表示:“我只是个统计员”不过,我们最终还是从关于他的大量资料中了解到了他的一些情况。
早在2005年,张炳烛教授就在全省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成为河北省2005年度新世纪“三三三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之一,2006年又得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资格。他的成长过程几乎和改革开放三十年科技发展的同步。他参加工作20多年来,在教学、科研、管理等各项工作中勤恳敬业,干一行爱一行,都作出了突出的成绩。1994年,刚刚29岁就被破格晋升为副教授,2000年晋升教授;先后获得河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河北省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石家庄市发明创造明星、石家庄市企业技术创新先进工作者、河北省科普工作先进者、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荣誉称号。荣誉的取得并非幸运之神的特别关照,而是他顺应改革开放大潮,努力进取、不断挑战自我的必然结果。他的知行合一,博观约取的奋斗历程,记录了他走向成功的点点滴滴,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我省科技工作者创新发展推进行业和社会经济前进的轨迹。
科研理论并重实践创新同举
1984年7月,张炳烛留校任教。在教学中,他发现如果没有对学科研究前沿动态的把握,很难把相关知识讲透、讲活。他开始关注本学科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并结合国内研究状况和市场需求,寻找开展科研工作的切入点。在老教师的指导下,开始涉足科研活动。从参与别人的科研工作做起,通过学习、积累,逐渐掌握了科研工作规律,开始独立承担课题。1987年,由他主持的两项科研课题在石家庄华南建材厂顺利投产并通过了成果鉴定,他成功迈出了投身科研工作的第一步。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乡镇企业蓬勃发展。一家企业到学校寻求解决产品质量问题,找到了张炳烛。他多次深入这家企业,了解实际生产情况,最终从工艺上解决了问题。通过与企业接触,张炳烛感到科研和技术只有在实际应用中才能体现其价值,他开始主动出击,通过各种渠道到企业寻找课题。张炳烛踏上了科研与经济建设结合之路。
1988年,在走访了多家汽车生产企业后,他敏锐地感到,国内汽车涂装工艺急需的系列涂装材料与国外相比差距很大,在这方面加强研究将潜力巨大。认准这个方向后,他的生活轨迹便成了实验室——图书馆——实验室——汽车厂。实验室样品得到了汽车厂初步认可后,他就在寒暑假到相关企业推广,最后在保定一家民营企业得以落户。在产品试生产期间,他吃、住在厂里,和工人一起进行设备调试,直到生产出合格产品。由于产品性能优越,一经投放市场就受到了广泛欢迎。为满足市场需求,这项技术相继在国内10省市的16余家企业投产,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形成了“星火燎原”之势。1992年他获得了全校第一个国家级奖励——国家星火奖。
1990年,学校成立了专职...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