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台山 (1/2)
奇书网 www.qishuwu.cc,北方秋天的童话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看山习水,古今情怀。看山赏水在于其形、势、色、史,具其一便是风景,若能全具者当是上品,往往难得。山讲究险峻或宏大,令人心生征服的欲念或是感佩的情怀;水讲的是源长或幽曲难尽,寄托着离愁别恨或是博大壮志。山山水水,花花草草,演绎着历史,传递着生命,艳春酷夏高秋严冬,轮回不止,招惹的多情人唏嘘感叹不已,山水之情便也由此而生。
小城多山,山多依水,山多非成景之山,水多非含情之水,若想寄情山水,实在是要花些气力去寻找。
从山城志丹向南行十余里,过康家沟转永宁路沿周河再走三五里,便能见一山如巨猴蹲居于路东,突兀而出,非常醒目,这就是山城志丹一景——三台山。
顾名思义,三台山是由连续的不同高度是三山连接而成,三山各有千秋,依势而成,又相连成为一个整体。游者站于山下仰视,扑面的第一台反倒会逼视者游人,因其势陡峻,那蹲踞之猴的脸面向外探出,仿佛就压在游者的头上,细体察,真觉得呼吸都有些局促,小城之石,均为红砂岩,这种岩石多经不得风雨侵蚀,所以还未能险峻,便自倒塌败落了。但三台山的山势却不同,自有一股灵异气,虽历经风雨磨蚀而不倒败,着实难得,令人急想要一观那山的幽深处到底是何模样。
进山门,拾阶而上,几盘几转,也有几处分支石路通往别处若干石窟,但游者心情却总集中在主干石路台阶上。台阶开凿不知已有几百年,被那上下往来的游踪脚步磨得倾斜而光滑,需小心着脚上心行走,否则真有滑跌的危险。石阶约一二百级,虽不漫长但却沉积着历史,走于此阶,能想象到多年前多少人曾留脚印在此,他们是何人因何事在此登临,其心情与今日的游者有何异同,竟历史与现实比对着走路,那情趣是别致的。倘若你耐得住急迫,自然是要去旁逸斜出的那些小路上走走,最近的是一座关帝庙,关公秉烛读春秋的故事被塑造在这新庙里。关公本是人,因为完美的崇拜,人就做了神,至于我们敬拜他的理由,大概是缘自于关老爷的忠诚大义吧,是不是关公能为叩头下拜的信徒们做些实际的帮助,没人说得清。再往高的石阶转弯处,是一个小规模的石窟,但因为缺少维护,雨水裹挟着泥浆几乎把他灌满了,只隐约能看出那洞顶残留的几片旧壁画,飞云走舞众神飘逸,到底是哪朝哪代何等神灵故事,已不可知,只空留了人们的想象。倒是这石路,满布酸枣的棘刺,很有几分荒凉中的沧桑感,路阶被风与水冲刷得干干净净,不见微尘,令人心生的是佛的高境。
继续往高,石阶愈陡,加上倾斜与光滑,不免要四脚着地,徐徐缓上,若是艳阳高照日,那石头就被晒得滚烫,一二百的台阶竟然能爬出一身汗来,一半是因为灼热一半是因为紧张。石阶的接近尽头处,为一石门,山风过洞,清凉可佳。据说洞中本有文字,但却被岁月磨去了,成为憾事,也许那正是考察这山这石这洞窟的依据,我三登其山,竟从为发现半个字在。过了洞,是一缓台,山草青青,正可晾那身汗,坐于草间回身看,感觉山势愈发的陡峭了。探身看脚下的立壁,峰头外突,有些眩晕感。放眼远望,群山环绕,一条长水漫流山下,曲折回环,不知来于何处去往哪方,失意者不免要感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至于是否会“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则全在游者心境,毕竟今日之世不同于陈子昂时代,这也不是幽州台。站在缓台向上望,早先所见的那巨型石猴就在头顶,其势高峻又险,仿佛是天外飞来坠落在山顶的,又像是天工粗雕而成的,经历风雨日久,坑洼点点,凹凸遍布,嶙峋突兀,层层累积,上端倒比下面大了许多,好象随时都可能倾倒但又感觉足可坚立千年。尖峰处生了一苍然古柏,足有千年,横斜着从巨石西北侧探出,脚根紧抓着石头,风过时呼呼有声,似泣如诉。古柏迎寒沐暖,早看朝阳升,暮见夕阳落,正是三台山历史的见证。树下点缀着星星绿草,和着苍柏,共同映衬着血红岩石,游者立于石下,仰视而生悲怆或激昂情怀。及至黄过此巨石猴到第一台的西面,便见一月亮门静立于峭立崖上,砌门的红砂岩似遭过烟火炙烤的一般,熏染的一片又一片,这里也许是硝烟弥漫处,兵家相争地。近门的荒草萋萋,说明此处少有人迹,这也是自然景观的引人处。观此门,恍如一只巨眼大睁,又仿佛张大了的口,诉说着此台曾历经的故事。巨... -->>
看山习水,古今情怀。看山赏水在于其形、势、色、史,具其一便是风景,若能全具者当是上品,往往难得。山讲究险峻或宏大,令人心生征服的欲念或是感佩的情怀;水讲的是源长或幽曲难尽,寄托着离愁别恨或是博大壮志。山山水水,花花草草,演绎着历史,传递着生命,艳春酷夏高秋严冬,轮回不止,招惹的多情人唏嘘感叹不已,山水之情便也由此而生。
小城多山,山多依水,山多非成景之山,水多非含情之水,若想寄情山水,实在是要花些气力去寻找。
从山城志丹向南行十余里,过康家沟转永宁路沿周河再走三五里,便能见一山如巨猴蹲居于路东,突兀而出,非常醒目,这就是山城志丹一景——三台山。
顾名思义,三台山是由连续的不同高度是三山连接而成,三山各有千秋,依势而成,又相连成为一个整体。游者站于山下仰视,扑面的第一台反倒会逼视者游人,因其势陡峻,那蹲踞之猴的脸面向外探出,仿佛就压在游者的头上,细体察,真觉得呼吸都有些局促,小城之石,均为红砂岩,这种岩石多经不得风雨侵蚀,所以还未能险峻,便自倒塌败落了。但三台山的山势却不同,自有一股灵异气,虽历经风雨磨蚀而不倒败,着实难得,令人急想要一观那山的幽深处到底是何模样。
进山门,拾阶而上,几盘几转,也有几处分支石路通往别处若干石窟,但游者心情却总集中在主干石路台阶上。台阶开凿不知已有几百年,被那上下往来的游踪脚步磨得倾斜而光滑,需小心着脚上心行走,否则真有滑跌的危险。石阶约一二百级,虽不漫长但却沉积着历史,走于此阶,能想象到多年前多少人曾留脚印在此,他们是何人因何事在此登临,其心情与今日的游者有何异同,竟历史与现实比对着走路,那情趣是别致的。倘若你耐得住急迫,自然是要去旁逸斜出的那些小路上走走,最近的是一座关帝庙,关公秉烛读春秋的故事被塑造在这新庙里。关公本是人,因为完美的崇拜,人就做了神,至于我们敬拜他的理由,大概是缘自于关老爷的忠诚大义吧,是不是关公能为叩头下拜的信徒们做些实际的帮助,没人说得清。再往高的石阶转弯处,是一个小规模的石窟,但因为缺少维护,雨水裹挟着泥浆几乎把他灌满了,只隐约能看出那洞顶残留的几片旧壁画,飞云走舞众神飘逸,到底是哪朝哪代何等神灵故事,已不可知,只空留了人们的想象。倒是这石路,满布酸枣的棘刺,很有几分荒凉中的沧桑感,路阶被风与水冲刷得干干净净,不见微尘,令人心生的是佛的高境。
继续往高,石阶愈陡,加上倾斜与光滑,不免要四脚着地,徐徐缓上,若是艳阳高照日,那石头就被晒得滚烫,一二百的台阶竟然能爬出一身汗来,一半是因为灼热一半是因为紧张。石阶的接近尽头处,为一石门,山风过洞,清凉可佳。据说洞中本有文字,但却被岁月磨去了,成为憾事,也许那正是考察这山这石这洞窟的依据,我三登其山,竟从为发现半个字在。过了洞,是一缓台,山草青青,正可晾那身汗,坐于草间回身看,感觉山势愈发的陡峭了。探身看脚下的立壁,峰头外突,有些眩晕感。放眼远望,群山环绕,一条长水漫流山下,曲折回环,不知来于何处去往哪方,失意者不免要感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至于是否会“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则全在游者心境,毕竟今日之世不同于陈子昂时代,这也不是幽州台。站在缓台向上望,早先所见的那巨型石猴就在头顶,其势高峻又险,仿佛是天外飞来坠落在山顶的,又像是天工粗雕而成的,经历风雨日久,坑洼点点,凹凸遍布,嶙峋突兀,层层累积,上端倒比下面大了许多,好象随时都可能倾倒但又感觉足可坚立千年。尖峰处生了一苍然古柏,足有千年,横斜着从巨石西北侧探出,脚根紧抓着石头,风过时呼呼有声,似泣如诉。古柏迎寒沐暖,早看朝阳升,暮见夕阳落,正是三台山历史的见证。树下点缀着星星绿草,和着苍柏,共同映衬着血红岩石,游者立于石下,仰视而生悲怆或激昂情怀。及至黄过此巨石猴到第一台的西面,便见一月亮门静立于峭立崖上,砌门的红砂岩似遭过烟火炙烤的一般,熏染的一片又一片,这里也许是硝烟弥漫处,兵家相争地。近门的荒草萋萋,说明此处少有人迹,这也是自然景观的引人处。观此门,恍如一只巨眼大睁,又仿佛张大了的口,诉说着此台曾历经的故事。巨...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